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池明,十歲投身革命,十五歲便加入紅軍。 十八歲,他已升任紅五軍團作戰(zhàn)科代科長。 三十一歲時,他成為軍政委,三十八歲授中將,成為新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開國中將。 戰(zhàn)火紛飛歲月里,他從南到北,血染沙場,屢立奇功;和平年代,他轉戰(zhàn)后勤,為部隊現(xiàn)代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38歲中將,放眼當今,這幾乎是匪夷所思的年齡與職務,而張池明卻做到了。 然而晚年的他卻被解除了職務,這是為何? 他曾擔任炮兵政委,是最年輕的開國中將,1985年被解除一切職務 四將并列,唯他稱“最” 195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實行軍銜制。 在那一年,一批叱咤風云的將帥被授予軍銜,而其中年紀最輕的開國中將,則非張池明莫屬。 這位河南新縣走出的少年英雄,于38歲之時站上了共和國軍功的高臺。 當時同為1917年出生的開國中將共有四人:張池明、謝有法、劉西元、周志堅。 張池明出生于1917年8月24日,稍晚于其他三位,因此,這“最年輕”的桂冠,名正言順歸他所有。 張池明,曾用名張家相、張赤民,1932年參加紅軍。 那一年,他年僅15歲,青春年華尚未褪去,卻已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洪流。 從紅27軍少共團委書記到紅15軍團司令部作戰(zhàn)科代科長,他憑借過人的膽識與才干步步走向前線核心。 于槍林彈雨中成長的少年,帶著赤誠之心走過漫漫長征路。 1937年,他進入抗日軍政大學深造,開啟了他抗日戰(zhàn)場的篇章。 在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乃至新四軍中,張池明先后擔任作戰(zhàn)科科長、參謀長和旅政治部主任等職。 鹽阜軍分區(qū),他以政治智慧穩(wěn)定局勢;冀魯豫支隊,他以軍事實力打擊敵寇。在民族存亡之際,他是戰(zhàn)場的開拓者,更是將士的主心骨。 后來他隨部隊一路北上,肩負重任,步履鏗鏘。 從遼沈到平津,再至海南島,張池明統(tǒng)率部隊,親歷沙場。 遼沈戰(zhàn)役中,他深度參與指揮,助力全殲廖耀湘兵團,為解放東北立下大功。 平津戰(zhàn)役,他與部隊協(xié)同作戰(zhàn),用智慧與膽略為北平和平解放奠定基礎。 至海南島,他不懼重洋阻隔,率部橫渡海峽,殲滅守敵。 這三場戰(zhàn)役,場場關鍵,步步驚險,皆見證了他作為政治領導者的堅定決策與超凡才干。 1948年底至1949年初,中央軍委下達全軍整編命令,統(tǒng)一番號,優(yōu)化編制。 此時,32歲的張池明已是軍中翹楚,被任命為東北野戰(zhàn)軍第43軍政治委員。 放眼整個第四野戰(zhàn)軍,他是最年輕的一位軍政主官;再看全軍,他同樣無出其右。 新中國成立后,戰(zhàn)火消弭,張池明的職責卻并未減輕。 他轉戰(zhàn)后勤領域,致力于解放軍戰(zhàn)斗力保障工作。 從中南軍區(qū)后勤部政治委員到部長兼政委,再到總后勤部參謀長,他始終以高度的責任感投入軍隊建設。 那些隱于幕后卻事關全局的事務,他處理得井井有條,為共和國武裝力量的現(xiàn)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1955年9月,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張池明以38歲的年輕之姿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當時最年輕的中將。 解放戰(zhàn)爭中大展身手 1949年初春,戰(zhàn)火彌漫,風云激蕩,張池明開始大展拳腳。 2月,他被任命為第43軍政治部主任,不久后,升任軍政委,與軍長李作鵬一道,率部迎接南下戰(zhàn)斗的艱巨使命。 4月,第43軍奉命從河北安次出發(fā),穿越中原,經(jīng)開封、蘭封、河口,直抵湖北黃安、長軒嶺地區(qū)集結。 5月15日,張池明與李作鵬指揮全軍強渡長江。 江水滔滔,硝煙漫天,敵人的防線在他們猛烈的攻勢下土崩瓦解。 大軍過江后,迅速沿鄂城、大冶、九江、永修一線展開追擊,將逃竄的國民黨殘部悉數(shù)掃蕩。 6月下旬,第43軍接到命令,參加湘贛戰(zhàn)役。 張池明和李作鵬率部晝夜急行,窮追猛打,與敵展開激烈交鋒,殲滅白崇禧部4600余人。 烈日炙烤下的湘贛大地,見證了第43軍浴血奮戰(zhàn)的身影。 