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書譜(原、譯文)

 無極智真 2010-11-11

書  (原文)

  夫自古之善書者,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王羲之雲(yún):頃尋諸名書,鍾張信爲絕倫,其餘不足觀。可謂鍾張雲(yún)沒,而羲獻繼之。又雲(yún):吾書比之鍾張,鍾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謝之。此乃推張邁鍾之意也??计鋵I?,雖未果于前規(guī);摭以兼通,故無慚于即事。評者雲(yún):彼之四賢,古今特絕;而今不逮古,古質(zhì)而今妍。夫質(zhì)以代興,妍因俗易。雖書契之作,適以記言;而淳醨一遷,質(zhì)文三變,馳鶩沿革,物理常然。貴能古不乖時,今不同弊,所謂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何必易雕宮于穴處,反玉輅于椎輪者乎!又雲(yún):子敬之不及逸少,猶逸少之不及鍾張。意者以爲評得其綱紀,而未詳其始卒也。且元常專工于隸書,伯英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雖專工小劣,而博涉多優(yōu);總其終始,匪無乖互。謝安素善尺牘,而輕子敬之書。子敬嘗作佳書與之,謂必存錄,安輒題後答之,甚以爲恨。安嘗問敬:卿書何如右軍?答雲(yún):故當勝。安雲(yún):物論殊不爾。子敬又答:時人那得知!敬雖權(quán)以此辭折安所鑒,自稱勝父,不亦過乎!且立身揚名,事資尊顯,勝母之裏,曾參不入。以子敬之豪翰,紹右軍之筆札,雖複粗傳楷則,實恐未克箕裘。況乃假托神仙,恥崇家範,以斯成學,孰愈面墻!後羲之往都,臨行題壁。子敬密拭除之,輒書易其處,私爲不惡。羲之還,見乃嘆曰:吾去時真大醉也!敬乃內(nèi)慚。是知逸少之比鍾張,則專博斯別;子敬之不及逸少,無或疑焉。

    餘志學之年,留心翰墨,味鍾張之餘烈,挹羲獻之前規(guī),極慮專精,時逾二紀。有乖入木之術(shù),無間臨池之志。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鸞舞蛇驚之態(tài),絕岸頽峰之勢,臨危據(jù)槁之形;或重若崩雲(yún),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衆(zhòng)星之列河漢;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yōu),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nèi),殊衄挫于毫芒。況雲(yún)積其點畫,乃成其字;曾不傍窺尺牘,俯習寸陰;引班超以爲辭,援項籍而自滿;任筆爲體,聚墨成形;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謬哉!然君子立身,務(wù)修其本。楊雄謂:詩賦小道,壯夫不爲。況複溺思毫厘,淪精翰墨者也!夫潛神對奕,猶標坐隱之名;樂志垂綸,尚體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禮樂,妙擬神仙,猶埏埴之罔窮,與工爐而幷運。好異尚奇之士;玩體勢之多方;窮微測妙之夫,得推移之奧賾。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鑒者挹其菁華,固義理之會歸,信賢達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賞,豈徒然與?而東晉士人,互相陶淬。至于王謝之族,郗庾之倫,縱不盡其神奇,鹹亦挹其風味。去之滋永,斯道逾微。方複聞疑稱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絕,無所質(zhì)問;設(shè)有所會,緘秘已深;遂令學者茫然,莫知領(lǐng)要,徒見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蚰司头植加诶勰?,向規(guī)矩而猶遠,圖真不悟,習草將迷。假令薄能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通規(guī)。詎知心手會歸,若同源而異派;轉(zhuǎn)用之術(shù),猶共樹而分條者乎?加以趁便適時,行書爲要;題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爲形質(zhì),使轉(zhuǎn)爲情性;草以點畫爲情性,使轉(zhuǎn)爲形質(zhì)。草乖使轉(zhuǎn),不能成字;真虧點畫,猶可記文?;鼗ルm殊,大體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若毫厘不察,則胡越殊風者焉。至如鍾繇隸奇,張芝草聖,此乃專精一體,以致絕倫。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zhuǎn)縱橫。自茲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專精也。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wù)檢而便。然後凜之以風神,溫之以妍潤,鼓之以枯勁,和之以閑雅。故可達其情性,形其哀樂,驗燥濕之殊節(jié),千古依然;體老壯之異時,百齡俄頃,嗟呼,不入其門,詎窺其奧者也!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wù)閑,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fā),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遺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yōu)劣互差。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筆暢。暢無不適,蒙無所從。當仁者得意忘言,罕陳其要;企學者希風敘妙,雖述猶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輒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風規(guī),導將來之器識,除繁去濫,睹跡明心者焉。

