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學詩漫談】之一學寫詩之二】從古絕入手三】萬變不離其宗之四】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五】立意之六】章法之七】字法與句法

 知愚草堂 2010-10-14

【學詩漫談之一】學寫詩并不神秘,但要把詩寫好也不容易

作者:詩酒齋

首先聲明,筆者并不是在開學堂講課。實在是因為不少朋友希望有人來講一講有關(guān)寫詩(詞)方面的事。同時,又因為幾位斑竹力邀筆者充任“文學秀論”的“板斧”呵呵!筆者也時尚一把,用一點網(wǎng)絡(luò)語言從提高論壇質(zhì)量,豐富論壇內(nèi)容,提高論壇人氣,蔚成交流風氣等諸方面考慮,也覺得有一種責無旁貸的義務(wù)。所以,筆者一不留神便鼓足勇氣,斗膽上了講臺。但,不是講課。而是討論和交流。筆者所講,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見;且主要基于個人學寫詩詞的一些體會,與各位朋友討論有關(guān)詩詞寫作的一些問題和看法。錯謬之處在所難免。而且既是“漫談”,又必然零碎跳躍,不成體系。因為本無體系。故歡迎批評。如果能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那么筆者就無比地歡欣鼓舞以致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以下言歸正傳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古往今來,懷著一顆虔誠而熱切的心去朝拜詩之殿堂的人何止千萬!更有無數(shù)情竇初開、慧心甫啟的少男少女們以纖纖素手叩響門環(huán)欲向那神圣的詩之殿堂敬奉一瓣心香!

然而,真正能登堂入室的萬千而無一二,特別是終成大器卓然成名者更是寥若晨星。絕大多數(shù)“造訪者”都或早或遲、或遠或近游離于那神圣的殿門之外。豈不惜哉也歟!

究其原因,筆者覺得大抵有兩種情況:

一者是將寫詩看得太過神秘了,所謂“高山仰止”,望而生畏者是也。一寫詩,就得成大詩人,成不了大詩人,就不寫;一下筆,就得是名句,寫不出名句,也不寫。所以,世界上就少了許多本可以寫點小詩成個小詩人的人們了。

再一是將寫詩看得太不神秘看得太過簡單了,所謂淺嘗輒止,眼高手低者是也。先是熱情膨脹,繼而熱度驟減,直至信心全無。也許寫了很多,但終于還是放棄了。因為覺得勞而無功。這種情況證明了事物的另一面,即要寫好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有才華的問題,也有努力的問題。

由上述兩點,筆者就引出了本講的題目:學寫詩并不神秘,但要把詩寫好也不容易。

首先,學寫詩并不神秘。至少不象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神秘。凡是能到網(wǎng)絡(luò)上來發(fā)出那么些優(yōu)美動人、攝魂奪魄的文字的人,應(yīng)該都具備學詩寫詩的能力和條件。下一點基本的功夫,就可以試著寫詩了。哪些基本的功夫呢?筆者建議:

1.多讀一些古今的詩詞作品,最好背誦一部分。這是笨工夫。難度不大,難得堅持,一旦堅持,效果必好。亦即古人所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能吟。其作用是,培養(yǎng)語感,積累詞匯。

 2.放手寫,大膽寫。無論新詩還是古體詩,有想法就寫。先寫短的:新詩二十行以內(nèi),古體詩先寫五絕、七絕。注意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一有靈感閃現(xiàn),就要抓住。有一首,就寫一首;有半首,就寫半首;甚至有一句,也要記下來。往往那一句就是一首詩的“詩眼”呢!比如筆者04年上九宮山,偶得一聯(lián):“巖花無意沉杯底,曉霧多情到枕邊”。但想作成一首七律,怎么也吟不出滿意的句子。只得擱下。其后,兩年中又先后上了兩趟九宮山,才完成這篇《七律/夏日游九宮山》:

煙闕霞都避彀仙,*

醒時山水醉時眠。

巖花無意沉杯底,

曉霧多情到枕邊。

信步龍?zhí)兑黟┰拢?span lang=EN-US>*

驅(qū)車鳳嶺聽啼鵑。*

云崖飛瀑猶噴雪,*

顛倒人間暑與寒。

*避彀仙,不食人間煙火的尋仙修道者。

*龍?zhí)娥┰?,?#8220;九宮山八景”之一。

*鳳嶺,指九宮山著名景點“鳳凰嶺”。

*噴雪巖,亦為“九宮山八景”之一。

詩寫得不好,僅作為一個例子。

3.當然,還要學習必要的常識,如壓韻、對仗、比喻、象征等等等等。備一本“詩詞寫作常識(或指導(dǎo))”之類的書,是很必要的。

還有,一定要打破迷信。筆者認為,必須弄清一個概念。那就是“寫詩的人”和“詩人”的關(guān)系。

“寫詩的人”不一定是詩人。就象很多人會做飯,但絕對不可以稱做“烹飪師”或“廚師”一樣。筆者自幼愛詩學詩寫詩,但到現(xiàn)在也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但我毫無疑問是一個可以“寫詩的人”。

在網(wǎng)絡(luò)時代,尤其要打破迷信!希望大家都拿起筆來,先做一個“寫詩的人”!千千萬萬寫詩的人中,便一定會產(chǎn)生真正的“詩人”!一旦“寫詩的人”寫出了優(yōu)秀的偉大的作品,他就完成了由“寫詩的人”向“詩人”轉(zhuǎn)化的“鳳凰涅盤”!

筆者要講的第二個方面的意思是,要把詩寫好也是不容易的。但這里的“不容易”,不是一般所講的“吃苦、勤奮”之類。因為這些是比較容易想到可以努力做到的。這里的不容易,是指要從人們自身、從內(nèi)在“激活”或“喚醒”其所具備的作為“寫詩的人”的潛在素質(zhì)是不容易的。

但,你想寫詩,必須過這一關(guān)。

已經(jīng)記不得了,不知是哪位偉人說過,人,從本質(zhì)上講,每一個都是藝術(shù)家。這實際是講人的潛在的東西。

應(yīng)該說,在每個人身上,本來就有一種潛在的“詩人”的素質(zhì)。其最充分的證據(jù),就是人們在童年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那時的一切,包括哭、笑、喜、怒、哀、樂、玩、鬧一舉一動,只言片語,所有的幼稚,所有的幻想,一切的一切,無不都是動人的詩篇!可惜的是,隨著人們的漸漸長大,童稚的東西消失殆盡。成人出現(xiàn)了。而詩,卻沒有了。然而,偏偏有一部分人,成熟得較為緩慢或者較為不徹底,保留了相當?shù)?#8220;童心”老天有眼詩人出現(xiàn)了!所以“童心”是規(guī)規(guī)矩矩進入了正統(tǒng)的詩歌理論體系的。詩人必須有一顆童心,從理論到實踐上都是被公認的。

但是,成人保留童心,是很難很難的,是很不容易很不容易的。難就難在我們已經(jīng)不是童年了。童年離我們已經(jīng)很遠很遠了。我們遲鈍了。我們沒有想象力了。我們沒有幻想了。我們似乎什么都懂了,沒有朦朧感了。我們太清醒了。我們不容易感動或被感動了。我們麻木了?!傊?,我們失去我們本來有的“童心”了。

筆者當年講心理學時,喜歡舉一個例子(當然是從某名著中讀來的):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一個圓,50個孩子會有50個答案太陽、月亮、臉盆、皮球、地球、腦袋、眼睛、蘋果、水波、風火輪、乾坤圈、項鏈、手表——神奇!多么神奇的想象多么豐富的想象!而我們可憐的成熟透了的大人們呢,回答準確而蒼白:粉筆畫的圓圈。真的可憐呀!

