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居皖之中,全市總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3.4萬人,實有人口1234萬人,現(xiàn)轄4個城區(qū)、5個縣(市)和4個市屬開發(fā)區(qū)。 淮北市是全國重要的資源型城市,也是一座新興的現(xiàn)代化工業(yè)城市,1960年建市,因煤而建,緣煤而興。地處蘇豫皖三省交界,現(xiàn)轄相山、杜集、烈山3個區(qū)和濉溪縣,擁有5個省級開發(fā)區(qū),總面積27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5萬人。 亳州,古稱亳,別稱譙城,亳字拆分,由高字頭和宅字底組成,所以又稱“高宅之地”。亳州市下轄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譙城區(qū)。根據市統(tǒng)計局反饋數(shù)據,截至2022年底,亳州市常住人口496.0萬人。亳州素有“南北通衢,中州鎖鑰”之稱,明清時期因航運盛極一時,有“小南京”之稱。 道教鼻祖老子是渦陽人,著有《道德經》,提出了非常完整的哲學體系,被譽為“萬經之王”。 一代圣哲莊子是蒙城人,以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的《逍遙游》,教育人們探索宇宙的真理、養(yǎng)生的道理。 三國曹操生于譙城,于亂世討伐稱霸諸侯,統(tǒng)一中國北方;他與子曹丕、曹植倡導推動文學藝術興盛繁榮,形成慷慨悲涼的“建安風骨”。 神醫(yī)華佗是譙城人,他發(fā)明的“麻沸散”在世界醫(yī)學史上最早應用于全身麻醉手術,首創(chuàng)的“五禽戲”是首批向全國推廣的三大健身氣功之一。一代圣君商成湯、道教至尊陳摶、巾幗英雄花木蘭、憫農詩人李紳、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捻軍首領張樂行等,都是這塊蘊才積盛之地的驕子。(來源:亳州市政府門戶網站) 宿州,地處淮海經濟區(qū)腹地,是長三角一體化發(fā)展重點城市。下轄碭山、蕭縣、靈璧、泗縣和埇橋區(qū),總面積9939平方公里,總人口650萬。這里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楚漢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 蚌埠,坐落于淮水之濱、地處南北地理分界線,轄懷遠、五河、固鎮(zhèn)3個縣和龍子湖、蚌山、禹會、淮上4個區(qū),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經濟開發(fā)區(qū)2個功能區(qū)。 阜陽千年善郡,素有“梁宋吳楚之沖,齊魯汴洛之道”之稱。全市下轄3區(qū)4縣1市,總面積10118.17平方公里,總人口1080萬人,常住人口820萬人。 阜陽人文薈萃,是老莊文化的發(fā)源地,千古名相管仲的故里,“管鮑之交”的誠信合作成為千古美談。北宋兩位大文豪歐陽修、蘇軾曾任潁州太守,“歐蘇聚首”的忘年交契傳為文壇佳話。潁州西湖曾與杭州西湖齊名。阜陽物華天寶,阜陽剪紙、潁上花鼓燈、界首彩陶、臨泉雜技等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阜南縣出土的商代青銅器龍虎尊被列為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之一。 淮南市,轄壽縣、鳳臺縣2個縣,大通區(qū)、田家庵區(qū)、謝家集區(qū)、八公山區(qū)、潘集區(qū)5個市轄區(qū)以及毛集社會發(fā)展綜合實驗區(qū),共8個縣級行政區(qū);下設19個街道、59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共90個鄉(xiāng)級政區(qū) 滁州歷史悠久,自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設州至今已1400多年,為六朝京畿之地,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之譽。 六安歷史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上古時,皋陶及部族在這里生息,故六安又稱“皋城”。夏商時,六為淮河以南方國,西周至春秋,封國林立,境內先后形成英、六、蓼、群舒等侯國。戰(zhàn)國時,先后隸屬吳、楚。秦時,今六安東南、霍山、舒城大部地區(qū)屬衡山郡,置潛縣;其余屬九江郡,置六縣、壽春、安豐三縣,郡治壽春。楚漢相爭,項羽于公元前206年封六地人英布(黥布)為九江王,定都于六。漢初置淮南國,仍都六。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立少子劉長為淮南王,徙都壽春。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以原淮南地析分為淮南國(王劉安)、衡山國(王劉勃)、廬江國(王劉賜)。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取“六地平安”之意,置六安國,封景帝之孫劉慶為六安王,改王都六縣為六安縣,“六安”之名沿用至今。 馬鞍山是一座古今輝映的文明之城。我們這座城市既古老,又年輕。說古老,是因為歷史悠久,長江文化源遠流長,30萬年前,和縣猿人在此繁衍生息,被公認為南方直立人的代表;含山縣凌家灘遺址距今約5800—5300年,被譽為“中華文明曙光”,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xiàn)”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歷代文人墨客流連于馬鞍山大地,留下許多傳世佳作,詩仙李白寫下《望天門山》等60余首壯麗詩篇,周興嗣的《千字文》、劉禹錫的《陋室銘》、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李之儀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等均創(chuàng)作于此。說年輕,是因為馬鞍山1956年建市,市民以產業(yè)工人為主,大多是來自全國各地的馬鋼建設者和他們的后代,呈現(xiàn)出思想上開明、文化上包容、事業(yè)上進取的鮮明品格,也塑造了“聚山納川、一馬當先”的城市精神。 宣城地處皖東南,毗鄰蘇浙,地近滬杭,古屬吳越。建國初期設宣城專區(qū),后并為蕪湖專區(qū)和蕪湖地區(qū),1980年蕪湖地區(qū)更名為宣城地區(qū)。1982年4月,宣城地委、行署機關由蕪湖搬遷至宣城。2000年撤地建市,現(xiàn)轄宣州區(qū)、寧國市、廣德市和郎溪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銅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1956年建市,現(xiàn)轄一縣三區(qū)(樅陽縣、銅官區(qū)、義安區(qū)、郊區(qū))。截至2022年末,銅陵市常住人口130.1萬人。 銅陵是一座資源豐富、基礎厚實的沿江城市。這里物產豐饒,探明的稀有金屬礦種30余種,其中銅、黃金、白銀和石灰石儲量全省第一,硫鐵礦儲量華東第一、全國第二;農產品種類齊全,銅陵白姜、鳳丹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樅陽媒鴨、樅陽黑豬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優(yōu)質淡水魚、大閘蟹、糧棉油產量豐富,素有“八寶之地”、“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這里是“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設州置府,迄今1400年。2000年撤地建市,下轄貴池區(qū)和東至、石臺、青陽3縣以及九華山風景區(qū),設皖江江南新興產業(yè)集中區(qū)、國家級池州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面積8399平方公里,2022年末戶籍人口160.1萬人(常住人口132.8萬人) 安慶,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全市現(xiàn)轄懷寧、桐城、望江、太湖、岳西、宿松、潛山7縣(市)及迎江、大觀、宜秀3區(qū)。全市總面積13589.99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面積821平方公里。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5.6萬人。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建城最終完成于1260年,至今已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黃山市古老而年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設立黟、歙兩縣為黃山域內最早的行政建置,隋唐設歙州;公元1121年,宋徽宗改歙州為徽州,轄歙縣、休寧、黟縣、績溪、祁門、婺源六縣;1987年,撤徽州地區(qū)設地級黃山市?,F(xiàn)轄三區(qū)(屯溪區(qū)、黃山區(qū)、徽州區(qū))四縣(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總面積9807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47.4萬,常住人口132.3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