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民生
校長的課程領導這個題目很重要,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它決定了課程改革在學校中的實施能否成功。我今天的報告就校長課程領導的必要性、內涵以及當前一些成功案例進行分析和討論,以期對這個問題引起關注和重視。
課改目前已經(jīng)進入了第二階段,也就是文本制定到全面實施的階段。各國的中小學課程改革雖然方式、方法和理念上有差別,但是工作過程基本上是相似的。
課改的第一階段是課程的設計,文本的制定。這不僅有課程的政策,如三級課程管理政策,還有課程標準以及國家審定的教材等。
第二階段是實驗試點,全面實施。這也就是要到學校去做了。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改實施從國家試驗區(qū)試點開始到全面實施。而高中課程目前在部分省正在進行試驗。
第三個階段是制度建設,常規(guī)運行。制度建設里包含著政策、法規(guī),還包括評價政策、招生考試制度。把這些制度建設起來以后,課改的功效就可以長久地發(fā)揮,直至進入下一輪的課程改革。
課程的實施階段在課程改革的整個過程中的位置究竟如何呢?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史上的教訓。
上世紀50-60年代蘇聯(lián)的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上天,美國舉國震驚。反思以后得到的結論是,美國的科學教育落后。因此,美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課改。大量的資金投入,大批的科學家參與課改,設計的方案和教材看起來也不錯,應該說非常有新意。但未能取得預期的成效,最終失敗。失敗的原因是一線的校長和教師不理解。美國的專家進行反思與總結,最后有這樣一句話:“改革很多時候被視為失敗,其實不然。因為他們從來就未得到實施。”第一線不理解,再好的文本,再好的思想,再好的要求,再好的愿望,在學校里無法落實。我們今天的課改正在過程中,也可以看到在有些地區(qū)、有些學校,課堂里依然如故:教師單一講授,不斷的考試強化,這些現(xiàn)象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這樣就會沒有“做”就失敗了。因此,實施階段是課改成敗的關鍵階段。美國的例子給我們很多的思考。文本好,不一定能實施好,當然也就很難說有成效。
課程實施成功的必要條件
課程實施成功的必要條件主要有:
第一,課改設計及文本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政策的保障。當前特別是招生政策,這是教育內外都特別關心的。
第三,社會的認同?,F(xiàn)在的社會輿論是,一會兒“南京高考之痛”,一會兒某個縣高考成績不行縣的領導班子向老百姓檢討,諸如此類。如果社會不了解、不認同改革,那么實施就會遇到很大阻力。
第四,校長、教師隊伍的準備及狀態(tài)。有沒有改革的思想準備和具體的工作準備,狀態(tài)是積極的中立的還是消極的,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這些是課改實施成敗的關鍵問題。
第五,資源的提供。
第六,正確的工作策略。這很重要,一件事采取不同的策略,結果可能就是成功與不成功之別。
但是,是不是這些必要條件都要準備好了,再來進行改革,而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或是不完全具備,我們就不能去進行改革呢?
課程實施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
課改方案和文本是在政府領導下由專家和有經(jīng)驗的教師制定的,但畢竟是理想狀態(tài)下的產(chǎn)物,只有通過實施才能真正得到完善。至于思想認識的統(tǒng)一,從來就不可能通過幾個報告就做到了,那樣,最多是嘴上統(tǒng)一了,實際上還是不統(tǒng)一。事實上認識只能在實施中提升和統(tǒng)一,政策和措施也只能在實施中最終形成。現(xiàn)行的考試制度有著深厚的社會基礎,而且被普遍視為最公平的制度。其實一考定終身、以總分比高低都是不完全合理的,只是社會已認同了,所以很難預先改,只能在改革的推進中,不斷地推動它變化,以實施改革,這些都要一步一步去做。為實施改革,對校長教師進行培訓是必要的,但校長和教師的能力和經(jīng)驗只能在實踐中一步步地形成和獲得。最后,實施模式也只能在實施中產(chǎn)生,因為它是全新的改革,沒有現(xiàn)成的路可走,只能在做中不斷提煉和總結。
所以,實施的條件要在實施中最終形成和完善,當然事先還是盡可能做好條件的準備。課程實施不是一個簡單執(zhí)行課改方案的過程,而是一個轉變理念、互動調適、主動創(chuàng)新的過程。這里面,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是課改的基本理念。轉變理念就是統(tǒng)一到這個理念上來。在課改的具體實施中,由于中國如此之大,地區(qū)差異又十分巨大,資源不同,條件不同,所以地區(qū)發(fā)展的多樣性,學校發(fā)展的多樣性,就要求在實施過程中的多樣性。這個多樣性是在國家統(tǒng)一要求下的多樣性,這就要求互動調試和主動創(chuàng)新。
前面提到實施很重要,那么實施的主體是誰?在文本設計的這個階段,主體是政府+專家,當然也聽取了第一線的很多建議和意見,但相對而言這個工作是處于上位的,是自上而下的。而實施必須要在學校中進行,不存在脫離學校的實施,因此實施是政府+專家+學校。其中政府是實施中的推動力和實施中的政策保障。專家的作用是專業(yè)引領,而真正的實施主體是學校,所以它是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所以從設計到實施重心逐步下移,學校處于中心位置。實施是課改實實在在地在學校中的實踐,實施成敗的關鍵也就自然地落到學校身上。
