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在哪兒?
——探尋長春背后的城市文化精神 夢迪 在中國地圖上,長春是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城市。不論怎么看,人的視覺都很難在此停留。即使在這座城市里生活了幾十年的父輩們,也像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站在寬闊的馬路上,看到的是零星而變了模樣的古舊建筑。 一個人一生從未跟一座城市的昨天對過話,那是遺憾的。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長春的城市記憶僅始于清朝嘉慶年間,在這200余年的青蔥歲月中,是大量闖關東的移民被逐漸同化以及日偽時代的殘破不堪,這些都不足以積累和強化這座城市的激情。長相憶既已無可憶,真豪情就無所依。更何況在到處喧囂、商業(yè)文化充斥著的時代,建國后的那一點輝煌業(yè)已成了遲暮的英雄,無須言表。所以說,當下無論怎么定位,賦予多少新時代的印記,城市集體記憶都是相對模糊的。 長春歷史的影子太短了,以致長春人都不愿意回頭。就算我這個已經(jīng)把長春當成故鄉(xiāng)的人也一樣。直到不斷地了解和挖掘信達·東灣半島這個項目的價值之時,整日圍在南關區(qū)、伊通河畔、東安屯附近轉來轉去,從丹頂鶴島上遠望蜿蜒的伊通河,在名不見經(jīng)傳的路口看到青磚青瓦的于家大院,以及四馬路上歷經(jīng)百年風雨的品牌鼎豐真……也就在此時此刻,我感到一種神奇的變動在身上發(fā)生,一種無法言說的興奮在胸中躍動:如此年輕面貌下隱藏著積極進取的銳氣和磅礴的創(chuàng)造力,沉重的滄桑下是昔日的繁華與璀璨,以及在那段特定時間里長春扮演著無可替代的歷史角色。在這里,竟然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長春的精神圖騰。 最能反映長春人精神狀態(tài)的,始于老長春百年商埠地,北至現(xiàn)在的鐵路沿線,南臨長春大街,東倚伊通河,西眺人民大街,更確切地說,長春這座城市是從這里走出來的。最能折射長春人內在精神的是金融業(yè)、釀酒業(yè)、運輸業(yè),當時較為著名的是功成玉錢莊、裕昌源火磨、積德泉燒鍋、宋家油坊、東發(fā)合大車店、燕春茶園、亨達利鐘表、國泰飯店、百川醫(yī)院等。幾經(jīng)易名的人民大街和伊通河像兩條并行的軌道,又像是支撐長春人前行的兩根拐仗。100年前,那些闖關東的人,帶著牽動愁腸的驛路遙遙,踏過了一程程的山長水遠,就在兩根拐仗夾著的這塊旺土上,兢兢業(yè)業(yè),自強不息,并被這里的原著居民熱情寬容地接納,這就是長春的城市精神,這就是長春城市文化真正的發(fā)源地,解讀長春必須從這里開始。 如今長春的魅力,不是那些城市名片,也不是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性格鮮明的長春人,“寬容大氣、自強不息”,這是長春內在的傳統(tǒng)與本色。長春,與昨天能對上號的,唯有城市精神,唯有這種精神成為最后的指紋,最珍貴的遺產。這時,不論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還是遠游之人,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衷情的城市,或思念的故鄉(xiāng),自豪應斯如是。 從昨天到今天,長春人都在用一種寬容、熱情的心態(tài)探尋著這個風云變幻的世界,并為之不斷努力。戰(zhàn)亂與奴役,熏染了一個凄婉而又頑強的長春,四季分明的氣候,鑄就了一個性格鮮明的長春。作為長春人,今天我們要用最誠摯的熱情為長春振臂鼓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