所以,要學寫詩,一定要激活童心,喚醒童心。但又不能“裝天真”,假惺惺。

怎樣激活或喚醒童心呢?就是要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關(guān)注生活,關(guān)注大自然。

敏感。童心是敏感的。詩人也是敏感的。要象孩童一樣充滿好奇心,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象孩童一樣敏感地關(guān)注周圍的生活,感受周圍的一切,感受周圍人們的情感反映和投射。

靈感。兒童常常突發(fā)奇想。那就是靈感。“媽媽,這里太熱了,你帶我到月亮上去吧,那里涼快!”只有孩子才有這樣的靈感。詩,離不開靈感。而靈感需要捕捉。靈感的出現(xiàn),常常是在不斷的觀察不斷的思考之后。靈感來了,就一定要抓住。

情感。充沛的情感。熾烈的情感。細膩的情感。溫柔的情感。痛苦的情感。壓抑的情感。憤怒的情感。郁悶的情感。憂愁的情感。愛的情感。恨的情感??傊?,多愁善感。無論什么樣的情感,只要它真實、強烈,都會催生詩。就是不能麻木,沒有情感。

語感。生活中有很多詩的語言。大自然中有很多詩的語言。寫詩的人,要去傾聽。用心去傾聽。耳朵是聽不到詩的語言的。要去捕捉。用心去捕捉。用手也是捕捉不到的。

而詩之根,在生活中這里指的是大生活。將一顆童心融入生活的海洋之中,你將獲得無窮無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詩的寶藏詩的源泉!

說寫詩難,還難在詩的表現(xiàn)上。

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直說。要用意象、景象、景物、人物、事物等等來表現(xiàn)。“一顆流星劃過夜空”,這不是詩。你可以想到生命的美麗而短暫,你可以想到憤怒,想到仇恨,想到追求。有形象,有思維,不可或缺。例

一個美麗的生命,在她消逝的瞬間照亮了整個世界

一顆仇恨的心,在黑夜那丑陋的臉孔上劃出一道血痕

希望之星還沒來得及畫出她人生的軌跡,就被黑暗的潮水淹沒

詩需要跳躍的思維。穿越時空,縱橫古今,天上地下,人妖鬼神,社會人生,山川河流——詩思無處不在,詩心無所不能。

詩貴含蓄。

詩講求“畫龍點睛”。要善于提煉“警句”。

這些,在以后講到詩的表現(xiàn)手法和技巧時還會涉及。首次漫談,就此打住。

 

【學詩漫談之二】從古絕入手,先找一點寫詩的感覺

上篇漫談寫完以后,筆者馬上就后悔了。倒不是因為沒有聽到掌聲,而是為無以為繼、何以為繼而傷腦筋:下面的怎么談、談什么、談多少?——弄得幾天來寢食難安。唉!我想大概“這是對沖動最好的懲罰”了!

大概是上回題目及內(nèi)容比較大、比較虛、比較空,聽起來讓人摸不著頭腦,呵呵!先致以歉意了!所以,后面的漫談,就想談得小一些、實一些,內(nèi)容具體一些。

其實,就學習寫詩而言,本來就應(yīng)該從小處著手,先學習寫篇幅短小些的。因此,筆者建議,學古體詩,從絕句(包括古絕、律絕)開始;學新詩,從20行以內(nèi)的短詩開始。這次僅就古絕的寫法談一些個人的認識和體會。關(guān)于律絕以及新詩則留待以后再講。

主張學寫古體詩從絕句入手,是因為其篇幅短小,易于組織,便于駕馭。而絕句中又以古絕為初學者之首選。

古絕,是古體絕句的簡稱。古絕一般每首四句,每句五字,全篇二十個字;故也稱“五言古絕”。七言的古絕極其罕見。所以通常提到古絕,就是指五言古絕。

與律絕相比較,古絕的格律要求寬松,不避重字(即同一字出現(xiàn)兩次以上),不講平仄,只求尾字押韻,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又首句一般不入韻。故一首古絕,大多只會用到兩個韻腳。

古絕用韻格式如下:

一.常格6

1.平仄平仄。例王維《鹿柴》:

  空山不見人,――――――人,平聲,不入韻

  但聞人語響。――――――響,仄聲,入韻

  返景入深林,――――――林,平聲,不入韻

  復(fù)照青苔上。――――――上,仄聲,入韻

2.仄仄平仄。例賈島《尋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子,仄聲,不入韻

  言師采藥去。――――――去,仄聲,入韻

  只在此山中,――――――中,平聲,不入韻

  云深不知處。――――――處,仄聲,入韻

3.平平仄平。例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簾,――――――簾,平聲,不入韻

  深坐蹙峨眉。――――――眉,平聲,入韻

  但見淚痕濕,――――――濕,仄聲,不入韻

  不知心恨誰。――――――誰,平聲,入韻

4.仄平仄平。例王建《新嫁娘》:

  三日入廚下,――――――下,仄聲,不入韻

  洗手作羹湯。――――――湯,平聲,入韻

  未諳姑食性,――――――性,仄聲,不入韻

  先遣小姑嘗。――――――嘗,平聲,入韻

5.仄仄平仄。例李紳《憫農(nóng)》:

  鋤禾日當午,――――――(以下略)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6.平平仄平。例李白《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二、拗格(少用者)2

1. 平仄仄仄。例儲光羲《洛陽道》:

洛水春冰開,

洛城春樹綠。

朝看大道上,

落花亂馬足。

2..仄平平平。例孟郊《邀花伴》:

邊地春不足,

十里見一花。

及時須遨游,

日暮饒風沙。

如上所列,可見古絕的短小、靈活,格律寬松,易于演練。但同時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以為隨意湊四句話二十個字就叫做古絕了。雖然是寫“眼前景”,道“口頭語”,但一定要努力提煉詩意,營造意境,做到語淺意深,語近情遙,言已盡而意無窮,有弦外音,畫外意,韻味悠長,所謂“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寫出新意。否則,就只能寫出打油詩之類甚至連打油詩都算不上的東西,最多是個順口溜。而以上所舉的例子,我們只要仔細吟詠品咂,就能夠進入詩人所構(gòu)建的藝術(shù)境界,陶醉其中,流連忘返;從中也許會悟到一些寫詩的訣竅。

