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言文 [考試目標一] 理解常用文言實詞的意義和常用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 [例題精析] 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寫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毆之。 ( 通 ) B.甚矣,汝之不惠 。 ( 通 ) C.圣人非所與熙也 。 ( 通 ) D.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 通 ) 例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古今同義的一項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C.犧牲玉帛,弗敢專也,必以信。 D.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例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齊無人邪?使之為使。 其賢者使使賢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則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吾賴是以食吾軀。 例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以”字與“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為將 C. 我以日出時去人遠 D. 以我酌油知之 例5.與例句中的“之”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A.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 B. 子將安之?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為學者有難易乎? ◆例1是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答案是:A. “鄂” 通“愕”;B.“惠”通“慧”;C.“熙”通“嬉”;D.“闕”通 “缺”。 ◆例2是考查學生辨析字詞古今含義的能力。A項中的“卑鄙”古義是地位低微,學識淺陋。今義是語言、行為品質惡劣;B項中的“其實”古義是它們的果實,今義是表示所說的實際情況;C項中“犧牲”古義指牛、羊、豬等祭品,今義是指為正義而舍棄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項中“修狹”古今同義,都是長而窄的意思。A、B、C三項中加點的詞古今含義有明顯差異,故答案為D。 ◆例3是考查學生理解掌握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的能力。此題的答案是A。因為A項中兩個加點的詞都是“派遣”的意思;B項中的“病”分別是“辱”、“困苦”的意思;C項中的“名”分別是“出名”、“名聲”的意思;D項中的“食”分別是“食物”、“供養(yǎng)”的意思。 ◆例4是考查學生對文言虛詞“以”字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以”,意思是“因為”,四個選項中,A項是“因為”;B項是“用”;C項是“認為”;D項是“憑、靠”。正確的選項是A。 ◆例5是考查學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虛詞“之”的能力。該題的答案是D。因為D項中的“之”與例句中的“之”一樣“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A項中的“之”是作結構助詞,相當于“的”;B項中的“之”是作動詞,“去、往、到”的意思;C項中的“之”作代詞,是“他們(指齊軍)”的意思。 [能力訓練一] 一、寫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置于市,賈十倍 同 2.坐縻廩粟而不知恥 通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4.才美不外見 同 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通 6.心不在此,則眼不看子細 同 7.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通 8.詘右臂支船 同 9.已后典籍皆為板本 通 , 通 10.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通 11.河曲智叟亡以應 通 12.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通 1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通 14.屬予作文以記之 同 15.無他,但手熟爾 通 16.談笑有鴻儒 通 17.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同 18.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同 19.不用,則以紙?zhí)?nbsp; 通 20.默而識之 通 21.之虛所賣之 通 22.系向牛頭充炭直 通 23.便要還家 通 24.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同 25.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同 26.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邪 通 27.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通 28.左手倚一衡木 同 二、寫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古義與今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 )今義( ) 2.蔣氏汪然出涕曰 古義( )今義( ) 3.微斯人,吾誰與歸 古義( )今義( ) 4.大小之獄 古義( )今義( ) 5.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古義( )今義( )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義( )今義( ) 7.可以已大風 古義( )今義( ) 8.臣本布衣 古義( )今義( ) 9.王曰,何坐 古義( )今義( ) 10.未果,尋病終 古義( )今義( ) 11.屬予作文以記之 古義( )今義( ) 12.至若春和景明 古義( )今義( ) 1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義( )今義( ) 14.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古義( )今義( ) 15.見白書,乃鉆火燭之 古義( )今義( )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何苦而不平( ) 2.釋擔而立,睨之( ) 3.請損之,月攘一雞( ) 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 5.會賓客大宴( ) 6.復前行,欲窮其林( ) 7.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 8.以光先帝遺德( ) 9.齊威王欲將孫臏( ) 10.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 ) 11.有一老父衣褐( ) 12.因長跪履之( ) 13.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 14.懼有伏焉( ) 15.好書畫,所寶以百數( ) 16.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 四、解釋下列加點實詞在句中的含義 1. 告之于帝,帝感其誠 (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 2. 溫故而知新 (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 3. 高可二黍許 ( ) 雜然相許 ( ) 4. 齊人固善盜乎 ( ) 汝之心固,固不可徹( ?。?br>5. 晏子使楚( ?。?br> 王曰:“然則何為使子。”?。ā 。?br> 齊命使各有所主 ( ?。?br>6. 西蜀之去南?!。ā 。?br> 挈妻子而去之走 ( ?。?br> 去國還鄉(xiāng) ( ?。?br> 去死肌,殺三蟲?。ā 。?br>五、根據要求選擇答案: 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處士笑而然之(認為……是正確的) B.