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96四、祛瘀法與痰瘀相關之研究祛瘀法屬于理血法中的一個部分,是中醫(yī)學中有其獨特之處的一種治療經驗與理論。 ' u; c- H# f F1 K- i! H3 K“瘀”是血流阻滯,蓄積于脈道之內外。血瘀形成的過程,一般是血已離經,未出體外,停滯于內。如跌打損傷,或因病出血處理不當,或月經、產后致絡脈受傷等均可繼發(fā)血瘀之證。0 t/ T# @" [: v) o7 y7 p8 P' n* W# W 氣為血帥,氣分受病亦引致血瘀之證。如因病氣郁或氣滯,使血行受阻,乃至血瘀。更有由于氣虛,推動血行乏力,血行不暢,漸致血瘀;前者純屬實證,后者為虛中夾實證。此外,邪熱入營入血,或溫熱、痰火阻遏脈絡不通,均能導致血瘀之證。中醫(yī)中藥交流網& ]" U" O0 }, E* r F. Z 鄧氏綜上所述認為,引起血瘀的病證甚為廣泛,臨床各科的疾病都會出現有血瘀之證,實踐證明凡兼血瘀的病證,用祛瘀法治療,經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j6 ?! @1 W2 d2 q3 f6 w! x& L(一)祛瘀法源于漢代,發(fā)揚于晚清鄧氏認為,《內經》時代對“瘀”與“祛瘀”的問題,沒有直接的論述,認識還淺。但至漢代張仲景《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對一些血瘀證證治則有較系統(tǒng)的闡述,有些理論與經方沿用至今,仍有很強的臨床指導意義。例如桃仁承氣湯治療胸腰椎骨折早期,能緩解持續(xù)性劇烈疼痛,消除腹脹,尿閉,便秘等癥狀,祛瘀生新,為骨折的治愈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又如下瘀血湯不但可治產后瘀血腹痛,后世還有人用以防治狂犬病。再如治血痹虛勞的大黃蟲丸,治腸癰的大黃牡丹皮湯、治瘧疾肝脾腫大的鱉甲煎丸、治產后腹痛的枳實芍藥散等,都是源于漢代仲景經方,鄧氏運用它們防治各科血瘀病證,均有深刻的體會。中醫(yī)中藥交流網' G s6 M5 u2 F4 C6 B, g F1 ` 漢代以后,祛瘀的研究續(xù)有發(fā)明,至清代王清任而大為發(fā)展,總結出一套治瘀的理論與方劑,形成一家之說,對后世影響匪淺。鄧氏在其“清代王清任在臨床醫(yī)學上的貢獻”一文中,較為推崇其有關氣血之理論和與之相關的活血祛瘀之法以及所創(chuàng)的方劑。并認為王氏在《醫(yī)林改錯》中所創(chuàng)造的三十三方,大部分是活血化瘀的,其中益氣活血法重用補氣的黃芪,是活血化瘀法的一大發(fā)展。鄧氏對王清任《醫(yī)林改錯》頗有研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1接受其革新之精神,但未接受其“改錯”之成果。王清任用了幾十年的精力,把畢生最突出的經驗載于《醫(yī)林改錯》中,該書也是他幾十年親身訪驗臟腑的記載,其原意以解剖部分為主,本想改前人之錯,達到業(yè)醫(yī)診病,當先明臟腑,定論立方,要明病之本源的目的,可見其用心良苦,惟其受到歷史條件的局限,訪驗某些臟腑組織,沒有達到真切的程度。所以鄧氏認為王氏在治療上的貢獻比之解剖的貢獻更大,但這一親驗臟腑的行為本身是科學的,其出發(fā)點是具有革新之精神的。 ' ~! l+ ?/ N: t+ P9 I, M/ L0 [2實事求是,言必有臨床依據,不尚空言。鄧氏非常推崇王氏之主張:“醫(yī)家立言著書,……必須親治其證,屢驗方法,萬無一失,方可傳與后人,若一證不明,留與后人再補,斷不可徒取虛名,持才立論,病未經見,揣度立方。”鄧氏引用王氏這段論述,意在倡導醫(yī)者需經長期臨床磨煉,才能著書立說;有正確的內容與觀點,才能根據中醫(yī)的理論體系去思考問題,去指導實踐,不會隨便用西醫(yī)的理論去對號入座,能對上號的為科學,對不上號的便是非科學。鄧氏這一專業(yè)思想認識對于今天中青年一代中醫(yī)來說,是有深遠教育意義的。www.fs999.com P' N# S% @/ V( h+ ^ 3繼承王氏祛瘀之法以治疑難病證。例如治療中風后遺癥,只要辨證為氣虛血瘀者,鄧第四卷97氏必用補陽還五湯,而且黃芪必須重用,其療效良好,曾用此方治愈一截癱患者;運用通竅活血湯治療腦膜炎后遺癥;運用血府逐瘀湯治療胸部外傷以及頑固性頭痛失眠之癥;運用少腹逐瘀湯治不孕以及附件良性腫塊;運用開骨散加黃芪下死胎等等,都有成功治驗案例。此外,膈下通瘀湯治療腹部瘀熱作痛或有積塊;身痛逐瘀湯治療關節(jié)疼痛;癲狂夢醒湯治療精神??;龍馬自來丹與黃芪赤風湯治療癲癇,等等,都有一定的療效。鄧氏還指出,王氏治療天花病的通經逐瘀湯等六張方子,用之往往有效,建國前廣東醫(yī)家治療天花、鼠疫等時行疫病,大都以祛瘀為宗旨,天花是病毒性疾病,這給后人以很大啟發(fā)。 6 F2 l- D; \" d中醫(yī)中藥交流網4繼承與發(fā)揚其擅用黃芪之經驗。黃芪一藥,鄧氏甚為喜用,其使用之經驗,除得益于李東垣的脾胃學說之外,還得益于王清任《醫(yī)林改錯》。黃芪乃升陽之藥,如何掌握升降之機,以治高血壓病為例,鄧氏認為輕用則升壓,重用則降壓,氣虛痰濁型高血壓分量必須用30克以上,對于內臟下垂如子宮脫垂、胃粘膜脫垂患者,宜重用黃芪以升之。黃芪益氣又能實衛(wèi)氣,治療盜汗自汗容易感冒者,玉屏風散方中黃芪量宜用12克。