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明朝只有一個宰相,這個宰相就是張居正,因為他的改革為大明續(xù)了命。其實朱元璋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費盡心機,廢除了宰相制度,可是他的子孫們后來搞了一個內(nèi)閣制度,那個首輔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宰相。 張居正在萬歷朝當首輔,兼任皇帝的老師,當時皇帝年幼,李太后又處處聽張居正的話,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和張居正關(guān)系很要好,是皇帝的大伴,同時又是太后貴妃身邊的紅人,可以想見張居正可謂權(quán)傾一時。 張居正活著時,小皇帝很乖很聽話,對老師很尊敬,可是張居正剛死沒多久,皇帝便對他進行了清算,甚至抄了張居正的家。官員們紛紛落井下石,張居正的長子自殺,府中十幾人活活餓死。 和相繼前后幾位內(nèi)閣首輔相比,張居正的結(jié)局是最慘的,如嚴嵩、徐階、高拱,就算名聲不好的嚴嵩,也沒發(fā)生學生、同鄉(xiāng)彈劾的事,要知道在那個朝代,是非常看重師生之情的。嚴嵩抄家時,當?shù)毓賳T也沒落井下石。 到底因為什么,張居正如此遭人痛恨,連皇帝都不念師生情誼?想想萬歷皇帝的爹,和自己的老師高拱感情有多深,同樣都是師生關(guān)系,怎么天差地別呢? 一、權(quán)傾一時的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23歲時中了進士,并且選了庶吉士,入翰林院,成為內(nèi)閣大學士的后備人選,成了“儲相”。 可謂年輕有為,進入官場高級別圈子相當早,更可貴的是他的性格做事謹慎,處事圓滑,不容易被人抓小辮子,因為沒有家庭背景加持倒逼練就的。 看看那些同時中進士的同年們,他的家庭背景實在沒有丁點值得炫耀的地方,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要想出人頭地唯有靠自己,他夾在那些同年中間,似乎有點另類,有點格格不入,但也幸運地少了一些牽累。 入翰林院時,別人對他的評價是眉清目秀,做事勇敢,自詡豪杰,城府深不可測。 事實證明在翰林院期間,張居正深受前后兩位內(nèi)閣首輔嚴嵩和徐階等人的厚愛。不久他被選為裕王也就是后來的隆慶皇帝的老師,與高拱成了好朋友。 在裕王府,他不僅受到裕王和王妃的尊重,也受到王府宦官們的敬重。也就是說,張居正幾乎和所有的上級、同僚都相處的很好,并且廣受好評,為今后的仕途鋪平了道路。 隆慶皇帝即位后,張居正入了內(nèi)閣,并在萬歷皇帝即位后的第七天,聯(lián)合馮保驅(qū)逐了高拱,成了內(nèi)閣首輔。 二、劉臺的彈劾高拱非常有才華,為官清廉。張居正暗中放箭,背叛了好友高拱,聯(lián)合太監(jiān)馮保,用不正當手段驅(qū)逐高拱下臺,這個事件為當時官員們所不齒,連他的學生劉臺在后來彈劾他時,也把驅(qū)逐高拱列為罪狀之一。 劉臺的彈劾,令張居正十分狼狽和難堪。因為在歷史上,特別看重師生情誼。學生彈劾老師的事極少發(fā)生。就算大奸臣嚴嵩,也沒有學生公開上疏對老師進行攻擊的,更何況張居正當時政績顯著。 劉臺說張居正違反祖制、控制輿論、驅(qū)逐高拱、作威作福、引用私人、預留后路,收受賄賂,等等。 在明朝歷史上,被彈劾批評是常有的事,就連皇帝有時也會被罵的狗血噴頭。你心胸寬闊點,不理睬不就行了嗎? 