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經(jīng)》又名《華氏中藏經(jīng)》,舊署華佗所作,具體成書年代不詳?!吨胁亟?jīng)》稟承了《內(nèi)經(jīng)》天人相應(yīng)、順應(yīng)自然,以陰陽為總綱的思想,發(fā)展了陰陽學(xué)說,倡導(dǎo)重陽論?!吨胁亟?jīng)》較早地將臟腑學(xué)說的理論系統(tǒng)化,提出了以形色脈證相結(jié)合、以脈證為中心分述五臟六腑寒熱虛實的辨證方法。在中國醫(yī)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華佗(約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yī)學(xué)家。華佗與董奉、張仲景并稱為“建安三神醫(yī)”。少時曾在外游學(xué),行醫(y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鉆研醫(yī)術(shù)而不求仕途。他醫(yī)術(shù)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于手術(shù)。并精通內(nèi)、婦、兒、針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華佗被后人稱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醫(y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杰出醫(yī)術(shù)的醫(yī)師。 《中藏經(jīng)》 東漢華佗 序 華氏中藏經(jīng)。見鄭樵通志藝文略。為一卷。陳振孫書錄解題。同云漢譙郡華陀元化撰。宋史藝文志。華氏作黃蓋誤。 今世傳本有八卷。吳勉學(xué)刊在古今醫(yī)統(tǒng)中。余以乾隆丁未年入翰林。在都。見趙文敏手寫本。卷上。自第十篇性忌則脈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為一卷。卷下。自萬應(yīng)丸藥方至末為一卷。失其中卷。審是真跡。后歸張?zhí)峰\芳。其弟錄稿贈余。又以嘉慶戊辰年。乞假南歸。在吳門見周氏所藏元人寫本。亦稱趙書。具有上中下三卷。而缺論診雜病必死候第四十八。及察聲色形證決死法第四十九。兩篇。合前后二本。??泵鞅?。每篇脫落舛誤。凡有數(shù)百字。其方藥名件次序分量。俱經(jīng)后人改易?;蛴袆h去其方者。今以趙寫兩本為定。此書文義古奧。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妓鍟?jīng)籍志。有華佗觀形察色。并三部脈經(jīng)一卷。疑即是中卷。論診雜病必死候以下二篇。故不在趙寫本中。未敢定之。 鄭處中之名不見書傳。陳振孫亦云自言為華先生外孫。稱此書因夢得于石函。莫可考也。序末稱甲寅秋九月序。古人亦無以干支紀歲。不著歲字者。疑其序偽作。至一卷三卷八卷分合之異。則后人所改。趙寫本。旁注有高宗孝宗廟諱。又稱有庫本。陸本異同。是根據(jù)宋本手錄。元代不避宋諱。而不更其字。可見古人審慎闕疑之意。此書四庫書既未錄存。又兩見趙寫善本。急宜刊刻以公同好。卷下萬應(yīng)丸等。皆以丸散治疾。而無湯藥古人配合藥物分量。案五臟五味。配以五行生成之?dāng)?shù)。今俗醫(yī)任意增減。不識君臣佐使。是以古人有不服藥為中醫(yī)之嘆。要知外科丸散。率用古方分量。故其效過于內(nèi)科。此即古方不可增減之明證。余所得宋本醫(yī)學(xué)書甚多。皆足證明人改亂古書之謬。惜無深通醫(yī)理者。與共證之。 嘉慶十三年太歲戊辰十月四日。孫星衍撰序于安德使署之平津館。 人法于天地論第一 人者上稟天。下委地。陽以輔之。陰以佐之。天地順則人氣泰。天地逆則人氣痞。是以天地有四時五行。寒暄動靜。其變也喜為雨。怒為風(fēng)。結(jié)為霜。張為虹,此天地之常也。人有四肢五臟。呼吸寤寐。精氣流散。行為榮。張為氣。發(fā)為聲。此人之常也。陽施于形。陰慎于精。天地之同也。失其守。則蒸而熱發(fā)。痞而寒生。結(jié)作癭瘤。陷作癰疽。盛而為喘。減而為枯。彰于面部。見于形體。天地通塞。一如此矣。故五緯盈虧。星辰差忒。日月交蝕。彗孛飛走。乃天地之災(zāi)怪也。寒暄不時。則天地之蒸否也。土起石立。則天地之癰疽也。暴風(fēng)疾雨。則天地之喘乏也。江河竭耗。則天地之枯焦也。鑒者決之以藥。濟之以針?;缘馈W糁允?。故形體有可救之病。天地有可去之災(zāi)。人之危厄死生。稟于天地。陰之病也。來亦緩而去亦緩。陽之病也。來亦速而去亦速。陽生于熱。熱而舒緩。陰生于寒。寒則拳急。寒邪中于下。熱邪中于上。飲食之邪中于中。人之動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驗于天。知天者必有驗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見天地逆從。則知人衰盛。人有百病。 病有百候。候有百變。皆天地陰陽逆從而生。茍能窮究乎此。如其神耳。 陰陽大要調(diào)神論第二 天者陽之宗。地者陰之屬。陽者生之本。陰者死之基。天地之間。陰陽輔佐者人也。得其陽者生。得其陰者死。陽中之陽為高真。陰中之陰為幽鬼。故鐘于陽者長。鐘于陰者短。多熱者陽之主。多寒者陰之根。陽務(wù)其上。陰務(wù)其下。陽行也速。陰行也緩。陽之體輕。陰之體重。陰陽平。則天地和而人氣寧。陰陽逆。則天地否而人氣厥。故天地得其陽則炎熾。得其陰則寒凜。陽始于子前。末于午后。陰始于午后。末于子前。陰陽盛衰。各在其時更始更末。無有休息。人能從之亦智也。金匱曰。秋首養(yǎng)陽。春首養(yǎng)陰。陽勿外閉。陰勿外侵火出于木。水生于金。水火通濟。上下相尋。人能循此。永不湮沉。此之謂也。嗚呼凡愚。豈知是理。舉止失宜。自致其罹。外以風(fēng)寒暑濕。內(nèi)以饑飽勞役為敗。欺殘正體。消亡正神。縛絆其身死生告陳。殊不知脈有五死。 氣有五生。陰家脈重。陽家脈輕。陽病陰脈則不永。陰病陽脈則不成。陽候多語。陰癥無聲。多語者易濟。無聲者難榮。陽病則旦靜。陰病則夜寧。陰陽運動。得時而行陽虛則暮亂。陰虛則朝爭。朝暮交錯。其氣厥橫。 死生致理。陰陽中明。陰氣下而不上曰斷絡(luò)。陽氣上而不下曰絕經(jīng)。陰中之邪曰濁。陽中之邪曰清?;饋砜矐?。水到離扃陰陽相應(yīng)。方乃和平。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陽濟等。各有攀陵。 上通三寸。曰陽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陰之鬼程。陰常宜損。陽常宜盈。居之中者陰陽勻停。是以陽中之陽。 天仙賜號。陰中之陰。下鬼持名順陰者多消滅。順陽者多長生。逢斯妙趣。無所不靈。 生成論第三 陰陽者天地之樞機。五行者陰陽之終始。非陰陽則不能為天地。非五行則不能為陰陽。故人者成于天地。敗于陰陽也。由五行逆從而生焉。天地有陰陽五行。人有血脈五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五臟者肺肝心腎脾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鹕?。土生金。則生成之道。循環(huán)無窮。肺生腎。腎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榮養(yǎng)。無有休息。故金匱至真要論云。心生血。血為肉之母。脾生肉。肉為血之舍。肺屬氣。氣為骨之基。腎應(yīng)骨。骨為筋之本。肝系筋筋為血之源。五臟五行。相成相生。晝夜流轉(zhuǎn)。無有始終。從之則吉。 逆之則兇。天地陰陽。五行之道。中含于人。人得者可以出陰陽之?dāng)?shù)。奪天地之機。悅五行之要。無終無始。 神仙不死矣。 陽厥論第四 驟風(fēng)暴熱。云物飛揚。晨晦暮晴。夜炎晝冷。應(yīng)寒不寒。當(dāng)雨不雨。水竭土壞。時歲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 此天地之陽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聾目盲。咽干口焦。舌生瘡。鼻流清涕。頰赤心煩。 頭昏腦重。雙睛似火。一身如燒。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棄衣奔走??裱酝Z。不辨親疏。 發(fā)躁無度。飲水不休胸膈膨脹腹與脅滿悶。背疽肉爛。煩潰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腸。驟腫暴滿。叫呼?;杳?。不省人事。疼痛不知去處。此人之陽厥也。陽厥之脈。舉按有力者生。絕者死。 陰厥論第五 飛霜走雹。朝昏暮靄。云雨飄。風(fēng)露寒冷。當(dāng)熱不熱。未寒而寒。時氣霖霪。泉生田野。山摧地裂。土壞河溢。 月晦日昏。此天地之陰厥也。暴啞卒寒。一身拘急四肢拳攣。唇青面黑。目直口噤。心腹?jié)M痛。頭頷搖鼓。腰腳沉重。語言謇澀。上吐下瀉。左右不仁。大小便活。吞吐酸淥。悲憂慘戚。喜怒無常者。此人之陰厥也。陰厥之脈。舉指弱。按指大者生。舉按俱絕者死。一身悉冷。額汗自出者亦死。陰厥之病。過三日勿治。 陰陽痞格論第六 陽氣上而不下曰痞。陰氣下而不上。亦曰痞。陽氣下而不上曰格。陰氣上而不下。亦曰格。痞格者謂陰陽不相從也。陽奔于上則燔。脾肺生其疽也。其色黃赤。皆起于陽極也。陰走于下則冰。腎肝生其厥也。其色青黑。皆發(fā)于陰極也。疽為黃疽也。厥為寒厥也。由陰陽痞格不通而生焉。陽燔則治以水。陰厥則助以火。 乃陰陽相濟之道耳。 寒熱論第七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勝也。陽不足則先寒后熱。陰不足則先熱后寒。又上盛則發(fā)熱。 下盛則發(fā)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發(fā)熱于下。則陰中之陽邪也。發(fā)熱于上。則陽中之陽邪也。寒起于上。則陽中之陰邪也。寒起于下。則陰中之陰邪也。寒而頰赤多言者。陽中之陰邪也。熱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陽邪也。寒而面青多言者。陰中之陰邪也。 若不言者。不可治也。陰中之陰中者。一生九死陽中之陽中者。九生一死。陰病難治。陽病易醫(yī)。診其脈候。 數(shù)在上則陽中之陽也。數(shù)在下則陰中之陽也。遲在上則陽中之陰也。遲在下則陰中之陰也。數(shù)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寒用熱取。熱以寒攻。逆順之法。從乎天地。本乎陰陽也。天地者人之父母也。陰陽者人之根本也。未有不從天地陰陽者也。從者生。逆者死。寒之又寒。熱之又熱者生。金匱大要論云。夜發(fā)寒者從。夜發(fā)熱者逆。晝發(fā)熱者從。晝發(fā)寒者逆。從逆之兆。亦在乎審明。 虛實大要論第八 病有臟虛臟實。腑虛腑實。上虛上實。下虛下實。狀各不同。宜深消息。腸鳴氣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無時。皮毛憔悴。肌肉皺皴。耳目昏塞。語聲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臟之虛也。診其脈。舉指而活。按之而微??慈魏尾恳詳嗥渑K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俱為臟虛也。虛則補益。治之常情耳。飲食過多。大小便難。胸膈滿悶。肢節(jié)疼痛。