其實,看詩、吟詩、品詩也是一項必修的基本功課;對我們學習寫詩是有極大幫助的。讀與寫,是一個互逆的過程。寫詩,從觀察生活,積累感受,獲得靈感,到提煉詩意,謀篇布局,塑造藝術(shù)形象,創(chuàng)造藝術(shù)境界,從而實現(xiàn)詩的表達;而讀詩,則是一個相反的過程,是從意境、形象出發(fā),走向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有如探幽尋勝,探驪得珠。

試以詩仙李白的名篇,看似“大白話”的《靜夜思》為例,我們來品味一下。

最好選在月夜,坐在小書房,吟誦兩遍,找找抒情主人公即李白當時的感覺。這首詩,有一句是關(guān)鍵,那就是“詩眼”所在;其中又以一個字最為關(guān)鍵。想必諸君馬上就有了答案。第二句是關(guān)鍵:“疑是地上霜”,而一個“疑”字,更是耐人尋味。試想,若改成“如同地上霜”,一樣可以讀通,但那就流于一般了。本人就很可能寫出這樣的句子。那樣寫,雖然也用了比喻手法,但太清醒了。一個“疑”字,就有味道了。為什么“疑”?可以想見詩人是不夠清醒的,有些“犯迷糊”!為什么“犯迷糊”?我說詩人是夜半驚醒的。你不信?答案就在詩中。我說詩人已經(jīng)睡了,但睡得不安穩(wěn)。如果沒有睡,一直看得到月光,就沒什么“疑”的了。夜靜更深(題目就是“靜夜思”),一點動靜就可能被驚醒。什么動靜?月光。夜半的月光把詩人“驚醒”了!哈哈!太夸張了吧!非也。類似的有王維的名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這樣寫,一是寫出詩人睡不安穩(wěn),二是突出夜之“靜”。為什么獨獨這時把詩人“照”醒了?這就可以想見時間的推移。月亮,不是靜止的,它是移動的。起初,詩人入睡時,房間應(yīng)該是沒有月光的。因為月初出時,很低,又是在東邊,是無法把它的光通過窗戶照到詩人的床前的。夜?jié)u漸深了,月上中天,月光在移動的過程中照進了詩人的房間。原本黑黑的房間突然被照亮了,月光刺激了本來就沒有睡安穩(wěn)或許還在做著思鄉(xiāng)的夢的李白,詩人驚醒了,翻身坐起,睡眼加醉眼(可以肯定詩人睡前是喝了酒的)朦朧中,看到床前地上白茫茫一片,疑惑了:咦?!怎么落了一地的霜呢?這個“霜”,也是有講究的。為什么單單疑成“霜”不疑成別的什么東西(比如鹽,也很象呀?。┠??因為霜使人聯(lián)想到秋、聯(lián)想到?jīng)?。要是一個生活優(yōu)裕飽暖不愁的商人(比如鹽商?。┮苍S會聯(lián)想到鹽的。那就是:

“明月照床前,疑是滿地鹽。若果真是鹽,該賺多少錢!”

呵呵!開個玩笑。言歸正傳。詩人想到霜,還真有些涼呢(自然的涼加上心理的涼)詩人披上衣服,清醒了一些:不對呀!霜是不可能落到屋子里來的呀!那么這白茫茫的東西是什么?是從哪里來的呢?詩人也許會伸手想去摸一摸,看看到底是什么東西(詩人的天真!傳說李白不就是到水中“捉月”而淹死的麼?)怎么有影子呢?尋著光源,抬頭看去:哦!原來是一輪明月掛在天空!這月亮和家鄉(xiāng)的月亮是一樣的美麗、一樣的皎潔??!筆者這樣推測,也是有根據(jù)的。我們知道李白對月亮是情有獨鐘的。李白流傳下來的詩篇中寫到月亮的竟有400多首!如:“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8221;不正是寫的家鄉(xiāng)的月亮麼!詩人遙望天邊那一輪晶瑩的月兒,心中不禁涌起濃濃的鄉(xiāng)愁:家鄉(xiāng)怎么樣了?親人們怎么樣了?——這么久沒有見到他們了詩人的眼眶濕潤了,不覺低下頭來,而內(nèi)心,早已是澎湃如潮了!——后面的情景,就不用說了。一個偉大的詩人,是絕對不會放過這樣的情感體驗,不會放過倏然而至的靈感的。詩人肯定一夜無眠,輾轉(zhuǎn)反側(cè)之后,干脆點上油燈,滿斟一杯思鄉(xiāng)的酒,對著月亮一飲而盡,然后,以他那如椽巨筆,飽蘸濃濃的月色和濃濃的鄉(xiāng)愁,在潔白的紙箋或徑直就在寓所的墻壁上,揮灑他的曠世情懷“靜夜思——”

這是本人的讀法,好像沒人這樣讀的吧。狗屁不通胡說八道純屬虛構(gòu)版權(quán)所有!呵呵!但這種瞎琢磨的精神總還是值得鼓勵一下吧!經(jīng)常作這樣的精讀練習,而不是一讀而過,過眼不入心,對培養(yǎng)詩的感受和鑒賞能力,體味詩的構(gòu)思和作法,一定是有好處的。

再舉一個“學寫詩的人”的例子。這個“寫詩的人”某日夜間又吟誦了幾遍大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和王維的《鳥鳴澗》等名作,頓時狂妄地想寫點什么了。于是,踱出樓外,乘著溶溶月色,走到東湖邊,上了“雙湖橋”。此橋就是象北京頤和園里的十七孔橋一樣,漢白玉的,有如白虹臥波,溝通南北;因橋東是東湖,橋西是水果湖,故有此名。時值秋夜,明月當空。忽聞雁鳴聲聲,仰頭一看,只見雁陣穿月而過,有意思!走在橋上,湖風吹過,涼意襲人。俯看橋面,有寒露如霜。放眼湖面,清光一片,那光不像是從天上照瀉下來的,倒像是從湖水中溢出來的。的確有些涼。還是往回走吧。下橋以后,路過省檔案局、省政協(xié)等機關(guān)大樓門口,樓前有很多高大的樹木,尤其是桂花樹,馨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清神爽!月光把樹影投映在樓前的臺階上,疏疏密密,約約綽綽,搖曳有致!沒有鄉(xiāng)愁。有優(yōu)美的感覺。有悠閑的感覺。

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寫詩的人”,雖然沒有獲得象李白那樣的大詩人們的靈感狂妄!怎么好和李白們比呢?但總算沒有空手而歸,也得到了幾個自鳴得意的句子?;氐郊依?,趕快記下來,免得忘了而白走了路,白受了涼。匯報如下:

《絕句 秋夜行》

雁陣穿寒月,湖橋落早霜。

閑階疏桂影,靜水溢清光。

又過幾日,此人將拙作又自個兒吟了幾吟,自我感覺更加好了。于是,愈發(fā)狂妄地將所謂作品連同另外幾篇一并寄給了本地一家詩歌雜志。后來這家雜志還真的登了出來。這家伙高興得又接連幾天夜游雙湖橋,想再整點什么東西出來。然而終究是一個字也沒有寫出來。

本次漫談到此為止。補白:那個狂妄的家伙就是本人。

 

【學詩漫談之三】“詩酒齋秘籍”:萬變不離其宗

詩詞格律,其實也不神秘,抓住關(guān)鍵就會一通百通。很多朋友一談格律就頭疼,望而生畏;這是沒有必要的。要去掉這個心理障礙。

現(xiàn)在我們講的詩詞格律,是指在唐代建立并形成的關(guān)于詩詞寫作的規(guī)范格式(這里只談詩的格律,詞律待后再談)。我們常??梢月牭焦朋w詩、近體詩或今體詩的說法。注意,這里的“近”或“今”,是以唐朝為時間界限的。唐以前只有古體詩,包括古絕(一般五言)和古風詩(有五言古風、七言古風和雜言古風,還有樂府歌詞等);到唐代才形成了近體詩格律,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及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

古體詩在格律上只有一個“硬指標”押韻(壓韻)。而且特別寬松,可以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可以隔句壓韻,也可以句句壓韻,一首詩作中還可以平仄韻互轉(zhuǎn)。在平仄、對仗,甚至每首詩的句數(shù)、每句詩的字數(shù)(如雜言古風)等方面,均沒有嚴格要求。各舉一例:

平聲韻: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丈剿勺勇洌娜藨?yīng)未眠。(韋應(yīng)物)

仄聲韻:鋤禾日當午,——(略)(李紳)

古風(字數(shù)不一):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雜言古風(壓韻靈活、平仄互轉(zhuǎn)、句式不一等等):(李白《蜀道難》)

近體詩則不然,在各方面都有嚴格規(guī)定。要點如下:

韻,一般限壓平聲韻,仄韻的律、絕很少見。除在一定條件下首句可入韻亦可不入韻外,其余均限隔句逢偶句壓韻。

平仄,要求每聯(lián)上下兩句平仄相錯相對(此即“對”),前一聯(lián)的對句與下一聯(lián)的出句(以該句的第二字為標準)則必須相同(此即“粘”),就是“粘對”規(guī)則。還有不能“犯孤平”,若因表達的原因不得不犯孤平,則必須在本句或相對的句中進行補救,即“孤平拗救”(待后詳談)。平仄,是近體詩格律中最重要的元素,可能也是今人學習近體詩格律最感困難的地方。

字數(shù)句數(shù),嚴格規(guī)定絕句每首兩聯(lián)四句,律詩每首四聯(lián)八句;五言絕律每句五字,七言絕律每句七字。不得突破。否則為出律。

對仗,就是對偶,我想用不著講了,各位都知道的。也就是對聯(lián)吧,兩句為一聯(lián),上一句叫“出句”,下一句叫“對句”。詩的格律中要求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中間的兩聯(lián)必須用對仗。而兩聯(lián)對仗,要求又最好是一聯(lián)用工對,一聯(lián)用寬對,且句式也不能完全一樣,以體現(xiàn)定中有變,工而不板,規(guī)整而又靈動的風格。如李白《塞下曲》中間兩聯(lián):

笛中聞?wù)哿荷丛?。(寬對;句式:?span lang=EN-US>/三)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工對;句式:二//二)

這里,有必要再講講平仄的問題。平仄問題,涉及到古今音韻(主要是聲調(diào))的變化。

古音韻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平即平聲,其他三聲都歸仄聲。今韻即普通話的四聲則是:陰平、陽平、上、去,陰平、陽平為平聲,上、去為仄聲。

從古至今音韻的變化,概括起來就是:“平分陰陽,入派三聲”。怎么講?就是說,古音中的平,分化成現(xiàn)代普通話中的陰平和陽平;而古音中的入聲,則已經(jīng)消失,這些入聲字分別進入(派入)其他三聲平(含陰平和陽平)、上、去。

與詩詞格律有關(guān)的,就是入聲字的問題,特別是派入陰平和陽平中的那一部分入聲字。其他的,古今是統(tǒng)一的。

據(jù)筆者的經(jīng)驗,初學寫格律詩,就先不考慮入聲的問題,就依現(xiàn)代普通話的音韻來分平仄。入聲字的問題,慢慢來,碰到一個記一個,再由一個連成一串。怎么記?怎么連?筆者的體會是:

1.從古詩中發(fā)現(xiàn),然后記下來。如果在一首詩詞作品中,按格律應(yīng)該用仄聲字的地方,卻用了在今天普通話里頭是平聲的字,那就十有八九是入聲字。特別是在韻腳的位置,那是一定不會錯的。尤其是在用仄聲韻的詞中去找,去記,最為有效。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時多少豪杰”之“杰”,“雄姿英發(fā)”之“發(fā)”,在今天都是平聲,卻用在仄聲韻的位置,毫無疑問,它們就是入聲字,是后來“派”到平聲字里面去的。李白《憶秦娥》中“霸陵傷別”、“清秋節(jié)”、“音塵絕”,岳飛《滿江紅》中“瀟瀟雨歇”、“踏破賀蘭山缺”,其中處于仄聲韻腳的“別”、“節(jié)”、“絕”、“歇”、“缺”等等,都是入聲字。都要記下來。是為記。

2.連,就是聯(lián)想、聯(lián)系,通過偏旁部首來串聯(lián)。如“發(fā)”,上面已經(jīng)講到了,是個入聲字;那么,以“發(fā)”為部首的,如“撥”,就也有可能是入聲字。再如,“讀”,是入聲字,那么,犢、瀆、櫝、牘、黷——這些字就都有可能是的。再如:白泊、伯、拍、柏、帛、舶、箔——,依此類推。(這可是“詩酒齋秘籍”之一哦?。┦菫檫B。

當然,查韻書是最靠得住的辦法。就是麻煩一點。筆者的辦法是偷懶的辦法。

有了以上的基礎(chǔ),現(xiàn)在可以奉出“詩酒齋秘籍”了!

關(guān)于絕律的格式,不少書上都有介紹,“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看得人眼花繚亂。前幾天,“周郎顧”同志還在“小魚淺淺”的帖子后面列出了七言絕句的四種格式,密密麻麻的,看得頭暈,如果把律絕的所有格式列出來,特別是再都記下來,不得腦震蕩也要得神經(jīng)衰弱!太枯燥、太麻煩!