可張居正偏不,覺得自己都不如嚴嵩,感到委屈極了,或許平時掌控大權(quán)聽好話聽的太多,一點都聽不進去批評了。自己為國家排憂解難,費心費力,竟然還受到門生的指責,就站出來為自己進行辯護、罷工。 要知道在當時萬歷皇帝和李太后執(zhí)政十分依賴張居正,誰和張居正過不去就是和大明過不去,必須替張居正出氣,很快劉臺下了錦衣衛(wèi)監(jiān)獄。 得罪了內(nèi)閣首輔,劉臺的下場很慘,莫須有的被扣上了貪污受賄的惡名,充軍途中死掉,其父親和弟弟都獲罪。 最令張居正惱羞成怒的是劉臺的預言。他說張居正破壞祖制,把品行不端的張四維引入內(nèi)閣十分蹊蹺。張居正的父親年齡大了,說不定哪天去世,張居正就必須回原籍守制三年,想早些回朝廷就要提前布局張四維在內(nèi)閣。 三、奪情風波引發(fā)眾怒劉臺的確不厚道,你要罵張居正就罵,為什么連他的父親也一起詛咒呢?事情又很湊巧,越是怕什么就來什么,在劉臺彈劾張居正之后的一年八個月,張居正的父親還真就死了。 這個公眾人物,當時權(quán)傾天下的大明首輔被當做焦點人物圍觀,吃瓜群眾的普遍心態(tài)是幸災樂禍,等著看笑話。 盡管劉臺不厚道,彈劾也太不給張居正面子了,但是對劉臺的處罰又明顯過頭,罪不至死,在別人看來,高壓壓制別人意見的當權(quán)者,最后都沒有好下場。 話說回來,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按照祖制,張居正應該放下當下所有政務,辭去內(nèi)閣首輔的職務,回原籍守制三年,實際上是守孝27個月。 那么張居正面臨著一個很大的難題,到底是回鄉(xiāng)守制盡孝道,還是以國家大事為重,繼續(xù)堅守崗位做貢獻呢? 如果回鄉(xiāng)守制,小皇帝就要親政,親自管理國家大事,不知道他能否管好這個國家?如果不回鄉(xiāng)守制,世人的眼光如何看待他?認為他舍不得手中權(quán)傾天下的權(quán)力,不為天下百姓做好榜樣盡孝道。 明朝治國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有著尊老愛幼的社會秩序,盡孝道是當時的道德底線。 現(xiàn)在我們無法理解,為什么盡孝就必須回鄉(xiāng)丁憂守制,但這在古代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不回鄉(xiāng)守制就是違反道德,違反社會輿論,你有天大的理由也不行,難道大明的江山少了一個張居正就會完嗎?少了誰地球照轉(zhuǎn)。 可問題是當時的最高層,萬歷皇帝、太后、司禮監(jiān)掌印馮保,都覺得離不開張居正,因為他們配合默契,是政治上的鐵三角。 張居正此時十分矛盾,正想甩開膀子大干一場,重振大明之時,突然來了這么一出。是守制還是奪情呢? 歷史上有過類似的事情。奪情是指由于國家正是用人之際,需要繼續(xù)任職,不讓守制,不讓盡孝道,就叫奪情。 但歷史上的奪情發(fā)生之后,事實證明根本沒有必要,最終成為笑柄。因此當歷史重演時,張居正實在沒有理由挑戰(zhàn)當時的道德底線去奪情。 張居正的心思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嘴上說著要回鄉(xiāng)守制,但行為很誠實,最高層認為他壓根就不想走,半推半就間,張居正留了下來。 每一個異乎尋常的舉動都會惹來非議,這一次也不例外。又有個膽大的言官上疏彈劾張居正,接下來一波又一波官員聲援,聯(lián)合上疏,其中有張居正的同鄉(xiāng)和門生,還有儲相。 以張居正一己之力如何對抗天下的輿論,如何挑戰(zhàn)當時的道德底線?