身體沉重。頭目昏眩。唇腫脹。咽喉閉塞。腸中氣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 偶作寒熱。瘡疽并起。悲喜時來。或自痿弱。或自高強。氣不舒暢。血不流通。此臟之實也。診其脈。舉按俱盛者實也。又長、浮、數(shù)、疾、洪、緊、弦、大。俱曰實也??丛诤谓?jīng)而斷其臟也。頭疼目赤。皮熱骨寒。手足舒緩。血氣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腫痛。輕按之痛。重按之快。食飲如故。曰腑實也。診其脈。浮而實大者是也。皮膚瘙癢。肌肉脹。食飲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診其脈。輕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虛也??丛诤谓?jīng)而正其時也。胸膈痞滿。頭目碎痛。飲食不下腦項昏重。咽喉不利。涕唾稠粘。診其脈。左右寸口。沉結(jié)實大者上實也。頰赤心忪。舉動顫栗。語聲嘶嘎。唇焦口干。喘乏無力。面少顏色。頤頷腫滿。診其左右寸。脈弱而微者。上虛也。大小便難飲食如故。腰腳沉重臍腹疼痛。診其左右手脈尺中脈伏而澀者。下實也。大小便難。飲食進退。腰腳沉重。如坐水中。行步艱難。氣上奔沖夢寐危診其左右尺中。脈滑而澀者。下虛也。病患脈微澀、短、小。俱屬下虛也。 上下不寧論第九 脾病者上下不寧。何謂也。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屬陰。肺者氣也。屬陽。脾病則上母不寧。 母不寧。則為陰不足也。陰不足則發(fā)熱。又脾病則下子不寧。子不寧。則為陽不足也。陽不足則發(fā)寒。脾病則血氣俱不寧。血氣不寧。則寒熱往來。無有休息。故脾如瘧也。謂脾者土也。心者火也。肺者金也?;鹕痢?/span> 土生金。故曰上有心母。下有肺子。脾居其中。病則如斯耳。他臟上下。皆法于此也。 脈要論第十 脈者。乃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shù)。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又長人脈長。短人脈短(趙寫本。起性急則脈急。)性急則脈急。性緩則脈緩。反此者逆。順此者從也。又諸數(shù)為熱。諸遲為寒。諸緊為痛。諸浮為風(fēng)。諸滑為虛。諸伏為聚。諸長為實。諸短為虛。又短、澀、沉、遲、伏、皆屬陰。數(shù)、滑、長、浮、緊、皆屬陽。陰得陰者從。陽得陽者順。違之者逆。陰陽消息。以經(jīng)而處之。假令數(shù)在左手。得之浮者熱入小腸。得之沉者熱入于心。余皆仿此。 五色(一作絕)脈論第十一 面青。無右關(guān)脈者。脾絕也。面赤無右寸脈者。肺絕也。面白。無左關(guān)脈者。肝絕也。面黃。無左尺脈者。腎絕也。 面黑。無左寸脈者。心絕也。五絕者死。夫五絕當(dāng)時即死。非其時則半歲死。然五色雖見。而五脈不見。即非病者矣(以下趙寫本缺。) 脈病外內(nèi)證決論第十二 病風(fēng)人。脈腎數(shù)浮沉。有汗出不止。呼吸有聲者死。不然則生。病氣人。一身悉腫。四肢不收。喘無時。厥逆不濕。脈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病勞人。脫肛。骨肉相失。聲散。嘔血。陽事不禁。夢寐交侵。呼吸不相從。晝涼夜熱者死。吐膿血者亦死。其脈不數(shù)有根蒂者。及頰不赤者生。病腸者。下膿血。病患脈急皮熱。食不入。腹脹目瞪者死?;蛞簧碡世洹C}沉細而不生者亦死。食如故。脈沉浮有力而不絕者生。病熱人。四肢厥。脈弱。 不欲見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食入。四肢溫。脈大。語狂。無睡者生。病寒人??裱圆幻?。身冷。脈數(shù)。喘息。 目直者死。脈有力而不喘者生。陽病患(此篇精神顛倒以上。趙寫本亦缺。)精神顛倒。寐而不惺。言語失次。脈候浮沉有力者生。無力。及食不入胃。下利不定者死。久病患。脈大身瘦。食不充腸。言如不病。坐臥困頓者死。若飲食進退。 脈小而有力。言語輕嘶。額無黑氣。大便結(jié)澀者生。大凡陽病陰證。陰病陽證。身瘦脈大。肥人脈衰。上下交變。陰陽顛倒。冷熱相乘。皆屬不吉。從者生。逆者死治療之法。宜深消息。 生死要論第十三 凡不病而五行絕者死。不病而性變者死。不病而暴語妄者死。不病而暴不語者死。不病而暴喘促者死。 不病而暴強厥(一作中。)者死。不病而暴目盲者死。不病而暴耳聾者死。不病而暴痿緩者死。不病而暴腫滿者死。不病而暴大小便結(jié)者死。不病而暴無脈者死。不病而暴昏冒如醉者死。此皆內(nèi)氣先盡(一作絕。)故也。 逆者即死。順者二年。無有生者也。 病有災(zāi)怪論第十四 病有災(zāi)怪。何謂也病者應(yīng)寒而反熱。應(yīng)熱而反寒。應(yīng)吐而不吐。應(yīng)瀉而不瀉。應(yīng)汗而不汗。應(yīng)語而不語。應(yīng)寐而不寐。應(yīng)水而不水。皆屬災(zāi)怪也。此乃五臟之氣不相隨從而致之矣。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謂主客運氣俱不得時也。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病起于六腑者陽之系也。陽之發(fā)也?;蛏匣蛳隆;騼?nèi)或外?;蛐钤谥行兄畼O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 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賢者。有寤而不寐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 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聲清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狀各不同皆生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樂慎勿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 如此從順。則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矣。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病起于五臟者。皆陰之屬也。其發(fā)也?;蚱??;蝠??;蛲夂鴥?nèi)熱。或外熱而內(nèi)寒。或心腹膨脹?;蚴肿闳瓟?。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蛏眢w強硬?;蛲聻a不息。或疼痛不寧。或暴無語?;蚓脽o音。 綿綿默默。狀若死人。如斯之候。備出于陰。陰之盛也。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故前論云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溫者溫之。喜其熱者熱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湯者湯之。溫?zé)釡?。亦在其宜。慎勿強之。如是則萬全其萬。水火之法真陰陽也。治救之道。當(dāng)詳明矣。 風(fēng)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風(fēng)中有五者。謂肝心脾肺腎也。五臟之中。其言生死狀各不同心。風(fēng)之狀(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臥不可轉(zhuǎn)側(cè)。言語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螯S?;虬住;蚝?。其色不定。眼動不休者。心絕也。不可救。過五六日即死耳。肝風(fēng)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者??芍?。若喘而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肝風(fēng)宜于肝俞灸之。脾風(fēng)狀。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黃者可治。不然即死。脾風(fēng)宜于脾俞灸之。腎風(fēng)之狀。但踞坐。而腰腳重痛也。視其脅下。未生黃點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腎風(fēng)宜灸腎俞穴也。肺風(fēng)之狀。胸中氣滿。冒昧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芍?。若失血及妄語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風(fēng)宜于肺俞灸之。凡診其脈?;⒄唢L(fēng)也。緩而大。浮而緊(一作虛。)軟而弱。皆屬風(fēng)也。中風(fēng)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又中風(fēng)之病??卩浣罴?。脈遲者生。脈急而數(shù)者死。又心脾俱中風(fēng)。則舌強不能言也。肝腎俱中風(fēng)。則手足不遂也。風(fēng)之厥。皆由于四時不從之氣。故為病焉。有癮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歷節(jié)者。有顛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癩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者。有青黑者。有瘙癢者。有狂妄者。皆起于風(fēng)也。其脈浮虛者。自虛而得之。實大者自實而得之。弦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中者。言語謇澀者。房中而得之。 癮疹者。自痹(一作卑。)濕而得之。歷節(jié)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瞽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 千端萬狀。莫離于五臟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績聚瘕雜蟲論第十八 積聚瘕雜蟲者。皆五臟六腑真氣失。而邪氣并遂乃生焉。久之不除也。或積?;蚓??;?nbsp;?;蝠??;蜃?yōu)橄x。 其狀各異。有能害人者。有不能害人者。有為病緩者。有為病速者。有疼者。有癢者。有生頭足者。有如杯塊者。勢類不同。蓋因內(nèi)外相感。真邪相犯。氣血熏摶。交合而成也。積者系于臟也。聚者系于腑也。者系于氣也。瘕者系于血也。蟲者乃血氣食物相感而化也。故積有五。聚有六。 有十二。瘕有八。蟲有九。其名各不同也。積有心肝脾肺腎也。聚有大腸。小腸。膽。胃。膀胱。三焦。之六名也。 有勞、氣、冷、熱、虛、實、風(fēng)、濕、食、藥、思、憂之十二名也。瘕有青黃、燥、血、脂、狐、蛇、鱉之八名也。蟲有伏、蛇、白、肉、肺、胃、赤、弱、蟯、之九名也。為病之說出于諸論。治療之法皆具于后。 勞傷論第十九 勞者。勞于神氣也。傷者。傷于形容也。饑飽無度則傷脾。思慮過度則傷心。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常則傷肝。