黃芪在外科瘡瘍方面也是一味重要藥物,治療傷口久不愈合不斷滲液者,可于補益氣血之劑重用黃芪30克,內托正氣減少滲液,愈合傷口。 - m/ E6 ~6 B8 C& M; U, d& g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中黃芪量最重用至八兩(240克),鄧氏效其法用以治療截癱,后又用90~120克量治中風后遺癥屬氣虛痰瘀患者,對脾胃虛損之重癥肌無力等神經肌肉疾病,黃芪量往往用120克至160克。當然,黃芪到底是藥而不是糧食,用之對證則效,用之不當則偏差。中醫(yī)中藥交流網& _& R! P" L, a. j5 \$ x3 m {7 ` 黃芪以岷山地區(qū)出產者為佳,東北口外出產黃芪易燥熱,故其產地很重要,不耐受其燥熱者,可以五爪龍(南芪)以代之。 $ i0 g. _2 f/ b3 U; Y+ |; y9 gwww.fs999.com(二)痰瘀相關研究鄧氏巧用黃芪之法受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啟發(fā),但鄧氏更贊賞王氏以氣血為治病要訣而不偏執(zhí)之經驗。王氏補氣消瘀之法,實補前人之未備,氣虛氣滯可以致瘀,通過補氣理氣可以祛瘀,祛瘀未必非攻伐之品不可,強調補氣消瘀是王氏對中醫(yī)內科學的重要貢獻。 ) a6 |! R; X/ [1 c( \4 S王氏《醫(yī)林改錯》有氣血理論及補氣祛瘀治法,但未有論述“痰”的問題。痰與瘀的關系怎樣?鄧氏在防治心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的臨床實踐中,又提出“痰瘀相關”的理論學說,認為痰與瘀者是津液的病變,兩者異中有同,它們是病理性產物的同時又可以成為致病之因素。祛瘀可考慮除痰,除痰宜結合化瘀,應對中醫(yī)氣血痰瘀的理論有機聯系加以探討。2 Z0 W6 s; c2 W; c9 L 例如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根據《素問·痹論》“心痛者,脈不通”的認識,很多學者在對冠心病證治上都認為血瘀為患,采用活血祛瘀的治法,這當然是對的。患者心前區(qū)針刺樣疼痛、舌黯紅,為有瘀征候,但若舌苔黃膩濁,脈弦緩滑,癥見胸悶壓迫感,此乃痰濁之外候,故治則宜除痰化濁為主,處方溫膽湯加藿香、郁金、布渣葉、黨參、葛根、山楂等,祛瘀藥只有丹參一味??梢?#8220;心痛者,脈不通”不單是血瘀為患,而痰濁閉塞,也是其主要病理機制。# u# |9 I6 U& ^' @* J6 k2 w 鄧氏在對10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臨床調查治療基礎上,提出“痰瘀相關”的學術觀點,認為痰是瘀的初級階段,瘀是痰的進一步發(fā)展。嶺南土卑地薄,氣候潮濕,廣東人身體素質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故冠心病患者以氣虛痰濁型多見;而且冠心病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勞逸不當,憂思傷脾,使正氣虛耗,脾胃運化失司,聚濕成痰,這亦是造成氣虛痰濁型多見之因由。 1 l7 X+ S8 H2 t9 @1 B* W/ U t2 Awww.fs999.com80年代中期,鄧氏指導研究生陳立典,通過對45例男性冠心病患者血漿性激素、血脂水第四卷98平的對比觀察,闡發(fā)了氣虛痰濁型冠心病發(fā)病機制。實驗研究表明,血漿雌二醇(E2)、雌二醇/睪酮(E2/T)值的異常增高及血清甘油三酯(TG)的增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的降低是男性冠心病屬氣虛痰濁型辨證的生化基礎,上述生化指標可作為男性冠心病患者屬氣虛痰濁型辨證的客觀依據。而該型患者血液流變性的改變,是痰病致瘀、痰瘀同屬津液病變的反映。臨床觀察以益氣除痰主方“溫膽加參湯”治療,氣虛痰濁組癥狀有效率95.6%,非氣虛痰濁組癥狀有效率80.6%;氣虛痰濁組心電圖有效率55%,非氣虛痰濁組有效率42.1%。表明益氣除痰法不僅對氣虛痰濁型冠心病療效顯著,而且對非氣虛痰濁型冠心病也有相當療效,證實前人所說“凝痰聚瘀”、“痰多能瘀脈也”有實踐依據。因此在臨床用藥中,治痰的同時應考慮佐以化瘀,治瘀的同時也可以考慮佐以除痰,或痰瘀同治,療效優(yōu)于單純的一種治法。中醫(yī)中藥交流網1 g! `* y6 P/ c5 e l 鄧氏的另一位研究生張英民,對119例確診為冠心病高血壓病患者,按中醫(yī)辨證分為四型:痰證43例、痰瘀證28例,瘀血證23例、其他證型25例,以及正常組30例,進行血小板聚集性和血脂水平的測定。結果痰證、痰瘀證、瘀證患者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明顯高于其它證型和正常組(P>0.01)。痰證和痰瘀證的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致動脈硬化指數比值(AI)明顯高于正常值和其它證型組(P<0.01),也高于瘀證組(P<0.05);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較偏低(P<0.01、P<0.05)。