綜上所述,課改成功的關鍵是實施,實施的關鍵在學校。當然這并不是說政府就沒有責任,諸如文本的制定、資源的提供、政策的保障、改革的推動等等都是政府的職能。
多年的改革實踐表明,學校辦學具有莫大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一個好教師也是如此,在基層孕育著巨大的教育改革力,即使是在農村地區(qū)或困難地區(qū)的學校。比如江蘇省的洋思中學,原來是一所規(guī)模很小條件很差的農村學校,現(xiàn)在發(fā)展到三千多人的規(guī)模,它的理念是每個孩子都能成功,在全國有非常好的聲譽。這說明學校在教育改革實踐中的能動作用是存在的,關鍵是如何使它煥發(fā)出來。
總的改革方案不可能具體到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學生,具體的實施模式及經(jīng)驗必須在學校里創(chuàng)造,學校的價值就在這里,學校的作用也在這里。今天諸多“校本”的概念實際上就是由課改的實施催生的,所以“校本”的概念正是學校作為實施的主體的必然產(chǎn)物。
這樣,“校長的課程領導”就成了“必然”和“必須”。這不是強加在學校和校長身上的。校長不應被動地執(zhí)行課改,而應主動地領導課改。有時聽人說我們要原原本本地執(zhí)行課改的方案等等,其實這個說法不完全。國家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針當然要執(zhí)行,但是如何執(zhí)行?即使現(xiàn)在有了新教材,如何進行教與學,如何做到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這都需要在學校中針對自身的實際情況去實踐和創(chuàng)新。要做到這些必須依靠組織的力量,必須有非常強的領導。所以,“校長的課程領導”也應運而生了。
校長的課程領導不只是管理校本課程,不只是研究學校的課程計劃,而是全面指引和統(tǒng)領課程改革在學校中的實踐和創(chuàng)新。
通常說校本教研是專業(yè)引領、同伴互助、個人反思,其實還應該加一句話,校長領導,對其他校本的概念亦應如此。把“校本”升華為 “校長的課程領導”,那么“校本”兩個字的含義才能清晰,而且諸多校本的概念才能整合起來,發(fā)揮整體的作用。
校長課程領導的主要內涵
1.規(guī)劃學校發(fā)展愿景和學校課改方案。
2.建立和健全學校的課程開發(fā)組織。
3.引發(fā)教師內在動機,組織合作的教師團隊,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這一點很重要,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要使改革轉變?yōu)榻處熥灾鞯男袨?,這樣實施就進入了真正的發(fā)展階段。
4.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5.與家長和社會溝通以取得支持。
6. 形成制度。
在工作過程中,把有效的經(jīng)驗積淀下來形成制度。沒有制度就不成為機制,就不可能長期運行,同時建設制度文化,這樣我們的工作就能可持續(xù)地進行下去。
什么是校長課程領導工作中最重要的內涵呢?是教學改革和教師隊伍的專業(yè)發(fā)展。眾所周知,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學,改革教學的關鍵是教師,課改理念要轉化為教學行為和教師的自覺。今天在實施中出現(xiàn)的最主要的問題是:理念基本上都是認同的,但做的時候很被動,而且常常出現(xiàn)理念與行動的背離現(xiàn)象。所以在學校中實施課改的重點是在課堂中如何使理念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怎樣從被動到自覺,而且只有自覺了,這個轉化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實只有在做的過程中的理念才能有效地轉變,成功的經(jīng)驗才會產(chǎn)生,進而促進教師從被動到自覺。在知行情中行動是核心。
上述轉化是學校課程領導的落實點,理念轉化為行為和自覺,這是學校課程領導成敗的關鍵,而這個轉化只能在改變課堂中實現(xiàn)。
課堂不只是教師的舞臺,應是師生互動的場所。過去說教師是靈魂的工程師,其實不太準確。因為工程師加工是按統(tǒng)一標準進行的,而教師培養(yǎng)學生應各有個性,即因材施教。那么講教學是一種藝術,對這一說法也應進一步審視,因為過去所講的教學藝術往往側重教師本人的教學表現(xiàn)。而今天的教學改革特別重視師生互動。如果學生沒有主動性,只有欣賞和接受,是不能真正實現(xiàn)知識的建構的,學生也難有智慧和創(chuàng)新。所以今天的教師應在師生互動中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建構知識。
課堂不只是訓練學生的營地,而是學生學會學習的場所。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但難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的興趣和方法,而這些正是今天課改的要求。