喜怒悲愁過度則傷肺。又風(fēng)寒暑濕則傷于外。饑飽勞役則敗于內(nèi)。晝感之則病榮。夜感之則病衛(wèi)。 榮衛(wèi)經(jīng)行。內(nèi)外交運。而各從其晝夜也。勞于一。一起為二。二傳于三。三通于四。四干于五。五復(fù)犯一。一至于五。邪乃深藏。真氣自失。使人肌肉消。神氣弱。飲食減。行步艱難。及其如此。雖司命亦不能生也。故調(diào)神氣論曰。調(diào)神氣。慎酒色。節(jié)起居。省思慮。薄滋味者。長生之大端也。診其脈甚數(shù)。(一作。數(shù)甚。余下仿此。)甚急。 甚細。甚弱。甚微。甚澀。甚滑。甚短。甚長。甚浮。甚沉。甚緊。甚弦。甚洪。甚實。皆生于勞傷。 傳尸論第二十 傳尸者非一門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氣衰弱。臟腑虛羸。中于鬼氣。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其候或咳嗽不已。或胸膈妨悶。或肢體疼痛。或肌膚消瘦?;蝻嬍巢蝗??;蛲吕欢ā;蛲履撗;蚴人疂{?;蚝酶柙仭;驉郾睢;虬d風(fēng)(一作狂。)發(fā)歇。或便溺艱難。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風(fēng)雨而來。或問病吊喪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 或因氣聚?;蛞蜓小;蚵杜P于田野?;蚺紩趫@林。鐘此病死之氣。染而為疾。故曰傳尸也。治療之方備于篇末。 論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之法第二十一 夫人有五臟六腑虛實、寒熱、生死、逆順。皆見于形證脈氣。若非診察無由識也。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溫之。熱則涼之。不虛不實以經(jīng)調(diào)之。此乃良醫(yī)之大法也。其于脈證。具如篇末。 論肝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二 肝者與膽為表里。足厥陰少陽是其經(jīng)也。旺于春。春乃萬物之始生。其氣嫩而軟。虛而寬。故其脈弦。軟不可發(fā)汗。弱則不可下。弦長曰平。反此曰病。脈虛而弦。是謂太過。病在外。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實而微。是謂不及。病在內(nèi)。不及則令人胸痛。引兩脅。脹滿。大凡肝實則引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本無此五字。)喜怒。 虛則如人將捕之。其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赤。(一作腫。)其脈。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脅肋(一作支。)滿。小便難。頭痛。目眩。其脈。急甚惡言。微急。氣在胸脅下。緩甚。嘔逆。微緩。水痹。大急。內(nèi)癰吐血。微大。筋痹。小甚。多飲。微大(本作小。)消癉。(本作痹。)滑甚、頹疝、微滑、遺溺、澀甚、流飲、微澀、攣、變也。(本無此二字。)又肝之積氣在脅。久不發(fā)為咳逆?;驗?nbsp;瘧也。虛則夢花草茸茸。實則夢山林茂盛。肝之病。旦喜。(一作慧。)晚甚。夜靜。肝病。則頭痛脅痛。(本無此二字。)目眩。肢滿。囊縮。小便不通。(一作利。)十日死。又身熱。惡寒。四肢不舉。其脈當(dāng)弦長而急。反短而澀。乃金刻木也。十死不治。又肝中寒。則兩臂痛不能舉。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 不能轉(zhuǎn)側(cè)。其脈。左關(guān)上遲而澀者是也。肝中熱。則喘滿而多怒。目疼。腹脹滿。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驚悸。眼赤視不明。其脈。左關(guān)陰實者是也。肝虛冷。則脅下堅痛。目盲臂痛。發(fā)寒熱如瘧狀。不欲食婦。人則月水不來。而氣急。 其脈左關(guān)上沉而弱者。是也。 論膽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 膽者中正之腑也。號曰將軍。決斷出焉。言能喜怒剛?cè)嵋?。與肝為表里。足少陽是其經(jīng)也。虛則傷寒。寒則恐畏。頭眩不能獨臥。實則傷熱。熱則驚悸。精神不守。臥起不寧。又玄水發(fā)。則其根在于膽。先從頭面起。腫至足也。又肝咳久不已。則傳邪入于膽。嘔清苦汁也。又膽病則喜太息。口苦。嘔清汁。(一作宿汁。)心中澹澹恐。如人將捕之。咽仲介介然數(shù)唾。又膽脹。則舌(一作脅。)下痛。口苦太息也。邪氣客于膽。則夢斗訟。其脈診在左手關(guān)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膽實熱。則精神不守。又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又左關(guān)上脈。陽微者膽虛也。陽數(shù)者膽實也。陽虛者膽絕也。 論心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四 心者五臟之尊號。帝王之稱也。與小腸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屬于火。旺于夏。手少陰是其經(jīng)也。凡夏脈鉤。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來盛去亦盛。此為太過。病在外。來衰去盛。此為不及。病在內(nèi)。太過則令人身熱而骨痛。口瘡。舌焦。引水不及。則令人煩躁。(一作心。)上為咳唾。下為氣泄。其脈來累累如連珠。如循瑯。曰平。脈來累累(一本無此四字。卻作喘喘。)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前曲后倨。如操帶鉤。曰死。又思慮過多。則怵惕。怵惕傷心。心傷則神失。神失則恐懼。又真心痛。手足寒。過節(jié)五寸。則旦得夕死。夕得旦死。又心有水氣則痹。氣滯。身腫。不得臥。煩而躁。其陰腫也。又心中風(fēng)。則翕翕(一作吸。)發(fā)熱。不能行立。心中饑而不能食。 食則吐嘔。夏心旺。左手寸口脈。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則病。若沉而滑者。水來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長者。木來歸子。其病自愈。緩而大者。土來入火。為微邪相干。無所害。又心病。則胸中痛。四(一作脅。)肢滿脹。肩背臂膊皆痛。 虛則多驚悸。惕惕然無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一作善。)悲。時眩仆。心積氣。久不去。則苦憂煩。心中痛。實則喜笑不息。夢火發(fā)。心氣盛。則夢喜笑。及恐畏。邪氣客于心。則夢山邱煙火。心脹。則心煩短氣。夜臥不寧。心腹痛。懊。腫。氣來往上下行。痛有時休作。心腹中熱。喜水。涎出。是 蛟( 恐是蛔字。蛟恐是咬字。)心也。心病則曰中慧。夜半甚。平旦靜。又左手寸口脈。大甚。則手內(nèi)熱赤。(一作服。)腫太甚。則胸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黃也。 又心病。則先心痛。而咳不止。關(guān)膈(一作格。)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虛則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亂。心脈。沉小而緊。浮主氣喘。若心下氣堅實不下。喜咽干。手熱。煩滿。多忘。太息。此得之思憂太過也。其脈急甚。則發(fā)狂笑。微緩則吐血。大甚則喉閉。(一作痹。)微大則心痛引背。善淚出。小甚則噦。微小則笑消癉。(一作痹。)滑甚則為渴。微滑則心疝引臍。腹(一作腸。)鳴。澀甚則喑不能言。微澀則血溢。手足厥。耳鳴。癲疾。又心脈摶堅而長。主舌強不能語。(一作言。)軟而散。當(dāng)懾怯不食也。又急甚則心疝。臍下有病形。煩悶少氣。大熱上煎。又心病??裱院钩鋈缰椤I碡世?。其脈當(dāng)浮而大。反沉濡而滑甚。色當(dāng)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又心之積。沉之而空空然。時上下往來。無常處。病胸滿HT。腰腹中熱。頰(一作面。)赤咽干。心煩。掌中熱甚。則嘔血。夏瘥。(本作春瘥。)冬甚。宜急療之。止于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黃目赤者亦(一作不。)死。赤如 血。亦死。又憂恚思慮太過。心氣內(nèi)索。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鵲曰。心絕則一日死。色見兇多。而人雖健敏。名為行尸。一歲之中。禍必至矣。又其人語聲前寬而后急。后聲不接前聲。其聲濁惡。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風(fēng)入心也。又心傷則心壞。為水所乘。身體手足不遂。骨節(jié)解。舒緩不自由。下利無休息。此疾急宜治之。不過十日而亡也。 又笑不待呻而復(fù)憂。此水乘火也。陰系于陽。陰起陽伏。伏則生熱。熱則生狂。冒昧妄亂。言語錯誤。不可采問。(一作聞。)心已損矣。扁鵲曰。其人唇口赤。即可治。青黑即死。又心瘧。則先煩(一作顫。)而后渴。翕翕發(fā)熱也。 其脈浮緊而大者是也。心氣實。則小便不利。腹?jié)M。身熱而重。溫溫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臥。其脈左寸口與人迎。皆實大者。是也。心虛則恐懼多驚。憂思不樂。胸腹中苦痛。言語戰(zhàn)栗。惡寒?;秀薄C娉嗄奎S。喜衄血。 診其脈。左右寸口兩虛而微者。是也。 論小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五 小腸者受盛之腑也。與心為表里。手太陽是其經(jīng)也。心與(一本無此二字。)小腸絕者。六日死。絕則發(fā)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咳(本作病。)久不已(本無此二字。)則傳小腸。小腸咳。則氣咳俱出也。小腸實則傷熱。熱則口生瘡。虛則生寒。寒則泄?jié)庋;蛐购谒?。其根在小腸也。又小腸寒則下腫重。有熱。久不出。則漸生痔。 疾有積。則當(dāng)暮發(fā)熱。明旦而止也。病氣發(fā)則令人腰下重。食則窘迫而便難。是其候也。小腸脹。則小腹脹。引腹而痛也。厥邪入小腸。則夢聚井邑中。或咽痛頷腫。不可回首。肩如杖。(一作拔。)腳如折也。又黃帝曰。心者主也。神之舍也。其臟周密而不傷。傷。神去。神去則身亡矣。故人心多不病。病即死。不可治也。惟小腸受病多矣。又左手寸口陽絕者。無小腸脈也。六日死。病臍痹。小腹中有疝瘕也。左手寸口脈實大者。小腸實也。有熱邪則小便赤澀。又實熱。則口生瘡。身熱去來。心中煩滿。體重。又小腸。主于舌之官也。和。則能言。而機關(guān)利健。善別其味也。虛。則左寸口脈浮而微軟弱。不禁按。病為驚狂無所守。下空空然。不能語者。是也。 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六 脾者土也。諫議之官。主意與智。消磨五谷。寄在其中。養(yǎng)于四旁。旺于四季。正旺長夏。與胃為表里。足太陰是其經(jīng)也。扁鵲曰。