 

【學詩漫談之四】“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孤平”、“拗救”及其他

我們可能都聽到過這樣的口訣:“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就是前人在律絕的平仄規(guī)則方面的一種變通手段。意思是,在七言句中,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即可平可仄;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須分明。當然第七字也必須分明,因為韻腳在此,而根據(jù)規(guī)則,其出句必仄。這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口訣就省了。于是,我們看到的律絕平仄格式就常常是這樣的(以七絕為例):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帶圓圈的地方,就表示可以變通。而其他的地方,從理論上說,就必須嚴格按格律來寫。

但是,細心的人一定會發(fā)現(xiàn),上例中第二句的第三字沒有帶圓圈,看看其他各種格式也會有類似的情況。為什么?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孤平”。

所謂“孤平”,就是指在“仄平腳”的句子中,即五言的“平平仄仄平”、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考慮第一二字)的句型中,除了韻腳的那個平聲字以外,不能只有一個平聲。也就是說,五言的第一個字,七言的第三個字,必須用平聲,不能用仄聲。否則,就是“犯孤平”。孤平是律絕的大忌。古人有時寧可二四六不分明,也要避免犯孤平。據(jù)說王力先生曾經(jīng)組織學生在《全唐詩》中找孤平的句子,結(jié)果只找到兩句:

    

“醉多適不愁。”(高適)

    

“百歲老翁不種田。”(李頎)

 

浩如煙海的唐詩中僅此兩句,可見唐代詩人們是如何重視避免犯孤平的。在科舉時代,無論你的試帖詩寫得怎樣好,只要犯了孤平,就判為不及格,可謂是“一字否決制”!因此,筆者曾經(jīng)主張,論壇中的律絕作品,凡是犯了孤平的,一律不得“加精”。當然是“贏來”一片反對聲!呵呵!(我是老朽?。?span lang=EN-US>

  

其實,筆者是有道理的。要說瀟灑,古人中無過詩仙李白,今人中無過毛澤東,但他們的律絕中,就是找不出一個孤平的句子。也曾有人統(tǒng)計過,毛主席他老人家(目前所見到)的七言律絕中,共有仄平腳的句子31個,沒一個犯孤平的。如

萬水千山只等閑

百萬雄師過大江

六億神州盡舜堯

帝子乘風下翠微

――

規(guī)定如此之嚴格,那是不是就不能越雷池半步呢?碰到實在無法回避的情況怎么辦呢?于是,我們可敬的聰明的前人又發(fā)明了一個“對策”,那就是“拗救”。

 

“拗救”,是絕句、律詩寫作中常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技法。在詞、曲的寫作中也用“拗救”。“拗”和“救”其實是兩個意思。拗,是指在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救,是指在該用平聲的地方已經(jīng)用了仄聲,那么就要在本句或與之相對的句子中的相應(yīng)的地方進行“補救”,即在本該用仄聲的地方用一個平聲字。這種變通以后形成的句子,叫做“拗句”。上述仄平腳的兩個句型,通過“拗救”,就產(chǎn)生了相應(yīng)的“變格”(即拗句):

 

平平仄仄平(正格)仄平平仄平(變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正格)○仄仄仄平平仄平(變格)

 

變格和正格一樣,都屬于律句。還有兩個變格也被認為是“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王力語)而作為合律的句型:

   

平平仄仄平(正格)平平仄平仄(變格)

  

 ○仄仄平平仄仄平(正格)○仄仄平平仄平仄(變格)

 

當然,這兩種變格句型,就只能用作“出句”即奇數(shù)句;一般是用在律詩的第七句。如李白《渡荊門送別》中:

    

仍憐故鄉(xiāng)水,(平平仄平仄)

  萬里送行舟。

 

又如毛澤東《答友人》中:

    

我欲因之夢寥廓,(仄仄平平仄平仄)

  芙蓉國里盡朝暉!

  

拗救,一般來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句自救”,一種是“對句互救”。下面舉一些例子予以說明。

 

一、本句自救: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天”救“恐”)

  

輦路生秋草,上林花滿枝。(“花”救“上”)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行”救“渡”)

 

二、對句互救: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處鳴?(對句“何”救出句“里”)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對句“吹”救出句“不”)

 

有時一個字可以既救本句,又救相對句;也可以一個字救幾個字。如:

 

萬國尚防寇,故園今若何?(對句“今”救本句“故”,兼救出句“尚”)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株折盡一重新。(“楊”救“路”)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對句“離”救本句“去”,兼救出句“去”)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對句“煙”救出句“八”、“十”二字)

 

拗救,實際上是格律給寫作者開的一個“大后門”。只要善于運用拗救,就會在格律中找到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把絕句和律詩寫得流暢通達,不至于總有“削足適履”的痛苦感覺。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也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有時候,一三五還得“論”比如涉及到“犯孤平”;有時候,二四六也不一定非得“分明”比如為了避免“犯孤平”。所以,犯孤平是大忌。

 

除此以外,三平腳、三仄腳,最好也要避免。不要說李商寫過“琴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思華年”不就是三平腳么?更不要說這個老李還寫過“向晚意不適”這樣全用仄聲的句子!我們不是李商,更不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我們還是按規(guī)矩來比較穩(wěn)妥。再說,那后面“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樣的名句,可不是一般人吟得出來的!

 

【學詩漫談之五】“寫什么”關(guān)于立意

“寫什么”,就是要解決“立意”(即確立主旨)和“選材”(即選取題材)的問題。這也算得上是“老生常談”了,前人之論備矣。僅舉一例,唐代絕句高手杜牧在《答莊充書》中說:

  

“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詞彩章句為兵衛(wèi)。——茍意不先立,止以文彩辭句繞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亂,——是以意全勝者,辭愈樸而文愈高;意不勝者,辭愈華而文愈鄙。”

 

這里的“文”,也包括詩詞。杜牧在這里精辟而又生動形象地論述了“意”、“氣(主要是情感)和“辭彩章句”之間的關(guān)系,其中特別強調(diào)了寫詩為文中“立意”的極端重要性。余不贅言。

  

筆者之所以將立意和選材放在一起來談,是因為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通俗地說,選材就是要確定以什么作為寫作的對象,如山川景象、樹木花草、人情世態(tài)、歷史事件、社會變遷以及個人遭遇等等;立意,就是要確定你要表達什么意思,如明志、抒情、議論、雅趣(表達或流露某種生活情趣)等等。但選材和立意,并沒有固定的程式,而是交織交融、互動互生的一個過程。有時是先立意后選題材,有時是從題材中提煉主旨,有時題材就包含著主旨;有時選材的過程就是立意的過程,有時立意的過程也就是選材的過程。當然,最后的落腳點還是在立意上。

  

立意,無非“志”、“情”、“理”、“趣”四字。

  

志。古人云:“詩言志”,即表達高遠的志向、偉大的理想、高尚的節(jié)操和傲岸的人格等等。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ㄎ奶煜椋?span lang=EN-US>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ㄓ谥t)

    

  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陳毅)

  

