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河南一清潔工受人嘲笑,領導:你是特等功臣1953年秋,一群身份神秘的人乘坐軍用吉普來到了河南某招待所,帶走了所里平時經常受到嘲笑的清潔工人。 眾人見狀,議論紛紛,有人說是“老雷犯了事”,也有人說是“老雷成了紅人”。 誰也沒想到他們口中的老雷竟然是國家特等功臣。 這個所謂的“老雷”究竟是誰? 他有哪些故事,又為何會來招待所當清潔工呢? 一 、熱血報革命,勇當志愿兵 1923年,雷保森出生于河南蘭考。 父母在他年幼時就相繼去世,兩個姐姐也被迫送到別人家當了童養(yǎng)媳,只剩下他獨自求活,一邊流浪,一邊打零工。 1930年,一戶雷姓佃戶收養(yǎng)了他,他在那里生活了十余年,雖然過得也比較苦,但是卻磨礪出了一身頑強的精神和壯實的體格。 從1941年開始,他逐步接觸革命活動,并在1946年加入了我黨的地方武裝,南麻區(qū)小隊,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zhàn)士。 也就是在那里,他立下了數次功勛,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機槍手,并且加入了我黨。 不過,真正讓他“天下揚名”的,還是他入朝后帶隊參與的“七峰山戰(zhàn)役”。 在這場戰(zhàn)役中,他帶領不到十個人擊潰了敵軍,還炸毀了10余輛坦克,堪稱傳奇! 將時間回溯到1951年3月,雷保森作為4班班長,接到了一個艱巨的任務—— 帶隊前往七峰山下299高地,阻擊從這里經過的美軍。 要知道,當時美軍已經動用了機械化部隊,大炮、坦克樣樣皆有,反觀我軍呢? 雷保森麾下一共就9名戰(zhàn)士,武器彈藥更是相當匱乏,只有兩挺機槍和一些火箭筒。 一旦正面打起來,要不了多久就會被覆滅。 眼見敵強我弱,雷保森意識到,只有主動出擊、打出士氣,才有與敵人一戰(zhàn)的機會。 于是敵人剛剛抵達斷崖北頭,雷保森就猛然下令:“攻擊!” 只聽轟隆隆一陣巨響,原先部署在南北兩邊的幾名戰(zhàn)士就拿起火箭筒轟了過去。 雷保森更是趁機丟出手雷,直接炸斷了美軍一輛坦克的履帶,使得敵方撤退的坦克隊伍直接從中間被截斷。 “繼續(xù)用火箭筒打,打完了直接跟我沖!” 眼見火箭筒彈藥告罄,雷保森又帶著戰(zhàn)士們提著手榴彈開始沖鋒,專炸敵方坦克的履帶和瞭望孔。 敵人不知道我方有多少人,一時間畏畏縮縮居然沒有反擊。 最終,雷保森等人居然硬生生留下了敵方11輛坦克和一輛吉普。 以寥寥數人取得這番戰(zhàn)果,雷保森等人可謂真正詮釋了什么叫“狹路相逢勇者勝”。 可惜當時的戰(zhàn)斗太過慘烈,還沒等雷保森和4班的戰(zhàn)士們得到表彰,絕大多數人就在接下來的阻擊戰(zhàn)中犧牲了,雷保森也身負重傷,下落不明。 部隊里的人苦尋無果,以為雷保森犧牲了,還給他開了個追悼會,直到數年后才找到他的蹤影。 那么問題來了,雷保森在那次戰(zhàn)斗的最后時刻經歷了什么?后來又去哪了呢? 二 、重傷后離場,英雄竟無名 原來,雷保森和4班的戰(zhàn)士們,在戰(zhàn)斗的最后時刻被逼到了懸崖邊上。 眼見突破無望,戰(zhàn)士們又不愿屈服,最后竟然直接從懸崖上跳了下去! 有的戰(zhàn)士運氣不好,當場就犧牲了;有的戰(zhàn)士運氣好,活了下來回到了部隊里。 唯獨雷保森,部隊里幾番搜索都沒找到他的蹤跡,最終只能先認定為犧牲。 實際上,雷保森從懸崖上跳下后并沒有犧牲,不過身上十一處受傷,也算生死一線。 好在有朝鮮老鄉(xiāng)經過,趕忙把雷保森帶回了家中,一番緊急治療后,又把他送去了野戰(zhàn)醫(yī)院,終于堪堪保下了他的性命。 不過,雷保森許久后才醒來,因此并不知道部隊里曾找過他的事情。 再加上這場戰(zhàn)斗后,他又落下了殘疾,無法再繼續(xù)戰(zhàn)斗,索性就回到家鄉(xiāng),進了招待所。 “你好,我想應聘服務員。” 當招待所的員工們,聽到雷保森說這話時,神色都充滿了詫異。 因為常年作戰(zhàn),雷保森十分精壯,雖然此番受傷后顯得有些虛弱,但仍舊能從他身上看到些許精明干練的風采。 這樣一個30多歲的漢子,不去參軍報國、建設國家,反而跑來應聘服務員,又怎么能不讓眾人感到奇怪呢? 不過,奇怪歸奇怪,由于雷保森符合招待所的招聘要求,所以還是把他留了下來。 一開始的時候,他先是服務員,后來又干起了清潔工。 招待所里的人一開始以為他是想偷懶,專干些比較輕松的活,所以還是嘲笑過他不少次的。 直到后來眾人知曉,雷保森曾經受過重傷,干不了重活,這才表達了體諒。 只不過,每當眾人問起雷保森是怎么受傷的時候,他都只是笑而不言,選擇緘默。 時間久了大家也不問了,只當這是他不愿提起的傷心事。 時間一晃就來到了1953年,當時招待所負責人在看《人民日報》的時候,偶然間在報紙角落看到了這樣一則尋人啟事: “雷保森,30歲男性,河南人,1946年參軍,曾參加抗美援朝……” 由于當時招待所里,大家都叫雷保森“老雷”,所以負責人一開始也不確定。 于是他特意把雷保森叫了過來,問道報紙上找的是不是他。 雷保森聽完描述后,平淡的點了點頭,說道:“是我”。 這下負責人可大吃一驚,因為報紙上赫然還寫著,雷保森在抗美援朝中作戰(zhàn)極為英勇,是“一級戰(zhàn)斗英雄”。 在口頭上征求雷保森同意后,招待所負責人將他的消息報了上去。 很快上面就有了動靜,一群軍人乘坐軍用吉普,來到招待所里,帶著雷保森一同離開了。 眾人議論紛紛,不知道雷保森的情況,只有招待所負責人望而感慨: “功勛卓著,榮辱不驚,老雷還真是了不起!” 三 、功勞終落實,主席親接見 實際上,當時雷保森不僅被授予了一級戰(zhàn)斗英雄稱號,還被記了特等功,拿到了一枚朝鮮人民共和國發(fā)放的“一級戰(zhàn)士榮譽勛章”。 就連他所在的4班,都因為戰(zhàn)斗中的英勇表現而被授予“反坦克英雄班”稱號,成為了其余志愿軍戰(zhàn)士們崇拜、學習的對象。 只不過雷保森不知道這些,他只覺得自己無法再為部隊做貢獻,于是就默默回家了,甘當服務員、清潔工,繼續(xù)為建設祖國發(fā)光發(fā)熱。 哪怕是后來被毛主席親自接見,他也沒有表現得太為激動,只是一如既往的憨直,反倒是毛主席十分感慨: “你是戰(zhàn)斗中的英雄,志愿軍戰(zhàn)士們的表率,你還活著,這實在是太好了!” 后來,雷保森被任命為北長山守備區(qū)某連連長,一直干到了1955年4月退休。 之所以退休的這么早,不是因為他不想繼續(xù)為國效力,而是他的身體實在是撐不住了。 當初在朝鮮戰(zhàn)場上,他雖然被搶救了回來,但卻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 在肺部和肩胛處等地方,甚至還有彈片沒有取出,這使得后來他的身體每況愈下。 不過,哪怕是從部隊里退休了,雷保森也依舊沒有在家里歇著,反而是干起了縣政協常委,以及地方體協副主任的工作。 平日里,他除了搞調研、寫總結之外,最多的時間都在做報告,講述人民軍隊在戰(zhàn)斗中的英勇表現,以及一些優(yōu)良傳統(tǒng)。 據不完全統(tǒng)計,雷保森晚年做了將近800場報告,主要地點就是部隊、學校以及各機關單位,報告輻射人數高達50多萬。 他用親身經歷和繪聲繪色的言語,直觀拉近了人民和軍隊的距離。 由于以上功績,他晚年先后被授予了“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老有所為金榜獎”以及“全國先進離退休干部”等等獎項,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 年齡再大一些后,雷保森無法再四處奔走了,不得不忍受病痛的長久折磨。 