對其中44例冠心病、高血壓痰證(包括痰瘀證)患者以益氣健脾化痰方藥治療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其致動脈硬化比值(AI)明顯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有所增高(P<0.05)。上述數值治療前后的變化反映了它們可能是冠心病高血壓痰證的客觀指標,說明中醫(yī)痰濁痰瘀之邪與動脈粥樣硬化病理機制有關。6 b0 t4 V; T+ U 五、診法與辨證中醫(yī)診斷學是介于基礎理論和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又是臨床各科之基礎,涉及范圍十分廣闊。鄧氏自60年代初主編全國高等中醫(yī)院?!吨嗅t(yī)診斷學》二版教材,80年代中期又先后主編《中醫(yī)診斷學》全國五版教材、《中醫(yī)診斷學》教學參考叢書、《實用中醫(yī)診斷學》等大型教學工具書,體現了其在中醫(yī)診斷學領域強調注重“診法”與“辨證”的兩個基本觀點。# Y; {, f; c5 V! O b: N4 W6 p (一)中醫(yī)四診的實踐意義中醫(yī)的診斷,靠望、聞、問、切四診。有些同志認為,現在已發(fā)展到利用原子、電子診斷疾病的時代了,還僅靠一雙眼睛、一對耳朵、三個手指頭來檢查疾病,未免太落后了。鄧氏認為不能這樣看,中西醫(yī)的檢查,各有所長,應取長補短,不可偏廢。例如慢性腎炎患者,臨床癥狀已消失,中醫(yī)認為已治愈了,但小便檢查仍發(fā)現蛋白,西醫(yī)認為未愈,促使中醫(yī)再仔細辨證用藥,以徹底治愈,彌補了中醫(yī)的短處。又如闌尾炎患者,用非手術治療,體溫已正常,癥狀消失,白細胞也降至正常,西醫(yī)認為炎癥已愈,但患者仍舌苔黃厚,脈仍數,中醫(yī)則認為病還未愈,仍需治療,到脈靜苔退,熱證徹底消退后才終止治療,從而又彌補了西醫(yī)的不足。再如冠心病,現在診斷有心電圖、心向量圖、彩色多普勒、放射線、生化、冠狀動脈造影等多種檢查方法,可謂相當完善,但若進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則仍需中醫(yī)辨證分型。是瘀阻型?還是痰阻型?是心陰虛、心陽虛?還是陰陽兩虛?弄明白后治療就可以進一步提高療效。7 E$ {' \$ o: p! j+ W N 第四卷99在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有的病中醫(yī)檢查不出來,西醫(yī)檢查出來了;有的病,西醫(yī)檢查不出來,中醫(yī)檢查出來了。例如一海軍干部,眩暈原因待查住院已兩月余,經各種檢查,查不出原因,用各種西藥治療,依然無效。特邀鄧氏會診,初診為痰證之眩暈,用祛痰法治之無效,后細為四診,見其舌上苔白如霜,脈滑而緩,鄧氏實踐經驗中凡苔白如霜多屬水濕內困,脈緩亦濕象,故予五苓散湯劑治之,一旬而愈。痰濕可以說是同源,但治則有別。 9 A: A' B9 k/ ]) z又例如某大學教師,患病半年,消瘦,納呆,全身無力,臥床不起,查房時,不愿講話,不愿睜開眼睛,除未作纖維胃鏡檢查外,其它需要作的檢查都做了,就是不能確診。但患者食欲越來越差,消瘦日益嚴重。邀請鄧氏會診,認為病人大肉已削,形瘦無力,舌光無苔,脈虛細,辨證當為虛損,屬胃陰虛。后來,經用養(yǎng)胃陰、健脾益氣方藥,如人參、沙參、麥冬、淮山、芡實之類治療,使這個臥床不起的病人病況日益好轉,精神振作,食欲增進,體重增加,逐步能下床走路,最后治愈出院。- _3 v5 H0 J% j, G: M& }1 N 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但應注意在共性中抓個性,通過四診去發(fā)現一些特殊的癥狀體征,如有汗無汗,口干口苦,舌體形態(tài),舌苔顏色厚薄,寸關尺三部脈象等。有些癥狀體征,往往西醫(yī)認為意義不大,而對中醫(yī)辨證用藥卻很有幫助。例如舌苔白如霜,過去舌診的文獻很少提到這個問題,鄧氏曾會診多例舌苔白如霜患者,均以五苓散治之獲效。一青年人患尿閉,每天靠導尿解決,邀鄧氏會診時見其脈緩,苔白如霜,辨證為水濕內停,腎不納氣,故用五苓散湯劑治之,服一劑后不用導尿,而可以自行排尿了。病者自述服藥約二小時后自行小解,先排出一些氣,接著便有尿液排出,繼服三劑便痊愈出院。www.fs999.com( v% Z: ]! |; {( B* G) X7 o 鄧氏認為,一些西醫(yī)無法明確診斷的疾病,可以按照中醫(yī)診斷有效指導治療;即使是西醫(yī)明確診斷了的疾病,如能采取中西雙重診斷的方法,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其病因病機及治療之認識。例如重癥肌無力,就應采取中西雙重診斷的方法。西醫(yī)的一些檢查如新斯的明試驗、肌電圖檢測等,對于該病的確診非常必要;而中醫(yī)的診斷也不是可有可無,因為西醫(yī)分重癥肌無力有眼肌型、全身型、延髓型、危象等。眼肌型屬中醫(yī)“瞼廢”范疇,全身型及延髓型屬中醫(yī)“痿癥”范疇,危象屬中醫(yī)“大氣下陷”之證,脾胃虛損為上述各證型之關鍵,故擬定強肌健力補脾益損治療原則。 ) }8 J2 X2 u; M$ e Q8 R中醫(yī)中藥交流網(二)強調辨證方法在診斷學中的地位古往今來,中醫(yī)診斷專書不少,且有諸多專論脈診、望診、舌診之書。但縱觀內容,比較全面的診斷著作,亦多只載“四診”,如清代太醫(yī)院醫(yī)學教科書《醫(yī)宗金鑒》,關于診斷一科也只有《四診心法要旨》,可見清代以前,一直以四診為中醫(yī)診斷學之內容。 - f# D. ]* ^9 H& M6 }- l/ E中醫(yī)中藥交流網鄧氏認為,中醫(yī)診斷學只論四診是很不夠的,即使結合“八綱”,亦未能反映其全貌。我們既要肯定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的實踐意義,又要肯定各種辨證方法在診斷學中的地位,把各種辨證方法納入中醫(yī)診斷學范圍,即把四診與辨證兩者相結合,才能較完整地反映中醫(yī)診斷學科的內容。中醫(yī)中藥交流網# ~( z1 h; F: R4 R 1以外感辨證與雜病辨證(臟腑辨證)為兩大辨證綱領中醫(yī)辨證方法,概括起來有八綱辨證、病因辨證、六經辨證、衛(wèi)氣營血與三焦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及十二經脈辨證等7種。這些辨證方法從各個不同方面掌握疾病的辨證規(guī)律,它們之間有互相補充,相輔相成的作用。但是,當面對病人時,如何具體運用這些辨證方第四卷100法,熟練地進行辨證論治,則是需要和解決的問題。鄧氏認為,為了執(zhí)簡馭繁,應將諸種辨證方法加以統(tǒng)一歸納,其法可按張仲景的疾病分類,劃分為外感辨證與雜病辨證兩大類,融匯七種辨證方法為兩大辨證綱領。 " H- u4 V/ s% V6 `www.fs999.com外感辨證。傷寒與溫病有一脈相承之聯系,溫病學說是傷寒學說的發(fā)展,在對外感病辨證問題上,由于它們所研究者存有其共通點,鄧氏主張其辨證統(tǒng)一,從臨床實踐出發(fā)以衛(wèi)氣營血辨證為統(tǒng)一綱目,融匯六經辨證、六淫辨證、三焦辨證等,形成統(tǒng)一的外感辨證綱要,其詳細之辨證方法已在“傷寒與溫病關系之探討”一節(jié)中有所闡述,故不贅。中醫(yī)中藥交流網* z* b0 H" g) C. W+ y" X6 i- {1 Z8 [; x 雜病辨證。鄧氏認為實質是臟腑辨證,因為無論是病因辨證(六淫辨證除外)、氣血津液辨證、十二經脈辨證等,都與臟腑辨證發(fā)生聯系,很大程度與其結合或融匯其中,故主張雜病辨證綱要以臟腑辨證為總綱,并以臟腑相關學說為指導進行統(tǒng)一辨證。其編寫《臟腑辨證論治》一節(jié),分為心與小腸證治、肝與膽證治、脾與胃證治、肺與大腸證治、腎與膀胱證治等五大系統(tǒng)共計29個證,該節(jié)收入1972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新編中醫(yī)學概要》(該書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系六七十年代西醫(yī)學習中醫(yī)教本。 6 r" T# H& Y' L6 T: `. S中醫(yī)中藥交流網2論八綱有辯證法因素在當今,為什么絕大多數國家的傳統(tǒng)醫(yī)學已被現代醫(yī)學所吸收消化,而中醫(yī)卻正在被世界醫(yī)學家所重視與研究?鄧氏認為是因為中醫(yī)有一套理論體系,而且這套理論體系包含辯證法因素,是自發(fā)地樸素地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以“八綱”而論,它就是中醫(yī)診斷學中的辯證法。www.fs999.com6 m/ W8 k' u% i9 _ m 它包含著辯證法的基本特征,如聯系觀、運動觀、矛盾觀、質量互變觀等,在八綱辨證理論中幾乎都有。這種理論是自發(fā)地在科學實踐中符合了唯物辯證法,因而顯出強大的生命力,這種生命力推動著中醫(yī)臨床醫(yī)學的發(fā)展。 / H9 K6 v& J2 gwww.fs999.com“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是對病理、診斷與治療都起指導作用的一種基本理論。從診斷角度來說,是各種辨證綱領的總綱。其內涵的辯證法因素,鄧氏認為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1)四對矛盾:表證與里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合起來就是四對矛盾,這幾乎對所有的疾病均可以概括。表和里,是鑒別疾病的內外和病勢深淺的兩個綱領;寒和熱,是鑒別疾病屬性的兩個綱領;虛和實,是辨別病體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陰和陽,是八綱辨證的總綱,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而論,一切疾病均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但當疾病到了嚴重關頭或根本有所損傷時,或某一臟腑陰陽失調時,又往往以陰陽直接命名,如真陰不足、真陽不足,或亡陰、亡陽、心陰虛、心陽虛等等乃是狹義的陰證與陽證。 , `8 t- D" `0 t/ I(2)矛盾的主要方面:疾病有單純的,也有復雜的,而且復雜的占多數,一個患者往往有幾種病或證同時存在,這在八綱里稱為“錯雜”證并加以論述,如表里錯雜、虛實錯雜、寒熱錯雜等。