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7年南昌起義,有了第一支真正的人民武裝算起,到今天人民軍隊已經(jīng)走過了將近100年的歷程。 在這100年里,人民軍隊經(jīng)歷了天翻地覆的演變,從最初的幾千人,發(fā)展到頂峰時期超過500萬人的規(guī)模,今天雖然人數(shù)規(guī)模相比最高峰時已大幅下降,不過戰(zhàn)斗力卻是在不斷攀升。 本文簡要盤點一下我軍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番號變化,希望能有助于讀者快速準確地了解人民軍隊的發(fā)展歷程。 友情提醒,本貼純屬知識貼,優(yōu)先考慮內(nèi)容的準確性,相關(guān)條目都經(jīng)過查驗,但由于內(nèi)容較多,部分讀者可能會略感枯燥。如果是這樣的話請按照黑體的提綱部分簡要概略即可。 因為篇幅關(guān)系,不能分得過細,基本分成幾個大的階段,紅軍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建國初期,1985年大裁軍,1997年大裁軍,2003年,2017年。 一,紅軍時期,按照大的方面,紅軍分成了3個方面軍,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也稱為中央紅軍,成立于1931年8月。先后下轄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七軍團,紅八軍團,紅九軍團,紅十軍團等。擔任過紅一方面軍總指揮的有朱老總,周總理,彭總,擔任過政委的有毛主席,周總理;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楊岳彬,王稼祥,李富春,朱瑞,楊尚昆;擔任過參謀長的有朱云卿,葉劍英,劉伯承,周昆; 1931年8月,紅一方面軍剛成立時,轄紅1軍團和紅3軍團,兵力約有3萬人; 1932年3月,紅5軍團劃歸紅一方面軍建制, 1933年2月,紅11軍、紅12軍、紅21軍、紅22軍被編入紅一方面軍,此時紅一的規(guī)模達到了歷史最高,下轄3個軍團加上4個軍,兵力達到8萬人。 1933年10月,組建了紅7軍團和紅9軍團,也屬于紅一方面軍序列。 1934年1月,紅軍總部與紅一方面軍合并。 1935年11月,紅一方面軍番號恢復,下轄紅1軍團和紅15軍團。 1937年8月,紅一方面軍與陜北紅軍紅74師等部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紅二方面軍,成立于1936年7月,下轄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紅二方面軍總指揮是賀龍,任弼時和關(guān)向應先后擔任過政委,副總指揮是蕭克,副政委是關(guān)向應,李達任參謀長,甘泗淇和朱瑞先后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紅二軍團和紅六軍團會合后,建立了統(tǒng)一領(lǐng)導機構(gòu); 1936年7月,紅二方面軍正式成立,下轄紅2軍團,紅6軍團和紅32軍,總兵力約1.3萬余人。 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寧夏將臺堡會師。 1937年8月,紅二方面軍與紅27軍、紅28軍等部隊,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 紅四方面軍,成立于1931年11月,也稱為鄂豫皖紅軍,先后下轄紅4軍,紅9軍,紅25軍,紅30軍,紅31軍,紅33軍等。張國燾是紅四方面軍的當家人,徐向前是紅四方面軍的總指揮,陳昌浩是紅四方面軍的政委,這三個人的職務基本一直未變;擔任過參謀長的有曾中生,倪志亮,李特,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劉士奇,吳煥先,張琴秋,周純?nèi)?/p> 1931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于湖北黃安,成立之初下轄紅4軍和紅25軍,總兵力4.5萬人; 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從鄂豫皖轉(zhuǎn)戰(zhàn)至川陜根據(jù)地,部隊擴編為紅4軍、紅9軍、紅30軍、紅31軍、紅33軍等5個軍; 1935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兩軍就干部和隊伍都進行了一些互換,后全軍分為左路軍和右路軍; 1935年8月,中央紅軍北上,以紅四方面軍為主的左路軍,選擇了南下四川; 1936年4月,在四川失敗后,紅四方面軍再次北上,多次往返草地和雪山之間。