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通”致力于傳播吳江地情文化 您的支持,我的動力! 楊文頭村鳥瞰圖(楊文頭村提供) 2025年1月3日是我插隊下放的五十五周年紀念日。為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并深入了解55年前插隊過的金家壩楊文頭村(原明星大隊)的過去與現(xiàn)在,2024年11月,我去了一趟楊文頭村。一踏上這片曾經(jīng)留下汗水和淚水的熱土,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那份感情已經(jīng)不亞于我對故鄉(xiāng)的執(zhí)著。啊,我的第二故鄉(xiāng),我來了,久別的村莊既親切又陌生,親切的是我在這里生活了5年半;陌生的是一切都變了,好像走進一個小城鎮(zhèn)。抬頭望去,只見原來低矮的平房變成一排排別墅,原來廣闊的農(nóng)田變成一座座廠房,原來狹小的田埂變成了寬闊的水泥路面。我邊走邊欣賞著美景。 楊文頭村(作者提供) 不一會兒就到了楊文頭村村委。村工作人員吳金度同志接待了我,他向我介紹了楊文頭村在70年代后期,也就是我1975年6月離開楊文頭村后,村辦企業(yè)從零開始到快速發(fā)展的情況(雖我早有耳聞但不詳細,因為1996年12月在原村書記譚逢林的邀請下來過一次,但又是近30年過去了)。根據(jù)他的口述和正在編修的《楊文頭村志》記載,1977年村里開始創(chuàng)辦預制場、油桶修理廠、拋光材料廠、鐵桶廠、服裝廠、香料廠、明星塑料助劑廠、吳江植物油廠、吳江集星化學廠、吳江明星鐵制品廠等一大批村辦企業(yè),至2022年末逐步改制成民營企業(yè),總數(shù)達35家。后來油脂廠幾經(jīng)轉(zhuǎn)制發(fā)展成金利油脂(蘇州)有限公司,并成為楊文頭村最大的民營企業(yè),至2022年該公司全年完成工業(yè)總產(chǎn)值10.54億元,為全國食用油50強企業(yè)。同時,村里不斷投入財力搞基本建設,自來水、電力、電視電話、蓋房、修橋筑路、建公園,村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楊文頭村從1996年到2022年連續(xù)被評為縣(區(qū))、市、省文明村,其中2017年被評為“全國文明村”,2022年蟬聯(lián)“全國文明村鎮(zhèn)”和“蘇州市特色田園鄉(xiāng)村”。 楊文頭村榮譽墻(作者提供) 中飯前,我還去看望了我在六隊時的小伙伴阿通與阿榮,回想往事暢談甚歡,半個世紀過去,往事歷歷在目,而今都已是古稀之年了。下午又在吳金度和胡川根的陪同下,參觀了位于楊文頭村、北厙半爿港的滬蘇湖與通蘇嘉甬兩條高鐵交匯的全國首座“六邊形”立體交通樞紐綜合體——蘇州南站的壯觀外景,兩條高鐵其中一條馬上要開通了(編者注:2024年12月26日,滬蘇湖高鐵正式開通運營),開通后楊文頭村交通更方便了,一定會借助這個高鐵新城而騰飛。隨后又參觀了村里規(guī)劃整齊的住宅區(qū),簡直就像城里的小區(qū)一樣整潔漂亮,還游覽了村里的公園,真是亭臺樓閣,一應俱全。我想,這還是以前的明星大隊嗎?早知道會發(fā)展到今天這樣,我還離開嗎…… 蘇州南站于2024年12月26日開通運營 回想1970年1月3日(我初中畢業(yè)那年),18歲的我響應國家“知識青年到農(nóng)村去,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號召,跟著父母全家插隊下鄉(xiāng)至距同里18公里外的金家壩公社楊文頭村(那時叫明星大隊)第六生產(chǎn)隊。