八綱除鑒別屬何證錯雜外,更重要的是分別其標本緩急,這就是要抓疾病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這一思想指導之下,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謂標本,以人體的正氣與致病因素來說,人體的正氣是本,致病的邪氣為標;以疾病的病因與癥狀來說,病因是本,癥狀為標;從疾病的新病舊病來說,先發(fā)之病為本,后發(fā)之病為標;從疾病的部位來說,病在下在內為本,病在上在外為標。辨證論治,諸證并見,應分別是標是本,一般原有舊病又感外邪,宜先治標后治本;表證里證同見,一般先解表后攻里,但亦可表里雙解;若里證急則先救里后解表。總之要根據具體的情況抓住主要矛盾加以治療,務使達到高效速效之目的。www.fs999.com) W1 b/ a O" K5 Y 第四卷101(3)現象與本質:在八綱的辨證過程中,較常見者,是癥、脈、舌所反映的情況比較一致,即現象與本質一致,較易掌握。但疾病是活動變化的,特別是當疾病向深重發(fā)展時,證候表現中會在表面上出現與其本質相反的假象,如前人所指出的“寒極似熱”、“熱極似寒”的“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證,或出現“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的證候。因而,在八綱辨證中就有鑒別證候真假之方法與內容。“真”,是指疾病的本質;“假”,是指疾病的外在假象。鄧氏認為,辨別證候的真假,即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是辯證法因素在八綱辨證中具體體現之一。 2 D5 k7 j/ q! \/ z(4)相互轉化與聯系:正氣與邪氣的斗爭,陰陽臟腑之間的盛衰消長,使疾病不斷地運動變化,因此,八綱的運用,十分重視掌握病機的相互轉化的關系。例如表證和里證,既有由表入里之證,亦有由里出表之證。此外,八綱辨證,并不意味著把各種證候劃分為八個區(qū)域,它們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如表里與寒熱虛實相聯系,寒熱與虛實表里相聯系,虛實又與表里寒熱相聯系。表證,就有表寒、表熱、表虛、表實之分;還有表熱里寒、表實里虛、表寒里熱、表虛里實等錯綜復雜的關系。表證如此,里證、寒證、熱證、虛證、實證也如此,陰證、陽證也無不如此。因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疾病可以由陽入陰,也可以由陰出陽,又可以從陰轉陽,從陽轉陰,所以八綱辨證,必須靈活運用。 7 ?" e, b# w8 c; s中醫(yī)中藥交流網從上述八綱的內容來看,它包含著辯證法的基本特征。 # b% j' b) B1 ]$ m' G7 E3論辨證與辨病之關系證和病,兩者有密切的關系,鄧氏認為,有這樣的病,便有這樣的證,但不同的病在某一階段也可能有相同的證;反之相同的病,在各個階段可能出現不同的證。因此,既要辨證,還要辨病。如果說“辨證”要綜合四診檢查所得,分析內外致病因素及其病位所在,全面而又具體地判斷疾病在這個階段的特殊性質和主要矛盾的話,那么,“辨病”不同之點是:按照辨證所得與多種相類似的疾病特征加以考慮,因而要求對病人的證候進行逐一查對。在查對過程中,更進一步指導了辨證,看看有沒有這種或那種疾病的特征,最后把那些類似的疾病一一排除掉,而得出最后的結論。“病”是從辨證中得的,一種病有一種病的變化規(guī)律,這是經過臨床各科的無數實踐與研究所取得的。經辨病得出結論之后,對該病今后病機演變已有一個梗概,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辨證,便能預料其順逆吉兇;更重要的是經過辨病之后,使辨證與該病所有的治療方法與方藥結合得更為緊密,以達到提高療效之目的。辨證———辨病———辨證,是一個診斷疾病不斷深化的過程。所以不能只以“辨證”為滿足,必須既辨證又辨病,由辨病又再進一步辨證。 , d6 ^7 d D" n) i( p6 z; E( x0 i4 B有關辨病的方法,還須向臨床各科學習,也不能把專方專藥治療專病排除在辨證論治理論范圍之外。 7 E; l, i4 F* j) w/ u# |4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臨床脊梁骨近年來有些同志對辨證論治的內涵理解不深,竟認為辨證論治之療效不一定優(yōu)于非辨證論治,其理由為還未見有將兩者作對照,鄧氏認為,辨證論治不能丟,這是中醫(yī)臨床的脊梁骨,是應付疾病千變萬化的統(tǒng)帥,三軍無統(tǒng)帥而能取勝者未之有也。 1 `( D5 o) I/ f' @: N1 G, I/ t5 l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臨床治療的基本法則,是用來判定疾病本質,從而全面地決定治療方針,整體地施行治療的方法。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如何才能作到有條不紊,辨證精細準確,治療收到良好效果?鄧氏認為需要講究思維方法與步驟,故提出了三段十步法的辨證論治步驟。/ S i S) R4 Y! g4 J9 B6 Y 辨證論治的全過程,應分為三個階段,即:診察———辨證———論治。www.fs999.com+ V% V: V8 k' C x& s: { 診察階段,以望、聞、問、切四診分為四大步驟。在四診中,首先要注意做到詳細全面和準第四卷102確,進而鑒別證候的主要癥狀和次要癥狀,并隨著疾病的變化不斷進行四診觀察。