脾病。則面色萎黃。實則舌強直。不嗜食。嘔逆。四肢緩。虛。則精不勝。元氣乏失溺不能自持。其脈來似水之流。曰太過。病在外。其脈來如鳥之距。曰不及。病在內(nèi)。太過則令人四肢沉重。語言謇澀。 不及。令人中滿不食。乏力。手足緩弱不遂。涎引口中(一作出。)四肢腫脹。溏瀉(一作泄。)不時。夢中飲食。脾脈來而和柔。去似雞距踐地。曰平。脈來實而滿稍數(shù)。如雞舉足。曰病。又如烏(一作雀。)之啄。如鳥之距。如屋之漏。 曰死。中風(fēng)則翕翕發(fā)熱。狀若醉人。腹中煩滿。皮肉短氣者。是也。旺時。其脈阿阿然緩曰平。反弦急者。肝來克脾。真鬼相遇。大兇之兆。反微澀而短者。肺來乘脾。不治而自愈。反沉而滑者。腎來從脾。亦為不妨。反浮而洪。心來生脾。不為疾耳。脾病。面黃。體重。失便。目直視。唇反張。手足爪甲青。四肢逆。吐食。百節(jié)疼痛不能舉。其脈當(dāng)浮大而緩。今反弦急。其色當(dāng)黃而反青。此十死不治也。又脾病。其色黃。飲食不消。心腹脹滿。身體重。肢節(jié)痛。大便硬。小便不利。其脈微緩而長者??芍巍F馓?。則大便滑。小便利。汗出不止。五液注下為五色。注利下也。(此四字疑是注文。)又積□□久不愈。則四肢不收。黃膽。飲食不為肌膚。氣滿脹而喘不定也。又脾實。則時夢筑垣墻蓋屋。脾盛。則夢歌樂。虛則夢飲食不足。厥邪客于脾。則夢大澤邱陵。風(fēng)雨壞屋。脾脹則善噦。四肢急。體重。不食善噫。脾病。則日 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靜。脈急甚則螈 。微急則胸膈中不利。 食入而還出。脈緩盛則痿厥。微緩則風(fēng)痿。四肢不收。大甚則擊仆。微大則脾。疝氣里大。膿血在胃腸之外。 小甚則寒熱作。微小則消癉。滑甚則頹疝。微滑則蟲毒。腸鳴。中熱。澀甚則腸微澀則內(nèi)潰。下膿血。脾脈之至也。大而虛。則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四肢汗出。當(dāng)風(fēng)也。脾絕則十日死。又臍出(一作凸。)者亦死。唇焦枯。無紋理。而青黑者。脾先絕也。脾病。面黃目赤者可治。青黑色入口。則半歲死。色如枳實者。一(一作半。)月死。吉兇休否。(一作咎。)皆見其色出于部分也。又口噤唇黑。四肢重如山不能自收持。大小便利無休歇。食飲不入。七日死。又唇雖痿黃。語聲囀囀者??芍巍F⒉?。瘧氣久不去。腹中痛鳴。徐徐熱汗出。其人本意寬緩今忽反常而嗔怒。正言而鼻笑。不能答人者。此不過一月。禍必至矣。又脾中寒熱。則皆使人腹中痛。不下食。又脾病。則舌強語澀。轉(zhuǎn)筋。卵縮。牽陰股。引髀痛。身重不思食。鼓脹。變則水泄不能臥者。死不治也。脾正熱。則面黃目赤。季脅痛滿也。寒則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泄不已。手足厥。甚則顫栗如瘧也。臨病之時。要在明證詳脈。然后投湯丸。求其痊損耳。 論胃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七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至脾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氣壯。則五臟六腑皆壯。足陽明是其經(jīng)也。胃氣絕。則五日死。實則中脹便難。肢節(jié)疼痛。不下食。嘔吐不已。虛則腸鳴脹滿。引水。滑泄。寒則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熱則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臥。語狂。目亂。便硬者是也。病甚則腹脅脹滿。吐逆不入食。 當(dāng)心痛。上下不通。惡聞食臭。嫌人語。振寒。喜伸欠。胃中熱則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顛狂不定。 汗出額上。鼽衄不止。虛極則四肢腫滿。胸中短氣。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風(fēng)。則溏泄不已。胃不足。則多饑不消食。病患鼻下平。則胃中病??收卟豢芍?。(一本無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胃脈。博堅而長。其色黃赤者。 當(dāng)病折腰。(一作髀。)其脈軟而散者。病食痹。左關(guān)上脈浮而大者虛也。浮而短澀者實也。浮而微滑者亦虛也。浮而遲者寒也。浮而數(shù)者實也。虛實寒熱生死之法。察而端謹。則成神妙也。 論肺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八 肺者魄之舍。生氣之源。號為上將軍。乃五臟之華蓋也。外養(yǎng)皮毛。內(nèi)榮腸胃。與大腸為表里。手太陰是其經(jīng)也。肺氣通于鼻。和則能知香臭矣。有寒則善咳。(本作有病則喜咳。)實則鼻流清涕。凡虛實寒熱。則皆使人喘嗽。 實則夢刀兵恐懼。肩息。胸中滿。虛則寒生。(一作熱。)咳(一作喘。)息。利下。少氣力。多悲感。旺于秋。其脈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澀者肺脈也。其脈來。毛而中央堅。兩頭(一作傍。)虛曰太過。病在外。其脈來。毛而微。曰不及。 病在內(nèi)。太過。則令人氣逆。胸滿。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而咳(一作嗽。)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又肺脈。厭厭聶聶如落榆莢曰平。來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來如物之浮。如風(fēng)吹鳥背上。毛者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又如以毛羽中人皮膚。其色赤。其毛折者死。又微毛曰平。毛多曰病。毛而眩者曰春病。眩甚曰即病。又肺病。吐衄血。皮熱。脈數(shù)。頰赤者。死也。又久咳而見血。身熱而短氣。脈當(dāng)澀。今反浮大。色當(dāng)白。今反赤者?;鹂私稹J啦恢我?。肺病。喘咳。身但寒無熱。脈遲微者可治。秋旺于肺。其脈當(dāng)浮澀而短曰平。而反洪大而長。是火刑金。亦不可治。又得軟而滑者。腎來乘肺。不治自愈。反浮大而緩者。是脾來生肺。不治而瘥。反弦而長者。是肺被肝從。為微邪。雖病不妨。虛則不能息。耳重嗌干。喘咳上氣。胸背痛。有積則脅下脹滿。中風(fēng)則口燥而喘。身運而重。汗出而冒悶。其脈。按之虛弱如蔥葉。下無根者死。中熱。則唾血。其脈細緊浮數(shù)芤滑。皆失血病。此由燥擾嗔怒勞傷得之。氣壅結(jié)所為也。肺脹。則其人喘咳。而目如脫。其脈浮大者是也。又肺痿。則吐涎沫。 而咽干欲飲者。為愈。不飲則未瘥。又咳而遺溺者。上虛不能制下也。其脈沉濁者病在內(nèi)。浮清者病在外。 肺死。則鼻孔開而黑枯。喘而目直視也。又肺絕。則十二日死。其狀足滿瀉痢不覺出也。面白目青。此謂亂經(jīng)。此雖天命亦不可治。又飲酒當(dāng)風(fēng)。中于肺。則咳嗽喘悶。見血者不可治。無血者可治。面黃目白者可治肺病。頰赤者死。又言音喘急。短氣好唾(一作睡。)此為真鬼相害。十死十。百死百。大逆之兆也。又陽氣上而不降。燔于肺。肺自結(jié)邪。脹滿喘急??裱浴n?。非常所說。而口鼻張。大小便頭俱脹。飲水無度。此因熱傷于肺。 肺化為血。不可治。則半歲死。又肺瘧。使人心寒。寒甚則發(fā)熱。寒熱往來。休作不定。多驚。咳喘。如有所見者是也。其脈。浮而緊。又滑而數(shù)。又遲澀而小。皆為肺瘧之脈也。又其人素聲清而雄者。暴不響亮。而拖氣用力。言語難出。視不轉(zhuǎn)睛。雖未為病。其人不久。又肺病。實則上氣喘急??人浴I頍崦}大也。虛則力乏喘促。右脅脹。語言氣短(一作促。)者是也。又乍寒乍熱。鼻塞。頤赤。面白。皆肺病之候也。 論大腸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九 大腸者肺之腑也。為傳送之司號監(jiān)倉之官。肺病久不已。則傳入大腸。手陽明是其經(jīng)也。寒則泄。熱則結(jié)。 絕則泄利無度。利絕而死也。熱極則便血。又風(fēng)中大腸則下血。又實熱則脹滿。而大便不通。虛寒則滑泄不定。大腸乍虛乍實。乍來乍去。寒則溏泄。熱則垢重。有積物則寒栗而發(fā)熱。有如瘧狀也。積冷不去。則當(dāng)臍而痛。不能久立。痛已則泄白物。是也。虛則喜滿。喘咳而喉咽中如核妨矣。 論腎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 腎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男以閉(一作庫。)精。女以包血。與膀胱為表里。足少陰太陽是其經(jīng)也。腎氣絕。則不盡其天命而死也。旺于冬。其脈沉濡曰平。反此者病。其脈彈石。名曰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shù)者為不及。病在內(nèi)。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本作令人體瘠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饑。眇中清。 脊中痛。少腸腹?jié)M。小便滑(本云心如懸。少腹痛。小便滑。)變赤黃色也。又腎脈來。喘喘累累如鉤。按之而堅曰平。又來如引葛。按之益堅曰病。來如轉(zhuǎn)索。辟辟如彈石曰死。又腎脈。但石。無胃氣亦死。腎有水。則腹大。臍腫。腰重。 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頭汗出是為逆寒。大便難。其面反瘦也。腎病。手足逆冷。面赤目黃。小便不禁。骨節(jié)煩痛。小腹結(jié)痛。氣上沖心。脈當(dāng)沉細而滑。今反浮大而緩。其色當(dāng)黑。其今反者。是土來克水。為大逆。十死不治也。 又腎病。面色黑。其氣虛弱。翕翕少氣。兩耳若聾。精自出。飲食少。小便清。膝下冷。其脈沉滑而遲。為可治又冬脈沉濡而滑曰平。反浮澀而短。肺來乘腎。雖病易治。反弦細而長者。肝來乘腎。不治自愈。反浮大而洪。 心來乘腎。不為害。腎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fēng)。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也。陰邪入腎。則骨痛。腰上引項瘠。背疼。此皆舉重用力。及遇房汗出。當(dāng)風(fēng)。浴水。或久立則傷腎也。又其脈。急甚則腎痿瘕疾。微急則沉厥奔豚。足不收。緩甚。則折脊。微緩則洞泄。食不化。入咽還出。大甚則陰痿微大則石水起臍下至小腹。其腫然。而上至胃脘者。死。不治。小甚則洞泄。微小則消癉?;鮿t癃 。微滑則骨痿。坐弗能起。目視見花。澀甚。則大壅塞。微澀則不月疾痔。又其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膿氣。在陰中及腹內(nèi)。名曰腎痹。得之因浴冷水而臥。脈來沉而大堅。浮而緊??嗍肿愎悄[。厥陰痿不起。腰背疼。小腹腫。心下水氣時脹滿而洞泄。此皆浴水中。身未干而合房得之也。虛。則夢舟溺人。得其時。夢伏水中若有所畏。盛實。則夢腰脊離解。不相屬。厥邪客于腎。則夢臨深投水中。腎脹。則腹痛滿引背 然。腰痹痛。腎病。夜半患。四季甚。下晡靜。腎生病。則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心煩而痛。黃膽。腸 。痿厥。腰脊背急痛。 嗜臥。足下熱而痛。酸。病久不已。則腿筋痛。小便閉。而兩脅脹。