期間紅四方面軍進行了整編,由紅5軍與紅33軍合編為紅5軍,加上紅4軍,紅9軍,紅30軍,紅32軍,紅四方面軍建制仍然保持5個軍,另外還組建了由許世友擔任師長的騎兵師,以及由劉伯承任校長、何畏任政委的紅軍大學等; 1936年10月,以紅四方面軍總部率紅30軍、紅9軍和紅5軍組成了西路軍,西渡黃河,遠征寧夏甘肅。西路軍軍政委員會由陳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西路軍艱難征戰(zhàn)4個多月,孤立無援,后勤補給斷絕,西征失敗; 1937年2月,由留在黃河以東的紅四方面軍的紅4軍和紅31軍共1.1萬余人,組建了援西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張浩任政委,組織了支援西路軍的行動,未果; 1937年8月,紅四方面軍所屬紅4軍,紅31軍和陜北紅軍隊伍紅29軍,紅30軍等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 方面軍之下,紅軍前后一共有過10個軍團:紅一軍團,紅二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紅六軍團,紅七軍團,紅八軍團,紅九軍團,紅十軍團,紅十五軍團; 紅一軍團:成立于1930年6月,是成立最早的軍團,先后隸屬于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陜甘支隊等。擔任過紅1軍團軍團長的有朱老總,林帥,陳光;擔任過政委的有毛主席,聶榮臻;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楊岳彬,羅榮恒,朱瑞,鄧小平;擔任過參謀長的有朱云卿,陳奇涵,左權(quán),孫毅。 1930年6月,由紅4軍,紅6軍,紅12軍共同組建了紅一軍團,全軍共2萬余人,后紅20軍和紅22軍也劃歸紅一軍團建制; 1932年3月,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紅五軍團重編,紅一軍團下轄第4軍和第15軍; 1933年1月,軍一級編制撤銷,紅一軍團直轄紅7師,紅9師,紅10師,紅11師;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紅一軍團擔任左路前衛(wèi); 1935年7月,紅一和紅四會師后,紅一軍團改稱紅一軍; 1935年9月,紅一軍改稱陜甘支隊第一縱隊; 1935年11月,恢復紅一軍團番號,下轄紅2師,紅4師,紅1團,紅13團; 1936年1月,重建紅一師,隸屬紅一軍團建制; 1937年8月,紅一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3旅和獨立團。 紅二軍團:成立于1930年7月,由湘鄂西紅2軍和紅6軍組成,湘鄂西革命根據(jù)地的開創(chuàng)者,賀龍元帥是這支隊伍的創(chuàng)建者和靈魂。紅二軍團的軍團長始終是賀龍,擔任過政委的有周逸群,鄧中夏,任弼時,關(guān)向應;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柳直荀,鄭熾昌,張子意;擔任過參謀長的有孫德清,湯慕禹,李達。 1930年7月,湘西紅4軍和鄂西紅6軍會師后,紅4軍改稱紅2軍,與紅6軍共同組建紅二軍團,全軍共1萬余人; 1931年3月,紅二軍團縮編為紅3軍,所部第2軍縮編為第7師,第6軍縮編為第8師; 1934年10月,紅3軍和紅六軍團會師,兩軍共同行動,紅3軍恢復紅二軍團的番號; 1936年7月,紅二軍團,紅六軍團和紅32軍共同合編為紅二方面軍; 1937年8月,紅二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8旅。 紅三軍團:成立于1930年6月,由紅5軍和紅8軍合編而成,先后隸屬于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陜甘支隊。紅三軍團的核心部隊是彭總平江起義帶出來的部隊,這支隊伍后來一直在人民軍隊中傳承,后來成為3。曾擔任過軍團總指揮的有彭總,彭雪楓;擔任過政委的有滕代遠,楊尚昆,李富春;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袁國平,賀昌,劉少奇;擔任過參謀長的有鄧萍,葉劍英。 1935年7月,紅一與紅四會師后,紅3軍團改編為紅3軍; 1935年9月,陜甘支隊成立,紅3軍改編為陜甘支隊第2縱隊; 1935年11月,陜甘支隊第2縱隊改編為紅1軍團紅4師; 1937年8月,紅4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6團。 