即使他治國很有一套,可是天下人認為他破壞了道德就是破壞了國家的根本,對他有些失望,希望他幡然醒悟,做一個道德楷模,做一個圣人。 然而張居正是現(xiàn)實派,他不屑于做道德楷模,連兒子成狀元都不避諱動用關(guān)系,抗倭名將戚繼光還送過他美女。 即使皇帝太后撐腰,可秋后算賬時,這一切也只會算在他一人頭上。 后來,棍棒解決了道義,這些上疏的官員們被廷杖,其他官員們紛紛出動求情,張居正無動于衷。終于他解氣了,上疏的官員們被打得血肉模糊,慘不忍睹。 仇恨的種子播下后茁壯成長,他們永遠記住了這一刻,今后張居正必須要付出代價。如果他具備宰相必須具備的氣度,后面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 四、鐵腕作派引發(fā)怨恨奪情之后,張居正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清丈土地,二是改革稅法,此外在治理黃河、防范蒙古、鎮(zhèn)壓各地動亂等問題上,也有獨特見解和措施,政績遠遠超過前兩任首輔高拱和徐階。 奪情后對張居正的影響很大,他更加認真治理國家,可是脾氣更爛,更聽不了不同的意見,甚至對皇帝的學業(yè)也越來越嚴格,讓小皇帝敬畏。 萬歷皇帝隨著年齡的增長,因母親和大伴馮保十分信任張居正,遲遲不能親政,甚至母親放話讓他三十歲才能親政,并常常抬出張居正老師的威儀來嚇唬小皇帝好好學習。 這讓他感覺沒有皇帝應有的尊嚴,處處受壓迫,心中漸漸不滿,對恩師的感恩之情過渡到了敬畏、懷疑和怨恨。 有一次張居正給小皇帝上課,皇帝讀錯一個音,他立刻大聲斥責,嚇了皇帝一跳。張居正絲毫沒有注意到皇帝已經(jīng)長大了,十五歲了,這樣嚴厲明顯不合適了,不懂得身為臣子的分寸,令皇帝難堪。 還有一次皇帝去西苑喝酒胡鬧,讓太后宮里的兩名太監(jiān)唱流行的小曲,兩太監(jiān)死活不肯,因為那時覺得靡靡之音是亡國之音。 皇帝火了,最后在其他太監(jiān)的勸說下才把這兩太監(jiān)的頭發(fā)割下了事,以代首級。 第二天太后知道了,把皇帝叫過去罰跪,當著太監(jiān)宮女的面罵得狗血噴頭,還說要廢掉他換個皇帝,又把張居正拉過去處置。張居正幫皇帝寫了份檢討書。 萬歷皇帝很聰明,從小做事老練有城府,有著小世宗之稱。多次類似事情的發(fā)生,他記在張居正頭上的賬就多了。 五、凄慘結(jié)局引人深思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了,萬歷皇帝心情復雜,既感到陡然間沒依賴了,同時又有些慶幸,如釋重負。 太后和馮保的同盟沒了,鐵三角很快瓦解,馮保不久倒臺抄家,太后管不了兒子就不敢管了,甚至對兒子清算馮保有些忌憚。 后來萬歷皇帝發(fā)現(xiàn)張居正表里不一,道貌岸然,常常教導他節(jié)約,不要奢靡,自己卻奢靡的不像話。 皇帝清算馮保,很明顯釋放了信號,要奪權(quán),要清算張居正,于是官員們見風使舵,紛紛上疏彈劾張居正。 于是,張居正所有的名譽被剝奪,接著是兒子、親屬和親信,相繼受到牽連。 在北京抄家隊到張居正老家之前,當?shù)毓賳T竟然派兵封府,禁止出入,以至于張府有十幾人活活餓死,長子不堪忍受嚴刑逼供,自殺身亡。張居正也差點也被開棺戮尸。 四十年后,明朝高層重新對張居正進行了真正的公平的評價,既高度贊揚了張居正的才干和貢獻,又指出了悲劇發(fā)生的原因。 想做大事就必須有鐵腕,但力度一過就成了功高震主、威福自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