當疾病表現較復雜時,要善于透過現象看本質,特別是在反常的證候中,要注意所謂“獨處藏奸”,務求得到足以真正指示疾病本質的一癥、一脈、一舌,使四診所得的資料以充分反映疾病的本質,為辨證建立可靠的基礎。" q2 P, j) Q+ `/ ` 辨證階段,可分三個步驟:第一步辨外感病與雜病,區(qū)別疾病的歸屬;第二步分類辨證,外感病按外感辨證綱要辨證,雜病按臟腑辨證綱要辨證;第三步辨標本、先后、緩急,凡病證有兩個矛盾以上者,必須辨別其主要矛盾所在,分清主次,針對主次論治。 : I* w/ I) v9 C. m- W$ v0 l中醫(yī)中藥交流網論治階段,亦可分三個步驟:第一步選法立法,選法是選擇哪種治療方法與措施,立法是立治療之治則治法;第二步處方遣藥,解決內服、外治、針灸、按摩、整復、藥物、療程等問題;第三步食養(yǎng)調攝,食養(yǎng)就是飲食宜忌;調攝是生活起居應注意之事項。醫(yī)生應給予這方面的指導,培養(yǎng)和調動患者的抗病能力與恢復功能。 ; p* _; o- v* @) I n中醫(yī)中藥交流網辨證論治與非辨證治療,鄧氏雖然沒有進行過對比研究,但幾十年治病的經驗使之確信,中醫(yī)過去治病需要辨證論治,今天治病仍必須辨證論治。 3 z: h) e! G! t( g5 kwww.fs999.com鄧氏曾治療過幾例中心性視網膜炎,覺得同屬西醫(yī)確診為中心性視網膜炎,從中醫(yī)辨證的角度來看,有很大的差異。他第一次接診的患者于某某,年52歲,軍隊干部。經西醫(yī)確診為中心性視網膜炎已數年,兩眼外觀無異常,而視野越來越小,形體稍胖,無其他不適。診其面部少華,舌嫩,中有裂紋,舌苔薄白、根部中間有花剝,脈細而兩尺弱。辨證為肝腎陰虛,處方用杞菊地黃湯加龜板、鱉甲。服藥數月至春而愈。囑其秋天應繼續(xù)服藥,患者不信,秋末冬初眼病復發(fā),再來求治。辨證仍屬肝腎陰虛,照上方服藥至春而愈。眼屬肝,病屬虛證,肝木旺于春,再加藥補,故愈。秋季屬金,肺金燥盛可傷肝腎之陰,病根未除故易復發(fā)。翌年夏末,患者即來復診。眼病雖然未發(fā),辨證仍屬肝腎陰虛,仍予前方,改為丸劑以便久服。服藥至春初,觀其舌脈已有改善,囑其注意調養(yǎng)。第四年未再服藥,至今追蹤十多年未再復發(fā)。軍醫(yī)見治療有效于是又介紹第二例。張某某,男,63歲,軍隊干部,1975年1月23日來診。癥見兩眼有黑影阻礙25天,黑影隨眼球運動而動,視物有重影,但無變形及變色。經部隊眼科及地方眼科醫(yī)院檢查,確診為中心性視網膜炎。診其眼睛外觀正常,苔白厚膩,脈細弱。辨證為痰濕上擾清竅所致,治擬祛痰兼予清肝明目。處方:云茯苓、白術各15克,淮山藥18克,澤瀉、素馨花、法半夏、丹皮、夜明砂、蟬花各10克。中醫(yī)中藥交流網6 T7 A- q% V; c1 i+ c7 x& {( u6 m 服上方至2月9日,經多次眼底檢查,稍有好轉。10日后來診,其舌苔仍白厚膩,脈細弱。. Q; Q# u" y+ @! g, a& v 為處二方:①照上方。②云茯苓、白術各18克、瓦楞子、黨參各12克,澤瀉、法半夏、丹皮、枸杞子、菊花各10克,甘草3克。兩方交替服。3月16日,經原軍醫(yī)院眼科作眼底檢查,認為與1975年1月23日比較,黃斑部滲出物明顯吸收。服前二方至4月22日來診,左眼視物仍有重影,舌苔白略厚膩,脈細寸尺弱。處方:云茯苓、白術、淮山藥各12克,澤瀉、枸杞子各6克,丹皮、菊花、生地、蟬花各10克。此方健脾祛濕兼顧其肝腎。其后每當舌苔增厚時又用2月10日之①、②方交替用。服藥至同年7月28日癥狀完全消失,眼底檢查亦已正常。追蹤十多年未見復發(fā)。 . |/ g$ L: \2 i. E4 ?7 D上述兩例西醫(yī)診斷同屬一病,而鄧氏的處方截然不同。其所以收效,全靠辨證論治。此《內經》所謂同病異治也。5 m, Q+ C2 u4 O5 s# w 第四卷103六、中醫(yī)教育思想中醫(yī)要發(fā)展,教育是關鍵。鄧氏長期從事高等中醫(yī)院校的教學工作,先后任教研室主任、教務處副處長、副院長等行政職務,是我國首批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之一,在高等中醫(yī)教育的理論實踐及行政管理方面,曾發(fā)表許多講話,體現其中醫(yī)教育思想。 4 ]. C4 y' m1 E& W" e( x$ Xwww.fs999.com(一)中醫(yī)基礎教學鄧氏認為,中醫(yī)基礎課程很重要,我們最初的學生是一個中學生,中學課堂里沒有為我們的中醫(yī)做太多的工作,甚至歷史、地理都學得很少。一進校,如果就把2000年前的《內經》給他啃,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學習應該是由易到難,我們則相反,違背了循序漸進的認識規(guī)律,由難到易,所以到后來容易,學生就不想學了,因此要優(yōu)化學科,對基礎課程來一個改進。至70年代初,《中醫(yī)學基礎》從原《內經》中分化而出為一門課程;80年代中期,《中醫(yī)學基礎》又分化為中醫(yī)導論、中醫(yī)臟象、中醫(yī)病機、中醫(yī)診斷、中醫(yī)防治等,這些教育、探索都很有必要,但也忽視了一些問題。1 Y1 C+ Z0 \* J+ p 西醫(yī)前期課,實驗很重要,我們中醫(yī)前期課是不是也學搞實驗?中醫(yī)基礎理論形成不是從實驗中來,而是像控制論的黑箱論那樣,通過無數年信息反饋得出來的。