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強攀親戚,似乎能為坦克找出許多不同的“祖先”,雖然樣子千差萬別至少那么一丟丟的基因相似。比如——攻城塔、“流動戰(zhàn)車”和戰(zhàn)斗戰(zhàn)車等。而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一種軍事裝備,更像是遠房堂兄弟,而絕非坦克的直接祖先。它存在于坦克已經問世的時代,但它的起源早于坦克,因此可以稱得上是“長兄”。 這種裝置被稱為Fahrbare Panzerlafette,翻譯為“可移動裝甲炮架/機動式裝甲炮架”,但通常簡稱為Fahrpanzer。這套設備集裝甲防護、火炮和有限的機動性于一體(盡管只能在戰(zhàn)場外移動)。在俄語中,它被稱為舒曼-格魯森裝甲炮車(Shumman-Gruson Fahrpanzer)。 格魯森(Gruson)專注于火炮和炮塔的設計,而舒曼(Schumann)則提出了可移動炮架的概念。有趣的是,另一種獨特的設計——格呂松的可伸縮炮塔,據說也是由舒曼參與開發(fā)的。 與坦克甚至攻城塔不同,這種裝甲炮車并非在戰(zhàn)斗中于戰(zhàn)場上移動。它的目的是在需要時部署到預先構筑的陣地上,并從固定位置開火。而且,它不僅僅用于側翼火力支援,盡管此類火炮通常被設計為執(zhí)行這類任務。 以下是這款炮車在陣地上的一些精美插圖: 裝甲壁的厚度可達10毫米,裝甲炮塔的厚度為40毫米。炮塔的重量為2550千克,而在運輸狀態(tài)下的總重量約為3600千克。這是使用雙軸車架時的重量,最初使用的是單軸車架。最早的運輸方式是由馬匹牽引,后來改為使用汽車和拖拉機。 炮塔內僅有一名炮手,但全體操作人員包括兩人,另一名負責運送彈藥,通常站在入口旁協(xié)助。炮塔內雖然設有兩個座位,但在開火過程中容納兩人顯得過于擁擠。 該裝甲炮車的主要武器是53毫米格魯森(Gruson)火炮,其炮管長度為24倍口徑,彈丸重量1.75千克,初速495米/秒,射程3200米,射速每分鐘30發(fā),射角范圍為-5°到+10°,水平射擊范圍為全周向。 如果使用的是57毫米火炮,其炮管長度為25倍口徑,彈丸重量為2.72千克,初速430米/秒,射程5500米。 以下是53毫米火炮的一張示意圖片: 還有一種37毫米火炮,這種型號較少使用。其槍管長度為30倍口徑,射程2000米,彈丸重量為0.9千克,射角范圍為-10°到+10°。 這種裝甲炮車有兩種主要的使用方式:野戰(zhàn)和堡壘防御。在野戰(zhàn)中,炮車被安置在預先挖好的戰(zhàn)壕中使用。而在堡壘防御中,它通常被安裝在鐵軌上,可以通過軌道從掩體中移動到射擊位置。 總的來說,這種設計在當時是非常成功的。至于它經常出現(xiàn)在關于奇特或荒謬的軍事裝備的分類文章中,這種評價是不公平的。 以下是一種早期運輸裝甲炮車的方式: 這是更為完善的運輸版本,現(xiàn)藏于雅典的一家博物館。 遺憾的是,關于這些裝甲炮車的生產情況以及在不同國家的使用,資料要么極其匱乏,要么不準確且互相矛盾。 到處都表明,德國剩下了200輛裝甲車。然而,這個數(shù)字顯然是四舍五入的。 羅馬尼亞收到334輛裝備53毫米火炮的炮車和225輛裝備37毫米火炮的炮車。事實上,如果計算所有安裝在堡壘中的53毫米火炮,數(shù)量超過350,但…… 羅馬尼亞塞雷特河上的塔樓 保加利亞購買了30輛裝備57毫米火炮的裝甲炮車。 在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4輛保加利亞的戰(zhàn)利品裝甲炮車被送到南斯拉夫。 有提到,奧匈帝國的“斯科達”工廠曾生產過裝備奧地利57毫米“卡塞馬特炮”6 cm Kasemattkanone M98/M99【“卡塞馬特炮”為音譯,解釋為掩體炮或堡壘炮】的裝甲炮車。似乎這些裝備奧地利火炮的裝甲炮車曾被送到希臘,但具體數(shù)量沒有確切資料。 瑞士也接收了這些裝備,但沒有找到確切的數(shù)量資料。事實上,瑞士曾使用過多種形式的53毫米火炮,通常沒有明確說明這些火炮的具體類型,僅提供了武器總數(shù)。在裝甲炮車的形式中,大約有12輛幾乎全都經歷了二戰(zhàn),并在后來被拆除。 提到的其他接收國包括丹麥、比利時和智利。關于智利和比利時的情況我無法提供更多信息,也沒有找到相關資料。至于丹麥,雖然沒有提到該國的具體情況,但目前有一輛裝備37毫米火炮的裝甲炮車存放在博物館中。 顯然,在丹麥(以及智利和比利時)情況與荷蘭類似,荷蘭曾為試驗配備一輛裝有57毫米火炮的裝甲車(但在關于這些設備的描述中沒有提到)。荷蘭軍隊計劃為其配備已經在服役的57毫米火炮,但后來完全放棄了這個計劃。 至于比利時,還可以推測,展示在博物館中的裝甲車只是戰(zhàn)利品而已。 目前這就是所有信息,且非常有限。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裝甲車被廣泛用于德國軍隊。它們通過汽車運輸,并作為反坦克武器使用。雖然該火炮的穿甲能力較弱,但對于當時的坦克來說足夠了。然而,歷史上沒有保存關于與坦克交戰(zhàn)的結果的數(shù)據。 在羅馬尼亞,大部分53毫米火炮被重新安裝到專門設計的輕型野戰(zhàn)炮架上,這些炮架的重量非常輕——整套系統(tǒng)在戰(zhàn)斗狀態(tài)下的重量為350公斤。 順便提一下,在俄羅斯,杜爾拉赫爾先生與同僚也制造了類似的炮塔,只不過配備了57毫米諾登菲爾特(Nordenfelt gun)火炮,這款火炮與格魯森的火炮非常相似。該系統(tǒng)在1902年進行了試驗,但沒有被采納為正式武器。 法國也創(chuàng)造了類似的系統(tǒng),但只留下了這樣的一張圖片。 如果說裝甲車是坦克的遠親,那么它自己也有一個遠親在比利時。在比利時,類似的57毫米防御性火炮沒有被安裝進炮塔,而是為保護炮組人員設計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構。 根據這張照片,似乎有一些裝甲車一直持續(xù)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此外,裝甲車還有后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德國使用了裝甲機槍窩—MG-Panzernest,這些機槍窩也可以進行運輸。它們既在東線,也在西線使用過。 這是一張被蘇軍繳獲的MG-Panzernest的照片。 這也是一個戰(zhàn)利品,但在法國是運輸型版本。 而在列寧格勒圍困期間,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移動火力點: 這種有趣的武器很少被提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