不過他依舊表現得非常樂觀,和家人回憶往事時,臉上總帶著抹不開的笑容, “我一開始跟黨組織產生聯系,還是在鄭州郊區(qū)幫人家照看果園和飯館的時候。” “那時候有個叫'掌鞋人’的地下工作者,是他引領著我入了黨,后來越走越快,越走越遠,一晃就過去了幾十年……” 讀到雷保森的故事,我們不禁感慨,老一輩革命者的精神和氣魄,屬實令人敬佩。 他們打起仗來英勇無畏、不懼犧牲,立下功勛后不慕名利、默然退場。 不管在哪兒,他們都在為建設祖國發(fā)光發(fā)熱,屬實堪稱后人效仿的模范。 四 、精神融進信仰,英雄與世長存 實際上,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像雷保森一樣,不懼犧牲、不慕名利的,也不在少數。 比如說楊根思,在抗美援朝時,奉命率領一個排的戰(zhàn)士堅守小高嶺。 面對人數和火力都占據絕對優(yōu)勢的美軍,楊根思等人硬生生扛過了8波進攻。 等到美軍第9波來襲,眼見高地就要陷落的時候,楊根思對僅剩的兩個戰(zhàn)士下令: “你倆撤下去,跟營長報告一下情況!” 那倆人身負重創(chuàng),已是無法作戰(zhàn),只能互相攙扶著,含淚離去。 而等到他們離開后,楊根思則是抱著炸藥包直接從山頭上一躍而下,和周邊敵人同歸于盡…… 再比如說蔣誠,在上甘嶺戰(zhàn)役中,他手持重機槍在陣地上堅守了7天7夜,至少擊斃了400多名敵人,甚至還打落了一架敵方戰(zhàn)機。 然而,敵人火力過于兇猛,有炮彈落到他的身側,直接將他的腸子都炸了出來。 直到這時候他也沒有停止戰(zhàn)斗,反而是把腸子塞回去,繼續(xù)堅定作戰(zhàn)。 他最終得以在那場戰(zhàn)斗中幸存,只不過因為身受重創(chuàng),還是落下了嚴重的后遺癥,后來連自己的親人都認不得了。 但令人驚訝的是,他對戰(zhàn)場上的事情依舊如數家珍。 人們問他:“怎么能如此英勇?難道就不怕犧牲嗎?” 蔣誠咧嘴一笑,不假思索的回答道:“只要能消滅敵人完成任務,哪有怕死的!” 這句話放到雷保森身上同樣適用,若不是有著“為完成任務不惜此身”的勇氣,他怎么敢?guī)е?個人,就朝著裝備精良的美軍發(fā)起沖鋒呢? 更不用提戰(zhàn)斗到最后時刻,雷保森寧可帶人跳崖,也不肯淪為俘虜、拖累組織了。 另外,從部隊上給雷保森開了追悼會后,仍舊在報紙上發(fā)“尋人啟事”這件事里,我們就不難看出當時有很多英雄都是不慕名利、悄然離開的。 像雷保森這種,只找了幾個月或者年余的人其實還算好的,甚至還有英雄隱姓埋名,以至于部隊上一找就是幾十年! 比如說柴云振,在抗美援朝時,他曾帶著三名戰(zhàn)士朝著敵人發(fā)起沖鋒。 結果在20分鐘內連戰(zhàn)三個山頭,擊斃了200多名敵人,還摧毀了敵方指揮所。 說實話,他能完成這種任務,全靠一往無前的勇氣,可能還要加一點運氣。 乃至于可以說,在出發(fā)前他就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 部隊上感慨于他的英勇,決定對他加以表彰重用,可是卻沒有找到他的蹤跡。 以至于中朝雙方都認為他已經去世了,朝鮮軍事博物館里甚至掛起了他的“遺像”。 可實際上,柴云振當時并沒有犧牲,反而是在戰(zhàn)爭結束后悄然返回家鄉(xiāng),回歸田野。 一直到30年后,人們才偶然找到了他的蹤跡,當人們?yōu)樗锵?、覺得他錯過了許多時,他卻搖搖頭說道: “我的使命已經完成了……” 這些英雄的故事令我們淚目,也值得我們學習。 如今戰(zhàn)爭的硝煙雖然已經散去,但是這些英雄的精神與紅色的記憶,仍舊鐫刻在我們心中,值得我們時時回味。 他們將不懼犧牲、不慕名利的精神融進了我們的民族信仰,加強了我們的民族自信。 我們也應當在緬懷的同時,完成“接力”,將這種精神血脈延續(xù)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