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區(qū) “十一五”區(qū)級教育科研課題 《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研究報告 一、課題的提出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縛,我們的教育高投入、低產出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2004年PISA評價研究表明,教育水平最高的是芬蘭,其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之五點多;而當年美國教育投入占GDP的百分之七點多,其教育水平排名在20多名。由此可見,教育投入的多少與教育質量高低并不一定正相關。我們以前總是用教育投入的多少來說明教育水平的提高,西部的教育已經投入一個多億,但現(xiàn)在來看,投入并不能代表效果。2006年9月,我們通過三個途徑對我校教學效果進行調查:1、課堂教學后五分鐘測試教學知識點;2、單元綜合實踐技能測試;3、學期末年級段綜合能力測試。調查后發(fā)現(xiàn),教師在備課、上課、作業(yè)設計、輔優(yōu)補差等方面的投入是大量的,但大量的投入與教育效果之間并不是正相關,在教育時間上的投入與教育效果間有時還出現(xiàn)了負相關??梢?,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下,那種猛補、猛練的教育高投入并不能提高教學效率。 近年來正在推開的基礎教育改革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所部署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它以鮮明的時代氣息和現(xiàn)實針對性將給我國的基礎教育帶來革命性的變化。這次課改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即新課改關注了教學方式的優(yōu)化問題,我們在教學中努力實踐著新課程的這一理念,但仍然出現(xiàn)了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教師教得很累,學生學得很苦,然而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因此,如何組織合理、有效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關于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就成為我校進一步實施課程改革的切入點。 關于“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相關課題研究在國內外有很多。如:國內課程教材研究所進行了“新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開發(fā)”的研究與實驗。以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階段課程教材開發(f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為研究重點,課題研究始終以新基礎教育需要的新課程教材,包括新課程教材的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模式為切入點展開。力求通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的研究,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利用一切可用信息資源為教育教學服務;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要求設計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促進教師教學實踐中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實現(xiàn)數(shù)學學習與生活實踐的密切聯(lián)系;能更好地體現(xiàn)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通過對教材的有效使用策略,以及在課堂中的有效評價和數(shù)學生活化這三個方面的研究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而我們提出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旨在使學校教學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指導下得以優(yōu)化,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并在認真總結現(xiàn)有經驗的基礎上,揭示在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努力追求教學理論上的自覺和實踐上的高效、優(yōu)質,為大面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經驗。 二、課題的界定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引進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么程度以及學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 所謂“有效教學”就是在新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導下追求師生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去獲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實現(xiàn)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目標。 “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我們將通過“有效開發(fā)課程資源”、“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評價”等手段來實現(xiàn)有效教學。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 1、有效教學理論 以學生為中心,把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有機結合,辯證統(tǒng)一在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上。“學習中心論”是有效教學的基礎和核心,它強調: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提供和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條件,以促使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發(fā)展。有效學習論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學生學習的原有狀況是教學深化的根本出發(fā)點和依據(jù)。 