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最親的人。 過年過節(jié),大家一起聚一聚,吃頓飯,扯幾句,倍感欣慰。
在相處的時候,你別忘了,一旦產生了內耗,那就會波及到每一個人,吃不了兜著走。 出于對自家的愛護,對以下幾件事,你要守口如瓶,避免仇恨。 01 父母對你的偏愛:本是私底下的事,不能說。 三國時,曹操成為了中原的霸主。 他的嫡子意外過世后,如何立儲,迫在眉睫。 二兒子曹丕,帶兵打仗還可以,但是文采不是很好;兒子曹植,文采非常好,并且身邊有楊修等謀士。 當曹操偏愛曹植的時候,曹丕就不樂意了,聯合一些大臣,勸說曹操,導致家人都很煩惱。 曹丕稱帝之后,逼著曹植七步之內寫詩,否則就問罪。
很多人都認為,兄弟姐妹反目成仇,是父母偏心造成的。畢竟,誰都有繼承家業(yè)的權利,憑什么都給一個人占好處? 父母過世了,按理說,偏心的害處就自然消失了。 可是我們不要大意,一旦把父母曾經偏愛自己的事情,說出來,還是會矛盾爆發(fā)。誰都不是省油的燈。 我的外婆,九十多歲過世。 對于外婆的遺產,大家商議了一陣子,分掉了。 我的四舅舅過生日,親戚們歡聚一堂。 小舅舅喝了幾杯酒,管不住嘴,說:“我崽讀書的時候,媽給了五千多。要不然,讀書是一個大問題?!?/p>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大家頓時明白,小舅舅的兒子讀書,大部分費用是外婆供應的。 當場,四舅舅就丟了碗筷,認為小舅舅是算計外婆的錢。 四舅舅指責小舅舅,說:“一個八九十歲的老媽媽,你還好意思讓他掏錢養(yǎng)孫子!” 筵席不歡而散,后來幾個舅舅都不聚了。 人的心眼,有大有小。一旦出現一個小心眼的人,過去的事情,會成為一根刺,很礙眼。 很多好處,是過去得到的,你拿好就可以了,不要在后來,還炫耀一番。 偏心,其本質是父母和某一個孩子,單獨的愛護,是私下的行為。真的沒有必要,都公之于眾。公私分明,這是做人的原則之一。 02 心底里對侄兒侄女的嫌棄:本不是一家人,沒必要說。 有一種聊天方式,叫“哪壺不開提哪壺”。 還有一種聊天方式,叫“倚老賣老”。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是大家庭里的長輩,也年紀很大了。 出于尊重,侄兒侄女會來給你拜年。在兄弟姐妹聚會的時候,我們的子孫都會來。 很多人就會習慣性地,問東問西,或者對晚輩挑三揀四。 比方說,某個侄女,三十歲了,還沒有結婚。這是不符合人生規(guī)律的,顯得另類。 姑姑開口就問:“某侄女,你找對象嗎?我給你介紹一個?!?/p> 指不定,侄女就生氣了。這是戳到了她的痛處。順理成章,侄女的父母,是不是也生氣了?
侄兒侄女好幾個,不可能每一個都混得好,都讓你滿意,看順眼。 一旦有某一個晚輩,你看不順眼了,那就要說話當心了。別隨意開口,不愉快的話,挑剔的話,都要忍住。 兄弟姐妹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家人了,何況是侄兒侄女呢?都是幾個家庭之間的關系,不要當成一個家庭來看。 大家互相走動,也如同蜻蜓點水一般,關系在表面。你保持親戚的客套,就夠了。 03 自家的丑事:本就是小家內的事,和大家無關。 我們聽他人說家丑,會這樣想:“來說是非者,就是是非人?!?/p> 其實你自己說家丑,別人在聽,跟你的想法,一模一樣。 你把兄弟姐妹,繼續(xù)當自己人,這看起來不錯。但事實上,內外有別。也許他們還不如外人。 人有一種不好的習慣——訴苦。 認為自己的苦,告訴了兄弟姐妹,得到幾句安慰,好受多了。但是之后,會有什么事情發(fā)生,那就不好確定了。 我的小舅媽,總是抱怨女兒不爭氣。 其女兒戀愛三四次,還未婚先孕幾次。被村里人當成笑話。 女兒結婚,女婿是一個外地農民工。小舅媽百般嫌棄,還動不動就讓女兒離婚。 再后來,女兒真的離婚了,獨自帶著兩個小孩,回到娘家。女婿在一次意外中過世,并且得到了幾十萬的賠償款,都作為了孩子的撫養(yǎng)費。 大家都笑話小舅媽,把女兒當成商品,賣了好幾次,最終得到一次高價。 是的,并沒有人同情小舅媽,而是看了一場笑話。 “青春痘,長在別人臉上,我不傷心”,這樣的心態(tài),是普遍性的。兄弟姐妹,也是一樣。 父母走了,意味著大家庭已經散了。兄弟姐妹一步步變成外人,無法逆轉。 學會遮擋家丑,把兒女當成最值得信任的人,這是對的。 04 不管是愛情,還是親情友情,都情深不壽。 太用力的感情,適得其反,變成了傷害。 因此,父母過世后,兄弟姐妹相處,要學會“三七定律”:糊涂七分,明白三分;愛己七分,愛人三分;距離七分,相處三分。 順著時間和家庭的改變,慢慢疏遠,多數時光,相見不如懷念。 往后的日子,回到自己的小家,兒孫滿堂,幸哉樂哉。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