那時正值數(shù)九寒天,陰沉的天氣,寒氣刺骨,鎮(zhèn)上安排的一只大駁船早早來到我家的河埠頭,我家瓶瓶罐罐、破舊家具等不值錢的東西特別多,幾個人搬了好幾趟才搬完,然后再去幫路英老師家搬東西。路老師和我父親都是小學教師,并同一批批準全家下放去金家壩楊文頭村,我們六隊他們九隊,路老師和她的兒子一起下放,兒子阿咪是我小學同班同學和發(fā)小,我們非常要好。兩家的東西都放好后,父母與親戚鄰居揮手告別后船就起航了,我望了一下老家門口,鼻子一酸無法忍住,急忙往船艙里鉆,只見家鄉(xiāng)的一街一橋一草一木漸漸遠去,船駛出市河后進入南新湖。這湖真是一望無邊,陣陣寒風吹來,大駁船開始顛簸起來,對從小沒有乘過船沒有出過遠門的我來講真的有些害怕,畏縮在船艙里,仿佛大難來臨,但有經(jīng)驗的船長叫我們坐好不用怕,我才慢慢地平下心來。經(jīng)過3個小時的航程,首先??康氖墙鸺覊喂缢诘亟鸺覊渭?zhèn)。那時已近中午,吃點干糧填肚后,船長確認明星六隊和九隊接我們的船已經(jīng)停在公社門口。記得六隊來了兩人接我們,一是隊長吳根福,他膚色較黑,穿著一身灰色中山裝,長褲膝蓋上還打了補丁,二是婦女隊長沈心寶,她頭上包了個包頭,身著斜襟上衣,兩人微笑著向我們走來,就這樣我們被接上了六隊的木船,換了船繼續(xù)起航,沿著蜿蜒的牛長涇塘經(jīng)過一個小時左右行駛到達目的地明星六隊。 楊文頭村舊屋(作者提供) 當時正值冬季農(nóng)閑,生產(chǎn)隊社員前來歡迎我們,并幫忙搬東西。他們友好地看著我們,我這個沒踏上社會的膽小鬼終于松了口氣,隊長暫時安排我們在富農(nóng)家的一間加一灶披的房子里住下。東西整理好天已快黑,一天奔波人已經(jīng)很累了,隊長很關心我們,盛了飯菜給我們充饑,匆匆忙忙搭了兩只床鋪就休息了。由于換了個地方,晚上沒怎么睡好,第二天早早起來了。大伙出工之后,隊長就來到我家,跟我們講了六隊的基本情況,包括多少畝田(我現(xiàn)在還記得是176.5畝田),多少勞動力等。介紹完后,隊長還陪我一起到金家壩鎮(zhèn)上購置幾樣必用的農(nóng)具,包括鋤頭、鐮刀、扁擔、糞桶等。雖然當時是大集體時代,但個人用的農(nóng)具還是要自己買的,只不過記在我的個人往來賬上年底結(jié)算。記得那天晚上,在副隊長家的翻軒里召開了生產(chǎn)隊會議(一家一名)。會議有兩項內(nèi)容,一是隊長傳達學習公社三級干部會議精神《關于做好農(nóng)作物防凍保暖工作的通知》;二是全隊男女勞力等級評分,因我剛學習干活,所以評為8分(正勞力一天是10分)。每天早上,隊長會從東跑到西叫一遍出工并告知干什么活,大家一起出工一起收工,都很遵守紀律。大人出工后,小孩就沒人帶了,任其在田野里摸爬滾打,現(xiàn)在稱“放養(yǎng)”。 作者下鄉(xiāng)居所手繪圖(作者提供) 我爸媽下鄉(xiāng)時都是近60歲了,我爸是帶薪下放的,出工屬于義務勞動,沒有工分的,后來大隊小學缺老師就讓我爸去教書,直至65歲退休。對于我媽來說干農(nóng)活真是叫“六十歲學吹打”——“心有余,力不足”,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比如在工場上看曬谷防雞吃、整理倉庫、割草等。我是和生產(chǎn)隊的小伙伴一起干活,起初包括男女勞力的輕工都要做(因是八成工)。 我剛到楊文頭村時,經(jīng)濟條件都很艱苦,但是社員都很關心我們。那時交通通訊都落后,生產(chǎn)隊購銷物資都得用手搖木船去,通訊方面只有大隊部有一部電話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都是手工作業(yè),沒有機械化和電氣化。