2、系統(tǒng)論、控制論原理 整體性是系統(tǒng)思想和系統(tǒng)方法的核心和基礎。“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是系統(tǒng)整體性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系統(tǒng)思想的一個基本定律,這個原則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強調系統(tǒng)的整體性,堅持局部服從整體的原則。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結構。事物的發(fā)展除了因量變引起的質變外,還有由于改變了事物內部各因素的排列組合關系,即改革事物的內在結構所引起質變的。要把合理結構的思想運用到教學活動中去,就是要使組成教學活動的各個要素,包括備課、上課、作業(yè)、輔導、考核評價等,包括教學活動中方法的選擇、材料的組織、對師生行為的規(guī)范等均要統(tǒng)籌安排、互相協(xié)調,以獲得教學工作的高質量、高效率。 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逐步形成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相適應的新一代教學方法、教學設計思想和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 四、課題研究的設計 (一)課題研究的內容、目標和原則 1、研究內容: (1)“有效開發(fā)課程資源策略”研究 ①生活化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fā) ②學科之間內容的有機綜合 ③主體協(xié)同教學 (2)“有效備課策略”研究 ①單元分組備課 ②動態(tài)生成 (3)“有效上課策略”研究 ①培養(yǎng)學習能力 ②采用異步教學法 ③體現(xiàn)各學科特點的策略 (4)“有效評價策略”研究 ①課內五分鐘有效測試 ②單元有效評價 ③教學過程有效評價 2、研究目標 (1)通過課題研究,提高教師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用好、用活教材的能力。 (2)通過課題研究,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3)通過課題研究,構建可操作的教學過程性評價體系,努力使評估目標從“單一”轉向“多元”,從“重教”轉向“重學”,從“形式”轉向“效果”;努力使評估手段客觀、準確、科學,真正成為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3、研究原則 (1)關注學生原則。課堂教學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強化自主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角,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 (2)關注發(fā)展原則。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包括基礎知識和基本學力、個性與品德、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注重學生“大智慧”的發(fā)展;注重學生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 (3)關注過程原則。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特別要關注學生的思考過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和步驟 1、研究方法 (1)本課題以個案研究法和行動研究法為主 個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主要從本學科出發(fā),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階段或者某一學生發(fā)展時期等進行個案研究最終提煉出共性的結論來。 行動研究法即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一套系統(tǒng)的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體系,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2)本課題以文獻分析法和調查法為輔 文獻分析法作為學習理論、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資料主要來源于教育理論書籍、報刊雜志以及網絡下載的相關資料等。通過這些資料信息的分析與研究,可達到準確地界定課題研究的價值性、可行性及關鍵概念的內涵與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標與實施方案等目的。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校在該課題研究之初,各科課堂有效教學的現(xiàn)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后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jù)。 2、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07年4月--2008年1月 ①實驗教師參加課程標準及實驗教材培訓; ②由課題負責人搜集材料聯(lián)系教育、教學實際進行小學語、數(shù)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培訓、實驗教材培訓、傳達實驗計劃; ③看錄像課開展討論; ④擬訂好子課題,確定負責人,制訂子課題方案; 子課題擬訂如下: 小學英語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張蕾負責) 小學語文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孔艷敏負責) 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杜慧穎負責) (2)實施階段:2008年1月--2009年1月 ①進一步完善實驗方案及子課題實驗方案; ②開展課題實驗活動; ③上研究課、開展評課交流、共同研討; ④子課題組開展交流活動; ⑤2009年1月進行實驗材料階段性總結推廣。 階段成果形式:階段研究報告;研究課錄像課;交流材料;教案;論文、教師筆記等其他材料。 (3)實驗總結階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 分別進行實驗資料的全面整理(實驗報告、交流材料、錄像課、公開課、論文、優(yōu)秀教案集、精彩課堂教學記實錄)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策略 (一)有效課程資源的開發(fā) 1、生活化課程資源的不斷開發(fā)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材已經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知識不是唯一的教學目標;課堂也不是唯一的教學場所了,而校內外豐富而又便捷的生活化課程資源給我們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很好的契機。