    代有《筆陣圖》七行,中畫執(zhí)筆三手,圖貌乖舛,點畫湮訛。頃見南北流傳,疑是右軍所制。雖則未詳真僞,尚可發(fā)啓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編錄。至于諸家勢評,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nèi)迷其理,今之所撰,亦無取焉。若乃師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鄲淳之令範,空著縑緗。暨乎崔、杜以來,蕭、羊已往,代祀綿遠,名氏滋繁?;蚪迳醪挥澹送鰳I(yè)顯;或憑附增價,身謝道衰。加以糜蠢不傳,搜秘將盡,偶逢緘賞,時亦罕窺,優(yōu)劣紛紜,殆難覼縷。其有顯聞當代,遺跡見存,無俟抑揚,自標先後。且六文之作,肇自軒轅;八體之興,始于嬴政。其來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質(zhì)懸隔,既非所習,又亦略諸。複有龍蛇雲(yún)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爾,或?qū)懭鹩诋斈辏缮娴で?,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代傳羲之與子敬筆勢論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詳其旨趣,殊非右軍。且右軍位重才高,調(diào)清詞雅,聲塵未泯,翰牘仍存。觀夫致一書,陳一事,造次之際,稽古斯在;豈有貽謀令嗣,道葉義方,章則頓虧,一至于此!又雲(yún)與張伯英同學,斯乃更彰虛誕。若指漢末伯英,時代全不相接;必有晉人同號,史傳何其寂寥!非訓非經(jīng),宜從棄擇。夫心之所達,不易盡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難形于紙墨。粗可仿佛其狀,綱紀其辭。冀酌希夷,取會佳境。闕而末逮,請俟將來。今撰執(zhí)使轉(zhuǎn)用之由,以祛未悟。執(zhí)謂深淺長短之類是也;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轉(zhuǎn)謂鈎環(huán)盤紆之類是也;用謂點畫向背之類是也。方復(fù)會其數(shù)法,歸于一途;編列衆(zhòng)工,錯綜群妙,舉前人之未及,啓後學于成規(guī);窺其根源,析其枝派。貴使文約理贍,跡顯心通;披卷可明,下筆無滯。詭辭異說,非所詳焉。然今之所陳,務(wù)稗學者。但右軍之書,代多稱習,良可據(jù)爲宗匠,取立指歸。豈唯會古通今,亦乃情深調(diào)合。致使摹拓日廣,研習歲滋,先後著名,多從散落;歷代孤紹,非其效與?試言其由,略陳數(shù)意:止如《樂毅論》、《黃庭經(jīng)》、《東方朔畫贊》、《太史箴》、《蘭亭集序》、《告誓文》,斯幷代俗所傳,真行絕致者也。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jīng)》則怡懌虛無;《太史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豈惟駐想流波,將貽嘽噯之奏;馳神睢渙,方思藻繪之文。雖其目擊道存,尚或心迷議舛。莫不強名爲體,共習分區(qū)。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致,安有體哉!夫運用之方,雖由己出,規(guī)模所設(shè),信屬目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茍知其術(shù),適可兼通。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guī)矩諳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yù)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嘗有好事,就吾求習,吾乃粗舉綱要,隨而授之,無不心悟手從,言忘意得,縱未窮于衆(zhòng)術(shù),斷可極于所詣矣。若思通楷則,少不如老;學成規(guī)矩,老不如少。思則老而愈妙,學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時;時然一變,極其分矣。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wù)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仲尼雲(yún):五十知命七十從心。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quán)變之道,亦猶謀而後動,動不失宜;時然後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guī)自遠。子敬已下,莫不鼓努爲力,標置成體,豈獨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懸隔者也?;蛴斜善渌鳎蚰笋嫫渌\。自矜者將窮性域,絕于誘進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蓋有學而不能,未有不學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斷可明焉。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剛?cè)嵋院象w,忽勞逸而分驅(qū)?;蛱竦喝?,內(nèi)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鋒芒。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況擬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猶疏,形骸未檢;躍泉之態(tài),未睹其妍,窺井之談,已聞其醜??v欲唐突羲獻,誣罔鍾張,安能掩當年之目,杜將來之口!慕習之輩,尤宜慎諸。至有未悟淹留,偏追勁疾;不能迅速,翻效遲重。夫勁速者,超逸之機,遲留者,賞會之致。將反其速,行臻會美之方;專溺于遲,終爽絕倫之妙。能速不速,所謂淹留;因遲就遲,詎名賞會!非夫心閑手敏,難以兼通者焉。假令衆(zhòng)妙攸歸,務(wù)存骨氣;骨既存矣,而遒潤加之。亦猶枝幹扶疏,淩霜雪而彌勁;花葉鮮茂,與雲(yún)日而相輝。如其骨力偏多,遒麗蓋少,則若枯槎架險,巨石當路,雖妍媚雲(yún)闕,而體質(zhì)存焉。若遒麗居優(yōu),骨氣將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無依;蘭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盡善難求。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爲姿:質(zhì)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于拘束;脫易者失于規(guī)矩;溫柔者傷于軟緩,躁勇者過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滯澀;遲重者終于蹇鈍;輕瑣者淬于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況書之爲妙,近取諸身。假令運用未周,尚虧工于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發(fā)于靈臺。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熔鑄蟲篆,陶均草隸。體五材之幷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疊起,感會無方。至若數(shù)畫幷施,其形各異;衆(zhòng)點齊列,爲體互乖。一點成一字之規(guī),一字乃終篇之準。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guī)矩于方圓,遁鈎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tài)于毫端,合情調(diào)于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譬夫絳樹青琴,殊姿共艶;隋殊和璧,異質(zhì)同妍。何必刻鶴圖龍,竟慚真體;得魚獲兔,猶吝筌蹄。聞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論于淑媛;有龍泉之利,然後議于斷割。語過其分,實累樞機。吾嘗盡思作書,謂爲甚合,時稱識者,輒以引示:其中巧麗,曾不留目;或有誤失,翻被嗟賞。既昧所見,尤喻所聞;或以年職自高,輕致陵誚。餘乃假之以緗縹,題之以古目:則賢者改觀,愚夫繼聲,競賞豪末之奇,罕議峰端之失;猶惠侯之好僞,似葉公之懼真。是知伯子之息流波,蓋有由矣。夫蔡邕不謬賞,孫陽不妄顧者,以其玄鑒精通,故不滯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庸聽驚其妙響;逸足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不足稱,伯樂未可尚也。至若老姥遇題扇,初怨而後請;門生獲書幾,父削而子懊;知與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申于知己;彼不知也,曷足怪乎!故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老子雲(yún):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之則不足以爲道也。豈可執(zhí)冰而咎夏蟲哉!

