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禪師碑》,此碑亦名《義福禪師碑》,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立,高345厘米、寬114厘米,是著名唐隸碑刻之一。《大智禪師碑》嚴挺之撰文,史惟則書并篆額。《義福禪師碑》大部分保存完好,碑陽三十二行,行六十一字。額三行九字。此碑書法蒼勁莊嚴、頗具骨力。趙明誠評此碑說:“老勁莊嚴,此書骨力參以和緩之致?!鼻鍖O承澤等推為開元第一。此碑現(xiàn)存西安碑林,北京圖書館藏拓本。 史惟則 《大智禪師碑》局部 【1】唐故大智禪師碑并序; 【2】中書侍郎嚴挺之撰,右羽林軍 【3】錄事參軍集賢院待制,兼校理史惟 【4】則書并篆額。夫圣人以仁 【5】德育物者,則醴泉潛應而涌,嘉禾不播 【6】而植;神功以不宰寧運者,則元宗會境 【7】而立,正法由因而備。然則有靈允答,爰 【8】九疇而式敘;無為克成,超萬象而宏濟。 【9】暨今上文明,大開凈業(yè),溥福利 【10】真慈之澤,辟權智眾善之門,精求覺藏, 【11】汲引僧寶。往必與親,念則隨應張皇通 【12】達之路,騰演元亨之衢者,其惟我大智 【13】禪師乎!禪師諱義福,上黨銅鞮人也,俗 【14】姓姜氏。系本於齊,官因於潞,載鴻休於 【15】邦牒,踐貞軌於家范。曾祖雁門令,大父 【16】烈考,并棲尚衡門。禪師始能言已見總 【17】哲,稍有識便離貪取,先慈矜異,遺訓出 【18】家。年甫十五。游於衛(wèi),觀藝於鄴,雖在白 【19】衣,已奉持沙門清凈律行,始為鄴、衛(wèi)之 【20】松柏矣。乃遠跡尋詣,探極冥搜,至汝南 【21】中流山靈泉寺,讀《法華》、《維摩》等經(jīng),勤力 【22】不倦,時月遍誦,略無所遺。後於夜分,端 【23】唱經(jīng)偈,忽聞庭際若風雨聲,視之,乃空 【24】中落舍利數(shù)百粒。又於都福先寺師事 【25】朏法師,廣習大乘經(jīng)論,區(qū)析理義,多所 【26】通括,以為未臻元極,深求典奧。時嵩岳 【27】大師法如,演不思議要用,特生信重,夕 【28】惕不遑。既至而如公遷謝,悵然悲憤,追 【29】踐經(jīng)行者久之。載初歲,遂落發(fā),具戒律, 【30】行貞苦,自爾分衛(wèi),一食而已。聞荊州玉 【31】泉道場大通禪師以禪惠兼化,加刻意 【32】誓行,苦身勵節(jié),將投勝緣,則席不暇暖; 【33】愿依慈救,故游不滯方。既謁大師,率呈 【34】操業(yè),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大師乃 【35】應根會識,過虎惱除,既而攝念慮,棲榛 【36】林,練五門,入七凈,毀譽不關於視聽,榮 【37】辱豈系於人我?或處雪霜,衣食罄匱,未 【38】嘗見於顏色,有厭苦之容。積年鉆求,確 【39】然大悟,造微而內(nèi)外無寄,適用而威儀 【40】不舍。大師乃授以空藏,印以總持,周旋 【41】十年,不失一念,雖大法未備,其超步之 【42】跡,固以遠矣。後大師應召至東都,天宮 【43】寺現(xiàn)疾,因廣明有身之患,惟禪師親在 【44】左右,密有傳付,人莫能知。後圣僧萬回 【45】遇見禪師,謂眾人曰:“宏通正法,必此人 【46】也?!鄙颀垰q,自嵩山岳寺為群公所請,邀 【47】至京師,游於終南化感寺。棲置法堂,濱 【48】際林水,外示離俗,內(nèi)得安神,宴居寥廓 【49】廿年所。時有息心貞信之士,抗隱淪 【50】之輩,雖負才藉貴,鴻名碩德,皆割棄愛 【51】欲,洗心清凈,齋莊肅敬,供施無方,或請 【52】發(fā)菩提,或參扣禪契。有好慕而求進修 【53】者,有厭苦而求利益者,莫不懇誓專一, 【54】披露塵惱。禪師由是開演先師之業(yè),懋 【55】宣至圣之教,語則無像,應不以情,規(guī)濟 【56】方圓,各以其器,陶津緣性,必詣其實,廣 【57】燎明哲之燈,洞鑒昏沈之路。心無所伏, 【58】故物無不伏;功不自已,乃功無不成。迷 【59】識者以悟日新,愛形者由化能革,不遠 【60】千里,曾未旬時,騰湊道場,延袤山谷。所 【61】謂旃檀移植,異類同薰,摩尼回曜,眾珍 【62】自積,其若是乎!如來以四諦法濟三乘 【63】眾生,以八正道示一切迷惑,其或繼之 【64】者善,成之者性,非夫行可與真靜齊致, 【65】道可與法身同體者,固難議於斯。開元 |
|
來自: hocdc1gxau > 《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