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針 留針法,又稱停針法,置針術(shù)。《靈樞》八十一篇中,其間言及留針之文,有29條。如《本輸》篇:“春取中絡脈諸滎大經(jīng)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腧?qū)O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所謂留,就是進針以后,將針留置在穴位內(nèi),讓其停留一定時間后再出針。停留其間,可以不行針,靜置久留,也可以適當施以各種手法,主要依據(jù)病情而定。 在行針后仍不得氣時,可通過留針靜候氣至,出現(xiàn)針感,稱為候氣。在行針已得氣后,留針可保持針感,并增強針刺治療作用。在留針過程中,還可再次行針,以加強針感,并使針感沿經(jīng)脈循行方向傳導。留針時間的長短依具體情況而定。如陰證、寒證、里證,病程長而邪氣深入,身體強壯者,宜久留針;陽證、熱證、表證,病程短而邪氣淺在,身體虛弱者或小兒,宜少留針,甚至不留針。頑固性、疼痛性、痙攣性病癥,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針。一般情況,留針時間為15~30分鐘。
行針 行針 又稱針刺手法。毫針刺入后,為了獲得、維持和加強針刺感應(又稱得氣)所施行的操作方法。 當這種經(jīng)氣感應產(chǎn)生時,醫(y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患者則會有酸、麻、脹、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的感覺。若無經(jīng)氣感應,醫(y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正如《標幽賦》所說:“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鉺之沉浮;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得氣與否以及氣至速遲,不僅直接關(guān)系到針刺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窺測疾病的預后。一般而言,得氣速時,療效好;得氣較慢時,療效差;若始終不得氣,則可能無治療效果,預后也不好。 1)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和捻轉(zhuǎn)兩種手法: 提插法:針刺達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針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針柄,將針由深至淺層,再由淺層插至深層,如此反復地上提下插。提插的幅度、頻率及時間,應視病人的體質(zhì)、病情、腧穴的部位及醫(y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定。 捻轉(zhuǎn)法:即將針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后的來回旋轉(zhuǎn)捻動的操作方法。捻轉(zhuǎn)的角度、頻率及時間,也應視病人的體質(zhì)、病情、腧穴的部位及醫(y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定。 2)輔助手法:針刺操作時,為了取得較好的針感,除運用基本手法外,還有輔助手法,包括循、刮、彈、搖、震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