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行穰帖 王羲之《行穰帖》,原跡已失傳。此為初唐時期的雙鉤填墨摹本,硬黃紙本,傳為米芾再臨本,24.4×8.9cm。二行,十五字,由北宋徽宗金泥題簽和宣和之印,曾為董其昌友人吳廷所藏,明董其昌有多處題跋,后入清宮,乾隆有題跋題詩及鑒賞印。董其昌跋:“東坡所謂‘君家兩行十三字,氣壓鄴侯三萬簽’者,此帖是耶?”乾隆帝則贊它“于渾穆中精光內(nèi)韞”。 據(jù)說《行穰帖》為八國聯(lián)軍侵略中國時,從圓明園(宮廷)流落到民間的國寶,同時流出的還有鐘繇《薦季直表》和蘇軾《黃州寒食帖》等?!缎叙μ泛鬄榇箫L(fēng)堂張大千收藏?!缎叙μ窔w大風(fēng)堂后,張大千來日本曾攜此卷并一時存放于書法家西川寧處?,F(xiàn)藏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美術(shù)館。號稱美國藏中國書法第一名品。 《右軍書記》:‘足下行穰久,人還,竟應(yīng)快不? 大都當(dāng)任縣,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僅是著文片段。 釋文:足下行穰九人還示,應(yīng)決不?大都當(dāng)任
7.上虞帖 《上虞帖》草書,唐代摹本,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硬黃紙本 縱23.5厘米 黃26紙本 釋文:得書知問吾夜來腹痛
不堪見卿甚恨想行復(fù)來 修齡來經(jīng)日今在上 虞月未當(dāng)去重熙旦 便西與別不可言不知 安所在未審時意云何 甚令人耿耿 8.喪亂得示二謝帖 《喪亂得示二謝帖》是唐代內(nèi)府的雙鉤填墨摹本,奈良時期由遣唐使傳入日本。日本皇室宮內(nèi)廳三之丸尚藏館藏 本紙右端鈐有日本桓武天皇(737-806)的"延歷敕定"朱文印。原帖為卷子,現(xiàn)改裝為軸,為"喪亂帖"、"二謝帖"和"得示帖"三通尺牘合裝。2006年3月來上海博物館展出。 《喪亂帖》 八行、 《二謝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紙。日人有總稱為《喪亂帖》者。日本學(xué)者內(nèi)藤乾吉稱:此帖用紙類似白麻紙,縱向有條紋,系用雙鉤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極’右側(cè),有‘僧權(quán)’二字左半部分押署?!抖x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側(cè),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鑒賞家姚懷珍。此帖右端紙縫處,鈐有‘延歷敕定’朱文御璽三處,鈐印的形式與《孔侍中帖》同,中間一璽中正,上下二璽右斜,顯示曾為日本桓武天皇內(nèi)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寶集》載:‘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購于堯恕親王。親王為妙法院教皇,經(jīng)該院保存至今,后獻為帝室寶藏。’ 此帖在日本流傳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視為國寶,為中國書法界所知不過百余年。清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楊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鄰蘇園帖》,墨跡印刷品的傳入,則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復(fù)’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陽,其修復(fù)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溫收復(fù)洛陽時。韓玉濤認為先墓在瑯邪,修復(fù)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劉濤根據(jù)此帖書風(fēng)與《十七帖》距離較大,認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歲(永和八年)左右所寫。 此帖用筆挺勁,結(jié)體縱長,輕重緩疾極富變化,完全擺脫了隸書和章草的殘余,成為十分純粹的行草體。書寫時先行后草,時行時草,可見其感情由壓抑至激越的劇烈變化。 韓玉濤《王羲之〈喪亂帖〉考評》一文,說此帖不可及處有四:第一,這本身就是一篇優(yōu)秀的雜文;第二,此帖字勢雄強,是右軍真面目,是真正的右軍風(fēng)骨;第三,《喪亂帖》兼?zhèn)湫蹚姾蛻K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現(xiàn)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過程。因此,《喪亂帖》是一件難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遠勝《神龍?zhí)m亭》。 王羲之《喪亂帖》行草,摹本,白麻紙??v28.7厘米。8行,62字。 《喪亂帖》面目近于《頻有哀禍帖》,然轉(zhuǎn)折更為圓活流縱,字側(cè)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間而出,至紙末行筆更為快疾??梢韵胍娮髡弋?dāng)時啜泣難止、極度悲痛之情狀。 王羲之《得示帖》摹本, 紙本。縱28.7厘米。4行,32字。行草書。日本皇室宮內(nèi)廳三之丸尚藏館藏 。此帖與 王羲之《二謝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宮內(nèi)廳三之丸尚藏館藏 瀏覽高清晰版
《二謝帖》和《得示帖》、《喪亂帖》連成一紙??v28.7厘米。5行,行草書。 釋文:二謝面未? 比面遲承良不靜。羲之女愛再拜,想邰兒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議當(dāng)試,尋省。左邊劇。
9.雨后帖 《雨后帖》,紙本 25.7X14.9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0.遠宦帖 王羲之《遠宦帖》紙本(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宋代一位名叫黃伯思的學(xué)者所指,《遠宦帖》是《十七帖》中的書信。公元332年時,王羲之在武昌擔(dān)任庾亮的軍事參謀,而好友周撫剛好從武昌轉(zhuǎn)至益州鎮(zhèn)守,此帖便是羲之在當(dāng)時寫給周撫的一封信札。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一直都為歷代鑑賞家所爭相收藏,即使擁有尊貴地位的皇帝也不例外,據(jù)說唐太宗就曾為了《蘭亭集序》派人四處尋找,這些軼聞?wù)f明了后人對王羲之書藝的重視。 《蘭亭集序》呈現(xiàn)出行書的風(fēng)格,而《遠宦帖》則是王羲之書寫草體的代表作品。草書約略始於漢代,因為運筆的快速,造成線條連綿暢順的形式特質(zhì),這些都可以在首行的“省別”及后端的“救命”找到視覺上的印證,如果我們再將文中“平安”二字與《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中的表現(xiàn)相互比較,則更容易感受到王羲之放縱於此的筆墨特性。 《遠宦帖》,亦名《省別帖》。乃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封書信。宋黃伯思(1079~1118)以為《十七帖》中的書信,均系寫與周益州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