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之--望診
劉建紅
中醫(yī)望診,主要是對病人從全身或局部,以及排出物觀察,診斷病情的方法,尤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望神 中醫(yī)認為神是機體生命活動的體現(xiàn),形神兼?zhèn)涫且粋€正常人所具有的。它通過目光神態(tài)、面部表情、形體動作、語言氣息、反應(yīng)能力等表現(xiàn)出來。望神要分清得神與失神、假神。 1.得神:病人目光靈活、明亮有神、語言清晰、神志清楚、呼吸調(diào)均、肌肉潤澤、大小便控制自如。說明病人臟腑功能不衰,即使有病也會預(yù)后良好。 2. 失神:病人目光遲鈍、無光彩、瞳仁呆滯、面色晦暗、呼吸異常、肌肉消損、反應(yīng)遲鈍、甚至神志昏迷、或突然昏倒。說明病人臟腑功能衰敗,病情重,預(yù)后不良。 3. 假神:病人突然精神轉(zhuǎn)好,顴紅、兩眼突然有光,但眼球呆滯不靈活,食欲增加。這是垂危病人將要死亡的表現(xiàn)。 二、望面色 正常人的面色紅潤光澤,表現(xiàn)人體氣血充盈、臟腑功能旺盛。病人的面色由于疾病的原因可使皮膚發(fā)生異常變化,稱為“病色”,病色一般分為青、赤、黃、白、黑五種。 1.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證、小兒驚風(fēng)和肝病。表明經(jīng)脈瘀阻、氣血不通。 2.紅赤:主熱證。是血液充盈于皮膚脈絡(luò)的表現(xiàn)。當(dāng)人體熱盛時,血液運行加快,面紅赤。滿面通紅者屬實熱證,慢性病中出現(xiàn)兩顴嫩紅,常有低熱、自己感覺發(fā)熱則屬虛熱證。久病病人,面色蒼白時紅時消,屬真寒假熱危重證。 3.黃色:主濕證、虛證。面色淡黃無光澤是脾胃氣虛,氣血不足所致。面色黃如桔皮,眼白發(fā)黃為濕證。面色黃而消瘦者,多見于胃病虛熱;黃而色淡者屬胃病虛寒。 4.白色:主虛寒證、血虛證。虛寒證面色白而浮腫。血虛證面白而消瘦。這是由于氣血不足不能養(yǎng)榮機體的表現(xiàn)。面色突然蒼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陽氣虛脫,或失血過多的急癥。面部白斑或白點常見于腸道寄生蟲的病人。 5.黑色:主腎虛證、寒證、痛證、瘀血證、水飲證。寒證、痛證、瘀血證由于腎陽虛衰,水飲不化,血行不暢,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圍發(fā)黑為痰飲證。 三、望形態(tài) 形是形體,態(tài)是姿態(tài)。通過望病人形體的強弱胖瘦,可知內(nèi)臟、氣血陰陽的盛衰,疾病的程度及預(yù)后。 1.望形體 1)強:身體強壯,皮膚潤澤、肌肉結(jié)實、身強力壯、胸廓寬厚、骨骼粗大等均為氣血旺盛,抗病能力強不易生病,病則易愈。 2)弱:身體瘦弱,皮膚枯燥、肌肉瘦削,瘦弱無力,胸廓狹窄,骨胳細小等均為氣血不足,抗病能力低,容易生病,病則難愈。 3)胖:肥胖并非健壯。體型特點為頭圓形、頸短粗、肩寬平、胸寬短圓、腹大、身體偏矮,多后仰。胖而能食,形盛有余;胖而食少,肌肉松弛,精神不振,多為脾胃虛。胖人形肥氣虛,水濕難以循行,所以濕多,若郁滯生痰,則易患中風(fēng)證。 4)瘦:是消瘦,體形特點為頭長頸細、肩窄、胸窄平坦、腹部瘦癟、身體偏高、多前屈,由于消瘦者體瘦血少,陰虛則火亢易傷肺,瘦人多勞嗽。 2.望姿態(tài):望形體的動靜姿態(tài)可判斷疾病,從不同的動態(tài)可反映不同疾病。 1)行走姿態(tài):行走時身體前傾,以手護腹多為腹痛;以手護腰、彎腰曲背,多為腰腿病;行時身體搖擺不定是筋骨受損;行時突然止步不前,以手護心為心痛。 2)坐姿:坐而仰首,為痰盛的肺實證;坐而俯首,氣短懶言,多為肺虛或腎氣不足,坐時常以手抱頭為頭痛。 3)臥姿:臥時身重不能轉(zhuǎn)側(cè),喜加衣被者,多為虛證、寒證。坐臥不安煩躁,多為腹?jié)M脹痛。 4)站姿:站立不穩(wěn),多為眩暈,氣血并走于上。不耐久站,屬氣血陰虛。站立時雙手護心或腹,多為心、腹痛。 四、望舌 望舌是通過察看舌質(zhì)和舌態(tài)的形態(tài)、色澤、潤燥等方面的變化測知病情變化的一種獨具特色的診法,在中醫(yī)診斷中[FS:PAGE]占有重要地位。正常舌象為淡紅舌薄白苔。舌質(zhì)(舌體)柔軟、活動自如、舌色淡紅。 1)望舌質(zhì):從舌質(zhì)外觀,測知臟腑病變。一般以舌尖診心肺的病變,中診脾胃的病變,舌的兩邊診肝膽病變,舌根診腎的病變。 