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修復(fù)開放的景山觀德殿成為人們到景山公園一個新的打卡地。 從景山公園東門入園后右轉(zhuǎn),穿過一片牡丹園,便能看到一座琉璃門樣式的宮門,進入宮門后便是五開間的觀德門,進入院落,正北便為觀德殿,兩側(cè)則是單檐硬山頂三開間的東西配殿,三座殿宇均覆蓋著黃琉璃瓦,目前均被辟為展室。 ▍景山觀德門 TAKEFOTO 供圖 這座院落少有人知,在乾隆時期,觀德殿是孝賢皇后去世后停靈之處。除此之外,景山公園里還有神秘的興慶閣、集祥閣等建筑,向人們訴說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觀德殿:乾隆追思孝賢皇后 觀德殿的得名源自于《禮記·射義》:“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nèi)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边@幾句話實際上描述的是優(yōu)秀的射箭手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從內(nèi)心來講心無旁騖沉著冷靜,從外表則是身體挺直,唯有此才可以握穩(wěn)弓箭,并瞄準(zhǔn)靶心。因此古代的先賢們認為從射箭動作上便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nèi)在德行。 射箭在古代是“六藝”之一,與之相關(guān)的“射禮”即有四種之多,包括大射、賓射、燕射和鄉(xiāng)射。因此觀德殿在建設(shè)之初,也是以這個基本功用為出發(fā)點的。自明代萬歷年間建成以后,這里一直就是皇帝和臣子們舉行射箭儀式的場所,這種功能一直延續(xù)到清代中期。 到了乾隆時期,觀德殿的功能發(fā)生了改變,其主要原因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孝賢皇后薨逝。給已故皇后修建一處停靈場所,成為乾隆皇帝的當(dāng)務(wù)之急。當(dāng)時,景山北側(cè)原有明代遺存下來的壽皇殿,這里曾經(jīng)作為清代順治和康熙兩位帝王的停靈場所,但自從雍正帝將壽皇殿改為供奉康熙皇帝“神御”(畫像)的場所后,壽皇殿便發(fā)生了功用上的轉(zhuǎn)變。雍正帝去世,乾隆沒有在觀德殿給雍正帝停靈,而是奉移到雍和宮(雍正即位前的王府)永佑殿。 ▍觀德殿 楊征 攝 于是,在皇后去世后,乾隆皇帝將目光轉(zhuǎn)移到了壽皇殿東側(cè)的觀德殿,以及觀德殿東側(cè)比較空曠的區(qū)域。明代的觀德殿被“挪蓋”,并加以改造。從位置上看,新的觀德殿被移到了景山東門一進門的北側(cè),即明代永壽門和集芳亭一帶,新建筑較原有的院落偏東南,這可能是為了方便運送皇后棺槨而進行的調(diào)整,從神武門出來向東,進入景山東街,從山左里門進來后右轉(zhuǎn),便到了停靈的觀德殿,可以說不用多繞路。與觀德殿同時“挪蓋”的,還有位于原山左里門內(nèi)的關(guān)帝廟,為了拓展觀德殿南側(cè)的禮儀空間,關(guān)帝廟向北移動到了新建的觀德殿院落東側(cè),并由原來的坐東朝西改為坐北朝南。 除此之外,觀德殿的建筑形制也發(fā)生了改變,明代的觀德殿從《康熙皇城衙署圖》中看是“工字殿”建筑,但如今的觀德殿,則是兩進院落的建筑組群,成為一處為已故帝后停靈和舉行祭奠儀式的功能性建筑群。 觀德殿建成后第一位在這里停靈的便是孝賢皇后。