然而,隨著敵軍迅速撤逃,追擊的難度陡增,截殲目標漸失。 面對戰(zhàn)場上的種種困境,第43軍于7月下旬奉命在宜春地區(qū)進行短暫休整。 此時,部隊飽受戰(zhàn)斗疲勞與疾病的困擾,官兵士氣有所波動。 張池明深知,軍心乃勝敗之基。 他與李作鵬推行“兵強馬壯”運動,采取多項措施穩(wěn)固軍隊狀況。 他們命令全軍集中醫(yī)治病患,改善伙食,加強休養(yǎng),同時減少訓練強度,保障士兵的睡眠時間。 此外,他要求各級干部轉變觀念,關心士兵生活,妥善管理物資,甚至特別強調要善待騾馬。 40天的修整后,部隊煥然一新,士氣高昂,為接下來的征程打下堅實基礎。 9月中旬,整裝完畢的第43軍再度出發(fā),南下經(jīng)吉安、南康,翻越梅嶺,直插南粵腹地。 10月2日,廣東戰(zhàn)役打響,張池明率部晝夜兼程,發(fā)起猛烈追擊。 10月10日,他親率第127師冒著滂沱大雨,急行軍至佛岡,一舉殲滅敵軍一個整團。 隨后,第128師兵鋒直指花縣,于12日殲敵殘部,旋即與第44軍協(xié)同進占廣州城。 11月4日,廣東戰(zhàn)役塵埃落定,第43軍的旗幟在粵地迎風招展。 1949年11月初,解放戰(zhàn)爭進入最后的決勝階段,廣西戰(zhàn)役拉開序幕。 第四野戰(zhàn)軍和第二野戰(zhàn)軍四個兵團協(xié)同作戰(zhàn),分三路揮師南下,誓將國民黨殘余部隊徹底殲滅。 張池明所在的第43軍在這場戰(zhàn)役中擔當先鋒重任,策馬西進,用一連串雷霆出擊將敵軍打得潰不成軍,為廣西全境解放立下赫赫戰(zhàn)功。 11月15日,張池明與軍長李作鵬奉命率第43軍從廣州出發(fā),兼程西進。 部隊行至信宜東北東鎮(zhèn)圩時,接到新的命令:北上堵截桂北南逃之敵。 26日,第43軍突然出現(xiàn)在信宜以北的橋頭鋪,迅速切斷敵軍退路。 面對來勢洶洶的第11兵團,他們不費吹灰之力擊潰敵先頭部隊第226師,打響廣西戰(zhàn)役的第一槍。 戰(zhàn)機稍縱即逝。 張池明率第129師連夜攻占容縣、北流,勢如破竹。 他們不僅殲滅了敵第11兵團的指揮部,還擊斃了副司令官胡若愚。敵軍一時群龍無首,節(jié)節(jié)敗退。 此時,國民黨第3兵團司令張淦率殘部退守博白,企圖逃往雷州半島。 張池明與李作鵬看準時機,命令第127師379團與第128師382團全速奔襲博白。 兩團戰(zhàn)士以每小時6公里的急行軍,于11月30日同時突入博白,直搗敵兵團部,活捉張淦,徹底摧毀第3兵團的指揮系統(tǒng)。 第3兵團陷入指揮癱瘓,兵員四散,各部隊潰不成軍。 張池明與李作鵬立即率第43軍,與兄弟部隊聯(lián)手發(fā)起總攻。 他們迅速圍殲第3兵團所轄第7軍、第48軍和第126軍,除少量殘敵僥幸逃往欽州,其余悉數(shù)被殲滅。 隨后,第43軍馬不停蹄,繼續(xù)協(xié)同兄弟部隊追擊敵第1、第11兵團殘部于小董圩地區(qū),將第46軍、第97軍一并殲滅。 12月14日,廣西全境解放,敵軍覆滅,第43軍因卓越表現(xiàn)受到四野通令嘉獎。 廣西戰(zhàn)役結束后,新的任務接踵而至。 12月,第43軍與第40軍接到命令,受領橫渡瓊州海峽、解放海南島的艱巨任務。 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和敵軍殘存的海上力量,部分官兵心存畏懼:怕海洋深不可測,怕敵機艦攻擊。 作為政委,張池明清楚,信念不堅,勝利難期。 他向士兵講解國民黨守島部隊的虛弱實情,指出其戰(zhàn)斗力差、機動能力有限;同時組織全軍學習海洋潮汐規(guī)律和航海技術,模擬海上作戰(zhàn),練兵備戰(zhàn)。 為鼓舞士氣,他廣泛宣傳第128師382團副排長魯湘云利用木船成功擊退敵艦的英勇事跡,用實例激發(fā)戰(zhàn)士們的自信與勇氣。 通過一系列扎實準備,全軍克服了心理障礙,掌握了渡海作戰(zhàn)的基本技能,士氣空前高漲,為即將到來的戰(zhàn)斗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1950年初春,南海波濤翻涌,解放海南島的戰(zhàn)役全面啟動。 中共中央和軍委決定采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主力強渡相結合”的戰(zhàn)役方針,第15兵團統(tǒng)籌指揮,全軍迅速展開部署。 第43軍軍政主官李作鵬、張池明,以縝密的謀劃和果斷的行動,為這場關鍵戰(zhàn)役奠定勝利基礎。 2月,第43軍率先制定偷渡計劃,擬派出1個加強團擔任首批渡海任務,并上報主席審批。 毛主席對此表示贊同,但張池明認為初戰(zhàn)成敗影響深遠,決不能輕率行事。 他提出改為派1個加強營試渡,確保計劃萬無一失。 