情。古人又云:“詩緣情而綺靡”,沒有感情,就沒有詩。喜怒哀樂,愛恨情仇,人類的種種情感,都可以借助詩歌得到宣泄和表達。如: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張俞)

  

理。就是通過詩歌表達對人或事的某種看法,也就是發(fā)議論,或是闡發(fā)某種哲理。如:

    

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杜甫)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趣。就是從詩作中表達或流露出某種生活情趣、閑情逸致、幽情雅趣。如: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趙師秀)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王維)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云。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宋/某尼)

  

值得注意的是,詩的立意,一定要強調(diào)創(chuàng)新求變。同樣的題材,可以表達不同的主旨。試看以下寫“夕陽”的詩詞:

 

朝發(fā)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jié)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

 

落日半山追黠虜,彎弓直過李陵臺。(明/謝榛)

 

霧裹山疑失,雷鳴雨未休。

 

夕陽開一半,吐出望江樓。(鄭板橋)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毛澤東)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葉劍英)

  

顯而易見,雖然都是寫夕陽落日,但其中所表達的主旨以及情感、胸懷、意境,是多么的不同!

  

立意的創(chuàng)新求變,除了挖掘新的思想內(nèi)涵,選取新的視點視角,采用新的表現(xiàn)方式,還需要思維方式上的大膽突破,這樣才能不落前人窠臼,不步他人后塵。如“逆向思維”,就不失為一種在立意時創(chuàng)新求變的有效手段。這里,舉兩個方面的例子。

  

“詠史詩”中的“翻案文章”。詠史題材,最易流于“人云亦云”,因為很多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是早有定論的。而做做“翻案文章”,往往能夠出奇制勝,令人耳目一新。如,杜牧有一首絕句《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李清照有一首“翻案”的詩,針對“包羞忍恥”論(即不應(yīng)自刎),肯定項羽的“不肯過江東”(即自刎有理):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ā断娜战^句》)

 

王安石也做了個“翻案文章”,針對“卷土重來”說,提出“敗勢難回”說: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烏江亭》)

 

當然,這種“翻案”,不是一味“抬杠”,而是要以獨特見地為基礎(chǔ)的。不僅詠史詩可以做翻案文章,其他如詠物詩,也是可以做翻案文章的。像松的風骨、竹的虛心有節(jié)、梅的高潔堅韌——等等等等,幾乎都已形成“思維定式”,再重復(fù)前人的立意,就沒有意思了。而做點翻案文章,往往就能出新。朋友們不妨試試看。

 

筆者也曾做了一點嘗試,也來翻翻案。匯報如下,敬請批評。

 

仙容麗質(zhì)本天然, 冬色春光豈肯專?

騷客無聊多附會,霓裳環(huán)燕褻幽蘭!(《絕句/玉蘭之嘆》)

 

 

九曲香溪至此, 滿枝玉鴿待時飛。

東君可識昭君怨? 天子無為女子為?。ā督^句/游昭君故里》)

  

游訪詩中的“無中生有”。不知朋友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有時,我們?yōu)榱藢ふ翌}材,激發(fā)詩興,就特意安排些活動,或出行游覽,或游園踏青,或踏訪古跡。這當然也是個好辦法。但是,往往卻寫不出好詩來。特別是當這種活動沒有達到所預(yù)期的效果時,如看花遇到下雨或花期已過,游園卻關(guān)了門在維修,拜訪朋友卻只看到一把鐵鎖——怎么辦?通常我們會說自己運氣不好,詩當然也就寫不成了,因為沒有素材。

  

但我們恰恰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我們還是落入了思維的定式與俗套。沒看到、沒遇到、沒得到就沒有詩了?非也。還是看看古人的吧: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賈島《尋者不遇》)

    

洛陽訪才子,江嶺作流人。

  聞?wù)f梅花早,何如北地春?(孟浩然《洛中訪袁拾遺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白云滿地無人掃。(魏野《尋者不遇》)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游園不值》)

 

不用再舉例了,看看,我們的前人就是這樣逆向思維,“無中生有”的。本次漫談畢。

【學詩漫談之六】“怎么寫?”關(guān)于章法

 

 

所謂“章法”,就是篇章結(jié)構(gòu)的方法,就是謀篇布局的技巧。在詩詞寫作中,章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寫作詩詞的實踐中,逐步建立章法的概念和意識,逐步領(lǐng)會和掌握章法也就是謀篇布局的方法和技巧,是我們每個初學者提高作詩水準的重要一環(huán)。

 

作詩沒有章法,要么就像一張沒有層次感的照片或畫作,看上去干癟蒼白;要么就像一杯六十度的溫吞水,喝起來什么味道也沒有;要么就像五官四肢都擺錯了位置,成了“四不象”;要么就像把雞鴨魚肉蘿卜白菜米稻麥面煮成一鍋,成了“大雜燴”。

  

而有了章法,就像欣賞一幅高明的畫作或攝影作品,尺幅千里,意在畫外;就像進入蘇州園林,曲徑通幽,引人入勝;就像口含橄欖,品味豐富,余韻悠長;就像觀賞雜技魔術(shù)節(jié)目,起伏跌宕,精彩紛陳……

但,章法也并不神秘。掌握了基本的規(guī)律和規(guī)矩,就會一通百通。

  

 先說絕句的章法。

 

絕句,無論是五絕、七絕,還是古絕、今(近)絕,其章法無非是“起承轉(zhuǎn)結(jié)(合)”。起,就是起頭、開篇;承,就是承接開頭的意思加以延伸、展開;轉(zhuǎn),就是轉(zhuǎn)折,拓展新意;結(jié)(或合),就是收束全篇,畫龍點睛。

  

絕句的章法中,一般是四句各司其職,第一句“起”,第二句“承”,第三句“轉(zhuǎn)”,第四句“結(jié)”。如: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ㄌ?span lang=EN-US>/李商隱《賈生》)

 

首句交代事由:漢文帝尋求貶逐在外的賢臣;次句接著說賈誼就是“逐臣”中才華橫溢無與倫比者(自然被召入京);這是多好的事情呀!但詩意在此卻發(fā)生了“轉(zhuǎn)折”“可憐”(就是可惜可嘆的意思)、“虛”,文帝對他再好也是“虛”的空的!為什么?“不問蒼生問鬼神”不問治國安民之策,卻熱衷于鬼神之道,這樣的“領(lǐng)導(dǎo)”之下,賈誼縱有滿腹經(jīng)綸,縱有治國雄才,也是無法施展的了!怎不叫人扼腕長嘆喲!

再如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起深秋季節(jié)沿著一條長長的山間石道上山(點題“山行”);承行進間看到深山之中云里人家隱隱約約,美景搖曳;轉(zhuǎn)詩人并沒有繼續(xù)向山中走,而是“停車”止步了,為什么呢?哦,原來是深秋的楓林吸引了詩人;結(jié)經(jīng)霜后的楓葉真美呀,滿山遍野紅艷艷的,勝過初春的紅花呢?。ㄉA到哲理的層次:誰說秋天就一定意味著凄涼呢?)