在本課題研究中,我們開發(fā)和利用了以下幾種生活化課程資源: (1)開發(fā)利用各種校內資源 我們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fā),構建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將學生撰寫的歌謠或警句鐫刻在教學大樓顯眼的地方,如“手下留情,校園留‘青’”;“米飯亮晶晶,小菜花樣新;千萬別挑食,身體健又壯”;“水是生命之源,請把每一滴水鎖緊”等等。為了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我們開放了學校的圖書室,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學到課本中不能學到的知識,了解大千世界。 (2)開發(fā)利用校外廣泛的社會資源 校外課程資源的途徑,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青少年活動中心、工廠、農村、部隊、政府機關、企事業(yè)單位,還包括廣泛的自然資源。我們在教學中將這些取之不竭的社會資源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語文、數(shù)學課程課外學習資源的途徑主要是: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在一年的新課程實施中,我們充分挖掘了教材外豐富的生活化課程資源,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學科之間內容的有機綜合 盡管目前的分科課程自成體系,但彼此間總有互相融匯、交錯之處,而這正是我們尋找學科間整合的著眼點。我們認為通過學科間相關內容的整合不僅可以節(jié)約課時,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綜合的思維方式,從而更全面、客觀地認識周圍的事物。如以“數(shù)學”為主線,讓語文、自然等與數(shù)學融為一體,語文課中“寫”數(shù)學,自然活動課中“做”數(shù)學、美術課中“畫”數(shù)學、體育課中“量”數(shù)學等,通過學科間相關內容的整合來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踐能力,改變老師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法,促進教與學兩方面的變化。 又如數(shù)學新教材中有大量的主體圖都可以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于是,我們將相關主體圖與《品德與生活》學科整合起來。如“過馬路”主題圖與《品德與生活》中的《上學路上》結合,教育學生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尊老愛幼,并繼承中華民族的美德等。 3、主題協(xié)同教學 主題教學是將各個不同學科的內容通過一個載體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它相對于分科教學,將各門學科中帶有普遍性聯(lián)系的內容抽取出來,設計安排成一體化的主題單元,在一天或幾天的時間內,教學都集中于這一中心主題。不同學科的內容,只要是與主題有關的,都可以通過主題將它們聯(lián)系起來,成為學習的媒介。 如語文新教材、品德與生活新教材中都有一組課文是關于“金色的秋天”,而數(shù)學新教材中也精心設計“金色的秋天”的主體圖,于是,我們專門用了一周的時間,進行了“我愛家鄉(xiāng)的秋天”為主題的活動。主題協(xié)同教學使學生在整合優(yōu)化的環(huán)境中獲得自由全面和諧整體地發(fā)展。 (二)有效備課策略的形成 “認真?zhèn)湔n”是教學“五認真”中首要的工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可以看得到的只有教案。因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現(xiàn)象:完全照搬教參、教案資料,教師成了教案的“抄寫員”;上課之后備課,備課變成“補”課;有的為求教案精美,每個字都工工整整、一絲不茍,但教案與課堂教學完全脫離……備課只是一個過程、一種手段,寫教案也僅僅只是備課的過程之一。改變備課策略,我們的做法是: 1、單元分組備課 在備課時采用個人分單元負責制,在一個學期開學時,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及自己的強項,上報自己主備的單元或章節(jié),這一部分的教案由這位教師先寫出自己的教學設計,并在組內先說課,分析自己的備課思路,講明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再由全組共同探討,使教案漸趨完善。然后,在統(tǒng)一基本思路的情況下,全組教師均以此教案為藍本,進行教學活動,并及時進行教學后的反饋交流,對此教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在實踐過程中出現(xiàn)的典型課例,可以對其進行深入地挖掘和探討,形成精品課,一個學期一個備課組形成一組精品課,我們將這些優(yōu)質典型的精品課例設計編輯成冊進行資源共享。 2、動態(tài)生成 備課是一個過程,它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收集資料,不斷積累創(chuàng)新。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逐步形成了“設計——實踐——反思——完善”螺旋漸進的備課機制。這種動態(tài)生存的教案與以往教學前一氣呵成的教案不同,它的形成需要:教學前不斷推敲、教學時不斷更新、教學后日臻完善的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 (三)有效上課策略的探索 在目前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主要操作形態(tài)的前提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采取的策略是: 策略一:培養(yǎng)學習能力 1、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有學者將“自主學習”概括為:建立在自我意識發(fā)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會學尤為必要。 (1)挖掘教材中能提高學習興趣的素材現(xiàn)在的新教材彩色套印,圖文并茂生動形象、多彩,編寫本身就注意到了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充分發(fā)揮教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的這些特色。如在教學第一冊“數(shù)的認識”時,就利用教材中的彩色圖片,讓學生先接觸圖片,由直觀到形象,從圖片上引出1-10各數(shù)的概念并與數(shù)學“1- 2、訓練思維意識與方法 知識的獲取是其思維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意識與方法。 (1)注重教具演示或學具操作,引導學生借助表象,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2)注意溝通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在遷移中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弄清哪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即新知識的生長點在哪里,才能準確地面向學生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為學生提供一條通過舊知識的遷移探求新知識的道路。 (3)注意教師教學語言的確切表達,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教師正確使用學科語言是分不開的,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要規(guī)范教學用語,給學生提供語言表達訓練的示范,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嚴密性。例如:數(shù)學教學中講思路。如一步計算的加法應用題,從意義出發(fā)表述過程為:第一個條件是(),第二個條件是(),問題要求()。問題要求一共多少就是把()和()合起來,用加法算,算式是()+()=()。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教學語言,準確、簡煉、有根有據(jù)、有條有理地闡述自己的見解,層層深入地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過程,學生思維的嚴密性就得到了訓練。 3、培養(yǎng)綜合能力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使小學課本已煥然一新。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每章節(jié)內容都增加不少有關培養(yǎng)綜合能力訓練的題型,可見要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的做法是: (1)改善學習方式 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必須得從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A、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特點。B、養(yǎng)成自主探索的習慣。C、掌握積極地參與小組合作與交流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做到:善于聽;敢于說;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D、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進行聯(lián)系。 (2)訓練學習習慣 習慣是后天較長時間內由于不斷重復和練習形成和鞏固下來的一種動力定型。小學階段是形成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健時期,小學生的可塑性比較大,我們教師十分注意有計劃有目的培養(yǎng)、訓練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如:狠抓起始訓練。在教學工作時刻注意示范作用,讓學生學著做。如怎樣看書,怎樣讀題,怎樣弄清條件和問題,如何列式計算,正確的書寫格式……一開始就讓學生明白努力的方向,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學習習慣。 (3)重視學法指導 注重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和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主動發(fā)現(xiàn)、主動研究、探索的精神,逐步達到會想、會說、會做、會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得到全面、主動的發(fā)展。我們采用的方法是:、指導“做”,培養(yǎng)操作能力。B、啟導“思”,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C、誘導“說”,培養(yǎng)表達能力。D、引導“聯(lián)”,培養(yǎng)遷移類推能力。 策略二:采用不同教學策略。 1、在一年多的研究過程中,我們根據(jù)各學科的特點,采用了不同的教學策略。 語文閱讀教學中,采用 “導學、導悟、導練” 的教學策略。 導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先嘗試學習,通過自己的學習實踐活動觸摸語言文字,初步感知知識。低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自控能力和自學能力還都很差,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未完全養(yǎng)成,因而課堂上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在初讀課文時,老師根據(jù)不同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A、自讀課文,讀準字音。B、借助拼音朋友讀準字音。C、讀書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請教“老師”,然后又提出:若有不認識的字,你有什么好辦法?(請教老師、同學、利用拼音) 導悟,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學邊理解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識字、閱讀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學習習慣。這一切,教師的教是替代不了的,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去完成。如《雪地里的小畫家》識字時,問學生:“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閱讀時,引導學生:“你喜歡用什么方式讀兒歌?”,“你讀課文時遇到困難了嗎?”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養(yǎng)成學習習慣。 導練,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當堂練習。①練讀。朗讀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訓練,我們應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如在講《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借助課件動畫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按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下進入閱讀。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好課文。②練寫。寫字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的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重要手段。