經(jīng)過兵團領導同意后,他與軍長李作鵬商議,決定由第128師383團承擔首批偷渡重任。 團長徐芳春臨危受命,負責指揮這一冒險之舉。 2月下旬,張池明親赴383團動員,將全軍信念與希望傾注于這支先遣隊伍。 3月10日,湛江東南硇洲島,戰(zhàn)士們整裝待發(fā),海風帶著腥咸撲面而來。 夜幕降臨之際,383團的加強營悄然起渡。 戰(zhàn)士們駕馭木帆船,頂著海風和波浪,向著海南島東北文昌縣赤水港至銅鼓嶺一帶進發(fā)。 次日上午,他們成功登陸,迅速建立橋頭堡。 3月31日,第二批偷渡行動拉開帷幕。 這一次,第127師派出一個加強團,由師長王東保、政委宋維栻率領,部隊從雷州半島東南博賒港起渡。 4月1日清晨,他們在??谝詵|的塔市和北創(chuàng)港一帶順利登陸。兩次偷渡均取得圓滿成功,為主力強渡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4月16日,在鄧華指揮下,第15兵團主力部隊分兩個梯隊發(fā)起大規(guī)模登陸作戰(zhàn)。 23日,第43軍軍部和余下部隊在李作鵬、張池明帶領下從雷州半島起渡,次日成功登島。 登陸后,全軍迅速展開追擊作戰(zhàn),敵軍在解放軍的鐵拳下潰不成軍。戰(zhàn)士們翻山越嶺、穿過密林,用堅韌和勇氣將敵人逐一剿滅。 5月1日,海南島戰(zhàn)役宣告勝利。 整個戰(zhàn)役歷時近兩個月,戰(zhàn)術上嚴密組織、步步推進,戰(zhàn)略上高效協(xié)同、直取要害。 這是解放戰(zhàn)爭中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渡海作戰(zhàn),也是解放軍打破海峽封鎖、開創(chuàng)海上戰(zhàn)斗勝利的里程碑。 此戰(zhàn)之后,南疆再無烽煙,海南從此迎來和平曙光。 晚年被解除職務 1962年10月,張池明擔任總后勤部副部長兼后勤學院院長,開始負責全軍后勤作戰(zhàn)勤務和援外事務。 作為后勤學院院長,他肩負著培養(yǎng)后勤精英的任務;同時,他又需分管全軍的后勤事務,這份責任如山。 1965年6月,越南戰(zhàn)事升級,中國政府決定派出援越抗美部隊。 后勤保障成為此次行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軍委將這一重任交給張池明。 他迅速成立由財務、軍需、軍械、運輸、衛(wèi)生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領導小組,主持擬定后勤保障方案。 他的工作細致入微,從物資調度到戰(zhàn)場供應,從方案設計到具體落實,事無巨細,皆親自過問。 同年7月,他奉命率總參、總政、總后的聯(lián)合慰問團前往越南。 跨越國界之后,慰問團頂烈日、鉆密林,翻山涉水,深入援越部隊基層。 張池明堅持與每一地的指戰(zhàn)員座談,傾聽意見,收集問題,并現(xiàn)場協(xié)調解決實際困難。 他帶去的不僅是祖國的關懷,更是戰(zhàn)士們信念的激勵。 這次慰問大大鼓舞了援越部隊的士氣。 1966年7月,張池明被任命為總后勤部政委。 三年后,他出席中共九大,當選中央委員和中央軍委委員,成為軍中重要領導之一。 1971年,總后部長邱會作離職反省后,張池明擔任總后黨委書記,全面主持后勤工作,直至1973年張宗遜上任為部長。 在這一時期,他為軍隊后勤保障體系的完善付出了巨大努力,多項政策的落實和戰(zhàn)備資源的合理分配都凝聚了他的智慧與心血。 1975年8月,張池明調任軍委炮兵政委。 然而,這段任職時間頗為特殊,彼時正值特殊時期的尾聲,政治風波未息。 動蕩時期,他雖身居高位,卻因執(zhí)行了部分錯誤政策而深陷旋渦。 1977年12月,他被解除軍職,上級對相關問題展開調查,他難辭其咎。 1985年3月,張池明按正兵團職待遇離休休養(yǎng)。 他卸下肩上的重擔,卻未停下手中的筆。 離休后,他積極參與軍史、戰(zhàn)史的編纂工作,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1997年11月8日,張池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 在特殊時期,他雖未能擺脫局勢裹挾,犯下錯誤,但功與過,榮與辱,皆隨時間沉淀于歷史洪流之中。 從沙場上運籌帷幄的將才,到后勤保障領域的主心骨,他已經(jīng)用行動詮釋了何為責任。 參考資料: 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中將張池明_陳喬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