    自漢魏已來,論書者多矣,妍蚩雜糅,條目糾紛:或重述舊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茍興新說,竟無益于將來;徒使繁者彌繁,闕者仍闕。今撰爲六篇,分成兩卷,第其工用,名曰書譜,庶使一家後進,奉以規(guī)模;四海知音,或存觀?。痪}秘之旨,餘無取焉。

      垂拱三年寫記

 

書譜譯文

  自古以來善于書法的人,漢魏時有鐘繇、張芝的絕藝,晉末則以王羲之、王獻之并稱精妙。王羲之曾說:最近我研究了眾多名家的書法,鐘繇、張芝確實非同一般,無與倫比。其余的都不值得觀賞。可以說自鐘繇、張芝死后,就由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繼承了他們。王羲之又說:我的書法與鐘繇、張芝相比較,可以和鐘繇相抗衡,或者說超過了他。與張芝草書相比;就象雁飛的排行;僅次于他。然而張芝精學熟練,致使池水盡墨。假如我也能專心致志到這種程度,也未必不如他。這乃是推崇張芝超過鐘繇的意思??疾焱豸酥臅▽iL,雖然沒有完全符合前人書法的規(guī)范要求;但他能擷取眾人所長,整容并蓄,因此說他無愧于書法藝術(shù)是不過分的。有評論的人說:他們四位大書法家(鐘、張、二王),堪稱空前絕后。但是今人(二王)不及古人(鐘、張):古入的書法質(zhì)樸,兩今人的書法妍美。質(zhì)樸隨著時代而變化,妍美則因時俗而改易。雖然書法創(chuàng)作最初僅僅是作為記錄語言的,但世風隨著、的變遷,書風也經(jīng)過質(zhì)樸到華美的多次變化。這種沿舊推新,是符合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書法貴在能繼承古代傳統(tǒng)而及不背離時代潮流,能創(chuàng)新而不趨于流弊,即所謂文采與質(zhì)樸搭配得恰到好處,才是君子的風度。又何必放棄雕飾精美的房屋去住古人的山洞,舍棄裝飾華美的車子去乘古人簡陋的車子呢!評論的人又說:王獻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及鐘繇、張芝一樣。這個評論似乎已得要領(lǐng),但我認為還沒有道出詳細的原委。鐘繇只專長于楷書,精于草書,他倆的長處,王羲之兼而有之;與張芝的草書比,他多一樣楷書的優(yōu)點,他的草書又略勝一籌。雖然就專長上來說,王羲之略有欠缺,然而在廣泛涉獵多種書體上他卻有很多優(yōu)勢??偟膩碚f,彼此之間各有各有所長。謝安向來擅長于書信的書法藝術(shù),瞧不起王獻之的書法。王獻之曾經(jīng)精心地寫了封信給他,認為一定會收藏。不料謝安卻在背面寫了復(fù)信,王獻之深感遺憾。謝安曾經(jīng)問過獻之:你的書法比起你父親來怎么樣?獻之回答說:當然是我超過父親。謝安說:眾人的議論卻不象你說的這樣。王獻之又答:世俗的人哪里懂得鑒賞。王獻之雖然暫時用這種說法來反駁謝安的評判,但他稱自己勝過父親,這不是太過分了嗎?況且立身行道,揚名后世之事,本是使父母的名譽也隨之顯耀,如當年曾有曾參僅僅因為里巷的名稱叫勝母而不肯進入的事獻之的筆法,是承襲王羲之的,雖然粗略地學到些規(guī)模法則,但實際恐怕未能全部繼承世業(yè)!更何況又假托得遇神仙學書法而恥于崇尚祖?zhèn)鞯慕^技用這種態(tài)度來學習書法,跟那些面墻而立毫無見識的人相比,又有好出多少呢?有一次,王羲之去京城,臨走時在墻壁上題寫了一幅字。之后王獻之偷偷將其擦去并在原處重寫了這些字自認為寫得不錯。王羲之回來看到后,嘆息道:我離開家時,真的大醉了。獻之才從內(nèi)心感到慚愧。王羲之與鐘繇張芝相比,只是專精與博通的區(qū)別;王獻之比不上王羲之,那是沒有什么可疑問的。 