紅五軍團:成立于1931年12月,紅五軍團來自寧都起義的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是原來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加入紅軍后被編為紅五軍團,屬于紅一方面軍建制。擔任過軍團總指揮的有季振同,董振堂;擔任過政委的有肖勁光,朱瑞,李卓然,黃超;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劉伯堅,曾日三;擔任過參謀長的有周子昆,劉伯承。 1931年12月,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共1.7萬人,在寧都發(fā)動起義,投奔紅軍隊伍后,組建了紅5軍團,軍團下轄3個軍,隸屬紅一方面軍序列; 1935年7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紅5軍團改編為紅5軍; 1935年8月,紅5軍被編入左路軍,隨紅四方面軍行動; 1936年10月,紅5軍被編入西路軍,參加西征作戰(zhàn); 1937年1月,紅五軍在高堂地區(qū)與敵人激戰(zhàn)數(shù)日,全軍3000余將士大都犧牲,包括軍長董振堂。 紅六軍團:成立于1933年6月,是由中央蘇區(qū)派到湘鄂贛的部隊發(fā)展而成。擔任過軍團長的有蕭克,陳伯鈞;擔任過政委的有王震;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張子意,甘泗淇;擔任過參謀長的有李達,譚家述。 1933年6月,紅六軍團成立,初建時下轄紅17師和紅18師; 1934年10月,紅六軍團和紅二軍團會師,兩軍合兵一處,統(tǒng)一行動; 1936年7月,紅六軍團與紅二軍團正式組成紅二方面軍; 1937年8月,紅6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第717團。 紅七軍團:成立于1933年10月,由活躍在贛東北地區(qū)的紅11軍為主體改編而成,存在時間不長,后被編入紅10軍團。擔任過軍團長的是尋淮洲;擔任過政委的有肖勁光,樂少華;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鄧乾元,劉英;擔任過參謀長的有郭如岳,粟裕。 1933年10月,紅七軍團成立,初建時下轄紅19師、紅20師、紅34師和1個獨立團; 1934年,紅七軍團改稱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 1934年11月,抗日先遣隊與紅10軍合編為紅10軍團。 紅八軍團:成立于1933年9月,紅八軍團存續(xù)的時間也很短,就是一年多一點。軍團長周昆,政委黃甦,參謀長為唐濬,后為張云逸,政治部主任為羅榮桓。 1933年9月,紅八軍團成立,由紅21師和紅23師合編而成,紅23師是原中央警衛(wèi)師。那時的警衛(wèi)師可不像現(xiàn)在,基本兵員武器都要比一線部隊差不少。紅八軍團雖然有將近1萬人,但是武器不足,戰(zhàn)斗力一般; 1934年12月,因為在湘江戰(zhàn)役中損失太大,紅八軍團被撤銷了建制和番號。 紅九軍團:成立于1933年10月,軍團長羅炳輝,擔任過政委的有蔡樹藩,何長工,擔任過參謀長的有張翼,郭天民,擔任過政治部主任有李濤、蔡書彬、黃火青。 1933年10月,紅九軍團成立,初建時軍團下轄紅3和紅14師,兵力1萬余人; 1934年,長征開始后,紅22師也被編入紅九軍團,紅九軍團擔負紅軍主力的左翼掩護任務,傷亡很大; 1935年2月,由于在一系列掩護主力作戰(zhàn),尤其是湘江戰(zhàn)役中損失巨大,紅3師,紅14師和紅22師的番號都被撤銷,紅九軍團編制中只剩下了3個團和1個教導營; 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編為左路軍和右路軍,紅九軍團被編入紅四為主的左路軍中; 1935年7月,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后,紅九軍團番號撤銷,改編為紅32軍,被編入紅二方面軍; 1937年2月,紅32軍編入援西軍,后歸建紅二方面軍,此時紅32軍僅剩1300人左右; 1937年8月,紅32軍被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 紅十軍團:成立于1934年10月,只存續(xù)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志敏,軍團長劉疇西,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政治部主任劉英。 