  

試想,如果第三句不是筆鋒騰挪,轉(zhuǎn)出新意,而是沿著前兩句的意思,繼續(xù)寫如何攀山,如何探訪山里人家,就容易流于平淡。我們在寫詩時,往往就是只會“一條道走到黑”,不走到那“人家”不甘心。就是不會騰挪造勢,不會跌宕生姿。如果后二句寫成“人家里面有什么?雞鴨兒女爹和媽!”之類,是多么索然無味。高明的詩人如杜牧這樣的“絕句圣手”,就是那么點到為止,就讓那“人家”在“白云生處”隱隱約約,你就不知道他下面會寫什么,絕不會像今天有些拙劣的電視劇,觀眾一看開頭就知道結(jié)尾,而他還在那里像“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地演繹!

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一則民間諷刺平庸秀才的老故事:說是有甲乙二秀才,與一農(nóng)夫同行。秀才一時興起,說是要對詩,弄得農(nóng)民頓時羞慚不已惶恐不已。秀才以農(nóng)家門前的一堆灰為題,“詩”曰:

  

遠看一堆灰,近看灰一堆。走近仔細看,還是一堆灰!

作畢,吟詠再三,搖頭晃腦。秀才乙亦拍掌贊之曰“好詩呀好詩!”農(nóng)夫無語。

  

未幾,一城入眼,遙遙將至,秀才乙“靈感”一動,口占一絕:

遠看城墻似鋸齒,近看鋸齒似城墻。

不看城墻不鋸齒,越看鋸齒越城墻!

 

詩畢,再三吟詠,晃腦搖頭,秀才甲贊曰“好詩呀好詩!”農(nóng)夫啞然。

二秀才益發(fā)得意,又以農(nóng)夫肩上“籮筐”為題,一人一句,聯(lián)詩一首:

 

大籮是籮,小籮也是籮。小籮裝進大籮里,兩籮合一籮。

 

聯(lián)畢,手舞足蹈,相互作揖,自鳴得意,詡為“珠聯(lián)璧合”!農(nóng)夫見狀,曰,如此作詩,俺也會:

秀才是才,棺材也是才(材),秀才裝進棺材里,兩材合一材!

 

二秀才竟同聲贊曰:“好詩呀好詩!”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這當然是極端的例子。卻極其尖銳地指出了作詩的一大弊病,那就是局限糾纏在一點上,反反復(fù)復(fù),顛來倒去,生發(fā)不開,跌宕不開。

  

絕句的轉(zhuǎn)折跌宕,一般都是在第三句。因而學習寫絕句,必須在第三句上下功夫,多琢磨,多體味。歷來詩家也是十分重視第三句,有不少好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堪為今日之借鑒。如元代楊載《詩法家數(shù)》有論:“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直敘起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于宛轉(zhuǎn)變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zhuǎn)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可以說,第三句是絕句寫作的“牛鼻子”。

那么,如何“轉(zhuǎn)”呢?也并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無可捉摸。我們可以從前人的作品中歸納總結(jié)出一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分別例舉如下:

  

1. 人→景: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

  

 2.景→人: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ǜ哌m《別董大》)

 

3. 人→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揚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4.己→人: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5.往→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

6.現(xiàn)在→將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7.果→因: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載兒夫婿去,經(jīng)歲又經(jīng)年。(劉采春《望夫歌》)

8.實(實景)→虛(想象):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

……

【學詩漫談之七】關(guān)于詞的字法與句法

 

 

想到這個題目,是因為感覺到許多初學填詞的朋友往往忽略這一問題。大家注意得比較多的是諸如意境、章法及格律等等方面,論壇中也有過很多介紹和討論。但于字法、句法卻鮮見涉及。

 

與其他文學樣式一樣,字和詞是我們填詞時所采用的基本材料。所謂組字成句,集句成詞。可以說,詞以句為主,句以字為本。我們學習填詞,如果對于詞的字法、句法不作了解、不作研究,無異于搭建空中樓閣,必事倍而工半。因此,了解一些基礎(chǔ)的東西,下一些基本的功夫,還是很有必要的。

 

一、字法

 

1.辨雅俗(用雅字)。

 

填詞要辨雅俗,亦即要避俗就雅,盡量用“雅字”。于此,前人早有論述。如張祖望《天詞/序》:

 

“詞雖小道,第一要辨雅俗,結(jié)構(gòu)天成,而中有艷語、雋語、奇語、豪語、苦語、癡語、沒要緊語,如巧匠運斤,毫無痕跡,方為妙手”。

講起來可能比較復(fù)雜。我個人理解,就是多用文言書面語。比如,女人的臉,叫“香腮”,頭發(fā),叫“云鬢”,月亮,叫“嬋娟”、“玉兔”,涼席,叫“玉簟”,紅旗,叫“赤旌”,睜著眼睛發(fā)呆,叫“凝眸”……等等。

 

上面引文中,“沒要緊語”即所謂“閑筆”。實際上閑筆不閑,往往宕開一筆,看似與表述的主線沒多大關(guān)聯(lián),恰恰豐富了作品的層次,烘托了主題,渲染了氣氛,使作品顯得搖曳多姿,別有韻致。舉一首民歌為例:

 

月亮走我也走,我送哥哥到村口,到村口。哥哥去當邊防軍,十里相送難分手,難分手。哦天上云追月,地下風吹柳!月亮月亮你歇歇腳,我倆話兒沒說夠……

 

其中,“天上云追月,地下風吹柳”一句,就是“沒要緊語”,我們可以體味體味它的韻味。辛棄疾在一首詞里寫道:“……而今盡識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也說出了個中奧妙。

 

字法方面的功夫,就是多讀讀前人優(yōu)秀的詩詞作品,體味,積累,培養(yǎng)語感。填詞的時候,注意推敲用字。

 

當然,雅與俗,也不是絕對的。而且也有一個階段性。初學,當然模仿古人比較多,到一定程度,就要跳出古人的圈子,否則就容易流于陳腐。比如今天還用“獸香”、“更漏”、“館娃”等等。要做到“雅而不腐”。初學,還要避免用俗字,如三中、兩制、東風勁吹、紅旗招展、形勢大好等等。但也不是絕對不能用。達到一定高度、一定層次時,也可以學習“大師”們的手段,用字遣詞力求熔鑄古今,雅俗渾成,含蓄雋永。也可以變俗為雅,化腐朽為神奇。

 

2.忌生硬(用順字)。

 

相信不少朋友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那就是看到一首詞,怎么讀都別扭,但意思卻能大致理解至少能猜出來,而格律及平仄也沒有問題。這里,除了句法的問題外,用生硬字、用生造詞,恐怕是癥結(jié)所在。這是初學者易犯的毛病。以為“填詞”,就真的是找一個詞譜,按平仄把每一句的字“填”滿就行了。如“庭夜獨徘思”,大概想表達的意思是:“深夜獨自在庭院中徘徊思索”。但由于是生硬的拼湊,這樣“填”出來的詞,自然就無法讀了。

