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下)

 幻點 2007-10-03

10.【焉】

(一)兼詞。

1.相當(dāng)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ㄔ谄渲校?。(《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從這里)。(《勸學(xué)》)

③五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在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記》)

2.相當(dāng)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游黃山記》)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代詞。

1.用在動詞之后,做第三人稱,相當(dāng)于“之”,譯作“他”或“它”。 

①以俟夫觀人風(fēng)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為時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記》)

④謹(jǐn)食之,時而獻(xiàn)焉。(《捕蛇者說》)

2.用在動詞前,表詢問或反問,可以做“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有時用于反詰語氣,可譯為"呢"。)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③則牛羊何擇焉?(《齊桓晉文之事》)

④ 萬鐘于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dāng)于“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dāng)于“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

4.語氣助詞。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①于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11.【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表示肯定語氣)

②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表示感嘆的語氣,)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表示感嘆的語氣,)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阿房宮賦》)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②當(dāng)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6.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的,"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①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莊暴見孟子》)

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鐘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③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qiáng)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ā恫∶佛^記》)

③豈獨伶人也哉!(《伶官傳序》)

12.【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用)憑……身份。

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用)

②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用)憑……身份。)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

①操當(dāng)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

②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五人墓碑記》)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顧炎武〈〈復(fù)庵記〉〉)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祭妹文》)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fù)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

②余船以次俱進(jìn)。(《赤壁之戰(zhàn)》)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dāng)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jīng)?氓》)

7.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lǐng)"、"帶領(lǐng)"。

①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zhàn)國策?周策》)

②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率領(lǐng)"、"帶領(lǐng)")

③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2002年高考〈〈李廣傳〉"率領(lǐng)"、"帶領(lǐng)"〉)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jìn)關(guān)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③越國以鄙遠(yuǎn)。(《燭之武退秦師》)

2.表示承接關(guān)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②樊噲側(cè)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guān)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jié)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dāng)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

④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4.表示因果關(guān)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guān)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張衡傳〉〉)

2.作語助,起調(diào)整音節(jié)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rèn)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jīng)。

①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②日以盡矣。(《荊軻刺秦王》)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以為】

1.認(rèn)為,把……當(dāng)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黔之驢〉〉)

②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ā侗怡o見蔡桓公》)

⑵把……作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shè)為。)(《過秦論》)

②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過秦論》)

【以是】【是以】相當(dāng)"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jié)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保ā而欓T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xué)》)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13.【因】

(一)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依據(jù)、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趁著”“憑借”“經(jīng)過”“通過”等。

1.依照,根據(jù)。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察今〉〉)

③善戰(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dǎo)之。(《史記》)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4.通過,經(jīng)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5.因為,由于。

①祥符年間,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雁蕩山〉〉)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zhàn)》)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jī)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jù)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①蒙故業(yè),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14.【于】

(一)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jié)合,構(gòu)成介賓短語去修是動詞、形容詞,表多種組合關(guān)系。

1.在,從,到

①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指南錄〉后序》)

③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前一個“于”:從)(《勸學(xué)》)

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jìn)學(xué)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quán)曰……(《赤壁之戰(zhàn)》)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放在動詞后,引進(jìn)行為的主動者。)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隆中對〉〉)

②燕王欲結(jié)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jì)世業(yè)?!冻啾谥畱?zhàn)》

7.“比”。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②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后一個“于”:比)(《勸學(xué)》)

③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④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xué)》)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zhì)和狀態(tài),可不譯?!?nbsp;

① 非常之謀難于猝發(fā)……(《五人墓碑記》)

【于是】用法與現(xiàn)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 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guān)系,與現(xiàn)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F(xiàn)代漢語也這樣用。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相當(dāng)于“于+此”, "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bǔ)語??筛鶕?jù)"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dāng)于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在這"、"從這"等。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口技》)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在這職業(yè)上。)(《捕蛇者說》)

③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勾踐滅吳》,在這里。)

④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崤之戰(zhàn)〉〉)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15.【與】

(一)介詞。

1.介詞。 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fù)算耳(《促織》)

③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石鐘山記〉》

④ 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莊暴見孟子》)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 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jié)交,親附。

16.【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guān)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jīng)是"。例如:

①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②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xué)》)

③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shè)關(guān)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guān)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jié)構(gòu)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guān)系??勺g為"就",或不譯。

①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②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xué)而》)

③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④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zhuǎn)折、讓步關(guān)系。表示轉(zhuǎn)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

②手裁舉,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yuǎn)。(《詩經(jīng)》)

5.表示選擇關(guān)系。常和“非”“不”呼應(yīng)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②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qiáng)調(diào)和確認(rèn)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xiàn)的強(qiáng)調(diào)??勺g為“已經(jīng)”“原來”“原來已經(jīng)”。

①及諸河,則在舟中矣。(《肴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shù)。

①《論語》六則。

2。準(zhǔn)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dāng)是。

①與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17.【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一般作賓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有時也可代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

例如:

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代人)

至則無用,放之山下。(《黔之驢》,代物“驢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說》,代事理)

君將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說》,代人“我”)

(二)可以作兼語。所謂兼語,是指“之”既是它上面動詞的賓語,又好象是它下面述說詞(動詞或形容詞,又稱謂詞)的主語。

例如:鞣使之然也。(《勸學(xué)》)

吏護(hù)之還鄉(xiāng)。(《童區(qū)寄傳》)

(三)用作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此”,通常作復(fù)指性定語。

例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之二蟲又何知? (《逍遙游》)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的標(biāo)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

例如: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chǎn)梅。(《病梅館記》)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jié)構(gòu)助詞,補(bǔ)語的標(biāo)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bǔ)語之間,可譯為“得”。

例如: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 (《游褒禪山記》)

(三)結(jié)構(gòu)助詞,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后,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yīng)省去。

例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銘》)

{四}結(jié)構(gòu)助詞,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用在被后置的定語之前,可譯為“的”。

例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五)結(jié)構(gòu)助詞。當(dāng)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刹蛔g,譯時也可省去。

例如: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悍吏之來吾鄉(xiāng),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為之泣。(《觸龍說趙太后》)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七) 音節(jié)組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diào)整音節(jié)的作用,無義,譯時應(yīng)省去。

例如: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頃之,煙炎張?zhí)臁?《赤壁之戰(zhàn)》)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qiáng)于百萬之師。(《毛遂自薦》) -

⒊“之”字有時放在不及物動詞下,形式像賓語,卻不是賓語。一則不及物動詞本不應(yīng)有賓語,二則那不及物動詞既不是意動用法,也不是使動用法,也不會有賓語。這“之”字毫無必要用它,用它只是多一音節(jié)罷了。例如: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孟子》)

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左傳》)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經(jīng)》)

4.由“之”結(jié)合的復(fù)音詞有“之類”“之屬”“之徒”“之流”等。這類詞基本同義,“之”似有“這”之義,可根據(jù)上下文翻譯為“這一類”“這一批”“這一群”等。

例如: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六國論》)

5.“之”字也有實詞用法。如它常用作動詞,譯為“到……去”。

例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為學(xué)》)

又有剪發(fā)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五人墓碑記》

18.【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fù)言令長安君為質(zhì)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shù)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xùn)|西""......件事情"。

①此數(shù)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dāng)于"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yuǎn)者數(shù)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qiáng)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yán)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