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蜀江編修樞過興平 (其一) 常恥官階由狗監(jiān),竟無帷蓋到龍媒。 胸中偉略千秋盡,身后贏孤一尺巍。 我信文星光不滅,英靈常傍伏羲臺①。
寫作背景 《吳蜀江編修樞過興平》二首是作者1876年為悼念翰林院編修吳西川的詩歌。作者與吳西川為同鄉(xiāng)好友。 吳西川,字蜀江,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qū)吳家村人,同治15年進(jìn)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76年卒于京師,享年45歲。吳西川病逝后,靈柩運回故鄉(xiāng),曾經(jīng)路過作者任知縣的興平。 注釋 1. 須君三載二棺來:須,等待;君,指編修樞過興平的友人;三載,三年;二棺,指兩位已故的人。整句意為等待你三年后,帶著兩位已故友人的棺木歸來。 譯文 等待了三年,想不到等來的是兩口棺木。靈柩前的紅色招魂幡在風(fēng)中翻飛,就像雁的哀鳴聲一樣悲傷。你常常為官職的低微感到羞恥,竟然連一點高級官員的儀仗都沒有來迎接你。你心中的偉大謀略將永遠(yuǎn)流傳,而你死后留下的孤獨墓碑卻高聳著。 我相信你的文才之光永遠(yuǎn)不會熄滅,你的英勇靈魂將常在伏羲臺下陪伴。你曾居住在卦臺山附近,那里是傳說中的伏羲畫卦的地方。 作品賞析 這首詩是對翰林院編修吳西川靈樞過興平時的悼念,詩人表達(dá)了對友人英年早逝的悲痛,對友人生前不得志的遺憾,以及對友人文學(xué)才華和偉大人格的贊揚。詩中提到友人的棺木歸來,詩人對友人生前的官職低微感到不平,同時堅信友人的文才和英靈將永存。 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 1. 詩人通過對友人逝去的描寫,表達(dá)了自己深厚的悲痛之情和對友人的深切懷念。 2. 詩中使用了象征和比喻,如“丹旐掀風(fēng)唳雁哀”和“文星光不滅”,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深度。 3. 提及伏羲畫卦的典故,為詩歌增添了歷史文化的厚重感。 4. 通過對友人生前官階的低微和死后英靈的永恒的對比,突出了友人的不幸遭遇和詩人的不平之情。 5. 詩歌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起承轉(zhuǎn)合自然,情感層層遞進(jìn),使得整首詩渾然一體。 |
|
來自: 新用戶0334swD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