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駱玉明
謙讓的好處 他們之所以謙虛,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對方地位的低下,故不妨隨便一些,親切一些,內(nèi)中或許難免摻雜些憐憫之情 以謙讓為美德,由來甚為久遠(yuǎn)。《周易》有《謙》卦;《尚書》云:“滿招損,謙受益。
讓我們從一種平常的生活景象說起:在公共汽車?yán)铮巳旱姆植?,會自然而然形成比較平均的間距。如果車廂中并不擁擠,而你過分逼近一位陌生的乘客,便會引起他的厭惡。由此加以引申,可以這樣說:在人與人結(jié)成的相互關(guān)系中,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周圍的一切,每個人都有他所認(rèn)定的自我舒張的大致范圍。 倘使你總喜歡充分表現(xiàn)自己,處處爭勝,就給他人以壓迫感,因而被他人視為“侵犯”,而引起反彈的力量。相反,如果你在人群中經(jīng)常保持謙讓態(tài)度,尊重他人的權(quán)益,滿足他人“自我舒張”的需要,你也就因此而得到周圍人們的擁護(hù)與愛戴,獲得支配他人的力量。老子說得明白:“圣人后其身而身先。”——他明明是往后退的,結(jié)果卻站在了前面! 在很多情況下,謙讓都是實用的“美德”,所謂“謙受益”是也。舉實例來說罷,帝王以“禮賢下士”為美德,為的是什么呢?讓他們效忠盡力。名將吳起以愛護(hù)士卒著稱,有一名士卒腿上生了毒瘡,將軍親自用嘴給他吸出膿血。知道此事的人無不稱頌,那名士卒的母親卻悲嘆說“這孩子不會活著回來了!”為什么呢?她解釋道:“以將軍之尊貴,親自給他吮吸毒瘡,他還不感恩至極,死在戰(zhàn)場上嗎?”總之,一個謙讓的人,并不一定損失自己的利益。相反,在把細(xì)瑣的利益讓給他人的同時,你有可能在一般人不懂的或無力追求的地方,獲得你真正需要的更大的利益。 高傲往往是自卑的表現(xiàn)。因為人在缺乏自信或受到外力壓迫的時候,需要用夸張的形式表現(xiàn)自己,安慰自己。小辦事員,以及門房警衛(wèi)一類人物,常常不好打交道。因為他們那一點小小的權(quán)力,常常被人忽視,他們需要把這小小的權(quán)力使用到十二分,使人不敢輕視他。那么,反過來說,謙讓往往是真正的高傲。在大學(xué)里,名教授對晚輩、對學(xué)生,總是謙和有禮的,哪怕他們說出幾句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言,也只一笑了之。 彼此間的距離太明顯了,實在是沒有必要計較,而且有失身份。然而名教授與名教授之間,雖然客客氣氣,但是誰也容不得別人對自己有絲毫輕忽。曾讀過一些頌揚領(lǐng)導(dǎo)人的文章,說他們有謙虛的美德,能夠尊重他們的衛(wèi)兵或者護(hù)士,心里覺得好笑。難道,一個支配著國家與民眾命運的人,還需要趾高氣揚地在衛(wèi)兵、護(hù)士面前賣弄自己的權(quán)力地位嗎?他們之所以謙虛,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對方地位的低下,故不妨隨便一些,親切一些,內(nèi)中或許難免摻雜些憐憫之情。 雖沒有高貴地位,卻也待人謙和,肯容讓,則大抵是自視甚高、抱負(fù)遠(yuǎn)大的人。換句話說,在別人看來他未見得高貴,他心里自視,卻是高貴的,不肯把自己與旁人等量齊觀,這何嘗不是傲氣呢?周作人有一篇隨筆,題《關(guān)于寬容》,引了記宋人富弼事的一則筆記: 宋富鄭公弼少時,人有罵者?;蚋嬷唬?#8220;罵汝。”公曰:“恐罵他人。”又曰:“呼君名姓,豈罵他人耶?”公曰:“恐同姓名者。”罵者聞之大慚。 富弼是北宋名相。所謂“宰相肚里能撐船”,給無賴漢子罵幾句算不得一回事。雖說被罵的時候,還不是宰相,那一點氣質(zhì),看來是早就有了。 最后還要補充一點:恭順與謙讓無涉。既謂“謙讓”,不管是何理由,總是出于自發(fā),可不讓而讓。至于恭順,卻是在強權(quán)壓迫下的無可奈何;即使自己不覺得是無可奈何,也只說明奴化得透徹而已。 (責(zé)任編輯:劉曉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