    我從十五歲起立志學習,開始留意書法藝術(shù)。體味鐘繇和張芝的書法遺跡,汲取王羲之、王獻之的法度規(guī)范,用盡心力鉆研,時光已超過二十四年,雖然沒有達到入木三分本領(lǐng),卻也從未間斷過臨池學書的志向??此麄儠ㄖ袘裔槾孤兜钠娈愋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如疾馳的雷電、墜落的石頭之奇觀;如大雁飛期、猛獸驚奔的殊姿;如鳳舞蛇驚的妙態(tài);如斷崖顛峰的氣勢;臨危地、鋸枯木的險絕。有的重如崩氣的濃云,有的輕若蟬之薄翼;有時行筆流暢如清泉潺潺流注,有時頓筆凝重渾厚,象山岳一樣安然屹立;有時運筆細微輕柔,猶如新月初上懸于山崖;點畫布置疏落有序,象銀河群星疏密相間,生動自如;其神奇奧妙如大自然,達到非人力所能創(chuàng)造的境界;確實可以說是智慧和技巧的完美結(jié)合,心與手運用得暢達和諧。他們筆不妄動,每下一筆有它的理由。一畫之中,定要使筆鋒起伏富有變化;一點之內(nèi),頓挫鋒芒各各不同;更不必說點畫積累組合好,才能成字。如果未曾博覽旁通,又不珍惜光陰,俯身苦學,而借引班超投筆為托辭,為項羽不肯學書作為自以為是的根據(jù),信筆亂涂作為書體,以墨拼湊點畫即成字形,心里不懂得臨摹的方法,手對運筆揮毫的道理也模糊不清,這樣想要寫出美妙的書法,豈不是太荒謬了嗎?君子立身于世,務(wù)必從其根本進行修養(yǎng)。楊雄說,詩賦只是小道末流之物而已,有志向的大丈夫是不會去做的,更何況是醉心于細微的點畫用筆,把精神沉湎于翰墨之中呢?而專心下棋,還能標上坐隱的美名;潛心垂釣,尚能體驗到行藏的樂趣,而這些又怎比得上功可宣揚禮樂,神妙賽過神仙,像陶工揉捏粘土制作陶器般變化無窮,又如同爐火冶煉金屬一般神秘莫測的書法呢?喜歡怪異崇尚神奇的人,玩味著它結(jié)體氣勢的變化多端;喜歡追究細微,探測精妙的人,就可以得到那不斷變化的奧秘。有些著書立說的人,往往只借取了前人的一些糟粕,而精于鑒賞的人,卻常常從中吸取到它的精華。書法本來就是的薈萃,確實為那些賢明通達的人所擅長。用他來蓄精養(yǎng)神,寄寓鑒賞,怎么會是徒勞的呢?東晉時代的士大夫們,彼此互相熏陶學習。至于王氏、謝氏大族,庾氏、郗氏之輩,縱使未能全部掌握書法之神妙變化,但也挹取了它的風神韻味。隨著物轉(zhuǎn)星移,越到后代,書道就越衰落。(一些人)聽到本該懷疑的理論,不辨真假便大加稱道,得到一些末流的東西便盲目效法,大力推行。而古今隔絕,也無從詢問。假若真的有所體會,也都嚴加保密,深深保守起來,從而使得學習的人茫然而無所知,不得要領(lǐng),只是白白地看到他人成功的喜悅,而不能領(lǐng)悟他們所以成功的緣由。有的人成年累月地在結(jié)體布局上下功夫,但距離應(yīng)遵守的法度卻越來越遠了,想研究楷書卻不得綱要,學習草書更是迷惑不解。假如一旦對草書有了薄淺的理解或獲得楷書一些粗略的法則,便沉溺于此,自以為是,固執(zhí)己見,自己給自己造成了掌握一般法則的障礙。他們哪里知道心與手的相隔相應(yīng),就象同一源頭的不同支流;書寫的各種技法,又象一棵樹上的不同分枝,豈可孤立地理解和掌握?對于適應(yīng)變化,應(yīng)急方便,行書最適合;題榜和勒石之類的作品,當以楷書寫就最為相宜。書寫楷書若不能同時精通草書,寫出來的字恐怕會過于拘謹單一;學習草書如果不同時精通楷書,也就不能稱為書法。楷書以平直的點畫構(gòu)成形體,由使轉(zhuǎn)表現(xiàn)其精神。草書則以點畫表現(xiàn)其精神,以轉(zhuǎn)折呼應(yīng)來表現(xiàn)形體。草書沒有了使轉(zhuǎn),就不成字,楷書點畫功夫不到位,只可以記錄文詞。它們之間雖非同體,但回環(huán)交錯,大體上還是有關(guān)系的。所以向上還要貫通大小二篆,向下融貫隸書,還包括參酌章草,浸潤飛白。如果有一點沒有考察明白,就會象北胡、南越的風俗迥異一樣,所有效果完全兩樣了。至于鐘繇的楷書號稱奇絕,張芝的草書造詣神妙莫測,被譽為草圣,這乃是因為他們專精于一種書體,以至于達到出類拔萃,無與倫比的境地。張芝不善長寫楷書,但在他的草書中,處處可見楷書點畫的起伏頓挫;鐘繇不善長寫草書,但在他的楷書中,草書的使轉(zhuǎn)卻極縱橫之致。在他們以后,不能兼得楷書和草書優(yōu)點的人,作品就達不到他們的水平,也就不能算是專精了!雖然說篆書、隸書、草書、章草的功效和用途各不相同,但成就他們的美,各有所宜,篆書崇尚婉轉(zhuǎn)圓潤而通暢,隸書要求精密合乎規(guī)則,草書貴在流動暢達,章草務(wù)須嚴謹而簡捷。在此基礎(chǔ)上,以風骨神韻使之嚴峻,以妍美溫潤使之平和,以瘦勁挺拔之筆使之矯健,以安閑雅致使之和婉。這樣就可以表達書者的性情,反映其喜怒哀樂。至于檢驗用墨濃淡、干濕的區(qū)別,自古以來標準都是一樣的;要體味年老年輕意境的差異,即使相隔百年也能立刻看清。哎!不深入此門,又怎能看到它所具有的奧妙呢!再者,在同一時期所作的作品,也有順心合意和心手不合的區(qū)別。合意時質(zhì),風流秀媚,不合時則會凋落硫陋,沒有生氣。簡略地追究其原因,各有五個方面:精神怡適,事務(wù)悠閑,是合意的第一方面;感人恩惠,酬答知己,這是合意的第面時令調(diào)適,氣候潤澤,這是合意的第三方面;紙與墨的兩相調(diào)和,互相映發(fā),這是合意的第四種情況;偶然靈感來臨,雅興勃發(fā),想要揮毫作書,這是合意的第五種情況。心情急躁,手難相應(yīng),這是不合意的一種情況;違反自己的意愿迫于情勢勉強書寫,這是不合意的第二種情況;氣候干燥,炎熱當空,這是不合意的第三種情況;紙墨低劣,不稱心意,這是不合意的第四種情況;精神倦怠,手軟無力,這是不合意的第五種情況。合意與不合意之差,書法的優(yōu)劣差異就會大。得到好的時令不如得到好的書寫工具,而得到好的工具不如有舒暢的心情。若五種不合意的情況同時發(fā)生,就會思路閉塞,落筆茫然;如果五種合意條件同時具備,則會精神舒暢,心手相應(yīng),運筆流利。流暢的時候,書寫沒有什么不適之處,而蒙昧滯筆時,就會無所適從。真正懂得書法,成就出色的人,往往得到意境而忘了述說體會,很少陳述其中的要領(lǐng);而企望學習的人,仰慕其奧妙,往往用精彩的語言描述,但因為沒有心得,敘述總顯疏漏,不得要旨。我不量自己的平庸愚昧,就把自己知道的都呈現(xiàn)給大家,希望以此能夠發(fā)揚前人的風范法規(guī),啟發(fā)后學者的智慧見識。我去掉了煩瑣的浮詞雜句,使讀者一看文章就可領(lǐng)會到前入書法藝術(shù)成功的道理。世上流傳的《筆陣圖》七行,其中有三種執(zhí)筆圖示,圖象模糊錯亂,點畫謬誤迭出。最近看到這種圖示在南北各地流傳,大家懷疑是王羲之所作。雖然不能確定是真是假,但尚可以啟發(fā)初學的孩子們,既然它已為民間所收存,我也就不再記載編入了。至于以前各家對書法的評說,多數(shù)都流于表面,華而不實,莫不都只描繪其外形,而對其內(nèi)蘊的真諦都模糊不清。今人所撰寫的理論書籍,也沒有什么可取之處,在我的撰述中也不采用。象師宜官這樣雖享有高名,只不過是空著于史冊;而邯鄲淳堪稱一代典范,也只是空留名于史書。及至崔瑗、杜度以來到蕭子去、羊欣之后,在這久遠的歲月中,以書法著稱的有名之士很多。有的在有生之年便享有久盛不衰的盛名,死后其書名依然顯赫,其書法藝術(shù)確實和他的名望相符。有的生前卻憑借他人的吹捧附和來提高自己的名望,書法名不符實,一旦死后,名聲也自然衰弱消逝了。加上許多作品因為糜爛、蟲蛀而沒能流傳下來,有限的傳品也被搜尋殆盡,偶然遇到鑒賞作品的機會,而能看的時間也很少,有的說好,有的說壞,眾說紛紜,難以詳細地逐條評論。其中有些著名于當代,遺跡依然被留存的作品,無需憑借別人褒貶抑揚,優(yōu)劣自然明示于世。六書的創(chuàng)制,最早可遙溯到黃帝。八種書體的興起,始于秦始皇贏政統(tǒng)一天下之時。發(fā)現(xiàn)到現(xiàn)在經(jīng)過很久遠的年代,其作用是如此廣泛。然而古代與現(xiàn)今情況不同,質(zhì)樸和研美相隔懸殊,互不相通,不是我們所要研究的,這里就略而不談了。還有依龍、蛇、云、露、龜、鶴、花、草之類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奇形怪狀之書體,有的只是隨意簡單地去描草物象而已,或是記述過去吉祥的瑞圖罷了,這類書體其巧妙如同繪畫,惟妙惟肖,但書法的功力卻十分不到家。既然與典型規(guī)范的書法作品完全不同,我也就不再詳細論述了。世上傳說王羲之曾送王獻之《筆論》十章,但其文字淺薄疏陋,論理空乏,意思內(nèi)容不切實際,言辭拙劣,詳細追究其宗旨意趣,絕對不是王羲之所作。況且王羲之地位極高,才華出眾,格調(diào)清新,言詞高雅,聲望和遺跡都未曾泯滅,文章墨跡仍然留存于世??此繉懸环庑牛筷愂鲆患?,即使在匆忙之時,都要考求古訓,言必有據(jù)。傳授家學給兒子,道破當順,義應(yīng)當正,合乎義理,豈會違反章則,文采差勁到如此程度呢!又傳說王羲之與張伯英是同學,這更顯得荒謬虛妄。如果是指漢代末年的張伯英,時代完全銜接不上;定是晉朝有人同名,但為什么史料上毫不經(jīng)傳,默默無聞!這些既不合適于訓教后人,也不合乎經(jīng)典,還是應(yīng)該加以放棄。

