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絕倫的痕都斯坦玉瓶(圖)
痕都斯坦玉器造型莊重圓潤,極具幾何對稱和諧之美。其制作工藝采用水磨技術(shù),通體玲瓏薄透,鬼斧神工,從內(nèi)壁可以看到外壁浮雕的花紋。在裝飾手法上,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浮雕、立雕、鏤空雕等復雜的組合工藝。表面處理又普遍采用剔地陽文的方法,即雕刻時先琢平底子,再淺浮雕紋飾。浮雕的紋樣磨去琢痕,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增強其藝術(shù)表現(xiàn)效果。 目前我們所見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系宮內(nèi)工匠仿制,稱“西番作”。不過,仿制品多刻年款。從乾隆三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二年(1768—1817)的近五十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了至少800件痕都斯坦玉器。同時,清廷的駐外大臣也購買了一些玉器進獻給乾隆帝。痕都斯坦風格玉器因耗料且使用上容易毀損,因此乾隆晚期下旨停止制作。 過去,清宮收藏的痕都斯坦玉器中最為精美者,均集中收藏于紫禁城乾清宮暖閣和圓明園殿座之中。由于乾清宮于乾隆帝歸政前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乾隆帝用近六十年的時間收藏下來的古玩和當時的藝術(shù)精品很大一部分被焚毀,之后又從各殿座集中了一批精品,仍存放于重建后的乾清宮暖閣內(nèi)。而圓明園被英法聯(lián)軍放火燒毀,其中的痕都斯坦玉器自然也難幸免。新中國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原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同其他一些古典藝術(shù)品被運至臺灣,現(xiàn)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目前只有少量痕都斯坦玉器存于博物院(館)或私人藏家手里。因此,精美的痕都斯坦玉器在市場上是很難見到的。 我所收藏的這件清乾隆痕都斯坦雙耳活環(huán)玉瓶,通高23厘米,蓋紐起瓜棱線,花形器耳形如象頭,內(nèi)套活環(huán),左右對稱。瓶身紋飾規(guī)則,布局對稱,花紋裝飾為莨苕花葉和西番蓮,顯示出亦諧亦莊的藝術(shù)性。玉瓶內(nèi)膛“掏挖”干凈利落,瓶壁透薄,拋光潤澤,整體感覺鬼斧神工。在古代,玉瓶類器物“掏挖”的手段是一門絕技,玉雕匠人需隨著器物的形狀,將實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二毫米。據(jù)說,玉雕師的結(jié)算制作工費,是將掏出的玉料放在戥子上稱,挖出多重的玉料,買家就要支付多重的黃金。由此足見這件玉瓶工藝價值和收藏價值之高。 [我來說兩句]
相關(guān)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