此后清代歷代帝王除道光皇帝停靈于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外,均曾于觀德殿停靈。在觀德殿的周邊,清代還營建了其它一些緬懷性質(zhì)的建筑,西側(cè)的永思殿便是其中一處。永思殿的位置和改建前的觀德殿相當(dāng),應(yīng)是與觀德殿同一時期的建筑群體。永思殿當(dāng)年的規(guī)模比較可觀,三開間歇山頂?shù)拇箝T,進去之后左右兩側(cè)各有三間值房,迎面一道琉璃宮門,門內(nèi)便是五開間的永思殿和其東西配殿。據(jù)《燕都叢考》記載:“永思殿,為列代苫廬地。凡臨瞻謁日,必于永思殿傳膳,辦事,蓋孝思不匱意也”。苫(shān)廬,指在親喪中所居之室。從中可以看出,永思殿是新即位的皇帝在居喪期間的臨時辦公場所,故建筑規(guī)制等級較高,為五開間的楠木大殿。只可惜該殿宇于上世紀(jì)四十年代即已拆毀無存,附屬建筑唯余永思門和第一進院落的值房。 興慶閣 集祥閣:元代皇帝或在此親耕 如果回到元代的大都城,如今的景山公園一帶,恐怕要被分為兩個部分。如今壽皇殿前三座牌樓的位置,是當(dāng)年元大都皇宮的北門厚載門,再向南的景山山體一帶則是元朝皇宮的寢宮部分。明代為了鎮(zhèn)壓元朝的“王氣”,特意用拆毀元宮的廢料以及開挖紫禁城護城河、西苑南海的土石方,在元代寢宮遺址上堆砌起一座小山。 壽皇殿及其東西兩側(cè),是元代“御苑”所在地。據(jù)《析津志》記載,當(dāng)年這座皇家御園內(nèi),種植了各種奇花異草,更為重要的是,這里還有元代皇帝的“一畝三分地”和御用糧倉。明代,皇帝親耕禮的舉辦地點移到了城南的先農(nóng)壇,元代皇帝的耕地早已無跡可尋,不過有兩條線索還能讓人們隱約感受到當(dāng)年這里的田園風(fēng)光。 首先是景山西側(cè)有一條已被填平的一條河流。這條河流發(fā)源自北海東北角,沿著先蠶壇東墻外、北海北夾道一線一路向南,到景山后街,轉(zhuǎn)而向東流至景山公園西北角,轉(zhuǎn)而向南,最后沿著景山西墻一路注入紫禁城護城河。這條河渠在元代是為了灌溉御苑內(nèi)的作物和植被而開挖的,算是大都城內(nèi)的一條灌渠。 其次在景山壽皇殿東西兩側(cè),有兩座至今還沒有對外開放的樓閣,這兩座樓閣西側(cè)的叫做興慶閣,東側(cè)的叫做集祥閣。兩座樓閣建筑形制完全一致,上層為單檐四角攢尖頂,黃色琉璃瓦綠剪邊覆頂。這一層為純木質(zhì)結(jié)構(gòu),樓閣的四周騎在下一層墻壁的墻頭,做了一圈圍廊。而一層的墻壁厚度達3.3米,這在古代建筑中十分罕見。由于這兩座樓閣儲存糧食,厚墻正是為了防止糧食積壓形成外張力拱破墻體。 ▍景山 集祥閣 這一帶的出土文物也從一個側(cè)面證明了兩座樓閣的功用。2006年初,在景山公園東花房的施工過程中,挖出了兩個元代的官砝,其中一個上面刻有“三百斤”字樣,另一個則刻有“五十斤”字樣。官砝主要功能是稱重大宗糧油米面等物品,說明這里曾經(jīng)的確有糧倉,根據(jù)建筑結(jié)構(gòu),這兩座糧倉應(yīng)該就是如今的興慶閣與集祥閣。 舊壽皇殿:見證皇儲之爭的明爭暗斗 如今的壽皇殿,是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的。明代壽皇殿在初建時為“游幸之地”,到了清代順治年間,轉(zhuǎn)變?yōu)椤吧駥m”的功能。 順治帝去世后曾在壽皇殿停靈,并最終在這里舉行了火化的儀式。此后康熙年間,壽皇殿和觀德殿作為皇帝“視射較士”的場所,即觀摩射箭和考核讀書人的地方。