課堂不只是傳授知識的書院,而是學生合作探究的場所。課堂不是教學行為模式化的車間,而是學與教智慧充分發(fā)展的場所。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應以落實三維目標為落腳點,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為知識與技能是原來就有的,即常說的“雙基”,所以往往會把三維目標看成是在知識與技能基礎上增加了兩個層次,其實這種看法是不全面的。過去只講知識與技能,因此講授和訓練就是最有效的辦法。而今天對知識技能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是必須經(jīng)過一定的過程,通過科學的方法去獲得的,也就是學習知識必須有一定的過程經(jīng)歷。三個維度目標的連接點是必須通過過程體驗、感悟和思考,并升華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同時在過程中掌握方法學會學習。
案 例
一是上海1988年開始第一期課程改革,當時提出三類課程: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程。很多人不理解,認為活動怎么算是課程。今天,活動作為課程已經(jīng)被認同,它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的方式來進行。我們一些重點中學的校長在活動課里進行了創(chuàng)新,如社會調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等。這就從活動課程中引申出研究型課程。在當時不叫研究型課程,到1998年,上海推進二期課改,通過總結提煉,提出了這個名詞。這個基層的創(chuàng)造對今天的課程改革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是上海市梅隴小學教材整合的例子。梅隴小學是上海徐匯區(qū)一所比較一般的學校,校長是新調去的。學校在區(qū)教科室的指導和支持下進行了教材整合的試驗。校長組織老師把全國所有的教材都收集起來,把全國教材中認為適合于自己學校學生的材料,哪怕一個例題、一段表述,全都吸取,以上海教材為主,形成教材整合的指導綱要。2003年的下半年,組織教師學習,2004年上半年正式開始教材整合的實驗工作。老師非常積極,因為這件事情具體,可操作,而且做后較快就可有效果反饋。教師進行了上半年的試驗后,在暑假進一步修改完善。這件事情最有價值的是全校教師積極參與,不計時間全員投入,通過這項工作老師們對全國教材也了解了,眼界也開闊了,水平也提升了。實際上不是教師不想改革,而是缺乏具體的目標和抓手,而這正是校長要考慮的?,F(xiàn)在這個學校不一樣了,人人投入課改,實現(xiàn)了用教材教,而且還不是用一本教材教,教師水平和積極性大大提升。
三是上海的北郊學校。學校對德育的構思與實踐做了很大的改革。他們認為:一是師德應該與學生的道德品質同步成長。二是道德的成長主要是自律。三是鼓勵教師向學生學習,因為小孩子都有善良的天性,要張揚孩子天生的美好品德,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愛護學生和呵護學生,而師德的主要內容就是教師應該怎樣對待學生,怎樣處理師生關系。四是人人都應該是德育者,沒有什么你是專職的我不是專職的,通過改革相關的制度去落實這一點。五是尊重生命,注重在教學與生活中形成德性。有幾個具體措施,比如成立教師德育建設委員會,這是校內的民間機構,選舉數(shù)位老師為委員,一位普通老師當選主任,制定學校的師德規(guī)范。還有一個關懷生命發(fā)展的組織,也是民間機構。這所學校把師德建設與學生的德育融為一體,形成嶄新的德育格局。
四是信息平臺上的學習過程設計。過去信息技術的應用,主要是計算機輔助教學,即幫助老師教。電腦怎樣幫助學生學呢?電腦也是“腦”,它應該是學生學習的伙伴、交流的平臺、資料的來源、評價的工具。把電腦作為一種認知伙伴來發(fā)揮作用,這是今天應著重研究的?;榆浖摂M實驗室,這些都可以進入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F(xiàn)在上海已有學校開始用信息平臺做整體的學習過程設計。
五是基于網(wǎng)絡的校本教研。很多學校缺乏專業(yè)引領的專家,地處偏遠的學校條件更不具備,教研活動缺乏更廣泛的參與和開放。其實網(wǎng)絡可以使教研工作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我了解到海南省和江西南昌一個區(qū)的教師就通過博客在網(wǎng)上交流,而這樣的事情其實我們學校也可以自己做的。上海也在試點。比如公開課就可以利用網(wǎng)絡遠程評課,備課中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進行討論。
結 語
將成功的經(jīng)驗歸一下類。一是校長要建立課程領導的意識,推動課程的研究性實踐。課改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是一個調適過程,沒研究不行,作為研究就要有目標,有過程,還要抱著一種研究的態(tài)度,所以要注重課程的研究性實踐。二是從學校實際出發(fā),突出重點,找準切入口。什么是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找準切入口。剛才那些學校的例子,他們的切入口就是讓每個老師都能夠去做??梢杂尚∽龃螅腥肓酥筮€要進一步擴大,登堂入室,所以切入口要可操作,吸引大家做,然后深入。三是以研為核心推進“課研修”一體化,也就是推進課改、課堂,教研、科研,修習、修養(yǎng)、進修一體化。最后,及時反饋,及時總結,及時提煉,及時交流。
簡要總結一下就是:
堅定改革信念–––勤學習,立愿景;
總攬改革全局–––有重點,有抓手;
善用改革策略–––先立新,后革舊;
建設改革隊伍–––做中學,行中思。
(本文依據(jù)作者在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四屆二次年會暨中學校長論壇上的講話錄音整理而成)
作者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 甘 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