當堂寫字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生字的信息,調控教學進度,在課堂上練習,有教師的督促和指導,也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③練背。背誦是學生積累、吸收課文語言的重要一環(huán)?!堆┑乩锏男‘嫾摇冯m然文章很短,但卻很美,在教學時,我們采用情景背誦法,讓學生看著逼真的動畫課件進行配音,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背誦,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學生重構語言模式。④練聽說。聽說訓練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聽課、朗讀、復述、答問、討論、造句、口頭說話等,這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重要機會,教學中教師認真設計練習,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讓學生用“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畫 …… ”的句式,說清課文大意,把感知課文與聽說訓練有機地結合起來。 2、數(shù)學采用“引探式”教學策略 (1)復習導入—引探準備 這是引導學習新知之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主要任務是鋪墊激趣。其教學設計應抓住新舊知識邏輯發(fā)展關系最緊的內容和體現(xiàn)知識體系的層次結構,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近發(fā)展區(qū)”。著眼于學法的遷移,教學形式力求做到“趣”、“實”、“活”。 (2)學習新知—引探過程 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任務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發(fā)展兒童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當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探索,自己歸納,達到會學之目的。 (3)歸納學法—引探總結 這是學習新知的關鍵步驟。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學習過程,發(fā)現(xiàn)學習規(guī)律,歸納出學習方法,從學會過渡到會學,產生認識飛躍。 (4)深化應用—引探實踐 這是靈活運用知識和靈活運用學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實現(xiàn)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又一次飛躍,教學形式應做到活潑、靈活、多樣。如競賽式、游戲式、操作式。訓練應充分體現(xiàn)因材施教、分層施教的教學原則,題目設計有層次、有彈性,也要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3、小學品德與生活采用開放式活動性教學策略 (1)明理解疑(啟發(fā)學生學一學的過程) ①目的:導入新課,提出問題,掌握觀點,明確道德規(guī)范的價值核心。 ②方式:可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 ③要求:教師要用簡明自然生動的方法,利用引語和課文內容,使學生迅速入情入境,切入主題,并根據(jù)課文的基本道德觀點,設計中心議題。 (2)討論悟理(引導學生說一說的過程) ①目的:分析、滲透觀點,進一步掌握道德觀點。 ②方式:當學生初步懂得并接受課文中的觀點道理后,應引導學生聯(lián)系實際,補充事例,充分認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③要求:要討論前,教師可利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可以陳述幾個故事情節(jié),也可以模擬幾個場面,引導學生動眼看、用耳聽、動腦想、動口說、動手做。然后緊緊圍繞課文中的道德觀點,設計有一定難度和啟發(fā)性的問題,采用小組或大組討論的形式,組織學生按照道德的價值觀,有層次地認識和解決這些問題。 (3)評議交流(激勵學生評一評的過程) ①目的:深化、升華觀點,檢驗學生對本課內容的理解、接受程度及綜合運用能力。 ②方式:一是充分利用書上的插圖和各種練習,讓學生辯是非,明事理,看本質,議影響。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健康向上的典型的人和事的資料,讓學生進行道德判斷和選擇。三是結合書上的觀點,讓學生列舉學校、社會等生活中的現(xiàn)象,引導學生談認識,說感受,講體會。 ③要求:討論要面向全體,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盡量讓每一個學都發(fā)言。要把握好討論的過程,討論中要注意引導、點拔,尤其對不同意見允許有爭議,最后教師要給予明確的評價。 (4)實踐體驗(指導學生做一做的過程) ①目的:運用觀點,內化觀點,反饋矯正,指導行動。 ②方式:為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學生的主體性才能真正得以發(fā)揮和提高。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討論,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見解,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③要求:一是要注重實踐性。讓學生明確觀點,提高認識,并把學會的道德觀點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二是根據(jù)教材要求,講明進行行為指導或提出課外實踐的途徑和方法,真正幫助學生把道德認識內化為道德行為,做到知行一致、理論與實踐結合。 (5)歸納總結(提示學生想一想的過程) ①目的:鞏固、延伸觀點,優(yōu)化道德行為。通過拓寬教學內容,進一步強化道德認識,增強道德評價能力,更好地指導道德行為。 ②方式:教師進一步補充資料,用故事、詩歌、歌曲、名人名言,感染激勵學生的情感,教師也可用激勵性語言,總結概括本課觀點,抓住重點,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進一步提出新的要求。 ③要求:一是教師的總結歸納要準確、全面,觀點鮮明,首尾呼應。二是結論要準確、精練,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要落實教學目標的要求。三是提倡學生自我總結,教師給予適當幫助。 (四)有效評價體系的建構 1、課內五分鐘有效性測試 課堂內我們采用五分鐘五小題測試法,具體做法是:學生在每節(jié)課后用5分鐘做5小題,其中2道是檢測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與程度,另3道是檢測所學內容的應用水平;測試完畢后,在規(guī)定時間內打分:對5題為A,對4為B,對3或3以下為C;整學期計算方法:A、B占85%為優(yōu)秀,60~84%為合格,低于此標準為不及格。 