1934年10月,紅十軍團成立,有北上抗日的紅七軍團和閩浙贛蘇區(qū)的紅10軍合編而成,成軍后繼續(xù)執(zhí)行抗日先遣隊任務; 1935年8月,紅十軍團轉(zhuǎn)戰(zhàn)至浙江南部懷玉山地區(qū)時,被國民黨軍重重包圍,部隊被打散,方志敏和劉疇西被俘后英勇就義,只有不足千人突圍,保留了革命的火種,這其中就包括粟裕和劉英。 紅十五軍團:成立于1935年9月,是紅軍中最晚成立的一個軍團。由紅25軍和陜北紅軍合編而成。紅15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副軍團長劉志丹,擔任過參謀長的有劉志丹,周士第,藍國清;擔任過政治部主任的有高崗,郭述申,王首道。 1935年9月,紅15軍團在陜北延川成立,由長征到達陜北的紅25軍和陜北蘇區(qū)的紅26軍、紅27軍合編而成。紅25軍、紅26軍、紅27軍分別改編為紅75師、紅78師、紅81師,全部兵力7千人左右。 1935年11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紅15軍團劃歸紅一方面軍序列; 1936年4月,紅15軍團參加東征,增設紅73師; 1937年8月,紅15軍團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 紅軍時期按照軍來分的話,紅軍時期一共使用過35個軍的番號,不過有不少番號都被2支以上的紅軍隊伍用過,在紅軍的不同時期,同一支隊伍也會用到不同的番號。為便于閱讀,還是按照番號順序來依次簡單說明一下。 1、紅1軍,紅軍歷史上有過兩支紅1軍。 第一支紅1軍就是紅一軍團,1935年7月成立,長征途中由紅一軍團改稱紅1軍。 第二支紅1軍是鄂豫皖紅1軍,1930年3月成立,由黃麻起義后組建的紅11軍的三個師合編而成。軍長許繼慎,政委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參謀長朱亞倫,政治部主任熊受暄。1931年1月與紅15軍合編為紅4軍。軍長曠繼勛,政委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 2、紅2軍,1930年7月成立,由湘西紅4軍改編而成,后與鄂西紅6軍合編組成紅二軍團。紅2軍軍長賀龍,政委朱勉之,參謀長張應南,下轄1師1團,師長王炳南。 3、紅3軍,紅軍歷史上曾有過3支紅3軍。其中兩支還曾經(jīng)同時存在過。 第一支紅3軍就是紅三軍團,在長征途中因減員嚴重,被縮編為紅3軍; 第二支是贛西南紅3軍,這個紅3軍成立于1930年7月,歷史紅1軍團建制,全軍5千余人,1933年6月,與紅22軍合編為紅1軍團紅1師,紅3師的番號撤銷。紅3軍軍長黃公略,政委陳毅,參謀長周子昆。陳伯鈞、朱良才,劉疇西都曾經(jīng)擔任過紅3軍所轄師的師長和政委。 第三支紅3軍就是紅二軍團,1931年3月,由紅二軍團縮編而成。軍長賀龍,政委鄧中夏,參謀長陳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 4、紅4軍,紅軍歷史上曾有過3支紅4軍。其中以井岡山紅4軍和鄂豫皖紅4軍的名頭最為響亮。 第一支紅4軍是井岡山紅4軍,由朱老總和陳毅所帶領(lǐng)的南昌起義余部以及湘南起義的部隊,和毛主席帶領(lǐng)的秋收起義的部隊,在井岡山會師以后,組建了工農(nóng)紅軍第4軍,下轄紅10師,紅11師。1930年6月紅4軍成為紅一軍團一部;1932年12月,紅4軍番號撤銷,部隊改編為紅一軍團紅2師一部。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參謀長王爾琢,政治部主任陳毅。 第二支紅4軍湘鄂西紅4軍,1928年7月成立,1930年7月,紅二軍團成立時,紅4軍改稱紅2軍,原紅4軍番號撤銷。這支紅4軍軍長賀龍,政委惲代英,參謀長黃鰲。 第三支紅4軍是鄂豫皖紅4軍。1931年1月成立;1931年11月與紅25軍組成紅四方面軍;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擴編,紅4軍所屬的紅10師、紅11師、紅12師分別擴編為紅4軍,紅9軍,紅31軍。紅4軍未加入西路軍,1937年8月被改編為八路軍129師385旅。歷任軍長和政委有曠繼勛,徐向前,王宏坤,許世友,陳再道,余篤三等,耿飆曾擔任過這個紅4軍的參謀長。 5、紅5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5軍。 第一支紅5軍湘鄂贛邊紅5軍,1928年7月由平江起義部隊成立,軍長彭德懷,黨代表滕代遠,副軍長黃公略,參謀長鄧萍。1930年6月,紅5軍編入紅3軍團,1933年6月,紅5軍與紅8軍合編為紅3軍團紅4師,這個紅5軍的番號撤銷。 第二支紅5軍就是紅一方面軍的紅五軍團,1935年7月改稱紅5軍,軍長董振堂,政委曾日三,代參謀長曹里懷。紅5軍后被編入西路軍參加西征作戰(zhàn),部隊損失嚴重,撤編。 6、紅6軍,紅軍歷史上曾有過4支紅6軍。 