因此中醫(yī)基礎理論無不與臨床實踐息息相關,中醫(yī)基礎課應以醫(yī)院為實驗室,直接以病人或病歷作為實驗課的素材。當然隨著科研成果,陸續(xù)產生一些動物實驗,也是好的。但在目前而言,這還是次要的,我們走過來的路不是動物實驗,而是與病人合作得來的。因此學生越早接觸病人,越多接觸病人,從病人身上體會理論之正確與否,是最好的方法。中醫(yī)的理論簡樸,有時難以使人置信,通過病例,就迎刃而解。勉強去做實驗,實在太難了,故不可盲目仿照西醫(yī)教育一套。' c" H; U& x7 z. q 基礎教學的現狀我們很多前期課的老師都脫離臨床,那是很可怕的。談基礎課程的優(yōu)化,首先是教師素質的優(yōu)化,只有在優(yōu)化教師的前提下課程才能優(yōu)化。文里來文里去怎能使學生相信,甚至連自己心中也沒有底,怎能教好學生?學生多數反映教學與實踐脫節(jié),解決脫節(jié)問題應成為中醫(yī)教育的攻關課題。 ' u1 p( [/ g5 X ?6 k- U. k, q(二)中醫(yī)臨床教學鄧氏認為,中醫(yī)學院建立后,由于缺乏經驗和受人力、物力的限制,重點照顧了教學而忽視了附屬醫(yī)院的建設,臨床教學乃成為最薄弱一環(huán),當時40多歲以上有豐富中醫(yī)臨床經驗的教師不能在醫(yī)院里大顯身手,臨床教學失去承先啟后的作用??偨Y經驗,中醫(yī)臨床教學不在乎課堂上講得多,而在于給予較寬裕的實踐時間和嚴格的實踐要求,創(chuàng)造良好的實踐環(huán)境及條件。' }* ^# [$ R4 V. a% n 《傷寒》、《金匱》、《溫病》這三門課,屬基礎課還是屬臨床課?全國未有統(tǒng)一,但鄧氏一貫主張是臨床課而不是基礎課。建國后中醫(yī)學院成立授課,把它們與《內經》一并稱為四大經典,名義上敬為至尊,實際上使從事其教學的老師長期脫離臨床工作,與教醫(yī)古文無異,教學中脫離了它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空間。鄧氏認為,我院把傷寒、金匱、溫病三門課從基礎轉為臨床系列,這一步是走對了的。這三門課的內容,非現在之《中醫(yī)內科學》所能概括,故認為它們既是臨床課,即可以歸入《中醫(yī)內科學》并列作選修,也是不對的。這三門課可以放在《內科學》之后開第四卷104課,比較理想的排課順序是,在臨床實習以后,先上《溫病》,然后是《傷寒》、《金匱》,最后是《各家學說》,經典課不應用原著,應該重編,要把現代科研成果和臨床經驗在新編教材中反映出來。 6 o: j T# U( \- L6 O) w" k7 Z臨床課教材建設現在顯得非常重要。西醫(yī)臨床學科比較成熟,書本的東西與病房的常規(guī)吻合度高,我們中醫(yī)百花齊放,各家各派,尚未經過篩選整理研究,使之接近可行的有效的常規(guī)。因此,臨床學科教材質量之提高,與科研關系重大。我們的臨床科研不能照搬西醫(yī)的,除了危重疑難病之外,對目前常見病的診療常規(guī),應該是當前攻關項目之一??稍谖覈鴸|、南、西北、中幾個地區(qū)選點進行,以為今后的教材建設服務。臨床學科的病名問題,以《內科學》為例,原有中醫(yī)之病證名,可以作為上篇,西醫(yī)的病名作為下篇。西醫(yī)之診斷可以詳細,但中醫(yī)之辨證治療作為重點。西醫(yī)之病種不必強求全面,以目前中醫(yī)已有研究報道、甚至療效較好的才選入,切忌硬湊。中醫(yī)的證候往往可以概括多種西醫(yī)的病,西醫(yī)的病也與中醫(yī)的多種證有關,盡可能做到前后相呼應。中醫(yī)中藥交流網/ f4 [& Q' |4 j' u (三)中醫(yī)研究生教育鄧氏認為這是中醫(yī)教育的最高層次,應把培養(yǎng)的重點放在臨床。目前中醫(yī)有科研能力的醫(yī)師很少,這與整個中醫(yī)事業(yè)的發(fā)展很不相適應。因此,要加強這一薄弱環(huán)節(jié)的補救,多培養(yǎng)臨床研究生,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k, O1 G' M0 R" G* z 研究生進入臨床,身所肩負的不單純是醫(yī)療任務,而是帶著科研課題,這就需要導師小組的中醫(yī)臨床帶教水平提高。現在中醫(yī)老者已老,不能夠和青壯年中醫(yī)一起并肩在病房值班,因而寄希望于中壯年一輩。中壯年一輩中醫(yī)現多是主治、副主任醫(yī)師以上一級的人,也都進修過西醫(yī),應多想點辦法用中醫(yī)中藥解決臨床難題,這個方向不能動搖,否則影響研究生的中醫(yī)臨床水平,中醫(yī)研究生只會用西醫(yī)方法治病是沒有前途的。 ! n: P6 {! ^$ [, Z. J0 l4 H( _臨床研究生,應把重點放在臨床方面,提高自己臨床科研設計、臨床診療、臨床觀察及臨床總結的水平,其次才是動物實驗或某臺儀器操作。中醫(yī)學是從臨床中來的,中醫(yī)臨床除包括運用四診診斷疾病,中藥方劑治療疾病,觀察療效,整理病案,對照分析,總結經驗之外,還應有豐富的社會知識,懂得心理學,有良好醫(yī)德,方能取信于患者,增強其治病的信心。中醫(yī)研究生無論哪個專業(yè),都應該具備臨床基礎,只是側重面有所不同。 : J$ V; a Q* z/ w* o研究生導師,應該主動承擔或投標一些國家、省市的科研課題,其所帶之研究生才有研究方向并容易出成果。因為研究生之成果是在導師指導下完成的,它反映了導師水平及教研室整體水平。