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老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
摘要:老子思想向來以清靜無為被人們所認識,但是如果我們深入《道德經(jīng)》,深入老子的哲學世界,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老子思想實際是有很強的積極性和現(xiàn)實意義的。
關鍵字:道、自然、積極、無為
正文: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的根本所在,圣人必須要悟道,但是老子從未把悟道這種精神追求同現(xiàn)實生活相對立,這一點從《道德經(jīng)》中很容易看出。在老子看來,道對生活有指導作用,因此悟道有其十分明顯的現(xiàn)實意義。
先從老子本人說起,據(jù)《史記》記載,老子為周守藏吏,大致相當于今天同時兼任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博物館館長,國家檔案館館長三職。應該來說老子的社會地位還是很高的,生活也應該比較富足,屬于上流社會??梢娎献硬⑽磳⑽虻喇斪魅松奈ㄒ蛔非?,在悟道之外,老子亦有功亦有名。我們再看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莊子在《逍遙游》中明確指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并且莊子本人也是這么做的:一生淡泊名利,遠離官場,生活清貧,不食人間煙火。《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竟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途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途中。’”
這段故事不難理解,這里也不多做解釋??梢娗f子心中,得道和自由是人生的根本樂趣,其他一切都是對這一目標的干擾。而在被稱之為清靜無為,消極避世的老子身上卻從未有過類似的記載。兩相對比,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到,在老子心中悟道與現(xiàn)實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得道者也應該是世俗社會中的成功者。
再來看老子的著作——《道德經(jīng)》。《道德經(jīng)》的內(nèi)容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討論道的本質(zhì)和特點,另一部分是講道對人生的影響,即“為”與“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類似這樣的敘述在文中俯拾皆是。假設老子真的贊同道就是讓人無所作為的話,他何必要費如此口舌來講無為與無不為的關系,講如何“無為而無不治”,直接不提便是。反觀《莊子》,洋洋數(shù)萬言中根本沒有出現(xiàn)對為與無為的討論,也沒有談及什么治國之道、處世之道,因為在莊子看來,這些都是不須說也不屑說的,他只關心“逍遙”,關心無拘無束的生活,關心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蘊藏的各種哲理。暫且不論二者境界高低的問題,僅從這種對比上來看,老子顯然仍然關心現(xiàn)實社會生活,仍然希望人能有所作為,這就是老子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體現(xiàn)。
想要徹底洞悉老子思想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nèi)砸氐嚼齺肀粚<覍W者所爭論的“無為”觀點上來。學術界對于“無為”大致有三種觀點:一派認為“無為”思想是消極的,例如胡適就把老子對社會政治的態(tài)度歸結(jié)為“一是毀壞一切文物制度;一是主張極端放任無為的政策。”[1](P46)還有人將其視之為一種手段,如錢穆便說:“此乃完全在人事利害上著眼,完全在應付權謀上打算也。故老子教人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榮而守其辱。彼所想象之圣人,在其心中。對于世間一切雌雄黑白榮辱,不僅照樣分辨得極清楚,抑且計較得極認真。彼乃常求為一世俗中之者雄者白者榮者,而只以雌以黑以辱作姿態(tài),當作一種手段之運使已”。[2](P122-123)陳鼓應、李澤厚等人則認為“無為”是對自然的順應。但是無論是消極還是手段,抑或是順應自然都無法解釋清楚在《道德經(jīng)》中始終伴隨著“無為”出現(xiàn)的“無不為”。“無為”究竟是什么含義,我們來看這句話,“是以圣人無為,故無??;無執(zhí),故無失。”(第二十九章)假若只看前半部分,我們很難理解。如果把“無為”理解成什么事都不干,那自然就會“無敗”。但是這樣一來前面“無為而無不為”就肯定解釋不清了。若把“無為”理解成手段,并通過這一手段達到“無敗”,達到戰(zhàn)無不勝,這有可能嗎?這不是違反了自然規(guī)律嗎?但是如果我們看一下后半部分我們便會恍然大悟。“無執(zhí),故無失”,“無執(zhí)”就是內(nèi)心不要拘泥于外物,不要被欲望所役使,既然不患所得又何來所失呢!在這里老子明確的將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現(xiàn)實生活相區(qū)別,由此我們可以推論“無為”也應該是指人的心靈,指人的心態(tài)。“無為”就是清心寡欲,就是一種不爭的心境。在得道者的心中,真正的失敗,是逆天而行,是背道而馳。擁有“無為”的心態(tài),無時無刻不遵守道的要求,這才是最大的成功。既知如此,現(xiàn)實中的成敗對自己又有何意義呢?所以老子才會說“無為故無敗”。而前面無論是消極論,還是手段論,都沒有從人的內(nèi)心世界去分析,而是過分強調(diào)了“無為”對社會的影響,這顯然是不符合老子的本意的。
明晰了“無為”的含義,我們再看老子思想對于現(xiàn)實社會的積極意義。首先,老子強調(diào)了生命的重要價值,“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第十三章)即使遭受禍患,老子也認為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因為“吾有身”。所以老子講養(yǎng)生,自己也得長壽,莊子亦是如此。反觀法家那些實干家、權術家們,如韓非、李斯,幾乎都是死于非命。就從這一點上來說,老子的思想就有十分偉大的積極意義。第二,老子教會人們正確對待生活。生活無非就是成敗得失,悲歡離合。在老子看來,一切都是道之所然。我既得道,心也自然,所謂成敗,所謂悲歡,皆隨他去,我自然,斷不會有瘋癲、輕生等過激之舉。徐老師云:幸福=所得/所欲,所言甚是。老子讓人們寡欲而不爭,所欲便少,順天而行,所得便多,如此何恐幸福不大呢!第三,老子教會人們善待他人。“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 ,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第二十七章)不僅要求人們善待他人,而且要求無聲無息,不被人察覺,這樣人人皆自然,社會也會和諧。第四,反對戰(zhàn)爭。在老子看來,戰(zhàn)爭就是人內(nèi)心不和諧的產(chǎn)物。“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 ,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第三十一章)在這段文字里,老子明確指出戰(zhàn)爭“有道者不處”:一個得道的圣人是不會發(fā)動戰(zhàn)爭的。即使是比圣人低一級的君子也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在戰(zhàn)亂頻繁的戰(zhàn)國時期,老子能提出這樣的見解可見其對社會民生的關注。上述這幾點在《道德經(jīng)》中都是比較明顯的,作為一本奇書,其中還有許多今人無法理解的地方,可以肯定這其中必定還有更多積極的思想。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個人的發(fā)展問題越來越多,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微妙,社會矛盾逐漸激化,導致這些矛盾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過于強調(diào)功利,強調(diào)競爭。“無為”思想正是一劑良藥。如何才能達到“無為”的境界呢?有人說是抑制欲望,而且認為禁欲是對道的堅守。事實并不見得是這樣。老子反復強調(diào)道要求人順應自然,欲望是人的自然屬性,壓抑甚至禁止欲望本質(zhì)是在違反道的要求。所以還是應該從根本上入手,改變?nèi)说淖非?,使人們切實懂得自由舒暢的心境才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只有如此人才能活的快樂幸福,社會才能安定和諧。
最后用《道德經(jīng)》的最后一句話結(jié)尾“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參考文獻]
[1]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 錢穆•莊老通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