第一支紅6軍是東江紅6軍,1929年6月成立,后改編為紅11軍和東江獨立第2師。 第二支紅6軍是鄂西長陽紅6軍,1929年7月成立,軍長李勛,副軍長陳壽山,參謀長李子俊。這支紅6軍成軍剛滿一個月,就被敵人大軍伏擊,軍長犧牲,全軍潰散,番號遂撤銷。 第三支紅6軍是贛西南紅6軍,1930年1月成立,下轄3個旅,軍長黃公略,政委劉士奇,參謀長陳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澤覃。1930年7月,這支紅6軍改稱紅3軍并編入紅1軍團。 第四支紅6軍是鄂西紅6軍,成立于1930年2月,下轄2個縱隊,軍長孫德清,政委周逸群。許光達擔任縱隊司令。1930年7月,這支紅6軍與紅2軍組成紅2軍團。 第五支紅6軍是洪湖新紅6軍,1931年1月成立,因兵力不足,不久改編為獨立團。段德昌擔任軍長和獨立團團長。 7、紅7軍,1929年12月成立,由百色起義的隊伍組編而成,下轄3個縱隊,軍長張云逸,政委鄧小平,參謀長龔楚,政治部主任陳豪人。1933年6月,紅7軍與紅21軍被合編為紅3軍團紅5師。 8、紅8軍,紅軍歷史上有過3支紅8軍。 第一支紅8軍是廣西龍州紅8軍,1930年2月成立,由龍州起義的隊伍組編而成,軍長俞作豫,政委鄧小平,1931年這支紅8軍大部并入紅7軍,番號撤銷。 第二支紅8軍是鄂東南紅8軍,1930年6月成立,由鄂東南紅5軍第5縱隊改編而成,軍長何長工,政委鄧乾元,政治部主任柯慶施。后與紅5軍共同組成紅三軍團。 第三支紅8軍是湘贛紅8軍,1932年3月成立,由湘贛紅軍獨立第1師,獨立第3師合編而成,歷任軍長有李天柱,馮達飛,蕭克,歷任政委有蔡會,王震。1933年6月,這支紅8軍改編為紅六軍團紅17師。 9、紅9軍,紅軍歷史上有過3支紅9軍。 第一支紅9軍是閩西蘇區(qū)紅9軍,1930年3月成立,軍長鄧毅剛,政委高靜山,1930年4月,這支紅9軍改稱紅12軍。 第二支紅9軍是鄂北蘇區(qū)紅9軍,1930年6月成立,總指揮張木阡,政委馬三光,參謀長韋克鐸,1932年,這支紅9軍編入紅3軍。 第三支紅9軍是紅四方面軍紅9軍,1933年6月成立,軍長何畏,政委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1937年3月,這支紅9軍在西路軍西征戰(zhàn)斗中失利,大部犧牲。 10、紅10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10軍。 第一支紅10軍是贛東北蘇區(qū)紅10軍,1930年6月成立,軍長周建屏,政委邵式平,方志敏也曾擔任過這個軍的代政委,1933年1月,這支紅10軍與紅31師合編為紅11軍。 第二支紅10軍是閩浙贛蘇區(qū)紅10軍,1933年1月成立,這支紅10軍也稱新紅10軍,是在老紅10軍改編為紅11軍后,由方志敏等重新組建的,歷任軍長匡龍海,王如癡,劉疇西。1934年11月,這支紅10軍和紅七軍團合編為紅十軍團。 11、紅11軍,紅軍歷史上有過3支紅11軍。 第一支紅11軍是鄂豫邊的紅11軍,1928年7月成立,軍長吳光浩,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曹學楷,下轄3個師,全軍約1500人。1930年4月,這支紅11軍改編為紅1軍。 第二支紅11軍是東江紅11軍,1930年5月成立,軍長古大存,政委吳秉泰,1932年12月,改編為東江紅軍獨立第2師。 第三支紅11軍是紅一方面軍下轄的紅11軍,1933年1月成立,下轄3個師,全軍4500人。軍長周建屏,政委員蕭勁光。1933年6月,改編為紅七軍團紅19師。 12、紅12軍,紅軍歷史上有過3支紅12軍。 第一支紅12軍是鄂東南紅12軍,1929年7月成立,謝振亞任軍長,1929年10月,改編為紅5軍第6縱隊。 第二支紅12軍是閩西紅12軍,1930年4月成立,軍長鄧偉,后由伍中豪,羅炳輝陸續(xù)接任,政委鄧子恢,后由譚震林接任,1930年6月,編入紅一軍團。 第三支紅12軍是閩西新紅12軍,1930年11月成立,由紅20軍和紅21軍合編成新的閩西紅12軍,下轄3個團,兵力共3000余人。歷任軍長包括賀沉洋,左權(quán),游瑞軒,政委施簡,政治部主任李力一。1931年12月,新紅12軍與老紅12軍合并,組編為紅34師。 13、紅13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13軍。 第一支紅13軍是浙南紅13軍,1930年4月成立,下轄3個大隊和教導團,全軍共6000人。軍長胡公冕,政委金貫真,政治部主任陳文杰,參謀長劉蜚雄。1932年4月,軍長胡公冕被捕,1935年11月,紅13軍余部并入浙南紅軍挺進隊。 第二支是紅5軍團下轄的紅13軍,1931年12月成立,由寧都起義的第26路軍73旅改編而成,下轄2個師,董振堂兼任軍長,鄺珠權(quán)任政委,后由何長工接任,鄧友毅任參謀長。