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充閭 一 桃葉渡為南京秦淮河的一處古渡口。此間處于二水交匯處,水深流急,翻船事故時有發(fā)生。東晉年間,著名書法家王獻之,對經(jīng)常乘船渡河的愛妾桃葉放心不下,便親往迎送,并作《桃葉歌》,有句云:“桃葉復(fù)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薄疤胰~渡”之名由此而來。 明代畫家、詩人徐渭從古籍中讀到這則韻事,心神向往,曾親臨其地訪察,結(jié)果大失所望,詩以記之:“書中見桃葉,相憶如不死。今過桃葉渡,但見一條水?!痹娙苏f,讀了桃葉的遺聞軼事,覺得美人仿佛還活著,長時期地留存在記憶中、想象里;及至實地尋訪,已是蹤跡無存,僅僅剩下一條水。 這就應(yīng)了那句俗話:“看景不如聽景。”想象中的景物,無論多么美好、動人,總是經(jīng)不起實地游觀驗證。桃葉渡是這樣,其他幾處同佳人相關(guān)的遺跡,像浣紗溪、響屧廊、景陽宮、華清池,也莫不如此。擴展到一些名城勝跡,由于歷代詩文吟詠,因而聲聞遐邇,名傳后世;然而,滄桑迭變,世異時移,待到后人慕名而來,身臨其境,早已面目全非,失望總是難免的。 清初詩人邱石常過梁山泊時,留下一首七絕:“施羅一傳堪千古,卓老標題更可悲。今日梁山但爾爾,天荒地老漸無奇。”“施羅”指施耐庵、羅貫中;“一傳”指《水滸傳》;“卓老標題”,說的是李卓吾的評點。在《水滸傳》里,地處魯西南的梁山泊,被渲染得轟轟烈烈,風(fēng)生水起;數(shù)百年后,詩人乘興游觀,但見其地埋沒于荒煙蔓草之中,已經(jīng)平淡無奇了,不禁感慨系之。 這里說的是小說。其實,在紀實散文中,鋪張揚厲、夸大其詞的情況也時有所見。 東坡居士《后赤壁賦》中記載,“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其險峻達到“二客不能從”的程度;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也有“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多年后,詩人范成大重尋舊跡,卻發(fā)現(xiàn),所謂赤壁,不過“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穿空’及'蒙茸’'巉巖’之境。東坡詞、賦微夸焉”(《吳船錄》)。清代文學(xué)批評家劉熙載也講:“東坡詩善于空諸所有,又善于無中生有?!保ā端嚫拧罚?/p> 不獨文藝作品,日常生活中,人們說到一處特殊景觀,受心理因素支配,也會在尋常視角之外,加進某種臆想。而聽景者受其影響,先已賦予這一景觀一定的期待,再經(jīng)過一番發(fā)酵、擴張,進而營造一個藝術(shù)空間。待到身臨其境,便會按圖索驥,二者之間出現(xiàn)強烈的反差是必然的。 二 聽景看景,原本是生活中常見的行為,卻引發(fā)出諸多饒有情趣的話題。 這首先讓人想到視覺與聽覺。它們一個識別物象,一個接收聲波,共同構(gòu)成大腦神經(jīng)中樞的主要信息通道,成為認知的基礎(chǔ)??蒲凶C明,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經(jīng)由視覺獲得,而聽覺只占10%左右。視覺的地位是無與倫比的,所以人們說:“百聞不如一見”“見面勝似聞名”。 可是,為何出現(xiàn)了“看景不如聽景”的現(xiàn)象?這就涉及反映論、心理學(xué)、審美學(xué)等諸多理論課題。 一個遠在天邊、從未謀面的陌生景點,之所以引起人們關(guān)注,無疑是緣于傳聞,也就是泛稱的“聽景”。它的途徑很多:攝影、繪畫、視頻、音樂,或是詩文創(chuàng)作、神話傳說、口頭傳聞。特別是從前交通不便,許多人居處荒僻,信息資源匱乏,對外面世界的認知,只能通過世代口耳相傳或者書面記載來獲取。 聽景具有某些先天優(yōu)勢:看景面對的是真實的自然世界,景色反映具體的客觀存在,而聽景接收到的,是語言、文字、圖像、音樂等綜合的產(chǎn)物,經(jīng)過了選擇、加工,有較大的隨意性、可變性;看景強調(diào)在場性、現(xiàn)時性,而聽景可以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在聽景過程中,信息可以出現(xiàn)不同類別的聚合、不同層次的疊合,而且能夠不間斷地積累、傳播,這與眼見的場景瞬息即逝截然不同。 這里要特別提到文學(xué)藝術(shù)的作用。正如前面談到的《桃葉歌》《水滸傳》《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詩人、作家在說景的時候,往往融入個人的審美取向和情感體驗,通過想象、夸張、虛擬等手法,敷陳演繹,踵事增華,從而呈現(xiàn)種種令人向往無窮、魂縈夢繞的景觀,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吸引力。這種景觀,頗似藝術(shù)家按照美學(xué)原理加工出來的山水畫。畫家以形寫意、以線造型、以虛帶實,披圖面對,你會感到眼前有無限的想象空間。