舌色:主要分淡紅、淡白、紅絳、青紫四種。 淡紅舌:舌質(zhì)顏色淡紅潤澤白中透紅。其形成是由于心血充足,陽氣旺盛為健康人之舌色。 淡白舌:舌色較淡紅舌質(zhì)淺,紅色較少而白色偏多。一般為氣血虧損。 紅絳舌:舌色較淡紅舌質(zhì)紅。鮮紅色者稱為紅舌;深紅色者稱為絳舌。多為熱證。舌尖紅者為心火太盛;舌邊紅者為肝膽火盛;舌中紅者,為胃火太盛。 青紫舌:全舌呈均勻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見青紫色斑塊、瘀點為青紫舌。一是熱毒太盛,二是陰寒內(nèi)盛,氣血不暢。多為熱證、寒證、瘀血證。舌絳紫而深,干枯少津液,多為熱毒太盛。舌淡紫而潤,多為陰寒內(nèi)盛。舌色暗紫,舌青紫為血瘀較重;局部舌紫斑、瘀點為血瘀較輕。 2)望舌形:舌形多指舌的形狀。正常舌體大小適中。異常舌分為老舌、嫩舌、胖大舌、瘦薄舌、裂紋舌、芒刺舌、齒痕舌。 老舌:舌質(zhì)紋理粗糙、為蒼老舌,熱盛主實證。 嬌嫩舌:紋理細致,多為氣血運行不暢,內(nèi)有水濕,多為虛證。 胖大舌:舌體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稱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腎陽虛所致,主水腫、痰飲。 腫脹舌:舌體腫大,舌肌呈現(xiàn)脹大狀,甚者不能閉口,不能縮回,稱腫脹舌。多因心脾熱盛,或酒毒上攻中毒。多為實證。鮮紅腫脹,為心脾熱盛,舌青紫而腫脹,為酒毒攻心。 瘦薄舌:舌體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稱瘦薄舌。多見陰血耗傷、脾虛精虧、舌肌萎縮、舌體瘦薄,主陰虛血虧虛證。 裂紋舌:舌面有明顯的裂痕、可呈現(xiàn)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狀。由精血虧虛所致,主血虛證(先天裂紋舌者除外)。 芒刺舌:舌體上有紅色顆粒突起像刺,摸時感覺刺手,主邪熱太盛,舌邊芒刺為肝膽熱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腸熱盛。 齒痕舌:舌體邊緣有壓迫痕跡,為齒痕舌。舌體腫大,出現(xiàn)齒痕。主脾陽虛衰,水濕內(nèi)停。 3)望舌態(tài):正常舌,舌體活動靈敏,伸縮自如。病理舌態(tài)有強硬、震顫、歪斜等重病的變化。 強硬舌:舌質(zhì)紅而強硬,多見于中風(fēng)先兆,多因外感邪熱,內(nèi)傷痰濕內(nèi)阻心竅,肝風(fēng)夾痰上擾神志。 震顫舌:舌體不停顫動。多為肝病,舌質(zhì)淡白而顫動者為血虛,舌紅絳而顫動者為熱極生風(fēng)。 歪斜舌:舌體不正,伸舌時偏斜于一側(cè)。多為中風(fēng)或中風(fēng)先兆。 短縮舌:舌體緊縮不能伸長,甚則不能抵齒。(天生舌短者除外)舌紅絳而短縮者,屬熱病,多為昏迷病人。 吐弄舌:舌體反復(fù)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時間較長,慢慢收回的為吐舌,稍微伸出立即收回,上下左右舐弄者為弄舌。多為小兒智力發(fā)育不良。 4)望舌苔:主要觀察舌苔的薄厚、潤燥、腐膩、剝落苔等的變化。 薄厚苔:透過舌苔能見舌體為薄苔。透過舌苔不見舌體為厚苔。薄苔為疾病初起,厚苔為病情較重。 潤燥苔:舌苔濕潤適度為正常苔,苔干、粗糙為燥苔。苔的潤燥程度表示體內(nèi)津液的盈虧情況。若舌紅絳而苔潤為熱盛,舌紅而苔燥為濕阻遏制陽氣。 腐膩苔:苔質(zhì)疏松,顆粒較大,舌邊、舌中厚,刮之如豆腐渣樣為腐苔。苔質(zhì)細密顆粒細膩。觀察苔的腐膩可知陽氣與內(nèi)濕的程度。腐苔多為食積胃腸或痰濁。膩苔因陽氣被遏阻,多見于濕濁、或痰飲證。 剝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剝落,胃氣或胃陰受損。若舌苔驟然退去,光潔如鏡者為光剝苔,是胃陰胃氣俱損的危重現(xiàn)象。 5)苔色:苔的顏色分為白苔、黃苔、灰黑苔等的變化。 白苔:多主表證、寒證。苔薄白而干,舌尖紅者為燥[FS:PAGE]熱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濕。 黃苔:多為熱證,從黃的程度辨別熱的的輕重。 灰黑苔:苔色為淺黑色是灰苔,深者為黑苔。灰黑苔多為里熱重證,越黑病情越重。如苔灰黑而潤為陽虛寒、痰濕內(nèi)阻,苔色灰黑而干為里熱證。 |
|
來自: 林中雨露 > 《中醫(y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