1932年6月,由原紅14軍縮編的紅39師也并入紅13軍序列,此時軍長趙博生兼任,政委王如癡。1932年12月,紅13軍番號撤銷,所部并入紅五軍團。 14、紅14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14軍。 第一支紅14軍是蘇南紅14軍,1930年4月成立,軍長何坤,政委李超時,參謀長薛衡競,政治部主任余乃誠。1930年10月,紅14軍主力被敵人打散,余部撤往中央蘇區(qū),番號撤銷。 第二支紅14軍是紅5軍團下轄的紅14軍,1931年12月成立,由寧都起義的第26路軍一部組成,趙博生兼任軍長,黃火青任政委,朱冠甫任參謀長。1932年6月,紅14軍番號撤銷,所部改編為紅39師,并入紅13軍。 15、紅15軍,紅軍歷史上有過3支紅15軍。 第一支紅15軍是徐(州)海(州)蚌(埠)紅15軍,1930年7月成立,下轄3個師,陳資平任軍長,很快在與敵人的戰(zhàn)斗中失利后,番號撤銷。 第二支紅15軍是鄂東南紅15軍,1930年10月成立,下轄2個團,全軍1800人。軍長蔡申熙,政委陳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1931年1月,與紅1軍合編為紅4軍。 第三支紅15軍是紅5軍團下轄的紅15軍,1931年12月成立,由寧都起義的第26路軍一部改編而成,軍長黃中岳,政委左權(quán),參謀長肖世俊。1932年3月,劃歸紅一軍團建制,左權(quán)任軍長,后由陳伯鈞接任,朱瑞任政委,后由樂少華,朱良才陸續(xù)接任。1933年5月,紅15軍縮編為紅五軍團第13師37團。 16、紅16軍,1930年7月成立,由紅5軍第1縱隊和湘鄂贛邊獨立師合編而成,軍長胡一鳴,政委李楚屏,副軍長孔荷寵。1933年6月,縮編為紅16師。 17、紅17軍,1933年8月成立,由湘鄂贛獨立第3師和贛北獨立師河北指揮部合編而成,下轄3個師,軍長張濤,政委方步。1934年2月,因在王文驛戰(zhàn)斗中損失嚴重,被縮編為紅16師46團。 18、紅18軍,1933年2月成立,由湘鄂贛軍區(qū)紅軍獨立第1師和第2師合編而成,軍長嚴圖閣,政委徐洪。1933年6月,紅18軍縮編為紅18師,隸屬紅六軍團建制。 19、紅19軍,紅軍歷史上有過3支紅19軍。 第一支紅19軍是冀中紅19軍,1930年8月成立,由參加河北完縣起義的農(nóng)民赤衛(wèi)隊組成,軍長葛占農(nóng),全軍約4000人。不久在與敵作戰(zhàn)中失敗,遂撤編。 第二支紅19軍是冀東紅19軍,1930年6約成立,由冀東暴動的隊伍一部組成,很快在與敵作戰(zhàn)中失敗,遂撤編。 第三支紅19軍是閩西紅19軍,1933年3月成立,下轄3個師,軍長由葉劍英兼任,政委楊尚昆。1933年6月,縮編為紅34師。 20、紅20軍,紅軍歷史上有過3支紅20軍。 第一支紅20軍是冀南紅20軍,1930年3月成立,由參加河北磁縣暴動的各個武裝合編而成,張兆豐任軍長,唐壽山任政治部主任,后很快在與敵交戰(zhàn)中失敗。 第二支紅20軍是閩西紅20軍,1930年6月成立,由閩西地區(qū)的游擊隊和赤衛(wèi)隊合編而成,下轄3個縱隊,全軍1200人,軍長胡少海,政委鄧子恢。1930年12月,紅20軍編入新紅12軍。 第三支紅20軍是贛西南紅20軍,1930年7月成立,由贛西南地方武裝縱隊和赤衛(wèi)隊合編而成,軍長曾炳春,政委劉士奇。1931年7月,紅20軍撤編。 21、紅21軍,紅軍歷史上有過3支紅21軍。 第一支紅21軍是閩西紅21軍,1930年6月成立,由紅4軍第4縱隊和紅12軍第1縱隊合編而成,軍長胡少海,政委李任予。1930年1月,與紅20軍合編為新紅12軍。 第二支紅21軍是贛南紅21軍,1932年7月成立,由江西紅軍獨立第3師和江西紅軍新獨立第6師合編而成,軍長劉疇西,政委李井泉,參謀長宋時輪。1933年6月,改編為紅三軍團第5師一部。 第三支紅21軍是冀南紅21軍,1930年3月成立,由參加磁縣彭城暴動的農(nóng)民武裝改編而成,成軍不久就在與敵作戰(zhàn)中失敗。 22、紅22軍,紅軍歷史上有2支紅22軍。 第一支紅22軍是贛南紅22軍,1930年6月成立,由贛南地方武裝的多個縱隊合編而成,軍長陳毅,政委邱達三。1930年12月,縮編為紅64師,歸紅12軍建制。 第二支紅22軍是贛南新紅22軍,1932年7月成立,由江西軍區(qū)獨立第4師和第5師合編而成,軍長蕭克,政委梁錫祜。1933年6月,新紅22軍撤編,所部被編入紅一軍團的紅1師和紅2師。 23、紅23軍,1933年3月成立,由江西軍區(qū)第5分區(qū)的幾個縣獨立團合編而成,軍長劉雄武,李宗白任政委,1933年6月,縮編為紅軍獨立第22師。 24、紅24軍,1931年7月成立,由駐山西平定地區(qū)的西北軍起義后組成,軍長郝光,政委谷雄一,參謀長劉德銘。1931年9月,紅24軍余部加入陜北紅軍,成為紅27軍一部。 25、紅25軍,1931年10月成立,下轄2個師,軍長曠繼勛,政委王平章,隸屬于紅四方面軍。