    我們心中所理解的,不容易用明白的語言把它完全說清楚;語言所能表達的內(nèi)容,也難以用紙墨文字來表現(xiàn)。這里只能初略地形容一下其外表的狀態(tài)和敘述一個大致的綱要。希望能斟酌出書法微妙的道理,領(lǐng)悟到美的境界,欠缺或說得不夠詳盡的地方,只好等到將來了。現(xiàn)在我把執(zhí)、使、轉(zhuǎn)、用的道理撰寫出來,以解開沒有領(lǐng)悟的人的疑問。執(zhí),是指執(zhí)筆的高低長短;使,是指上下左右的運筆道理;轉(zhuǎn),即轉(zhuǎn)折呼應(yīng)的行筆原理;用,就是指結(jié)構(gòu)的揖讓向背。再把以上數(shù)種法則加以匯聚,把它們歸納在一起,編列眾家的技巧,綜合各家的藝術(shù)風格,提出前人沒有提及的種種知識,啟發(fā)后學的人掌握并運用許多規(guī)則與技能,探索其根源,分析書法的枝流派別。我努力做到文詞簡潔,論理豐富鮮明;使讀的人打開文卷就可以明白道理,這樣下筆毫無停滯,暢通無阻。至于那些古怪的理論,邪異的觀點,就不是我所要詳細談?wù)摰牧恕?/span>