支滿。目盲者死。腎之積??嘌瓜嘁?。饑見飽減。此腎中寒結(jié)在臍下也。諸積大法。其脈來細軟而附骨者是也。又面黑目白。腎已內(nèi)傷。八日死。又陰縮。 小便不出。出而不快者。亦死。又其色青黃。連耳左右。其人年三十許。百日死。若偏在一邊。一月死。實。則煩悶。臍下重。熱則口舌干焦。而小便澀黃。寒。則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干。噦而不食?;驀I血者。是也。又喉中鳴。坐而喘咳。唾血出。亦為腎虛。寒氣欲絕也。寒熱虛實既明。詳細調(diào)救。即十可十全之道也。 論膀胱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一 膀胱者津液之腑。與腎為表里號曰水曹掾。又名玉海。足太陽是其經(jīng)也。總通于五腑。所以五腑有疾。即應(yīng)膀胱。膀胱有疾。即應(yīng)胞囊也。傷熱。則小便不利。熱入膀胱。則其氣急。而苦小便黃澀也。膀胱寒則小便數(shù)而清也。又石水發(fā)。則其根在膀胱。四肢瘦小。其腹脹大者是也。又膀胱??染貌灰选t傳入三焦。腸滿而不欲飲食也。然上焦主心肺之病。人有熱則食不入胃。寒則精神不守。泄利不止。語聲不出也。實則上絕于心氣不行也。虛則引起氣之于肺也。其三焦之氣和。則五臟六腑皆和。逆則皆逆。膀胱中有厥陰氣則夢行不快。滿脹。則小便不下。臍下重悶?;蚣缤匆?。絕則三日氣。死時雞鳴也。其三焦之論。備云于后。 論三焦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三十二 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傤I(lǐng)五臟六腑。榮衛(wèi)經(jīng)絡(luò)。內(nèi)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nèi)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體。和內(nèi)調(diào)外。榮左養(yǎng)右。導(dǎo)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又名玉海。水道。上則曰三管。中則名霍亂。下則曰走哺。名雖三而歸一。有其名而無形者也。亦號曰孤獨之腑。而衛(wèi)出于上。榮出于中。上者絡(luò)脈之系也。中者經(jīng)脈之系也。下者水道之系也。亦又屬膀胱之宗始。主通陰陽。調(diào)虛實。呼吸有病。則苦腹脹氣滿。小腹堅。溺而不得。便而窘迫也。溢則作水。留則為脹。足太陽是其經(jīng)也。又上焦實熱。則額汗出。而身無汗。能食。而氣不利。舌干口焦。咽閉之類。腹脹。時時脅肋痛也。寒則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干。津不納也。實則食已還出。膨膨然不樂。虛則不能制下。遺便溺而頭面腫也。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而喘咳。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guān)格而不通也。寒則下痢不止。食飲不消。而中滿也。虛則腸鳴鼓脹也。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而大便難苦重痛也。虛寒則大小便泄。下而不止。三焦之氣和則內(nèi)外和。 逆則內(nèi)外逆。故云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宜修養(yǎng)矣。 論痹第三十三 痹者。風(fēng)寒暑濕之氣中于人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fēng)痹。有寒痹。有濕痹。 有熱痹。有氣痹。而又有筋。肉。血。肉。氣之五痹也。大凡風(fēng)寒暑濕之邪入于肝。則名筋痹。入于腎。則名骨痹。 入于心。則名血痹。入于脾。則名肉痹。入于肺。則名氣痹。感病則同。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癢?;蛄?。或急?;蚓彙6荒苁粘??;蛉荒苁鎻垺;蛐辛⑵D難。 或言語謇澀?;虬肷聿凰??;蛩闹s?;蚩谘燮?。或手足欹側(cè)。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蚰苎哉Z而不能行步?;蜃笃??;蛴役諟;蛏喜煌ㄓ谙?。或下不通于上?;虼蟾]塞。(一作小便秘澀。)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蚋行岸赐?。或喘滿而不寐?;蚧杳岸恍选7N種諸癥。皆出于痹也。痹者風(fēng)寒暑濕之氣中于人。則使之然也。其于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論氣痹第三十四 氣痹者。愁憂思喜怒過多。則氣結(jié)于上。久而不消則傷肺。肺傷則生氣漸衰。則邪氣愈勝。留于上。則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于左。則左不遂。沖于右。則右不仁。貫于舌。則不能言。遺于腸中。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流而不聚。則麻。真經(jīng)既損。難以醫(y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愈。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澀者是也。宜節(jié)憂思以養(yǎng)氣慎(一作絕。)喜怒以全真。此最為良法也。 卷中 論血痹第三十五 血痹者飲酒過多。懷熱太盛?;蚝塾诮?jīng)絡(luò)?;驖穹赣跇s衛(wèi)。因而血摶。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榮于外。 氣不能養(yǎng)于內(nèi)。內(nèi)外已失。漸漸消削。左先枯則右不能舉。右先枯則左不能伸。上先枯則上不能制于下。 下先枯則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則不能通疏。百證千狀皆失血也。其脈。左手寸口脈結(jié)而不流利,或如斷絕者。是也。 論肉痹第三十六 肉痹者。飲食不節(jié)。膏粱肥美之所為也。脾者肉之本。脾氣已失。則肉不榮。肉不榮則肌膚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腠理疏。則風(fēng)寒暑濕之邪易為入。故久不治則為肉痹也。肉痹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是也。其右關(guān)脈舉按皆無力。而往來澀者是也。宜節(jié)飲食以調(diào)其臟。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根據(jù)經(jīng)補瀉以求其愈爾。 論筋痹第三十七 筋痹者。由怒叫無時。行步奔急。淫邪傷肝。肝失其氣。因而寒熱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會。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補肝。溫氣以養(yǎng)腎。然后服餌湯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則害人矣。其脈。左關(guān)中弦急而數(shù)。浮沉有力者。是也。 論骨痹第三十八 骨痹者乃嗜欲不節(jié)。傷于腎也。腎氣內(nèi)消。則不能關(guān)禁。不能關(guān)禁。則中上俱亂。中上俱亂。則三焦之氣痞而不通。三焦痞而飲食不糟粕。飲食不糟粕。則精氣日衰。精氣日衰。則邪氣妄入。邪氣妄入。則上沖心舌。 上沖心舌。則為不語。中犯脾胃。則為不充。下流腰膝。則為不遂。傍攻四肢。則為不仁。寒在中則脈遲。熱在中則脈數(shù)。風(fēng)在中則脈浮。濕在中則脈濡。虛在中則脈滑。其證不一。要在詳明。治療法列于后章。 論治中風(fēng)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人病中風(fēng)偏枯。其脈數(shù)。而面干黑黧。手足不遂。語言謇澀。治之奈何。在上則吐之。在中則瀉之。在下則補之。在外則發(fā)之。在內(nèi)則溫之按之熨之也。吐謂出其涎也。瀉謂通其塞也。補謂益其不足也。發(fā)謂發(fā)其汗也。溫謂驅(qū)其濕也。按謂散其氣也。熨謂助其陽也。治之各合其宜。安可一揆。在求其本。脈浮則發(fā)之。脈滑則吐之。脈伏而澀則瀉之。脈緊則溫之。脈遲則熨之。脈閉則按之。要察其可否。故不可一揆而治者也。 論五丁狀候第四十 五丁者。皆由喜怒憂思。沖寒冒熱。恣飲醇酒。多嗜甘肥。毒魚。色欲過度之所為也。蓄其毒邪。浸漬臟腑。久不攄散。始變?yōu)槎?。其名有五。一曰白丁。二曰赤丁。三曰黃丁。四曰黑丁。五曰青丁。白丁者起于右鼻下。初起如粟米。根赤頭白?;蝾B麻?;蛲窗W。使人憎寒頭重。狀若傷寒。不欲食。胸膈滿悶。喘促昏冒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五日。禍必至矣。宜急治之。赤丁在舌下。根頭俱赤。發(fā)痛。舌本硬不能言。多驚。煩悶?;秀薄?/span> 多渴。引(一作飲。)水不休。小便不通。發(fā)狂者死。未者可治。此疾不過七日。禍必至也。不可治矣。大人小兒皆能患也。黃丁者。起于唇齒齦邊。其色黃。中有黃水。發(fā)則令人多(一作能。)食而還(一作復(fù)。)出。手足麻木。涎出不止。腹脹而煩。多睡。不寐者死。未者可治。黑丁者。起于耳前。狀如瘢痕。其色黑。長減不定。使人牙關(guān)急。腰脊腳膝不仁。不然即痛。亦不出三歲。禍必至矣。不可治也。此由腎氣漸絕故也。宜慎欲事。青丁者起于目下。始如瘤瘢。其色青。硬如石。使人目昏昏然無所見。多恐。悸。惕。睡不安寧。久不已。則令人目盲?;蛎摼?。有此則不出一年。禍必至矣。白丁者其根在肺。赤丁者其根在心。黃丁者其根在脾。黑丁者其根在腎。青丁者其根在肝。五丁之候(一作疾。)最為巨疾。(一作病。)不可不察也。治療之法。一一如下。(陸本。有方八道在此后。印本無之。今附下卷之末。) 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本作皆有。)矣。非獨因榮衛(wèi)壅塞而發(fā)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fā)于喉舌者。心之毒也。發(fā)于皮毛者。發(fā)于肌肉者。脾之毒也。發(fā)于骨髓者。腎之毒也。(闕肝毒。) 發(fā)于下者陰中之毒也。發(fā)于上者。陽中之毒也。發(fā)于外者六腑之毒也發(fā)于內(nèi)者。五臟之毒也故內(nèi)曰壞。 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fā)于上者得之速。發(fā)于下者得之緩。感于六腑則易治感于五臟則難瘳也。又近骨者多冷。近虛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血成蠱。近虛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蠱。則多癢而少痛?;蛳劝W后痛。成漏。則多痛而少癢?;虿煌?。或不癢內(nèi)虛外實者。多庠而少痛。外虛內(nèi)實者。多痛而少癢。血不止者則多死。膿疾潰者則多生?;蛲履鏌o度。飲食不時。皆癰疽之使然也。種候萬一(一作多。)