1932年11月,紅四方面軍主力遠赴川陜根據(jù)地之后,紅25軍在鄂豫皖重建,軍長吳煥先,政委王平章。1933年4月,新組建不久的紅28軍并入紅25軍。1934年4月,合而復分的紅25軍和紅28軍再次合編成紅25軍,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1934年11月,紅25軍開始長征,此時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1935年9月,紅25軍到達陜北,和陜北紅軍紅26軍,紅27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政委程子華,劉志丹擔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937年8月,紅十五軍團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而原紅25軍則被改編為344旅688團。 26、紅26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26軍。 第一支紅26軍是冀南紅26軍,1930年9月成立,由東明和長垣兩縣的農(nóng)民武裝合編而成,成軍不久就失敗撤編。 第二支紅26軍是是陜甘紅26軍,1932年12月成立,成軍之初未設軍部,師部,只任命了團長。1933年11月,組建紅26軍42師,師長王泰吉,政委高崗,參謀長劉志丹。1935年9月,紅26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78師。1937年8月,第78師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第687團2營和688團2營。 27、紅27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27軍。 第一支紅27軍是鄂豫皖紅27軍,1932年10月成立,由英山縣和霍山縣獨立團以及其他一些隊伍合編而成,軍長劉士奇,政委郭述申,副軍長吳寶才。1932年11月,紅27軍建制撤銷,所部并入紅25軍。 第二支紅27軍是陜北紅27軍,1935年1月成立,由陜北游擊隊的3個獨立團合編而成。1936年9月,陜北紅軍和紅25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紅26軍被改編為第81師。1937年初,重建紅27軍,軍長賀晉年,政委李宗貴。1937年8月,紅27軍被改編為八路軍120師直屬炮兵營和輜重營。 28、紅28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28軍。 第一支紅28軍是皖西紅28軍,1933年1月成立,軍長廖榮坤,政委王平章。4月編入紅25軍,10月紅28軍又重新組建,1934年4月,再次并入紅25軍,1935年2月,再次重建紅28軍。1937年,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一部。 第二支紅28軍是陜北紅28軍,1935年12月成立,又陜北紅軍和游擊隊合編而成。軍長劉志丹,政委宋任窮,參謀長唐延杰。1936年4月,劉志丹在東征時犧牲,宋時輪接任軍長。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120師弟358旅第716團2營。 29、紅29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29軍。 第一支紅29軍是陜南紅29軍,1933年2月成立,由川陜邊游擊隊合編而成。軍長陳淺倫,政委李艮。1933年4月,部隊與敵戰(zhàn)斗失利,余部撤到川北,并入紅四方面軍序列。 第二支紅29軍是陜北紅29軍,1936年3月成立,由陜甘紅一團和宜川中川的兩個獨立營合編而成,軍長蕭勁光,政委朱理治。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129師特務營,后被改編為留守兵團警備第二團。 30、紅30軍,紅軍歷史上有過2支紅30軍。 第一支紅30軍是紅四方面軍的紅30軍,1933年7月成立,由紅四方面軍紅4軍第11師擴編而成,軍長余天云,政委李先念,下轄紅88師,紅89師,紅90師,紅88師師長汪烈山,政委王建安,紅89師師長柴鴻儒,政委杜義德,紅90師師長鄒洪盛,政委程世才。1936年10月,紅30軍編入西路軍參加西征作戰(zhàn),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后,李先念帶領(lǐng)少數(shù)紅30軍將士由新疆輾轉(zhuǎn)回到延安。 