其實,莫說是語言、文字、音樂,即便是攝影作品,如果作者運用攝影的各種藝術(shù)手段進行構(gòu)思,從而表達一己的美學(xué)理念,便會賦予照片藝術(shù)特質(zh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這給我以下幾點啟示:人類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求新求異的追求,然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認知,絕對離不開現(xiàn)場實踐;審美屬于精神世界復(fù)雜的心理活動,不能簡單地依賴視聽等感官功能;一方面是觀賞前充滿期待,另一方面是實地游觀不盡如人意,想要避免這種反差,可以從提高鑒美水平入手。 三 旅游觀光日益成為現(xiàn)代生活之必需,它滿足了人們的感官需要,更是契合感受文明、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的精神需求,賦有審美功能。美學(xué)家葉朗認為:“旅游,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一種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還談什么旅游?”可見,想要獲得更好的游觀體驗,需提升感知美的能力。 其一,出游前做好功課。不妨懷著尊重自然、鑒美求知的心情去游覽,事先盡可能多地了解景點的人文歷史知識,屆時面對的便是一幅鮮活的社會生活畫卷。兩千多年前的《論語》中,就記載了“(孔)子入太廟,每事問”;東晉道教學(xué)者葛洪在介紹游山的注意事項時,也強調(diào)“游山先問”?!皢枴保闯鋵嶎^腦,為游觀做準備。 其二,要善于發(fā)現(xiàn)。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泵赖陌l(fā)現(xiàn),是在感性中所進行的一種精神活動,需要審美主體保持好奇心和開放意識,保持一種脫開個人感情色彩、利害關(guān)系的“無所為而為”的超然心態(tài),需要像莊子所說的“物我為一”“與物為春”,通過自己的感悟給自然景象添加生氣,需要放慢腳步,寧心靜慮,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墒?,現(xiàn)代人總是過于迫促,為游而游,似乎只要看完所有景點,就算完成了任務(wù)。不肯叩問一個究竟,更談不上沉潛涵泳、捕捉一些靈感、實現(xiàn)某種妙悟了。人們只是習(xí)慣于每到一個景觀,“咔嚓咔嚓”地按動快門,帶回一大沓照片就算了事。人們常常揶揄《儒林外史》中的馬二先生,嗤笑他不懂得從容品鑒西湖的煙柳畫橋、情山媚水,只是匆匆地過雷峰塔,進凈慈寺,穿六橋,上吳山,看紅男綠女,吃美味佳肴。不妨反問一句:我們自己又做得怎樣? 其三,營造一種良好的心境。海德格爾有言:“人的心境愈是自由,便愈能得到美的享受?!彼稳擞幸皇住肚逡挂鳌罚骸霸碌教煨奶帲L(fēng)來水面時。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碧煨脑碌?,水面風(fēng)來——人們往往拘縛于名韁利鎖的羈絆,缺乏這種靈明、寧靜、自由的心態(tài),因而感受不到它的美感。有良好的心境,就可以擴展視野,暢懷達觀,獲得覽勝登臨的主動權(quán)。就此,前人之述備矣:“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保ㄍ豸酥姡┤f物雖有般般差異,但它們帶給我的感受都是新穎獨特的。“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zhèn)愓咭病!保ㄌK軾語)任何事物都有可觀賞的地方,不必追求奇麗的景觀。也不一定要到迢遙的遠方:“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保〞x簡文帝語)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投入隨處可及的大自然的懷抱,徜徉在“不用一錢買”的清風(fēng)林籟之中,使自己的思緒得以逸出有限的空間,同樣可以獲得一種實實在在的精神享受。 其四,學(xué)點美學(xué),獲取一些可以助益游觀的規(guī)律性認識。比如,美學(xué)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叫做“距離產(chǎn)生美”。這個距離,可以是時空的,也可以是心理的。人們在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shù)美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擺在適當(dāng)?shù)奈恢茫纱藦娀瘜徝佬Ч?。再如,觀光屬于審美范疇,存在鮮明的個性化,往往是各具眼光,應(yīng)該愛其所同,敬其所異。還有視角——視角調(diào)整,景觀隨之而變換。西方畫家基里科認為,對每一種物體的觀察,都有兩個視角:一種是平常的視角,另一種則是精靈式的、形而上的視角,只有少數(shù)人能在洞徹的境界里和形而上的抽象里看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