端。要憑詳。治療之法。列在后篇。 論腳弱狀候不同第四十二 人之病。香港腳。與氣腳之為異。何也謂人之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自內(nèi)而注入于腳。則名氣腳也。風(fēng)寒暑濕邪毒之氣。從外而入于腳膝。漸傳于內(nèi)。則名香港腳也。然內(nèi)外皆以邪奪正故使人病形頗相類例。其于治療。亦有上下先后也。故分別其目。若一揆而不察其由。則無理致其瘳也。夫喜怒憂思寒熱邪毒之氣。流入股節(jié)?;蜃⒂谀_膝。其狀類諸風(fēng)。歷節(jié)。偏枯。癰腫之證。但入于腳膝。則謂之氣腳也。若從外而入于足。從足而入臟者。乃謂之香港腳也。氣腳者。先治內(nèi)而次治外。香港腳者先治外而次治內(nèi)。實者利之。虛者益之。又人之病。香港腳多者何也。謂人之心肺二經(jīng)。起于手。脾腎肝三經(jīng)。起于足手則清邪中之。足則濁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則最重艱苦。故風(fēng)寒暑濕之氣。多中于足。以此香港腳之病多也。然而得之病者。從漸而生疾。但始萌而不悟。悟亦不曉。醫(yī)家不為香港腳。將為別疾。治療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危地。本從微起。浸成巨候。流入臟腑。傷于四肢。頭項。腹背也。而疾未甚。終不能知覺也。特因他而作。或如傷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節(jié)不仁。或語言錯亂。或精神昏昧。或時喘乏。或暴盲聾。或飲食不入。或臟腑不通。 或攣急不遂。或舒緩不收。或口眼牽搐。或手足顫掉。種種多狀。莫有達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無告陳。 仁者見之。豈不傷哉。今述始末。略示后學(xué)。請深消息。至如醉入房中。飽眠露下。當(dāng)風(fēng)取涼。對月貪歡。沐浴未干。而熟睡。房室才罷而沖軒。久立于低濕。久佇于水涯。冒雨而行。瀆寒而。勞傷汗出。食飲悲生。犯諸禁忌。因成疾矣。其于不正之氣。中于上則害于頭目。害于中則蠱于心腹。形于下則災(zāi)于腰腳。及于旁則妨于肢節(jié)。千狀萬證。皆屬于氣腳。但起于腳膝。乃謂香港腳也。形候脈證。亦在詳明。其脈浮而弦者。起于風(fēng)。 濡而弱者。起于濕。洪而數(shù)者。起于熱。遲而澀者。起于寒。滑而微者。起于虛。牢而堅者。起于實。在于上則由于上。在于下則由于下。在于中則生于中。結(jié)而因氣。散則因憂。緊則因怒。細則因悲。風(fēng)者汗之而愈。濕者溫之而愈。熱者解之而愈。寒者熨之而愈。虛者補之。實者瀉之。氣者流之。憂者寬之。怒者悅之。悲者和之。 能通此者。乃謂之良醫(yī)。又香港腳之病傳于心腎。則十死不治入心則恍惚忘謬。嘔吐。食不入。眠不安寧??谘鄄欢āW笫执缈谑置}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是也入腎。則腰腳俱腫。小便不通。呻吟不絕。目額皆見黑色。氣時上沖胸腹而喘。其左手尺中脈絕者是也。切宜詳審矣。 論水腫脈證生死候第四十三 人中百病。難療者莫過于水也水者腎之制也。腎者人之本也。腎氣壯則水還于海。腎氣虛則水散于皮。 又三焦壅塞榮衛(wèi)閉格。血氣不從。虛實交變。水隨氣流。故為水病。有腫于頭目者。有腫于腰腳者。有腫于四肢者。有腫于雙目者。有因嗽而發(fā)者。有因勞而生者。有因凝滯而起者。有因虛乏而成者。有因五臟而出者。有因六腑而來者。類目多種而狀各不同。所以難治者。由此百狀。人難曉達。縱曉其端。則又苦人以嬌恣不循理法。觸冒禁忌。弗能備矣。故人中水疾。死者多矣。水有十名具于篇末。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黃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風(fēng)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氣水。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狀先從而腫而漸行一身也。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狀先從胸腫起也。黃水者。其根起于脾。其狀先從腹腫也。白水者。其根起于肺。其狀先從腳腫而上氣喘嗽也。黑水者。其根起于腎。其狀先從足跗腫。玄水者。 其根起于膽。其狀先從頭面起腫而至足者。是也。風(fēng)水者。其根起于胃。其狀先從四肢起。腹?jié)M大而通身腫也。石水者。其根在膀胱。其狀起臍下而腹獨大。是也。里水者。其根在小腸。其狀先從小腹。脹而不腫。漸漸而腫也(又注云。一作小腹脹而暴腫也。)氣水者。其根在大腸。其狀乍來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 關(guān)竅不利。氣血痞格。陰陽不調(diào)。而致之也。其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也。又消渴之疾久不愈。令人患水氣。其水臨時發(fā)散。歸于五臟六腑。則生為病也。消渴者。因冒風(fēng)沖熱。饑飽失節(jié)。飲酒過量。嗜欲傷頻?;蝠D金石。久而積成。使之然也。 論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諸淋與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臟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澀。榮衛(wèi)耗失。冒熱飲酒。過醉入房。竭散精神。勞傷氣血?;蛞蚺d。而敗精不出?;蛞蛎詫櫜灰?。而真髓多輸?;蝮@惶不次。或思慮未寧?;蝠囷栠^時。或奔馳才定。或隱忍大小便?;虬l(fā)泄久興?;蚝氚螂?。或暑中胞囊。傷茲不慎。致起斯疾。狀候變異。名亦不同。 則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之八種耳。冷淋者。小便數(shù)。色白如泔也。熱淋者。小便澀。而色赤如血也。氣淋者。臍腹?jié)M悶。小便不通利而痛也。勞淋者。小便淋瀝不絕。如水之滴漏而不斷絕也。膏淋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砂淋者。腹臍中隱痛。小便難。其痛不可忍須臾。從小便中下如砂石之類。有大者如子?;虺嗷虬祝ㄒ蛔鼽S。)色澤不定。此由腎氣弱而貪于女色。房而不泄。泄而不止。虛傷真氣。邪熱漸強。結(jié)聚而成砂。又如以水煮鹽?;鸫笏?。鹽漸成石之類謂腎者水也。咸歸于腎水消于下虛熱日甚。煎結(jié)而成。此非一時而作也。蓋遠久乃發(fā)。成節(jié)五歲。敗即三年。壯人。五載禍必至矣。宜乎急攻。八淋之中。唯此最危。其脈盛大而實者可治。虛小而澀者不可治。虛者謂腎與膀胱俱虛。而精滑夢泄。小便不禁者也。實則謂經(jīng)絡(luò)閉澀。水道不利。而莖痛腿酸者也。又諸淋之病。與淋相從者活。反者死兇。治療之際。亦在詳酌耳。 論服餌得失第四十五 石之與金。有服餌得失者。蓋以其宜與不宜也。或草或木?;蚪鸹蚴;騿畏降昧Α;蛉宏牜@功?;蚪鹗景l(fā)而致斃?;虿菽緞葜苋?。其驗不一者何也?;緦嵳?。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其本虛者。得補益之情。必長其年。虛而過瀉。實乃更增。千死其千。萬歿其萬。則決然也。又有年少之輩。富貴之人。恃其藥力。恣其酒欲??渑湫g(shù)。暗使精神內(nèi)損。藥力扶持。忽然疾作。何能救療。如是之者豈知災(zāi)從內(nèi)發(fā)。但恐藥餌無微功。實可歡哉。其于久服方藥。在審其宜。人藥相合。效豈妄邪。假如臟不足則補其臟。腑有余則瀉其腑。 外實則理外。內(nèi)虛則養(yǎng)內(nèi)。上塞則引上。下塞則通下。中澀(一作結(jié)。)則解中。左病則治左。右病則治右。上下左右。內(nèi)外虛實。各稱其法。安有橫夭者也。故藥無不效。病無不愈者。切務(wù)于謹察矣。 辨三痞論并方第四十六 金石草木。單服皆可以不死者。有驗無驗。在乎有志無志也。雖能久服。而有其藥。熱壅塞而不散?;蛏匣蛳?。或痞或澀。各有其候。請速詳明。用其此法。免敗其志。皆于壽矣。謹論候并方。具在后篇。 辨三痞論并方第四十六 辨上痞候并方 上痞者。頭眩目昏。面赤心悸。肢節(jié)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氣。懼火。喜寒。又狀若中風(fēng)之類者。是也。宜用后方。 桑白皮(闊一寸。長一尺)檳榔(一枚) 木通(一尺去皮。一本作一兩) 大黃(三分。濕紙煨) 黃芩(一分) 澤瀉(二兩) 上銼為粗末。水五升。熬取三升。取清汁。分二(一本作三。)服。食后臨臥服。 辨中痞候并方 中痞者。腸滿。四肢倦。行立艱難。食已嘔吐。冒昧。減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 大黃(一兩。濕紙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檳榔(一枚) 木香(一分) 上為末。生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湯下。食后日午。日進二服。未減。加之。效。即勿再服。附方。 桂(五錢。不見火)檳榔(一個) 黑牽牛(四兩。生為末二兩) 上為末蜜酒調(diào)二錢。以利為度。 辨下痞候并方 下痞者。小便不利。臍下滿硬。語言謇滯。腰背疼痛。腳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后方。 瞿麥頭子(一兩)官桂(一分) 甘遂(三分) 車前子(一兩炒) 上件為末。以豬腎一個。去筋膜。薄批開入藥末二錢。勻糝。濕紙裹。慢火煨熟??招募毥馈鼐扑拖?。以大利為度。小便未利。臍腹未軟。更服附方。 蔥白一寸。去心。入砂末一錢。安蔥心中。兩頭以線子系之。濕紙包。煨熟。用冷醇酒送下??招姆R孕槎?。 論諸病治療交錯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夫病者。有宜湯者。有宜丸者。有宜散者。有宜下者。有宜吐者。有宜汗者。有宜灸者。有宜針者。有宜補者。有宜按摩者。有宜導(dǎo)引者。有宜蒸熨者。有宜澡洗者。有宜悅愉者。有宜和緩者。有宜水者。有宜火者。種種之法豈能一也。若非良善精博。難為取愈。其庸下識淺。亂投湯丸。下汗補吐。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 舉世皆然。且湯??梢允帨炫K腑。開通經(jīng)絡(luò)。調(diào)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養(yǎng)皮膚。益充氣力。扶助困竭。 莫離于湯也。丸??梢灾痫L(fēng)冷。破堅癥。消積聚。進飲食。舒榮衛(wèi)。開關(guān)竅。緩緩然參合。無出于丸也。散者。能祛風(fēng)寒暑濕之氣。攄寒濕穢毒之邪。發(fā)揚四肢之壅滯。除剪五臟之結(jié)伏。開腸和胃。行脈通經(jīng)。莫過于散也。 下。則疏豁閉塞。補。則益助虛乏。灸。則起陰通陽。針。則行榮引衛(wèi)。導(dǎo)引。則可以遂客邪于關(guān)節(jié)。按摩。則可以驅(qū)浮淫于肌肉。蒸熨。辟冷暖。洗生陽。悅愉。爽神。和緩。安氣。若實而不下。則使人心腹脹滿。煩亂。鼓腫。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精神耗亡。肌肉脫失。志意昏迷??