第二支紅30軍是紅一方面軍的紅30軍,1936年4月成立,由陜北紅軍獨立團和陜北幾個縣的獨立營合編而成,軍長閻紅彥,政委蔡樹藩。19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129師炮兵營。 31、紅31軍,1933年7月成立,由紅四方面軍第73師擴編而成,歷任軍長包括王樹聲,孫玉清,余天云,蕭克,歷任政委有張廣才,詹才芳,周純?nèi)錾辍?937年2月,紅31軍參加援西軍。1937年8月,紅31軍改編為八路軍129師386旅。 32、紅32軍,紅軍歷史上有2支紅32軍。 第一支紅32軍是東北地區(qū)紅32軍,1932年9月成立,由吉林磐石和海龍縣的農(nóng)民武裝組建而成,初建時負責人是李紅光和孟潔民,后由楊靖宇接手。1933年9月,紅32軍改編為人民革命軍第1獨立師。 第二支紅32軍是由紅九軍團改編的紅32軍,1935年6月成立,軍長羅炳輝,政委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黃火青。1936年7月,紅32軍編入紅二方面軍。1937年8月,紅32師改編為八路軍120師359旅718團。 33、紅33軍,成立于1933年11月,由川東游擊隊改編而成,劃歸紅四方面軍建制。軍長王維舟,政委楊克明。1935年,編為左路軍,隨四方面軍南下,時任軍長羅南輝,政委楊克明。1936年1月,紅33軍編入紅5軍,33軍番號撤銷。 34、紅34軍,成立于1933年8月,由川陜軍區(qū)的幾個獨立師合編而成。軍長張廣才,政委袁克服。1935年5月,紅四方面軍取消紅34軍的建制,所部分配到幾個主力軍中。 35、紅35軍,成立于1930年10月,由贛南地區(qū)的數(shù)支紅軍地方武裝合編而成,軍長羅貴波,后由鄧毅剛接任,政委邱達三,后由李井泉接任,參謀長鄢一心,后由宋時輪接任。1931年10月,紅35軍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3師,1932年7月,和獨立第6師合編為紅21軍。 自此紅軍時期共計使用了35個軍的番號,因為有些番號被多次使用,實際出現(xiàn)過的軍超過了70個。 簡單盤點一下,紅軍時期的方面軍屬于是軍隊的最高建制,其主要軍政首長,參加授銜的基本都是元帥的級別。 軍團是比方面軍低一個等級的建制,軍團的主要首長,參加1955年授銜的,一般是上將起步。和軍團的規(guī)模有關(guān),像規(guī)模比較大的紅一軍團,紅三軍團,相比規(guī)模較小的紅六軍團,紅九軍團來說,那是不可以道里計的。而紅六,紅九比那些規(guī)模更小的軍團來說,又好了不少。 紅六和紅九雖說沒有大將,可是上將數(shù)量還是很可觀的。 紅七和紅十軍團授銜情況一般,主要是因為承擔了九死一生的任務,核心將領(lǐng)損失殆盡,還好出了個粟裕大將,給這兩個軍團撐起了場面。 紅十五軍團是個比較特別的部隊,本來只是紅四下面的一支偏師,按規(guī)模來說算是小的,不過無論從將領(lǐng)還是部隊的后續(xù)發(fā)展,都非常不錯,如果程子華也參加授銜的話,紅十五軍團會更輝煌。 到軍這一級,兵強馬壯的軍達到2萬人,有些軍只有1000出頭,基本沒有可比性。以那些主力軍來說,軍政首長授銜的話一般也是上將或者中將。 授銜時有一項原則就是紅軍時期的任職:元帥要求是軍團級以上;大將軍級以上;上將師級以上。從這一點來說,以上70個軍的軍政首長獲得中將以上是實至名歸。上將中有幾位,如蘇振華,韋國清,唐亮等,在紅軍期間是沒能達到師級標準的,屬于是后期表現(xiàn)出色,被破格的。而像紅25軍中劉震和韓先楚,差不多都是在紅軍改編成八路軍之前,才將將被提拔成師一級,這還是因為紅十五軍團的軍團建制被保留的情況下進行擴軍,這兩位虎將才有了提拔的機會。 另外有一個有意思的情況,紅軍的70+的軍中來自北方的不超過10個,規(guī)模比較大的也就是紅五軍團和陜北紅軍,其他幾支都是零星散布在北方各省,并且規(guī)模有限,存續(xù)時間也不長。 這種情況也很容易理解,畢竟革命的主要力量還是集中在湖南,江西,福建等幾個南方省份,在北方還是比較弱小的。 紅五軍團因為是寧都起義的部隊,這支馮玉祥的西北軍成軍時招募的大部分士兵都是河北及周邊幾個省的,紅五軍團是紅軍期間我軍中北方人最多的一支隊伍。 陜北紅軍本來規(guī)模也不大,后來紅25軍和紅軍主力陸續(xù)到達陜北后,才跟著發(fā)展起來。陜北紅軍一共有5個軍,只有紅26軍成立較早,其余的紅27軍,28軍,29軍,30軍都是在紅軍到達陜北之后才成立的。 所以在我軍中北方將領(lǐng)的比例也是偏低的,元帥只有徐帥一人,大將沒有,上將有8位,張宗遜,趙爾陸,閻紅彥,李達,呂正操,董其武,周恒,烏蘭夫,中將多一些,有22位,如孫繼先,孫毅,倪志亮,萬毅等。整體比例來說,大約占到10%到20%。 下文會接著介紹八路軍時期的情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