因為康熙帝在壽皇殿舉辦過很多活動,在康熙去世后,雍正帝將這里作為康熙帝的停靈場所,舉辦喪禮。正是在這場喪禮中,剛剛即位的雍正帝與他的弟弟十四阿哥胤禵(tí)發(fā)生了一次正面沖突。 ▍壽皇殿 TAKEFOTO 供圖 史料記載,十四阿哥對于自己沒有能作為皇位繼承人,最開始的態(tài)度還是耿耿于懷。歷史上的胤禵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斥責(zé)八阿哥胤禩妄畜大志,企圖謀害太子胤礽時,時年二十歲的胤禵挺身而出為八阿哥辯白,這件事情激怒了康熙帝,康熙帝險些在乾清門當(dāng)著眾皇子的面誅殺胤禵。多虧皇五子胤祺及時抱住康熙進行勸阻,胤禵才撿回來一條命,然而這并沒有改變胤禵的性格。 康熙帝晚年任命胤禵為大將軍王,管理西北軍務(wù)。胤禵在接到康熙帝駕崩的消息后,火速趕回京城奔喪,得到的消息卻是自己的親哥哥已經(jīng)即位稱帝,此時的胤禵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種種不滿,而且這種表現(xiàn),是沖著自己的哥哥。 胤禵的行為,被雍正皇帝一一記錄在朱批奏折中。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知道當(dāng)時發(fā)生了哪些事。 首先,從西寧回到北京后,胤禵不先向自己的母親和哥哥請安,竟然自己直接向文禮部詢問自己該如何行禮。 其次,在康熙帝的喪禮上,胤禵見到雍正帝沒有體現(xiàn)出應(yīng)有的手足情,甚至向皇帝無理取鬧。在喪禮上,胤禵故意和雍正帝隔著非常遠的距離向康熙帝的梓宮行禮。此時尷尬的雍正帝很想給自己和弟弟一個臺階下,主動往胤禵身旁走過去,希望胤禵也能湊到自己身邊來并對自己行跪拜禮,然而胤禵對皇帝的用心無動于衷。此時,侍衛(wèi)拉錫看出了皇帝的用意,便拽了一下胤禵,勸他上前行禮。沒想到,胤禵來了個“總爆發(fā)”,跑到皇帝跟前當(dāng)著眾位大臣向皇帝大喊道:“我本來恭恭敬敬盡到自己的禮數(shù),拉錫卻對我拉拉扯扯,我是皇帝的親弟弟,拉錫則是個下賤的人,我如果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請求皇帝您親自處分我,但如果我今天沒有任何過錯,請求皇帝您將拉錫就地正法,以正國體!”胤禵如此沖動無禮,令雍正大為震驚。 ▍壽皇殿 TAKEFOTO 供圖 再次,在康熙帝的梓宮移往東陵安葬的途中,基于之前發(fā)生的若干起沖撞事件,雍正帝下旨對胤禵訓(xùn)誡。在雍正帝頒圣旨的時候,八阿哥胤禩從帳篷里走出來勸胤禵跪下接旨,沒想到胤禵竟然遵從胤禩的指示跪拜。這一點讓雍正帝不能容忍,想到喪禮上自己被胤禵頂撞得顏面盡無,而胤禵對于八阿哥則是言聽計從,八阿哥又是雍正帝的死對頭,憤怒至極的雍正皇帝采取了行動,在康熙皇帝梓宮奉安景陵后,胤禵便被扣留在清東陵。雍正三年(1725年),胤禵被押回京城,并被禁錮在壽皇殿,直到乾隆帝即位才最終獲釋。 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覺得壽皇殿已建成一百多年,部分建筑太過沉舊,最重要的是,壽皇殿在景山之后偏東。于是乾隆皇帝借機重建,并將其遷至景山的中心位置,使之正好位于京城的中軸線之上。新的壽皇殿,在乾隆時期成為供奉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神御”之所。此后,有清一代,這里成為皇家祭祀祖先活動的場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