    我現(xiàn)在所要陳述的東西,力求有益于學習書法的人。王羲之的書法,受到世代的稱贊和模仿學習,他確實可以作為世人景仰的大師、宗法的模范,并從他那時確立學習書法的宗旨。王羲之的書法不只是貫通古今,同時還融入了深切的情感,調(diào)和了其格調(diào)與情趣,因此致使臨摹緬習的人,一天比一天地多起來,研究學習的入,也逐年增多。在王羲之前后也有許多著名書家墨跡都逐漸地散失于世了,唯獨他繼承了古人的書法藝術(shù)傳統(tǒng),一直流傳到今天,這還不是有效的證明嗎!‘這里試著談?wù)勂渲械木売?,簡略地承述幾點見解:比如《樂毅論》《黃庭經(jīng)》《東方朔畫贊》《太師箴》《蘭亭集序》《告誓文》這些都被世代相傳,的確是楷書、行書中的絕世杰作。王羲之寫《樂毅論》時,情緒非常抑郁;寫《東方朔畫贊》時則是思緒瑰麗奇妙,表達出奇異的情感;寫《黃庭經(jīng)》時,則是喜悅安逸,顯得虛緲無境;寫《太師箴》時則氣勢縱橫、奔放豪邁;到了寫《蘭亭集序》時,心情更是安逸,神思超脫;寫《家門告誡》時,則是神情慘淡,心情沉重。這就如人們常說的感到快樂則是笑聲溢于言表,說到哀傷之處又會伴隨嘆息。這不正是志在起伏的流水時才奏起和緩的樂章,向往淮水、 渙水的五彩波瀾,才想起華麗的辭藻!雖然一眼便能看到作品的深奧道理所在,也仍有內(nèi)心昏惑時發(fā)生理解錯誤的時候,那些學習的人都勉強說自己學王羲之的書體,然而共同學習卻結(jié)果很不相同。他們哪里知道,內(nèi)心情感的發(fā)動,必然要用言辭來表現(xiàn);如同《詩經(jīng)》、《離騷》的創(chuàng)作,體裁不同,寓意卻相近。晴朗的天氣,人心舒暢,陰天則心情慘淡,這本來就是天地自然的規(guī)律。那些強自說學習王羲之的書體的人,既失卻書家的情感,理論也違背了事實規(guī)律,推究書法的根源,那里有他們所說的體裁!運筆結(jié)構(gòu)的技巧,雖然是由自己領(lǐng)悟而得,但整套規(guī)模體系的建立,確實可以通過眼前的觀察學習而得。相差一絲一毫,其書寫的結(jié)果就會相去甚遠。如果知道其中的奧秘就可以將各項技法融會貫通。心中應(yīng)不滿足于書法技巧的精熟,雙手應(yīng)不厭運用的嫻熟。如果運筆結(jié)體的技巧達到精熟的地步,規(guī)矩通曉于心,自然能夠悠閑自得,揮灑自如,立意在先,用筆在后,寫出來的字瀟灑流暢,神采飄逸。也就象桑弘羊心中理財,能策劃周全,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又象庖丁宰牛,眼中不見全牛而了然于心。曾經(jīng)有愛好書法的人,向我求教,我就粗略地舉一些書法的要領(lǐng)傳授給他們,他們沒有一個不心領(lǐng)神會、心手相應(yīng)、得其內(nèi)涵而忘記言說的;即使沒有看到書法的全部技巧,卻也可以達到他們所要追求的目標。若就領(lǐng)會通曉書法的法則,青年人不如老年人;但就學習掌握一般規(guī)則,老年人又不如青年了。以思考領(lǐng)悟而言,年紀越大越能得其精妙,以學習而言,年紀輕的人有條件可以繼續(xù)努力進取。努力地進取,大致要經(jīng)過三個階段;每經(jīng)過一個階段,境界就有一個變化,直至達到最高水平。例如開始學習字的結(jié)體布局,只要求平正;做到平正之后,就必須追求險絕;能做到險絕,又需要重新回復(fù)到更高境界的平正。初始時可以說是沒有達到真正的平正,到了中間階段追求險絕又超過了平正的境界;當最后真正掌握險絕與平正的奧妙,才算是融會貫通了。等到了融會貫通的時候,人也老了,書法也成熟老到了??鬃釉f;五十歲時知天命,七十歲時能隨心所欲了。所以用通曉險絕與平正的過程來體察權(quán)宜變化的奧妙,就像是經(jīng)過籌謀計劃后的行動,行動才不會失當;在精思熟慮后的適當時機才發(fā)言,發(fā)表的言論定能符合道理。之所以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更是精妙無比,是因為他思慮通達周密,心靈志氣暢順平和,不激進,不偏頗,其格調(diào)和風范自然高遠,為他人所不及了。自王獻之之后,都是力本不足,而勉強為之,自我標榜承襲前體(王字的風范)。然而他們的書法不僅匠氣十足,完全不同于王羲之,神情風采也與王羲之相去甚遠。有的人鄙視自己的作品,有的人卻標榜夸耀自己的成就。自我夸耀的人,自以為達到目標,不思進取,因此阻塞了前進的道路,不再進步;鄙薄自己作品,始終不滿足的人,還未施展天分,有很大余地,必然可以不斷貫通。是??!只有勤奮學習而沒有成功的,卻沒有不學習就能成功的人。觀察當前的事物,就可以十分清楚地明白這個道理。再說書法的發(fā)展變化是多種多樣的,各人的情趣意志也各不相似,剛剛把剛勁與柔和融合一體,忽而又動靜分馳。有的恬淡雍容卻內(nèi)含筋骨;有的用筆曲折交錯而鋒芒畢露。觀察的時候應(yīng)當精研細究,體察入微,臨摹的時候貴在形神皆備。況且許多人臨摹不能相似,。觀察未能精細;間架結(jié)構(gòu)還很松散,形體點面也不規(guī)范;雖追求龍躍深淵的生動姿態(tài),但表現(xiàn)不出他的妍美;從那坐井觀天的狹隘論斷中已顯露出其丑陋的格調(diào)??v然想貶低王羲之與王獻之,誣蔑鐘繇、張芝,又哪里能遮住如今人們的眼睛,阻塞后來人的嘴舌呢!學習書法的人,這方面尤其應(yīng)該謹慎?。∮械娜诉€沒有領(lǐng)會運筆遲緩沉著的道理就片面追求筆力勁急;運筆還不能迅急,卻又忙于仿效遲緩凝重。他們哪里知道,運筆的勁急,全憑超邁的技巧以反映飄逸的精神;懂得運筆遲留的人是領(lǐng)悟欣賞到書法奧妙所得的情致。運筆能從遲緩回到迅急,則能達到眾美匯集的境界;如果專一沉溺于遲緩沉重,終會失去超絕群倫的妙處。運筆能勁急卻有意不迅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淹留;原先已行筆遲鈍卻還要向遲重方向發(fā)展,怎能稱得上賞心會意?若不能做到內(nèi)心熟練地掌握法則,手腕敏捷自如,是難以把遲緩、勁急兼通并融合于一體的!