鄧氏近15年來,共培養(yǎng)了27名碩士研究生,4名博士研究生,還帶出一批有臨床專長的學術繼承人,他們現已分布于各個學科,逐步形成了一個學術網絡。 4 b: L- I/ F8 k. X/ O中醫(yī)中藥交流網七、中藥新藥研制近10年來,鄧氏研制成功的中藥新藥有五靈止痛散、強肌健力飲、寬心貼、健心膠囊,由醫(yī)院制劑供臨床科研使用的有養(yǎng)心膠囊、暖心膠囊、健腦片、稚熱退口服液、狼瘡得治片、軟肝煎膠囊、肝舒膠囊、冠心丸等共計12種。他歷任衛(wèi)生部新藥評審委員會委員、廣東省衛(wèi)生廳新藥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雙重工作實踐,使之對中藥新藥研制及評審,積累了豐富經驗。 ! K2 e+ K' N$ [2 B9 N, h+ e第四卷105(一)中醫(yī)與中藥不可分離鄧氏認為,中醫(yī)與中藥不可分離,中藥新藥的研制,應該在中醫(yī)的理論指導下進行。中醫(yī)中藥是我們國家特有的,我國是中醫(yī)中藥的發(fā)源地,因此要很好地總結中藥新藥研制的經驗,中藥藥理的研究要走自己的道路。 + D! Q$ n' G1 p) D3 \ S. V. V9 ^對中藥的功效,如止血藥中的化瘀止血藥。50年代的一些老西醫(yī)就不能理解為什么化瘀也能止血,既然是化瘀的、抗凝的,為什么又能止血呢?這就需要靠中醫(yī)的理論指導,以辨證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又如桂枝湯與小建中湯,桂枝湯是解表劑,如把桂枝湯中的芍藥用量加倍,再加上飴糖,就變成小建中湯,而成為補益劑。一個是解表祛邪的,一個是補益強壯的,其功效主治如何得出?其機理如何轉變?中醫(yī)中藥走的是一條靠臨床信息反饋而不斷提煉成為理論的道路。 * ]/ k( p6 T1 i) w因此,中藥無論是單味或復方之研究,都不應離開中醫(yī)理論的指導,特別要與辨證論治的實踐相結合。中醫(yī)的實踐往往走在理論的前頭,中藥屬天然藥品,其與人工化學藥品不同;中藥經前人大量實踐證實有效可靠,絕大多數無毒,而有毒者又須經炮制后方可入藥,常用中藥特別是復方藥品之毒副作用,大多已有結論,幾千年之寶貴經驗不可以輕易加以拋棄。所以,中藥新藥之研制除了一般動物毒理、藥理試驗方法之外,采用系統(tǒng)論等“老三論”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嘗試的。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在人身上采用無損傷的研究方法,似乎更能揭示藥物作用于人體之變化實踐。須知動物實驗與臨床實驗結果有時不完全相吻合,在于人工制造的實驗動物之病理模型,與臨床患者中醫(yī)病理機制存在差異,可見中藥藥理之研究不能脫離中醫(yī)之理論與臨床實踐。5 {( P" T. L/ X (二)中藥的劑型改革目前有些成藥總不如湯劑有效,而湯劑的煎煮法以及飲片的質量等也直接影響療效,能否選出常用的方劑改變劑型。例如制成不含糖顆粒狀,又有單味已提制之藥,于辨證時加味,病人不用煎藥即可沖服,這樣才能趕上時代的步伐。近10年來新的中成藥不少,但真正能如原來報批時之療效者幾何?有些成藥的方解,是我們一些同志按各單味藥的藥理研究有某種作用湊合而成,可知要按中醫(yī)理論及經驗寫好方解實在不易。因此應該提倡藥廠生產出更多的方劑和經過提制的單味藥,直接供醫(yī)院臨床使用,逐步改變中成藥不需處方買藥的現象。尤其是生產提制單味藥,這些單味藥既保留飲片的“原汁原味”,又毋需煎煮即可沖服。廣東進口中成藥比出口中成藥總值大,要封住這個不太合理的口子,有效的劑型改革是關鍵。' ^. }: K d6 c W: H, C: e3 S1 f) I (三)關于新藥的評審新藥評審工作使新藥生產有章可循,保障人民的健康,其功不小,意義重大。我們既要嚴格保證質量,起監(jiān)督作用;又要幫助生產者多出新藥,出好藥,為生產者服務。從中藥角度來看,還有弘揚中醫(yī)中藥,使中藥走向世界,為世界人民健康服務,同時為國民經濟的增長盡我們應盡的義務。: [( `% P0 m% ^/ J6 \: \. d0 \6 A 中藥藥理的理論及經驗實踐,又決定了我們的藥審工作及新藥研制,不能完全按照外國藥品管理的那一套框框去評審中藥及研制新藥。中藥單味藥本已成分復雜,而中成藥絕大多數第四卷106是復方,組方藥物的加減,不等于各藥成分的加減變化,而是復雜的,可能會派生新的物理的、化學的變化,這一變化又往往通過個體體質與病證的差異而體現出來。因此,我們必須開拓新的實驗研究方法與成果,向世界宣傳推廣,使外國專家能夠接受,以利于中成藥之輸出。 ; Q7 g( v0 o0 h* Q" M臨證特色中醫(yī)中藥交流網" e6 X4 S+ Y$ c 鄧氏是當代中醫(yī)著名臨床大家,其一生所診治的病種,涉及現代內科學的多個領域,包括心血管、消化、神經、呼吸、泌尿、代謝、內分泌、血液等系統(tǒng)的多種疾病,另外還有一些兒科、婦科、外科的疾病。他臨床最大的特點,是堅持中醫(yī)的辨證論治,善于融匯汲取新知,從中醫(yī)理論出發(fā)探討現代醫(yī)學各種疑難病癥的治療,并隨著社會的變遷把新的疾病譜作為研究的著眼點,體現了他寶貴的臨床經驗,是與現代自然科學各門學科的進展同步相適應的。中醫(yī)中藥交流網) _, V) N$ H" v! r( B% l Z2 }8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