珊苟缓?。則使人毛孔關(guān)塞。悶絕而終合吐而不吐則使人結(jié)胸上喘。水食不入而死。當(dāng)灸而不灸。則使人冷氣重凝陰毒內(nèi)聚。厥氣上沖。分遂不散。 以致消減。當(dāng)針而不針。則使人榮衛(wèi)不行。經(jīng)絡(luò)不利。邪漸勝真。冒昧而昏。宜導(dǎo)引而不導(dǎo)引。則使人邪侵關(guān)節(jié)。固結(jié)難通。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隨肌肉。久留不消。宜蒸熨而不蒸熨。則使人冷氣潛伏漸成痹厥。宜澡洗而不澡洗。則使人陽氣上行。陰邪相害。不當(dāng)下而下。則使人開腸蕩胃。洞泄不禁。不當(dāng)汗而汗。則使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當(dāng)吐而吐。則使人心神煩亂。臟腑奔沖不當(dāng)灸而灸。則使人重傷經(jīng)絡(luò)。 內(nèi)蓄炎毒。反害中和致于不可救不當(dāng)針而針。則使人氣血散失。關(guān)機細縮。不當(dāng)導(dǎo)引而導(dǎo)引。則使人真氣勞敗。邪氣妄行。不當(dāng)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脹。筋骨舒張。不當(dāng)蒸熨而蒸熨。則使人陽氣偏行。陰氣內(nèi)聚。不當(dāng)淋渫而淋渫。則使人濕侵皮膚。熱生肌體。不當(dāng)悅愉而悅愉。則使人神失氣消。精神不快。不當(dāng)和緩而和緩。則使人氣停意(此下。趙寫本俱缺。)折。健忘。傷志。大凡治療要合其宜。脈狀病候少陳于后。凡脈不緊數(shù)。則勿發(fā)其汗。脈不疾數(shù)。不可以下。心胸不閉。尺脈微弱。不可以吐。關(guān)節(jié)不急。榮衛(wèi)不壅。不可以針。陰氣不盛。陽氣不衰。勿灸。內(nèi)無客邪。勿導(dǎo)引。外無淫氣。勿按摩。皮膚不痹。勿蒸熨。肌肉不寒。勿暖洗。神不凝迷。勿悅愉。氣不急奔。勿和緩。順此者生。逆此者死耳。脈病之法。備說在前。 論診雜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夫人生氣健壯者。外色光華。內(nèi)脈平調(diào)。五臟六腑之氣消耗。則脈無所根據(jù)。色無所澤。如是者百無一生。雖能飲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實為痛口其大法。列之于后。 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滿。其脈。濡而微者死。 論吐衄瀉血。其脈。浮大牢數(shù)者死。 病妄言身熱手足冷。其脈細微者死。 病大泄不止。其脈緊大而滑者死。 病頭目痛。其脈澀短者死。 病腹中痛。其脈浮大而長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脈滑而利。數(shù)而緊者死。 病四逆者。其脈浮大而知者死。 病耳無聞。其脈浮大而澀者死。 病腦痛。其脈緩而大者死。 左痛右痛。上痛下痛者死。 下痛而脈病者死。 病厥逆。呼之不應(yīng)。脈絕者死。 病患脈宜大。反小者死。 肥人脈細欲絕者死。 瘦人脈躁者死。 人脈本滑利。而反澀者死。 人脈本長。而反短者死。 人尺脈上應(yīng)寸口太遲者死。 溫病。三四日未汗。脈太疾者死。 溫病。脈細微。而往來不快胸中閉者死。 溫病。發(fā)熱甚。脈反小弱者死。 病甚。脈往來不調(diào)者死。 溫病。腹中痛。下痢者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病瘧。腰脊強急。螈者死。 病心腹脹滿。痛不止。脈堅大洪者死。 痢血不止。身熱脈數(shù)者死。 病腹?jié)M四逆。脈長者死。 熱病七八日。汗當(dāng)出。反不出。脈絕者死。 熱病七八日。不汗。躁狂口舌焦黑。脈反細弱者死。 熱病。未汗出。而脈大盛者死。 熱病。汗出而脈未盡。往來轉(zhuǎn)大者死。 病咳嗽。脈數(shù)身瘦者死。 暴咳嗽。脈散者死。 病咳。形肥。脈急甚者死。 病嗽而嘔。便滑不禁。脈弦欲絕者死。 病諸嗽喘。脈沉而浮者死。 病上氣。脈數(shù)者死。 病肌熱。形瘦。脫肛。熱不去。脈甚緊急者死。 病陽癖。轉(zhuǎn)筋。脈極數(shù)者死。 病中風(fēng)。痿疾不仁。脈緊急者死。 病上喘。氣急四匝。脈澀者死。 病寒熱。螈。脈大者死。 病金瘡。血不止。脈大者死。 病墜損。內(nèi)傷。脈小弱者死。 病傷寒。身熱甚。脈反小者死。 病厥逆。汗出。脈虛而緩者死。 病洞泄。不下食。脈急者死。 病腸。下白膿者死。 病腸。下膿血。脈懸絕者死。 病腸。下膿血。身有寒。脈絕者死。 病咳嗽。脈沉堅者死。 病腸中有積聚。脈虛弱者死。 病水氣。脈微而小者死。 病水脹如鼓。脈虛小澀者死。 病泄注。脈浮大而滑者死。 病內(nèi)外俱虛。臥不得安。身冷。脈細微。嘔而不入食者死。 病冷氣上攻。脈逆而澀者死。 卒死。脈堅而細微者死。 熱病三五日。頭痛身熱。食如故。脈直而疾者。八日死。 久病脈實者死。 又虛緩。虛微虛滑。弦急者死。 卒病。脈弦而數(shù)者死。凡此兇脈。十死十。百死百。不可治也。 察聲色形證決死法第四十九 凡人五臟六腑。榮衛(wèi)關(guān)竅。宜平生氣血順度。循環(huán)無終。是為不病之本。若有缺絕。則禍必來矣。要在臨病之時。存神內(nèi)想。息氣內(nèi)觀。心不妄視。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斷死決生。千無一誤。死之證兆。具之于后。 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漸入于口者死。 赤色。見于耳目額者。五日死。 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 黑。或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則如黑者死。 張口如魚。出氣不反者死。 循摸衣縫者死。 妄語錯亂。及不能語者死熱病即不死。 尸臭不可近者死。 面目直視者死。 肩息者。一日死。 面青。人中反者三日死。 面無光。牙齒黑者死。 面青目黑者死。 面白目黑者十日死。 面赤眼黃。實時死。 面黑目白者。八日死。 面青目黃者。五日死。 眉系傾者。七日死。 齒忽黑色者。三十日死。 發(fā)直者。十五日死。 遺尿不覺者。五六日死。 唇口乍干黑者死。 爪中青黑色死。 頭目久痛。卒視不明者死。 舌卷卵縮者死。 面黑直視者死。 面青目白者死。 面黃目白者死。 面目俱白者死。 面目青黑者死。 面青唇黑者死。 發(fā)如麻。喜怒不調(diào)者死。 發(fā)肩如沖起者死。 面色黑。脅滿不能反側(cè)者死。 面色蒼黑。卒腫者死。 掌腫無紋。臍腫出。囊莖俱腫者死。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汗出不流者死。 唇反。人中滿者死。 陰陽俱絕。目匡陷者死。 五臟內(nèi)外絕。神氣不守。其聲嘶者死。 陽絕陰結(jié)。精神恍惚。撮空裂衣者死。 陰陽俱閉。失音者死。 榮衛(wèi)耗散。面目浮腫者死。 心絕于腎。肩息?;仨?。目直者。一日死。 肺絕。則氣去不反??谌玺~口者。三日死。 骨絕。腰脊痛。腎中重。不可反側(cè)。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腎絕大便赤澀。下血。耳干。腳浮。舌腫者。六日死。又曰。足腫者九日死。 脾絕??诶洹W隳[脹泄不覺者。十二日死。 筋絕?;牦@。虛恐。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八九日死。 肝絕。汗出如水??謶植话?。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實時死。 胃絕齒落面黃者。七日死。又曰。十日死。 凡此察聽之。更須詳酌者矣。 療諸病藥方六十道 萬應(yīng)丸甘遂(三兩)芫花(三兩) 大戟(三兩) 大黃(三兩) 三棱(三兩)巴豆(二兩。和皮) 干漆(二兩炒) 蓬術(shù)(二兩) 當(dāng)歸(五兩)桑皮(二兩) 硼砂(三兩) 澤瀉(八兩) 山梔仁(二兩)檳榔(一兩) 木通(一兩) 雷丸(一兩) 訶子(一兩)黑牽牛(五兩) 五靈脂(五兩) 皂角(七定。去皮弦) 上件二十味。銼碎洗凈。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銀器或石器內(nèi)。慢火熬。令醋盡。焙干焦。再炒。為黃色。存性。入后藥。 木香(一兩)丁香(一兩) 肉桂(一兩。去皮) 肉豆(一兩) 白術(shù)(一兩)黃 (一兩) 沒藥(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茯苓(一兩)赤芍藥(一兩) 川芎(二兩) 牡丹皮(二兩) 白牽牛(二兩)干姜(二兩) 陳皮(二兩) 蕓臺(二兩。炒) 地黃(三兩)鱉甲(三兩。醋炙) 青皮(三兩) 南星(二兩。漿水煮軟。切焙) 上二十味。通前共四十味。同杵羅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用度謹具如下。合時須在一凈室中。 先嚴潔。齋心滌慮。焚香。精誠。懇諸方圣者。以助藥力。尤效速也。 結(jié)胸傷寒。用油漿水下七丸。當(dāng)逐下惡物。如人行二十里。未動。(再服)。 多年積結(jié)。食 塊。臨臥水下。三丸至五丸。每夜服之。病即止。如記得因傷物作積。即隨所傷物下七丸(小兒妊婦老人勿服)。 水氣通身腫黃者。茯苓湯下。五丸。日二服。水消為度。如要消酒進食。生姜湯下一丸。 食后。腹中一切痛。醋湯下七丸。 膈氣噎病。丁香湯下三丸。(夜一服。) 因傷盛勞。鱉甲湯下七丸(日三服。漸安。減服。) 小腸癖氣。茴香湯下三丸。 大小便不通。蜜湯下五丸。(未通。加至七丸。) 九種心痛。茱萸湯下五丸(立止。) 尸注走痛。木瓜湯下三丸。 香港腳。石楠湯下五丸(每日食前服。)卒死。氣未絕。小便化七丸。灌之立活。 產(chǎn)后血不行當(dāng)歸酒下三丸。 血暈、血迷、血蠱、血痢、血脹、血刺、血塊、血積、血癥、血瘕、并用當(dāng)歸酒下二丸。逐日服。 難產(chǎn)橫倒。榆白皮湯下二丸。 胎衣不下。燒稱錘。通紅。以酒淬之。帶熱下二丸。惟孕婦患不可服。產(chǎn)急難方可服之。 脾瀉血痢。干姜湯下一丸。 赤白痢。甘草干姜湯下一丸。 赤痢。甘草湯下一丸。 白痢。干姜湯下一丸。 胃冷。吐逆。并反胃吐食。丁香湯下二丸。 卒心腹痛不可忍者。熱醋鹽湯下三丸。 如常服一丸。臨臥茶清下。 五爛疾。牛乳下一丸(每日二服。) 如發(fā)瘧時。童子小便酒下十丸?;_灌之。吐利即愈。其效如神。 療萬病六神丹雄黃(一兩。研)礬石(一兩。燒) 巴豆(一兩。去皮) 附子(一兩。炮) 藜蘆(三兩)朱砂(二兩。一兩別研。一兩為衣) 上為未。煉蜜為丸。如小豆大一等作黍米大。男子百疾。以飲服二丸。小兒量度與小者服。得利。即瘥。 安息香丸治傳尸肺痿。骨蒸。鬼疰。卒心腹疼?;魜y吐瀉。時氣瘴瘧。五利。血閉。癖。丁腫。驚邪。諸疾。 安息香木香 麝香 犀角 沉香 丁香 檀香 香附子訶子 朱砂 白術(shù) 蓽茇(以上各一兩) 乳香 龍腦 蘇合香(以上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成劑。杵一千下。丸如桐子大。新汲水化下四丸。老幼皆一丸。以絳囊子盛一丸彈子大。懸衣。辟邪毒魍魎甚妙。合時忌雞犬婦人見之。 明月丹治傳尸勞。 雄黃(半兩)兔糞(二兩) 輕粉(一兩) 木香(半兩) 天靈蓋(一兩。炙)鱉甲(一個。大者去裙?fàn)€。醋炙焦黃) 上為末。醇酒一大升。大黃一兩。熬膏。入前藥末為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如是傳尸勞。