我和隊里歲數(shù)差不多的小伙伴干了一段時間農(nóng)活,與隊長的兒子阿通和阿榮及其他幾個小伙伴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白天一起干活很開心,晚上沒有夜生活,大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我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天我們得知鄰村火箭大隊晚上放露天電影,我們非常興奮,就和阿通阿榮等結(jié)伴去看。電影結(jié)束下起了瓢潑大雨,我們只能像落湯雞一樣往家跑,由于是雨天,天死黑死黑,一腳高一腳低地跑到火箭大隊與我們大隊交界處的一座竹橋。去的時候天還亮,現(xiàn)在天上下著雨腳上全是泥,滑得要命,橋面只有兩根毛竹,怎么辦呢?只能手腳并用爬了,不然的話會滑到河里去的,現(xiàn)在想想真是害怕。印象深的還有我們晚上經(jīng)常會跑到下伸店聊天和買煙抽,因為下伸店里有亮亮的桅光燈掛著。記得當時一般香煙只要幾分錢一包,好的煙一角幾分,最好的我們根本抽不起,基本上抽一角四分一包的大鐵橋或八分一包的生產(chǎn)牌,而且不是買整包的,比如有一角錢,算一下能買多少根大鐵橋,多余幾厘再拿便宜的煙,我們土話叫“拔木頭”。邊抽邊聊天,很是開心,玩得不是很晚,就各自回家睡覺了,因為明天還要干活。我還經(jīng)常利用下雨天不出工或晚上去九隊的阿咪家串門,兩個同里人,互相交流各自的情況,暢談著未來。 作者(左一)、阿咪(右一)在同學陪同下重游第二故鄉(xiāng)(作者提供) 后來干活熟練了,基本上男勞力的活我都能干了,也評為10分工了,享受正勞力的待遇。但這意味著要干重活了,對于沒做過重活的我還是一個不小的考驗,記得一次隊長派男勞力挑糞,我挑著糞桶和大伙們一起去船上挑,每人一擔輪流挑著,輪到我從船里挑上一對糞桶準備從跳板走到岸上時,腳下一滑人晃了一下沒站住,撲通一聲,四腳朝天,濺得滿身是糞,臭得要命,社員們臟都不怕,立即把我扶起來,叫我馬上回家洗澡換衣服。我飛快地趕回家把身上洗干凈,換上干凈衣服重新出發(fā),吸取了教訓,堅定了信心,這天還是完成了勞動任務,隊長還夸獎了我。還有挑河泥也是一種重體力活,之后除了弄牛(就是牽著牛犁田)其他活我基本都干。 兩年半后,由于工作的需要,我被大隊委任明星六隊的生產(chǎn)隊會計。接任會計后,我按照大隊要求記好生產(chǎn)隊的各種賬,并定期公布(包括社員最關心的出勤工分賬、社員往來賬)。集體勞動有時是講任務的,比如男勞力的翻田、挖溝,女勞力的插秧、割草等都需要會計來計量,換算成工分。由于我是外來人,不會對自家人和親戚在經(jīng)濟計算上偏袒,所以社員們對我既放心又滿意。但是由于那時隊里主要收入是糧食出售,糧食要靠天靠科學,副業(yè)收入極少,總的來說隊里一年的收支盈余很少,使得工分值很低。年終結(jié)算下來,一小部分正勞力多的人家去除米、柴、借支錢后能分到幾十元,大部分人家是“透支戶”,也就是勞動一年扣除柴米還不夠,這些戶主要是勞動力少,老人小孩多。 回憶往昔,五年半的插隊生活讓我學到了貧下中農(nóng)勤儉持家、艱苦奮斗的優(yōu)秀品質(zhì),為我?guī)砹素S富的人生體驗,對我今后的人生道路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第二故鄉(xiāng)是我內(nèi)心深處的一份情感,它承載著我成長的歲月和青春的回憶,謝謝楊文頭村及村民對我們的幫助與愛護,希望楊文頭村這美麗的田園鄉(xiāng)村越來越好。 ◆ 責 編:朱夢亭 ◆ 美 編:王麗媛 ◆ 審 核:王來剛 ◆ 圖 片:龐文耀、楊文頭村及網(wǎng)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