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李邕 書法作品大觀
李邕(675-747) 李邕字泰和,揚(yáng)州江都人。父善,有雅行,淹貫古今,不能屬辭,故人號(hào)“書麓”。善以《文選》講授諸生,邕能補(bǔ)益其意。邕少知名,既冠,見李嶠,請假直秘書,未幾,奧篇隱帙,了辨如響。嶠嘆曰:“子且名家!”
李邕《云麾將軍碑》 (又名《李思訓(xùn)碑》) 《云麾將軍碑》全稱《唐故云麾將軍右武衛(wèi)大將軍贈(zèng)秦州都督彭國公謚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稱《李思訓(xùn)碑》,碑文記載李思訓(xùn)系出唐代宗室,并及一生功名仕宦重要事,李邕撰文書碑。立於唐代右武衛(wèi)大將軍李思訓(xùn)(653-718)墓道,在今陜西蒲城橋陵。碑建於何年迄未獲得定論,然可知在唐玄宗開元八年(720)以後?!督鹗途帯份d:碑高一丈一尺三寸六分,寬四尺八寸五分。字共三十行,滿行七十字。碑石下半段文字殘缺已甚。 李邕以文才著稱於世,尤其長於撰寫碑志。此碑用行書寫成,可謂碑之變格,書法瘦勁,凜然有勢,結(jié)字取勢縱長,奇宕流暢,其頓挫起伏奕奕動(dòng)人,顧盼有神,歷來與《麓山寺碑》同被人推崇。 明楊慎在《楊升庵集》中云:“李北海書《云麾將軍碑》為其第一。”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若唐碑則懷仁所集之《圣教序》,不復(fù)論。外此可學(xué),猶有三碑:李北海之《云麾將軍》,寓奇變于規(guī)矩之中;顏平原之《裴將軍》,藏分法于奮斫之內(nèi);《令狐夫人墓志》,使轉(zhuǎn)頓挫,毫芒皆見,可為學(xué)行書石本佳碑,以筆法有入處也。” 請點(diǎn)擊右鍵逐頁下載清晰圖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掃描自中國和平出版社出版的中凱圖書版本) 下為《云麾將軍碑》 臺(tái)北故宮博物院藏本
《麓山寺碑》拓本 《麓山寺碑》亦稱《岳麓寺碑》,李邕撰文并書,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立,在湖南長沙岳麓公園。碑高2.7米,寬1.35米,行楷書28行,滿行56字,共1413字。圓頂上飾有龍紋浮雕,上有陽文篆書“麓山寺碑”四字。碑左和右下方有損缺。碑側(cè)刻有宋代大書法家米芾的正書陰刻題名“元豐庚申元日同廣惠道人來襄陽米黻”字樣,“元豐庚申”即公元1080年。碑現(xiàn)在長沙岳麓山公園內(nèi)。 《麓山寺碑》是李邕行楷書的代表作。李邕一生書寫過的眾多碑銘,以麓山寺碑最為精美,該碑筆力凝重雄健,氣勢縱橫,如五岳之不可撼。運(yùn)筆博采魏晉及北朝諸家之長,結(jié)體縱橫相宜,筆法剛?cè)岵⑹?,章法參差錯(cuò)落,行云流水,化柔為剛之美。北宋黃庭堅(jiān)評(píng)其:“字勢豪逸,真復(fù)奇崛,所恨功務(wù)太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復(fù)生, 不過如此。” 清孫承澤:“《岳麓寺碑》雖已殘剝,然其鋒穎尚凌厲不可一世。北海奇人,故所書爾爾。昔俞仲蔚謂此碑勝《云麾》,必有所見也。北海書宋初人不甚重之,至蘇、米而稍襲其法;又至趙文敏,每作大書,看意以擬之矣。”(《庚子消夏記》)后起書法大師,如蘇、米芾、趙孟頫等都沿襲其法。此碑筆力雄健,如五岳之不可撼,歷來于《李思訓(xùn)碑》并稱為李邕的書法杰作。 傳世北宋拓本有故宮博物館藏本、趙聲伯藏本、蘇州博物館藏本。歷代出版《麓山寺碑》碑帖甚多,國家文物出版社1984年曾出版《唐李邕書麓山寺碑》,以北京市文物商店藏宋拓本為底本。 請點(diǎn)擊右鍵逐頁下載清晰圖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84][85][86][87][88][89][90][91][92][93][94][95] 附錄:怎樣臨習(xí)《麓山寺碑》
《出師表》墨跡本 傳為李邕書 臺(tái)北故宮博物院 刊于《書法》1986年第6期 《出師表》墨跡,行書,無款絹本,割裂成冊。原本今藏臺(tái)灣故宮博物院,前有嘉慶御覽之寶,宣統(tǒng)御覽之寶,石渠寶笈等印,后半及署款皆殘缺,書者名不可考,書勢似李邕,清《滋蕙堂帖》曾刻,直署為李北海書,近人王壯為編入《中國書畫》定為真跡。此冊不見宋明著錄,落筆結(jié)字莊峻有法,較《四言古詩卷》為優(yōu),以李書《法華寺》,《李思訓(xùn)》等碑較之,神韻若合。然有一二未愜意之筆,若非邕書,當(dāng)為學(xué)邕書之善者。 《法華寺碑》 《法華寺碑》又名《秦望山法華寺碑》是碑久佚,為李邕于唐開元廿三年(735)十二月五十七歲時(shí)所書,石舊在浙江山陰秦望山,今佚。世傳只一剪裱孤本。何子貞得之于吳門韓履卿家,每頁四行,每行六字,計(jì)二十三開,東海伏靈芝刻石,今刊影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研究 或?qū)W習(xí)李北海書法提供一件新的資料。 傳世僅何子貞藏宋拓孤本,以刀法驗(yàn)之,實(shí)是宋人刻本,非唐刻,且似木刻。何氏嘗雙鉤重刻一石,其宋拓本今在上海博物館,以前有正書局有影印本。此碑在明代就有翻刻,作開元十一年,或十三年者,皆是明人妄刻。 請分頁瀏覽清晰圖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 [41][42][43][44][45][46]
李邕《端州石室記》 唐代正書碑刻。李邕書。開元十五年刻于端州七星巖。文共十八行,滿行二十三字。書法疏朗峻拔,為著名唐楷之一。有影印本行世?!?br>
李邕《久別帖》 (宋拓)
李邕《靈巖寺頌并序碑》 縱190厘米,橫90厘米。 此為唐李邕的“靈巖寺頌并序”碑。此碑現(xiàn)存高190厘米,寬90厘米。字體為行書,共21行,滿行4l字。 此碑在史書上多有著錄,最早見于宋趙明誠《金石錄》,該列有李邕書碑17通。碑文前半部分為序,以散文的形式記敘了靈巖寺自晉法定禪師建寺至唐開元年間立碑時(shí)的興廢。后中部分為頌,為五首五言詩形式,既有對靈巖風(fēng)光的描寫,又有對高僧事跡的稱頌。體現(xiàn)了李邕行書書法筆力遒勁舒展、險(xiǎn)峭爽朗的特點(diǎ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