漁人甚異之(奇異) C.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到了) D. 談笑有鴻儒(大) 2.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語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誠宜開張圣聽(擴大) B.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禮用的豬牛羊等祭品) C.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漢水北岸) D.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痛心遺憾) 3.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與“公將鼓之”的“鼓”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B.前人之述備矣 C.此皆良實 D.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 六、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汪然出涕曰 殫其地之出 B.君將哀而生之 鄉(xiāng)鄰之生日蹙 C.號呼而轉徙 呼噓毒癘 D.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七、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古今意義差別最小的一項是( ) A.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B.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C.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D.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 八、給下列各題中加點的詞選擇一個正確答案。 (一)“之”:A.代詞,他(代人);B.代詞,這(代物);C.助詞,相當于“的”;D.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E.音節(jié)助詞,無義;F.動詞,相當于“去”、“往”。 (1)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2)久之,蛇竟死( ) (3)吾欲之南海( ) (4)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 (5)默而識之( ) (6)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 (二)“其”:A.代詞,他的(代人);B.代詞,它的(代物);C.代詞,其中的;D.語氣詞,表反問、推測等語氣。 (1)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 (3)復前行,欲窮其林( )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 ) (5)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 (三)“于”:A.在,表處所;B.到,表時間; C.向,對;表對象; D.比,表比較。 (1)龐涓恐其賢于己( ) (2)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 (3)為小門于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 (4)自吾氏三世居是鄉(xiāng),積于今六十歲矣( ) 九、語氣助詞通常表示:A.疑問語氣;B.感嘆語氣;C.陳述語氣;D.反問語氣。請指出下列各句中語氣助詞各表示什么語氣。 ①君將哀而生之乎?( )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 ) ③顧不如蜀鄙之僧哉?。?nbsp; ) ④甚矣,汝之下惠。( ) ⑤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 ) ⑥嗟乎!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 十、根據要求,為下列各題選擇正確答案 (一)下列句中“焉”字作兼詞,相當于“于此”的一項是( ) A.謹食之,時而獻焉 B. 永之人爭奔走焉 C.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D. 且焉置土石? (二)下列句中“而”字表并列關系的一項是( ) A. 任重而道遠 B. 濯清漣而不妖 C. 吾恂恂而起 D. 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 (三)下列“為”的讀音與解釋有錯的一項是( ) A.不足為外人道(wéi 對、向) B. 未為簡易(wéi 算是) C.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wéi 做) D.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wèi 被) (四)從下列各組中選出加點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兩項。 ①( ) A.然則何為使子 B.雜然相許 C.田忌信然之 D.所以然者何 ②( ) A.楚人以晏子短 B.以君之力 C.虜太子申以歸 D.吾欲辱之,何以也 十一、解釋下列各句加點的詞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 ) ① 或異二者之為( ) 或告之曰( )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 何以戰(zhàn)( ) ②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 殺人以梃與刃( ) 雖不能察,必以情( ) ◆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意義一覽表 詞 用 法 例 句 意義或作用 之 1.作代詞,指代人、事、物 愿陛下親之信之 屬予作文以記之 君將哀而生之乎 他們 這件事 我 2.作動詞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往 3.作助詞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 久之,蛇竟死 孔子曰:何陋之有 譯為“的”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調整音節(jié)(無義,不譯) 表示提賓(無義,不譯) 其 1.作代詞,指代人或事物 專其利三世矣 吾視其轍亂 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不能指其一端 這種 他們的 那里的 其中的 2.作語氣助詞 始作俑者,其無后乎 其如土石何? 表推測語氣 加強反問語氣 以 1.作介詞 則以鐵范置鐵板上 何以戰(zhàn)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憑 因為 2.作連詞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可譯為“來” 3.作動詞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認為 為 1.作介詞 不足為外人道也 良業(yè)為取履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向、對 替、給 被 2.作動詞,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未為簡易 做 是,算是 于 作介詞 積于今六十歲矣 苛政猛于虎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戰(zhàn)于長勺 到 比 對. 在 則 作連詞 學而不思則罔 視其中,則干若敗絮 然則何時而樂耶 就 卻 那么 而 作連詞 黑質而白章 得而臘之以為餌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吾恂恂而起,視其缶 表并列 表承接 表轉折 表修飾 乃 作副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乃《太公兵法》也 乃入見 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 竟 相當于“是” 就,于是 卻