    假如各種運筆要領(lǐng)都具備了,務(wù)必要追求骨氣。骨氣樹立了,。再加上一點遒麗潤澤才能顯得完善。就象枝葉四布繁茂,經(jīng)霜雪洗禮,更顯得遒勁挺拔;花葉鮮明茂盛,與陽光麗日相映更顯妍美。如果骨力較多,遒麗偏少,就會演枯木凌空架設(shè)于險峻之處,巨石橫阻在大路當中一樣,雖然少了些妍美,但其形體骨質(zhì)還是存在的。如果遒麗居多又占著優(yōu)勢,骨氣缺乏而呈劣勢,就會像春天的樹林中落下的花瓣,徒然漂亮鮮艷卻沒有什么依托;又像清池上漂蕩的浮萍,空有青翠而沒有很底相托,由此可以知道,掌握某一方面的技巧容易做到,而要想做到盡善盡美就困難多了。雖然宗法于同一書家,也會演變出各種不同的書體風格,這都是因為性格與愛好的不同所至;質(zhì)樸剛直的人下筆平直剛強而缺乏遒麗;剛愎自用的人下筆突兀不平,倔強而缺少潤澤;拘謹內(nèi)斂的人用筆過于拘束,難以展開;輕率的人下筆輕狂失去規(guī)矩;溫順柔弱的人偏于綿軟遲緩;急躁的人書寫過于倉促急迫,優(yōu)柔寡斷的人沉溺于用筆遲滯生;遲緩迂鈍的人難免顯得笨拙;輕浮流于瑣事的人難免染上庸俗累贅的毛??;這些都是發(fā)性情偏執(zhí)獨行的人,由于愛好偏重于某一點而背離了書法常規(guī)正道。