五五測量作為平時練習式的評價,能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了解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的差距。 2、單元有效評價 在“五五測試”基礎上,我們還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單元評價。 (1)教師單元測評方式: ①材料式評價(包括教師的教學準備性材料;學生的學習材料,如作業(yè)、試卷等;學生的問卷調查性材料與家長的問卷調查性材料。) ②聽課式評價(包括專家聽課與點評;自看錄像與評價;同行聽課與點評;學生評價;家長開放式課堂評價等。) ③教學效能式測評(包括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解讀與新教材的理解能力測評;學生在學習目標上的達成度測評,含認知、過程和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方面。) (2)學生單元測評方式: ①每學期乃至每單元的過程與結果式測評(包括知識性測評;能力性測評;情感性測評。) ②學生成長過程中學校檔案袋式的觀測式評價(包括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學生的變化趨勢;學生的閃耀點與不足點。) ③材料式評價(包括準備性學習資料;平時作業(yè)性材料;同學間的問卷調查材料與家長問卷調查材料。) ④訪談式評價(包括找學生座談,自評與互評;訪談任課教師;訪談家長等。) 3、教學過程有效性評價 對于教師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性評價,我們主要采用下表進行評價:
六、課題研究成效分析 (一)教師的教學行為與學生的學習行為得以優(yōu)化 1、教師教學行為的優(yōu)化 (1)表現(xiàn)在教師處理教材上 教師在學習教材的基礎上,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信息,融入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針對學生特點,把一個個教材變“活”,使之更生動、形象,讓學生樂于接受。 (2)體現(xiàn)在優(yōu)化教法上 教師在吃透腳本的前提下,編排、設計、加工,努力克服組織形式的模式化,當好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幫助學生積極主動的利用教材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由此,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如合作學習適宜性策略、異步教學策略、問題引導策略等。 2、學生學習行為的優(yōu)化 在學習過程中把發(fā)現(xiàn)、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研究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由此,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快樂學習、自律學習等。 (二)形成一批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要選用適宜的教學模式。我們運用行動研究法,通過計劃、實施、總結、應用、修改、完善等幾個環(huán)節(jié),圍繞有效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小學語文“導學、導語、導練” 課堂教學模式;小學數(shù)學“鋪墊—自學—遞練”課堂教學模式;小學數(shù)學“引探式”課堂教學模式;小學品德與生活開放式活動性課堂教學模式。 (三)編輯了有效教學的研究案例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十分重視案例的研究,參加課題研究的老師通過課堂教學的不斷實踐探索,形成了一個個與課程改革相適應的能夠促進有效教學的鮮活案例。課題組經過篩選整理,編輯了《精品課案例》、《典型教學設計》、《學生個案研究集》等,從轉變理念、開發(fā)課程、學習方式、關注生活、有機整合、改革評價等六個方面對如何推進課程改革、促進課堂有效教學作了生動地解釋,給人以啟發(fā),給人以示范。 (四)實驗教師在論文、案例、優(yōu)質課方面獲獎情況如下表:
七、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本課題雖然按計劃基本上完成了預定的研究任務,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問題是如何評價有效教學的高低。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改變過去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觀念與做法,如何把過程性評價與終極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階段性評價與發(fā)展性評價結合起來,建立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標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發(fā)揮評價的激勵性與發(fā)展性功能,形成與課程改革相適應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效益提高的評價體系,這是一個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 崔允漷//人民教育 2、《中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魏清//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 3、《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下) 崔允漷//人民教育 4、《樹立有效教學的理念》 四川教育 5、《再議有效教學》 張璐//教育理論與實踐 6、《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 張璐//教育理論與實踐 7、《論有效教學標準及實施策略》 胡江倩//黑龍江教育 8、《教育理論有效教學策略的思考》 歐陽文//教育理論與實踐 9、《有效教學策略探微》 諸葛宏/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 10、《論有效教學策略的設計》 吳文勝//杭州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版 11、《有效教學策略探索》 陳理宣//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 12、《實現(xiàn)有效教學幾法》 高文慧//北京教育 13、《有效教學與低效教學的課堂行為差異研究》/王曦//教育理論與實踐 14、《成功的課堂教學來自于教師的有效教學行為》/羅雅萍//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15、《對有效教學中作業(yè)布置策略的思考》/張慧琴//河南教育 16、《有效學習的條件》 拉爾夫W泰勒,吳文勝//杭州教育學院學報 17、《教學策略》 袁振國//教育科學出版社//新世紀教師教育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