◆古今詞義變化一覽表 詞 例句 古義 今義 厭 學而不厭 滿足 討厭、厭煩 走 雙兔傍地走 跑 步行 市 愿為市鞍馬 買 集市 交通 阡陌交通 交錯相通 交通運輸事業(yè) 妻子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兒女 男子的配偶 絕境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的地方 窮途末路的境地 無論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更不必說 表條件關系的關聯詞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學識淺陋 品質惡劣 犧牲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祭祀用的牛、羊、豬等 為正義事業(yè)舍棄生命 中間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里邊夾雜著 當中 布衣 臣本布衣 平民百姓 粗布衣服
[考試目標二] 理解必學文言課文以及程度相當的課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義,恰當地評析其思想內容。 [例題精析] 例1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1.“去”在古漢語中有多種意思,請你為下列語句中加點的“去”選擇正確的義項。 去:A.距離 B.離開 C.除掉,去掉 (1)去國懷鄉(xiāng)( ) (2)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 (3)委而去之( )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 ) 2.用現代漢語說出下面語句的意思。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 3.唐代詩人孟浩然的詩句“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與選文第一段所描寫的洞庭湖的景色、氣勢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點。 4.選文第二段描繪的畫面特點是 ,第三段描繪的畫面特點是 ;如果請你朗讀第二、三兩段文字,應注意分別讀出 和 的語氣語調。 5.范仲淹《岳陽樓記》中這三段文字是為了借題發(fā)揮引出議論,闡明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與他同時代的歐陽修則在《醉翁亭記》中以“樂”字貫穿全篇,抒寫情懷。請將下面兩個句子補充完整,要求補寫后的句子能分別體現這兩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個字) (1)范仲淹 。(2)歐陽修 。 例2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 可愛者甚蕃( ) 濯清漣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遠益清( ) 7.翻譯文言語句。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8.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語句是 ,描寫蓮花正直的語句是 。 ②短文以蓮為寫作對象,寫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從上下文連貫的角度看,第二段結尾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放在“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將它放在結尾的目的是 。 9.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fā)。可現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則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 例3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10.“太守自謂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誰?請寫出人名: 。 1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 A. 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 名之者誰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 C. 朝而往,暮而歸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D. 晦明變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12.第二語段中描寫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寫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現在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來表示什么? 例4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①胡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③,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耶?”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④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⑥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選自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①值:適逢。②郡:這里指城。③相視:看望你。④一:整個。⑤獨止:一個人留下。⑥無義:不懂道義。 15.解釋下面加點的詞 ① 友人語巨伯曰( ) ② 子可去( ) ③ 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 遂班軍而還( ) 16.下列譯文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敗義以求生。 譯文:毀壞情義而求得保全性命。 B.豈荀巨伯所行耶? 譯文:難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嗎? C.賊既至,謂巨伯曰 譯文:不久,胡人闖進家來,(友人)對荀巨伯說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譯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拋下他。 17.讀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請用簡潔的語言談談你的感想。 ◆例1:本題考查古漢語中一詞多義、句子翻譯、文意理解、整體把握并涉及到對聯知識等。答案:1.①B;②C;③B;④A. 2. 湖面上金光閃爍,月影如一塊璧,靜靜地沉浸在水底。3. 壯闊、浩渺(意思對即可) 4.陰晦蕭索, 晴朗明麗, 悲涼低沉, 喜悅昂揚。5.答案示例:范仲淹為天下先憂后樂,歐陽修與吏民同醉同樂。 ◆例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譯.內容及主旨的理解等。答案:6.多, 洗滌, 長蔓(牽牽連連), 更加。7.對于菊花的愛,陶淵明以后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愛,像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8.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襯托蓮花的高潔可愛。 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寫作目的。 9.略(提示:針對某一種觀點或兩者結合起來談均可,但必須扣住“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 ◆例3、例4:主要考查文言實詞、虛詞、翻譯和文意的理解。答案:10.歐陽修 11.C 12.云歸而巖穴暝, 風霜高潔 13.(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4.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 15.①告訴;②離開;③用;④于是,就。 16.C 17.例如:荀巨伯不忍丟下有病的朋友獨自避難,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這種把情義看得比生命還重的精神實在難能可貴。 [能力訓練二] (一)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校?br>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談笑有鴻儒 ( ) 無案牘之勞形( ) 有龍則靈( ) 斯是陋室( ) 2.從全文內容看,作者具有怎樣的生活情趣? 3.展開合理的想象,把畫線的句子擴展為一段描寫性文字。 (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4.下列句中帶點的字與“皆嘆惋”句中“皆”字意義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C.兩狼之并驅如故。 D.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5.根據句意解釋下列兩個詞。 阡陌交通 “交通”: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妻子”: 6.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譯文: 7.從上面語段中理出“漁人”的行蹤,用簡潔文字填入括號中。 ( )→( )→( ) 8.“桃花源”是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它呢?請用簡短文字回答。 答: (三) ⑴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⑵子曰:“由①,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8221;(《述而》) ⑷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⑸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注釋]①[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9.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溫故而知新 B.誨女知之乎 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D.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下面句子中的“之” 指代的分別是什么? A.誨女知之乎: B.擇其善者而從之: C.其不善者而改之: 11.“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句話告訴的是一個什么道理? 12.選文的第二則,孔子這番話的意思是: (四)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矣?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13.這段文言文出自《 》(填篇名),作者是 14.聯系全文思考,分別用8個字寫出與“以物喜”“以己悲”相照應的句子。 ①與“以物喜”相照應的句子 ②與“以己悲”相照應的句子 15.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微斯人,吾誰與歸? 譯: 16.文中的“進”指的是“ ”,“退”指的是“ ”。 17.作者在文中抒發(fā)自己崇高的政治抱負的是哪一句話?對此你怎樣理解? (五)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 ) A.才美不外見 風吹草低見牛羊 B.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 C.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永州之野產異蛇 D.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19.翻譯下面句子: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20.“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1.“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說法,啟發(fā)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千里馬”那樣的人? (六) [甲]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乙]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22.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 (2)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 23.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線句子的意思。 24.下列句中“|”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美于徐公 C.今齊|地方千里 D.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 25.勸說君主納諫,使之廣開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話題,但勸說方式各不相同,鄒忌采用了 的方式,諸葛亮采用了 的方式。 26.進諫難,需要勇氣和智慧;納諫也難,需要氣度和胸懷。甲段中的鄒忌和齊威王,你更欣賞誰?請簡述理由。 (七)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27.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君遣之( ) 反以報君( ) 而捐五百金( )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 28.下列各組中加點詞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①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②千里之馬至者三 馬今至矣 ③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④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所求者生馬 29.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之”字在文中出現五次,從用法上可分為兩類:一類作代詞,一類作助詞,相當于“的”字 B.文中“請求”兩字與現代漢語用法不同,可譯為:“請允許我去找。” C.涓人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只買回一匹死了的千里馬。 D.君人不理解涓人“千金買骨”的做法。 30.這位侍臣用五百金買下馬骨,其目的是為了求得千里馬;如果不用五百金去買下馬骨,你認為還有其它更好的辦法嗎?談談你的看法。 (八) 后生家每臨事,輒曰:“吾不會做”,此大謬也。凡事做則會,不做則安能會耶?又做一事,輒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謬也。凡是要做則做,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 古有《明日歌》最妙,附記于此:“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31.下面各句中不表判斷的一句是( ) A.環(huán)滁皆山也 B.此大謬也 C.夫戰(zhàn),勇氣也 D.不做則安能會耶 3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①漸近臨之,則一螳螂據頂上 ②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③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 ④后生家每臨事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3.下面句中的“若”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若一味因循,大誤終身。 B.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C.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D.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34.《明日歌》給人的啟示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九) 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35.