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成功的捷徑是與成功者為伍,這是沃倫·巴菲特的名言,也是羅伊·紐伯格的忠告。要想投資成功很簡單,那就是:首先向成功的投資者學投資,而且要向盡可能多的杰出投資專家學投資。然后才形成自己的投資哲學及其獨特的投資方式。
紐伯格認為,巴菲特是一個“一旦決策終生不改”的人,他買了某種股票后就一直拿在手里不賣。他是紐伯格周圍最杰出的投資者。但是,巴菲特強調(diào),他的一切都歸功于他的老師本杰明·格雷厄姆。有一次,紐伯格在一個藝術(shù)館的開幕式上遇見巴菲特,紐伯格對巴菲特說,“我知道本杰明·格雷厄姆對你有多重要,但是你已經(jīng)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福布斯》有篇文章說,巴菲特正處在事業(yè)巔峰,隨時可能走下坡路。紐伯格不知道這是否正確,如果是,也并不意味著巴菲特就會從此變成窮光蛋。“即使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最巍峨的山通常都有兩面山坡支撐著。“紐伯格這樣說。
紐伯格信奉本杰明·格雷厄姆的理論,他很仔細地讀過格雷厄姆的經(jīng)典名著《證券分析》。不過,與格雷厄姆不同的是,紐伯格不相信如果一只股票上漲,比如漲了50%,并且達到適當價位后,就一定要賣掉它。紐伯格認為格雷厄姆并沒有靠他自己提出的紀律賺到大錢,他靠的是1948年的政府職員保險(GEICO)的股票而賺錢的。紐伯格舉例說,年輕的巴菲特也曾買過政府職員保險的股票,投資了一萬美元,但后來巴菲特以50%的利潤賣掉了。25年以后,巴菲特又買進這只股票,然后長期持有大發(fā)其財。因此,紐伯格認為,即使格雷厄姆去世后,許多人還按照他的理論去做,他們都以為自己很富有,其實不然。
紐伯格認為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是現(xiàn)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投資者。這兩個人和喬治·索羅斯一起,是紐伯格能用“天才”來形容的投資者。彼得·林奇把一個很小規(guī)模的基金發(fā)展成140億美元的大基金。他擁有1500只股票卻能對每只股票了如指掌,創(chuàng)造了比其他基金多得多的利潤。如果非要讓紐伯格選出一位完美無瑕、全面發(fā)展的投資者的話,那就是彼得·林奇。他的性格首屈一指的好。他在華爾街上做的是無比艱巨的繁重工作,但是他知道何時要停下來關(guān)注他的家人。后來他覺得他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太少了,而且繁重的工作遲早會摧毀他的健康,于是他宣布退休。因此,紐伯格無比敬重彼得·林奇。
世界上只有少數(shù)的幾個人能稱得上“杰出的投資者”,紐伯格認為,喬治·索羅斯就是其中的一個。索羅斯是一位超級國際投資專家,除了股票和證券外,還操縱著數(shù)百億美元的期貨和外匯。索羅斯的有些選擇不一定是最安全的投資項目,它們比50年前更具投機性。但是,紐伯格對索羅斯的聰慧頭腦充滿極大的信心。他相信,索羅斯也是一位偉大的人物,他非??犊蠓?。許多年來,他一直默默無聞地支持許多慈善機構(gòu),很少聲張。他通過他的基金會向東歐包括前蘇聯(lián)在內(nèi)的25個國家捐贈了數(shù)億美元,并且在教育、文化、科學及人權(quán)方面做出重大的貢獻。紐伯格說,“這是其他同輩們所望塵莫及,也無法超越的。”
吉米·羅杰斯,“年富力強,聰明絕頂”。1970年,曾經(jīng)給紐伯格做了9個月的助手,后來紐伯格把護衛(wèi)共同基金的15%給他投資。這個人做事常常與眾不同,后來他突然投奔索羅斯,立即成為第二號人物。他和索羅斯一起,通過賣空雅芳股票賺了很多錢。當羅杰斯離開索羅斯時,他拿到了1400萬美元。此后,羅杰斯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書、上電視、騎摩托車,及在許多國家投資常識方面變得很出名,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成為國際投資的權(quán)威。
總之,紐伯格說,看看出色的投資者的投資生涯,他們的成功道路不盡相同,還有一些往往是對立的,但是每個人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而獲得巨大的成功。T·羅威·普萊斯的成功靠的是注重分析新興工業(yè)成長的重要性。本杰明·格雷厄姆通過了解掌握基本價值而獲得成功。沃倫·巴菲特則進一步發(fā)揮他從哥倫比亞大學的老師格雷厄姆那里學來的知識和經(jīng)驗而獲得成功。喬治·索羅斯則是把國際金融與深刻的哲學結(jié)合起來而獲得成功。吉米·羅杰斯則靠發(fā)現(xiàn)國防工業(yè)的股票并為喬治·索羅斯出謀劃策而獲得成功。他們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而獲得巨大的成功,他們根本沒有必要簡單的去復制誰,他們要發(fā)展的是不同于他人的投資哲學,自己獨特的投資個性。這就如同文學創(chuàng)作中典型性。所謂典型性,是指作家對來自生活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審美感和審美理想予以選擇,集中、加工、創(chuàng)造使之成為藝術(shù)形象和藝術(shù)典型的過程,其基本原則之一是事情發(fā)生的個性化和人物鮮明的個性化。這就是說,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這件事”絕非“那件事”,“這個人”絕非是“那個人”,每個人物皆有自己鮮明的個性,而這個“鮮明的個性”正是我們所極力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