   《易經(jīng)》上說:觀察日月星辰天體運行,可以體察到時序的變化;觀察禮教文化,可以用來感化治理天下。更何況書法的神妙,往往取自于人的本身,假使筆法運用還沒有很周密,還沒有完全掌握技法的奧妙,然而在起伏不平的筆勢之中,已能深深地發(fā)自內(nèi)心,也一定能旁通點畫的情趣,廣泛地探究書法發(fā)展的道理,融合蟲書、篆書的神妙,調(diào)和草書、隸書的韻致。體察自然各種事物的個性和功用,便會使書法的更加豐富多變;同八種樂器音符交替演奏,使人感到韻味無可比擬。引申至點畫道理,將許多筆畫擺在一起,其形狀各不相同;許多的點排列在一塊兒,就須有各不相同的體態(tài)姿勢。一個點的書寫,往往成為整個字的準則,一個字的形態(tài)可成為整篇作品的標準。筆畫雖然各不相同但不抵觸,和諧而又不雷同;用筆雖有淹留但不總是遲緩,行筆雖然流暢但不總是迅疾;枯燥的筆意帶著潤澤,濃混的筆鋒中伴隨枯勁的風韻。把所有的規(guī)矩都融化到用筆方圓的變化之中,把法則準繩隱含到字的曲直之內(nèi);用筆變化多端,時而藏、時而露、時而動、時而靜;筆尖窮盡書寫的所有變化,融呢合情感格調(diào)于紙上;心手和諧相應(yīng),達到忘乎法則的境界;自然就可以從王羲之、王獻之的帖中跳出而不會有什么錯失,雖不同于鐘繇、張芝之法也能達到工妙。就比如繹樹、青琴兩位天資國色的美女,雖容顏不同,但卻同樣都很美;明月珠與和氏壁雖然質(zhì)地不同但都是那么的精美珍貴。又何必一定要畫鶴描龍,最終仍遜色于原作而羞愧;既然捕獲了魚捉到了兔,又何必吝惜捕捉的器具呢?聽人說,家中要有南威這樣的美麗的女子,才有資格議論美女的姿色;知道了解龍泉寶劍的鋒利,才可談?wù)摂喔钪惖氖虑椤_@些話雖有過分寸,但確實也談到了一些關(guān)鍵。我曾經(jīng)竭盡心思來作書,自認為寫得很不錯,遇到當時號稱有眼力的有識之士,就把作品拿出來請他們鑒賞。結(jié)果他們對作品中寫得精妙妍麗的地方,不曾留意去看;而是對偶然有的失誤,反倒大加贊賞。他們對書法作品的見識如此昏庸,蒙昧不明,卻要讓別人了解他自以為廣博的見識。有的人憑借自己年齡大,職位高而自高自大,輕率地對別人加以指責或諷刺,使人難堪。于是我有意用絹帛把作品裝裱起來,題上古人的名字。這樣,那些所謂賢明的有識之士馬上改變了觀點、看法,愚昧不懂的人也隨聲附和爭相贊賞筆端的奇妙變化,很少議論筆下的錯失之處。這就象傳說中惠侯喜歡贗品,葉公懼怕真龍一樣。由此可知俞伯牙因其知音子期死了,而破琴斷弦,終生不再彈琴,是有來由的!再有蔡邕對琴材的鑒賞不亂加贊賞,伯樂對馬匹也不隨意鑒評。那是因為他們具有精細入微的高超鑒賞力,所以耳目就不會被阻塞蒙蔽。如果好的琴材被燒,從灶間傳出美妙奇異的聲音,聽覺平常的人也能驚聞那奇妙音響,千里馬伏在馬棚之中,見識庸俗的人也能看出它的超群不常的話,那樣,蔡邕就不值得被稱道,伯樂也不值得被推崇了。至于象老婦人遇到王羲之在她賣的扇上題字,最初埋怨不滿,后來卻一請再請王羲之題寫;門生得到王羲之在小桌上的題字,卻被父親誤削而懊惱不已,這些都只是因為懂與不懂的緣故。一個志士會在不了解你的人那兒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可以伸展壯志。有些人不了解你,這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呀!所以莊子說:朝生暮死的菌類是不知道一個月的長短的,夏生秋死的蟬兒,也不會知道一年有四季的更換。老子說:愚昧的下等人聽到的哲理,定會大笑,如果這種人沒有笑,” 的哲理也就不成哲理了。難道可以拿著冰去責怪那些沒有見過冰的夏蟲嗎!自漢魏以來,論述書法的人很多,好的壞的混雜在一起,條目繁多。有的只是重復(fù)前人的論述,和過去沒有什么不同;有的輕率地標新立異,提出新觀點,對以后的書法發(fā)展全無益處;徒然地使那些已經(jīng)繁雜的內(nèi)容更加繁雜,有缺漏的仍有缺漏?,F(xiàn)在我撰寫了六篇書論,分成兩卷,按次序一項項申述書法的功用,取名叫《書譜》。希望能使我家后輩之人,把它當作規(guī)范法則;天下懂得書法的知音,或可以留存閱覽。那種把自己的經(jīng)驗緘藏不外傳的做法,我是不予采取的。

      垂拱三年寫記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