解釋下列文言詞語: ①穿壁: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感嘆: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姓: 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大學: 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鄰舍有燭而不逮 B.匡衡勤學而無燭 C.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D.學而時習之 37.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 A. 以書映光而讀之 B.資給以書 C.非學無以致疑 D.咨臣以當世之事 38.指出下列詞的古今詞義。 逮:古義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 償: 古義________ ____, 今義_____ _______。 資: 古義__________ __, 今義____ ________。 49.翻譯加橫線的句子: 40.請你給這篇短文加上一個標題: (十) 昔有醫(yī)人,自媒①能治人背駝。曰:“如弓者,如蝦者,如曲環(huán)者,延吾治,可朝治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駝。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臥駝者其上,又以一壓焉,而即屣②焉。駝者隨直亦復隨死。其子欲鳴③諸官。醫(yī)人曰:“我業(yè)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釋]①媒:介紹,夸耀。②屣:鞋子。這里用作動詞,踐踏。 ③鳴:申述,控告。 4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①延吾治,可朝治夕如矢。 延: ②一人信焉。而使治駝。 信: ③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42.翻譯下面句子。 我業(yè)治駝,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43.讀完這個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十一)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注釋]①氓:老百姓。 44.下列句中的“為”字與“今何后為”的“為”字意思相同的是( ) A.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B.何以貨為 C.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D.何為不去也 45.下列各句中的“盡”字與“咸善游”中的“咸”字意思相同的是( ) A.白日依山盡 B.山窮水盡 C.萍水相逢,盡是他, 鄉(xiāng)之客 D.勸君更盡一杯酒 4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與“吾腰千錢”中的“腰”字用法相同的是( ) A.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B.乃鉆火燭之 C.稍稍賓客其父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47.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與“有頃”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既而,敵行益邇 B.既克,公問其故 C.未幾,夫聲起,婦拍兒亦漸止 D.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48.這則寓言故事給你什么樣的啟示? (十二)人有其寶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49.解釋加點詞。 (1)示: (2)故: (3)爾: (4)為: 50.下列各組加點詞意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 以示玉人 B. 宋人或得玉 我以不貪為寶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 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D. 獻諸子罕 不若人有其寶 投諸渤海之尾 51.翻譯畫線句子。(如果有省略,請加上括號補出) 52.從上文可看出子罕具有怎樣的品質? (十三) 俗以喜人面諛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別其師。師曰:“外官不易為,宜慎之。”其人曰:“某備有高帽一百,適人輒送其一②,當不至有所齟齬③。”師怒曰:“吾輩直道事人④,何須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師者,能有幾人歟⑤?”師頷其首曰⑥:“汝言亦不為無見。”其人出,語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釋]①面:當面。諛:奉承。②輒:就。③齟齬(jǔyǔ):上下牙齒不齊。比喻意見不合,產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對待。⑤歟:呢。句末疑問語氣詞。⑥頷首:點頭。⑦語:告訴。⑧止:通“只”。 53.文中“高帽”一詞的意思是 ,其修辭方法是 。 54.解釋加點詞的意思: ①俗以喜人面諛者曰“喜戴高帽”( ) ②當不至有齟齬( ) 55.“某備有高帽一百”按現代漢語的正常順序應該是 。 56.下列句中加點詞是人稱代詞的句子有( ) A.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別其師 B.師曰:“外官不易為,宜慎之。” C.其人云:“某備有高帽一百……” D.師怒曰:“吾輩直道事人,何須如此!” E.師頷其首曰:“汝言亦不為無見。” 57.本文就人性的弱點進行了透視。讀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十四) 蓉①少時,讀書收養(yǎng)晦堂之西偏一室,俛②而讀,仰而思,思有弗③得,輒起繞室以旋。室有洼④,徑尺⑤,浸淫日廣⑥。每履之,足若躓⑦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來室中,顧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復履其地,蹶然⑧以驚,如土忽隆起者,俯視地,坦然則既平矣。已而復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習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與洼適⑨也;及其久,則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⑩其故,則反窒⑾焉而不寧。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⑿。 [注釋]①蓉:劉蓉(1816-1873)字孟容,號霞仙。湖南湘江人。清代文學家。②俛(fǔ):同“俯”。③弗(fú):不。④洼:凹陷的地方。⑤徑尺:直徑一尺。⑥浸淫日廣:逐漸地越來越大。浸淫:逐漸,漸進。日,一天天。⑦躓(zhì):被絆倒。⑧蹶(jué)然:跌倒的樣子。⑨不與洼適:不能適應凹地。⑩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樣。⑾窒(zhì):阻礙。⑿慎始:一開始就慎重。 5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命童子取土平之(填平) B.坦然則既平矣(填平) C.浸淫日廣(一天天) D.顧而笑曰(回頭看) 5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然”的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兩項是( ) A.蹶然以驚 B.不以為然 C.坦然則既平矣 D.已而復然 60.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意思。 ①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 ②故君子之學,貴乎慎始。 61.“已而復然”中的“然”和“及其久,則洼者若平”中的“其”所指代內容分別是什么? 62.對上文的主旨理解得正確的一項是( ) A.要治理天下,先要從治理身邊的小事做起。 B.凡事開頭難,要十分重視事情的開始。 C.積習難改,做學問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對待開頭。 D.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