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很多朋友,特別是北方的朋友都發(fā)現,2025年的秋季似乎特別短,夏天過后就直接是冬天,沒有任何過渡。10月中旬末下旬初,北京開啟”速凍“模式,氣溫突然從十幾度爆降到了0度左右,很多人剛剛脫下半袖,就立刻穿上了羽絨服,本來應該從從容容游刃有余,現在是匆匆忙忙連滾帶爬。 ![]() 大家有一些共同的疑問:北京真的提前入冬了嗎?今年就沒有秋天了嗎?今年冬天會是超級寒冬嗎?
是的。從氣象意義上說,當某地某一段時間內的氣溫比較穩(wěn)定地低于10℃時,即告進入冬天。現行標準要求5天滑動平均氣溫連續(xù)5天低于10℃。從這個標準來看,2025年,北京乃至京津冀大部的入冬日期均為10月18日,冬天確實來的很早,秋天確實特別短。 ![]() 其中,北京較1991-2020年的平均入冬日期(10月31日)偏早13天,秋季一共35天,比常年偏少13天。更為夸張的是石家莊,今年秋季一共31天(9月17日至10月17日),是有氣象紀錄以來最短的秋季,入冬時間是有氣象紀錄以來第二早。 ![]() 由于冬天來的如此之早,如此突然,首先北方的植被都還沒適應:京津冀甚至東北的樹葉都還沒掉,甚至還是綠的。這就導致在10月中旬,東北和京津冀山區(qū)出現了少見的“綠葉雪”。其次,人也沒適應。一般來說北京供暖在11月初。這次突然冷下來時,北京尚未供暖,不少朋友都沒有準備厚衣服、厚被褥,被凍感冒的人大有人在。 ![]() 從目前的氣象數據來看,北京有入春、入夏越來越早、入秋越來越晚的趨勢,這和全球變暖脫不開干系。因為全球變暖,冬春交替時高緯積雪融化加快,面積越來越明顯偏少,對太陽輻射熱能的反射能力下降,導致冷空氣勢力變弱,從而導致北京入春、入夏提前。而夏秋交替時由于海溫上升明顯,副熱帶高壓和近地面高濕高露點線回撤較慢,一般情況下往往讓入秋時間推遲。 ![]() 但與此同時,北京的入冬時間卻呈現長期較為穩(wěn)定的趨勢,沒有明顯變晚的情況發(fā)生,其原因目前尚無明確定論。不管原因是什么,北京的確有秋季縮短的趨勢。 從歷史上看,北京“急速入冬”的情況也并不罕見,今年也不是北京有氣象紀錄以來入冬最早的年份。四年前的2021年,北京10月16日即告入冬,比今年還早2天,本世紀另有2002年的入冬日期和今年持平,也是10月18日??梢?,僅從換季的情況來說,今年并不是孤例,也沒有證據表明以后包括北京在內,北方的秋天會消失。 ![]() 那么,為什么這次北方的朋友反應比較大? 這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在10月之前,包括北京在內,北方氣溫大幅偏高,降水大幅偏多,長期是夏天或者夏天一般的感覺;而10月之后氣溫轉為大幅偏低,對比強烈。
第二,從十一假期尾聲開始,北京的天氣舞臺就不平靜,先是從10月8日起,北京經歷了歷史罕見的秋季連陰雨過程,大雨下了三天三夜,一直持續(xù)到11日凌晨才結束,累計降水量超過100毫米,為10月歷史最強降水過程。這場雨也使得北京的季節(jié)和體感瞬間從初秋進入了深秋。而僅僅7天后,寒潮又席卷而來,直接使北京進入冬天。持續(xù)的極端天氣,讓人有一種“氣候亂套”的感覺。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入冬早晚和冬季的冷暖沒有絕對關聯,冬季的冷暖和降雪的多少也沒有絕對關聯,只能說稍有一定的相關性。我國地大物博,氣候多樣,整體偏暖偏冷對某一地來說意義并不大。從歷史上看,近年來入冬較早的2021年冬季并不太冷,但降雪很多;入冬同樣較早的2002年則冬季較冷,降雪也明顯偏多。不過同樣入冬很早的1986年、1987年冬季降雪就偏少。 ![]()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冬天赤道中東太平洋可能會進入拉尼娜狀態(tài),從而出現雙重拉尼娜。對我國大部而言,拉尼娜是一個間接的冷信號。但是這幾年,由于氣候變暖愈演愈烈,拉尼娜的冷信號和氣候變暖的暖信號相遇,常常會導致整體偏暖、大冷大暖、劇烈冷暖變化的天氣。有氣象科研人員稱這種大冷大暖交替的天氣事件為“天氣鞭打”事件。 而10月我國中東部的急速冷暖轉換,有一些天氣鞭打事件的意思。而如果在隆冬出現天氣鞭打事件,看似均溫很正常,但在正常的平均數據下面,往往會有激烈的冷暖對撞,極端的低溫和回暖。 ![]() 北京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冬季以寒冷干燥為主。如果以10℃溫度線作為冬季的入季標準,則北京常年入冬日期為10月31日,來年入春時間為3月26日(近年略有提前),冬天平均長度為146天。總的來說,11月至3月可以看作北京的冬季月份。 溫度方面,北京整個冬季的極端最低氣溫約為-13℃,最冷月1月的平均日最低氣溫為-6.9℃(近十年-6.7℃),平均日最高氣溫為2.3℃(近十年3.1℃)。約在12月9日前后穩(wěn)定低于0℃,逐漸封凍,來年2月10日前后穩(wěn)定高于0℃,逐步解凍開春。 雨雪方面,北京總體上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一樣,冬季以高空西北氣流引導下的干冷氣團控制為主,干燥而少雨雪。11月至3月平均降水量,近三十年平均為33.8毫米,其中12至2月平均僅為10.8毫米,平原地區(qū)平均冬季積雪日數大約為11-14天。 新世紀以來,北京觀象臺的極端最低氣溫為-19.6℃,出現在2021年1月7日寒潮過境的凌晨。另外,2010年1月5-6日、2016年1月23日的嚴寒也令人印象深刻。其中,2010年1月海淀、豐臺等地低于-20℃,延慶四海鎮(zhèn)接近-33℃, 2016年1月,北京白天最高氣溫-13℃,恍若關外。 今年會不會是冷冬,有沒有暴雪,目前還無法給出定論。但氣溫的劇烈波動會對老年人、兒童、體弱者非常不利,注意查看天氣,及時增減衣物,希望所有人都能夠平安過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