 

3.重含蓄(用代字)。

 

詞貴蘊藉,不可直說,故詞人多用代字,以增其婉轉(zhuǎn)含蓄之意。《樂府指迷》曰:“說桃不可直說,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不可直說,須用章臺、灞陵等字。”這里,就涉及到用典的問題了。如:

 

陽關(guān)與別離、友誼有關(guān)。

 

彈劍與懷才不遇有關(guān)。

 

巫山與情愛有關(guān)。

 

鳴鏑、烽火與戰(zhàn)爭有關(guān)。

 

值得注意的是,用典不可太生僻。

 

看幾個例子:

 

唐圭璋《卜算子/星子秀寺云?!?span lang=EN-US>

 

風挾白云飛,一抹橫山麓。天外峰巒點點青,曉鏡煙鬟簇。變滅總無聲,萬馬紛馳逐。拭凈蒼松與嫩篁,映得征衫綠。

 

啟功《漁家傲/就醫(yī)》

 

眩暈多年真可怕,千般苦況難描畫。動脈老年多硬化。瓶高掛,擴張血管功勞大。七日療程滴液罷,毫升加倍齊輸納。瞎子點燈白費蠟。剛說話,眼球震顫頭朝下。

 

沈祖《鷓鴣天/1947年》

 

驚見戈矛逼講筵,青山碧血夜如年。何須文字方成獄,始信頭顱不值錢。愁偶語,泣殘編,難從故紙覓桃源。無端留命供刀俎,真悔懵騰盼凱旋。

 

唐作秀雅雋永,啟功老先生爐火純青,俗而不庸,沈作情感深摯,技藝純熟。都堪稱范例。

 

二、句法

 

填詞,既要煉字,也要煉句。所以,句法也是很重要的。

 

說到詞的句法,又必然說到詩的句法。關(guān)于詩與詞的關(guān)系,學術(shù)界至今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蛘J為詞脫胎于詩,因為詞不是有個別名叫“詩余”么?或認為詩與詞同源,均源于詩經(jīng)、楚辭及樂府歌辭等。對此我們姑且不論。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肯定了詩與詞的“血緣”關(guān)系。無非是父子母子關(guān)系與兄弟姊妹關(guān)系的爭議罷了。

 

總的說來,詞的句式與詩的句式,既有相通的地方,又有明顯的區(qū)別。

 

首先,詞句和詩句一樣,都是律句。就是說,都是有句法的,都是要遵守比較嚴格的格律要求的。有些朋友寫詩的時候中規(guī)中矩,而填起詞來卻全然不講句法。認為詞比詩“自由寬松”。這是一個誤區(qū)。詞在用韻上,是比詩要寬松一些;但在平仄要求上,其實比詩更嚴格。這是一般人所不了解的。于此,王力先生有極其精辟的見解。五言、七言的詞句,基本上就是詩句。六言的詞句,可視為七言詩句的前六字,四言的詞句,可以視為七言詩句的前四字,三言的詞句,則可視為七言詩句的末三字。

其次,說到詞句與詩句的不同,顯而易見,詞的句式比詩的句式要復(fù)雜得多。從字數(shù)看,詩一般是五字句和七字句,還有比較少見的六字句、四字句。而且除歌行體、雜言詩外,在一首詩中,其字數(shù)是一致的,排列起來是方方正正、整整齊齊的。而詞卻恰恰相反。一般是長短參差,錯落排列的。所以詞又叫“長短句”。只有少數(shù)詞牌,如浣溪沙、鷓鴣天等,句式排列是整齊的。特別是字數(shù)方面,詞的句式可謂變化多端。從最少的一字句,到最多的十一字句,都有。即使是字數(shù)一樣的五字句、七字句,在詩里面和在詞里面,也是有區(qū)別的。如“萬水千山只等閑”這樣的句子,一般是詩的句子,在少數(shù)詞牌中(如“浣溪沙”)也可以出現(xiàn);但如果是“只等閑,萬水千山”,那就只能是詞句,絕不會出現(xiàn)在詩里。

分述如下:

 

1.句式結(jié)構(gòu)(111字句)。

 

一字句:很少見,必平。如《十六字令》。另如《釵頭鳳》上下片之結(jié)句,是三個疊韻字,如陸游的“錯!錯!錯!”正格必仄。但唐婉的和詞,卻用了三個平聲字,如“難!難!難!”是為變格。

 

   二字句:一般是疊句,平仄句式。如:

 

河漢,河漢 (韋應(yīng)物《調(diào)嘯詞》)

無寐,無寐(秦觀《如夢令》)

山下,山下(毛澤東《元旦》)

 

不作疊句單用,句式或平仄,或平平。如:

 

回顧(歐陽炯《南鄉(xiāng)子》)

腸斷(晁補之《調(diào)笑轉(zhuǎn)踏》)

茫茫(馮延巳《南鄉(xiāng)子》)

休休(蘇軾《南鄉(xiāng)子》)

 

三字句:同五七言律句的“三字尾”,一般四種句式。即

 

1)平平仄。須晴日(毛澤東《沁園春》)

 

2)平仄仄。春去也(劉禹錫《憶江南》)

 

3)仄仄平。汴水流(白居易《長相思》)

 

4)仄平平。月如鉤(李煜(《烏夜啼》)

 

變格四種(少用):仄仄仄(王安石“念自昔”),平平平(史達祖“今無裳”),仄平仄(姜夔“自吳馬”),平仄平(毛文錫“春夜闌”)。建議慎用變格。

四字句,相當于五七言律句的前四字。(略講)

五字句,同五言律句,要求非常嚴格。(略講)

六字句,正格有二:

仄仄平平仄仄。著我扁舟一葉(張孝祥《念奴嬌》)

平平仄仄平平。歸來仿佛三更(蘇軾《臨江仙》)

變格一,注意,第五字必平。

仄仄仄平平仄。

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

二十四橋仍在 (姜夔《揚州慢》)

何況落紅無數(shù) (辛棄疾《摸魚兒》)

七字句:同七言律句,要求極嚴。(略講)只注意有“上三下四”句式。如:

想佳人妝樓 (柳永《八聲甘州》)

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太常引》)

八字句:實際是一種組合句即“上三下五”句式。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岳飛《滿江紅》)

怕黃花、也笑人岑寂 (劉克莊《賀新郎》)

九字句:也是組合句,即“上三下六”或“上五下四”句式。

上三下六,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

上五下四,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岳飛《滿江紅》)

十字句:即“上三下七“句式。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辛棄疾《摸魚兒》)

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 (晁補之《摸魚兒》)

十一字句:即“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句式。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diào)歌頭》)

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 (賀鑄《水調(diào)歌頭》)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