肌瘦面黃。嘔吐血??人圆欢ㄕ?。是也。先燒安息香。令煙起。吸之不嗽者。非傳尸也。不可用此藥若吸煙入口??人圆荒芙拐?。乃傳尸也。宜用此藥。五更初勿令人知。以童子小便。與醇酒。共一盞?;煌璺?。如人行二十里。上吐出蟲。其狀若燈心而細。長及寸?;蛉鐮€李。又如蝦蟆。狀各不同。如未效。次日再服。以應(yīng)為度。仍須初得。血氣未盡。精神未亂者??捎弥?。 地黃煎解勞生肌肉。進食活血養(yǎng)氣。 生地黃汁(五升)生杏仁汁(一升) 薄荷汁(一升) 生藕汁(一升) 鵝梨汁(一升) 法酒(二升) 白蜜(四兩)生姜汁(一升) 以上同于銀石器中。慢火熬成膏卻入后藥。 柴胡(四兩。去蘆。焙)木香(四兩) 人參(二兩) 白茯苓(二兩) 山藥(二兩)柏子仁(二兩) 遠志(二兩。去心) 白術(shù)(二兩) 桔梗(二兩)枳實(二兩。麩炒) 秦艽(三兩。去蘆) 麝香(二錢。另研) 熟地黃(四兩) 上末。入前藥膏中和。再入臼中。杵三二千下。丸如桐子大。每服食藥。用甘草湯下二十丸。食后日三服。 安。即住服。 起蒸中央湯黃連(五兩。) 上咀。以醇酒二斗。同熬成膏。每夜以好酒化下彈子大一丸。汗出為度。仍服補藥射臍丸。 補藥麝臍丸麝(一枚。燒灰)地黃(洗) 地骨皮 山藥 柴胡(各一兩) 白術(shù)(□□) 活鱉(一個。重二斤者佳) 上將鱉入醇酒一方。煮令爛熟。研細。入汁。再熬膏。入未。丸如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夜一。蒸謂骨蒸也。氣血相摶。久而瘦弱。遂成勞傷。肉消毛落。妄血喘咳者是也。宜以前法治之。 太上延年萬勝追魂散人參(去蘆)柴胡(去苗) 杏仁(去皮尖) 天靈蓋(炙。各一兩) 蜀椒(一分) 桃柳心(一小握) 上為末。童子小便一升。末一兩。瓶中煎。令熟??招娜瘴绺鬟M一服。經(jīng)五日效。 醉仙丹主偏枯不遂。皮膚不仁。 麻黃(一升。去節(jié)。水煮去沫。焙干作末)南星(七個。大者) 大附子(三個。黑者) 地龍(七條。去土) 上除麻黃外。先末之。次將麻黃末。用醇酒一方。熬成膏。入末。丸如彈子大。每服。食后。臨睡。酒化一丸。汗出為度偏枯不遂。皮膚不仁皆由五臟氣虛。風(fēng)寒暑濕之邪。蓄積于中久而不散。乃成疾焉。以前法主之。 靈烏丹治一切冷疾疼痛。麻痹風(fēng)氣。 川烏(一斤。河水浸。七日換水。浸去皮尖。切片。干之)牛膝(二兩。酒浸。焙) 何首烏(四兩。制如川烏法)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招?。酒下七丸。漸加至十丸。病已即止。 扁鵲玉壺丹駐顏補暖祛萬痛。 硫黃(一斤。以?;伊軡庵宥分罅螯S令伏。以火之。研如粉。掘一地坑子。深二寸許。投水在里。候水清。取調(diào)硫黃末。稀稠得所。瓷器中煎干。用 一個。上敷以砂。砂上鋪紙。 下以火 熱。即取硫黃滴其上。自然色如玉矣。) 上以新炊飯。為丸如麻子大??招?。食前。酒下十丸。 葛玄真人百補構(gòu)精丸。 熟地黃(四兩)山藥(二兩) 五味子(六兩) 蓯蓉(三兩。酒浸一宿) 牛膝(二兩。酒浸)山茱萸(一兩) 澤瀉(一兩) 茯苓(一兩。去皮) 遠志(一兩。去心)巴戟天(一兩。去心) 赤石脂(一兩) 石膏(一兩) 柏子仁(一兩。炒) 杜仲(三兩。去皮。銼碎。慢火炒令絲斷)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溫酒下二十丸。男子婦人皆可服。 澀精金鎖丹韭子(一斤。灑浸三宿。濾出焙干。杵為末。) 上用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招?。酒下二十丸。 療百疾延壽酒黃精(四斤)天門冬(三斤) 松葉(六斤) 蒼術(shù)(四斤) 枸杞子(五升) 上以水三碩。煮一日。取汁。如釀法成??招娜我怙嬛?。 交藤丸駐顏長算。祛百疾。 交藤根(一斤。紫色者。河水浸七日。竹刀刮去皮。曬干)茯苓(五兩) 牛膝(二兩) 上為末。煉蜜。搜成劑。杵一萬下。丸如桐子大。紙袋盛之。酒下三十丸??招姆?。久服延壽。忌豬羊肉天仙丸補男子婦人虛乏。 天仙子五靈脂(各五兩。) 上炒令焦。黑色杵末。以酒糊為丸如綠豆大。食前酒服十五丸。 左慈真人(陸本無此上四字。作善養(yǎng)。)千金地黃煎。 生地黃(一秤取汁。于石器中熬成膏。入熟干地黃末??从曹泟?。杵千下。) 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招姆梅?。斷欲。神仙不死。 取積聚方輕粉粉霜 朱砂(各半兩) 巴豆霜(二錢半) 上同研勻。煉蜜作劑。旋丸如麻子大。生姜湯下三丸量虛實加減。 治瘕方大黃(濕紙裹。煨) 三棱(濕紙裹。煨熱銼) 硼砂(研) 干漆(炒令煙盡) 巴豆(去皮。出油) 以上各一兩為末。醋一方。熬成膏。入后藥。 木香丁香 枳實(麩炒。去穣) 桂心(各一兩) 上為末。入前項膏子。和成劑。杵千下。為丸如綠豆大。飲服三五丸。食后服。 通氣阿魏丸治諸氣不通。胸背痛。結(jié)塞悶亂者。悉主之。 阿魏(二兩)沉香(一兩) 桂心(半兩) 牽牛末(二兩) 上先用醇酒一升。熬阿魏成膏。入藥末為丸。櫻桃大。朱砂為衣。酒化一丸。 治尸厥卒痛方尸厥者謂忽如醉狀肢厥而不省人事也。卒痛者謂心腹之間?;蜃笥颐{下。痛不可忍。俗謂鬼箭者是。 雄黃(二兩研)朱砂(二兩研) 上二味。再同研勻。用大蒜一頭。濕紙裹。煨。去紙。杵為丸。櫻桃大。每服一丸。熱酒化下。 鬼哭丹主腹中諸痛。氣血凝滯。飲食未消。陰陽痞隔。寒熱相乘。摶而為痛。宜以此方主之。 川烏(十四個。生)朱砂(一兩) 乳香(一分) 上為末。以醋一盞。五靈脂末一兩。煮糊和丸。如桐子大。朱砂為衣。酒下七丸。男子溫酒下。女人醋湯下。 治心痛不可忍者木香蓬術(shù)(各一兩) 干漆(一分。炒) 上為末。每服一錢。熱醋湯調(diào)下。入口立止。 取長蟲兼治心痛方木棗(二十一個。去核)綠礬(一兩。作二十一塊子。填棗中。面裹。燒紅。去面) 雷丸(七個) 輕粉(一錢)木香(一錢) 丁香(一錢) 水銀(半兩。入鉛半兩。溶成砂子) 上為末。取牛肉二兩。車脂一兩。與肉同銼令爛。米醋一升。煮肉令成膏。入藥同熬。硬軟得所。入臼中。杵三二千下。丸如酸棗大。丸時先以緋線一條。丸在藥中。留二尺許。作系。如有長蟲者。五更初。油漿水吞下一丸。存線頭。勿令吞盡。候少頃。心中痛。線動。即急拽線。令藥出。則和蟲出。若心氣痛不可忍者。熱醋湯化下一丸立止。 治蟲毒方水銀密陀僧 黃丹 輕粉大黃 丁香 訶子 雄雀糞(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用面半兩。共水和成油餅。食之。又法作棋子。入漿水煮熱。食之。 破棺丹。治陰厥。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脈細欲絕者。 硫黃(一兩。無灰酒煮三日三夜。如耗旋添暖酒。日足取出。研為末)丹砂(一兩。研勻細) 上以酒煮。糊為丸如雞頭大。有此病者。先于凈室中。匆令人知。度病患長短。掘一地坑子。深一尺以來。 用苜?;馃A羁幼訕O熱。以醋五升。沃令氣出。內(nèi)鋪衣被蓋坑。以酒化下一丸。與病患服之。后令病患臥坑內(nèi)。蓋覆。少時汗出。即扶病者令出無風(fēng)處蓋覆。令病患四肢溫。心下軟。即漸去衣被。令通風(fēng)。然后看虛實調(diào)補。 再生丸。起厥死猶暖者。 巴豆(一兩。去皮研)朱砂(一兩細研) 麝香(半兩。研) 川烏尖(十四個為末) 大黃(一兩。炒取末) 上件再同研勻。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水化下。折齒灌之立活。亦療關(guān)膈結(jié)胸。極效。 救生丸治卒死。 大黃(四兩)輕粉(半兩) 朱砂(一兩) 雄黃(一分) 巴豆(七個去皮。細研取霜) 上為末。以鯤膽汁和丸。如雞頭大。童子小便化開一丸。斡開口灌之。內(nèi)大蔥一寸許入鼻中。如人行五七里。當(dāng)吐出涎。即活。 治脾厥吐瀉霍亂黑附子(炮去皮。臍入破)干姜(炮) 甘草(炙) 肉豆(各一兩。印本無此一味有豉等分) 上為末。水半升。末四錢。(印本作二錢。)棗七個。姜一分。(印本作一錢。)同煎。去半。溫服。連進三服。 三生散。起卒死。兼治陰盛四逆吐瀉不止。 草烏(七個)濃樸(一尺) 甘草(三寸。并生用) 上為末。水一中盞末一錢。棗七個。煎七分服。重者灌之。 起卒死HT蔥根(二兩) 瓜蒂(一分) 丁香(十四粒) 上為末。吹一字入鼻中。男左女右。須臾自活。身冷強厥者勿活。 浴腸湯。治陽厥發(fā)狂。將成疽。 大黃(四兩。濕紙裹。煨)大青葉 梔子仁 甘草(各一兩。炙) 上為末。水五升。末四兩。煎減二升。內(nèi)樸硝五合。再熬去一升。取汁二升。分四服。量虛實與之。大瀉為度。 如喜水。即以水澆之。畏水者。勿與吃。大忌。 破黃七神丹樸硝(二斤)朱砂(五兩) 大黃(七兩) 甘遂(二兩) 山梔(二兩)輕粉(一兩) 豉(半斤。以絹袋盛之) 上七味。以水二斗。熬令水盡。除去甘遂。豉。梔子。大黃。只取樸硝。朱砂。輕粉。為末。以水浸豉汁。研勻后入末。三味同和。煮糯米糊為丸如彈子大。新水化一丸。吐瀉為度。 三黃丸。治三吐血諸黃癥。 黃連(三兩)黃芩(二兩) 大黃(一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食后溫水下十五丸。量虛實加減服。 通中延命玄冥煮原砂法?;钅蜓?。開擁塞。解毒。治一切熱病。風(fēng)氣。腳毒。蠱毒。 朱砂(五兩)樸硝(半秤。水煮七遍每遍用水三升。水盡為度。取霜。再入水二升) 蘇木(二兩) 大黃(五兩)郁金(三兩) 山梔(二兩) 人參(二兩) 桑皮(二兩)甘草(五兩) 上件同熬。水盡為度。只用朱砂。去余藥。杵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飲下。可疏諸毒。尤妙。 治暴熱毒。心肺煩而嘔血方。 大黃(二兩。為末。以地黃汁拌勻。濕即焙干) 上為末。每服二錢。地黃汁調(diào)下。以利為度。甘草湯亦得。 治吐血方蛤粉(四兩)朱砂(一兩) 上為末。新汲水調(diào)下。五錢。未已再服。止即已。 治中死心下猶暖。起死方。 上令病者仰面臥。取溫水不住手澆淋臍中。次以童子小便。合生地黃汁。灌之。自活。禁與冷水。只與溫熟水飲之。 玉霜膏。治一切熱毒喉閉。 樸硝(一斤)牙硝(半斤) 硼砂(四兩) 礬石(三兩) 上為末?;鹑鄢芍?。筑一地坑子。令實。傾入。盆覆一夕。取杵。為末。入龍腦二兩。研勻。新汲水半盞。合生蜜調(diào)一錢。小兒量與服。 百生方。救百物入咽喉。鯁欲死者。 茯苓(去皮)貫眾 甘草上件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diào)一分。立效。 治喉閉。悶氣欲死者。 上取干漆。燒令煙出。竹筒子吸煙吞之。立效。 治漏胎胎損方川芎艾葉(各一兩。炒) 阿膠(炒) 白茯苓(□□) 上末之。糯米飲調(diào)下二錢匕。日七服。仍食糯米粥。養(yǎng)之。 治婦人血崩方枳殼(一錢。面炒)地黃(二錢。燒醋淬十四次) 上為末。醋湯調(diào)下。一錢匕。連三服效。 治婦人血閉方干漆(二兩。燒)生地黃汁(五升) 上熬成膏。酒化棗大許??招姆?。 三不鳴散。治小便不通。及五淋。 取水邊。燈下。道邊。螻蛄各一個。(三處取三個。令相咬。取活者一個。如后法。麝香酒。食空下。) 上內(nèi)于瓶中。封之。令相噬。取活者焙干。余皆為末。每服一錢匕。溫酒調(diào)服立通(余皆二字。恐誤。) 甘草湯。解方藥毒。 甘草(一十二兩) 上件。銼碎。水二斗。煎至一斗。取清。溫冷得所。服。仍盡量服。 治溺死方取鍛石三石。露首培之。令濃一尺五寸。候氣出后。以苦葫蘆穣作末。如無。用瓜蒂。 上用熱茶調(diào)一錢。吐為度。省事后。以糜粥自調(diào)之。 治縊死方先令人抱起。解繩。不得用刀斷。扶于通風(fēng)處。高首臥。取HT蔥根末。吹入兩鼻中。更令親人吹氣入口。候噴出涎。即以礬石末。取丁香煎湯。調(diào)一錢匕灌之。 槐子散。治久下血。亦治尿血。 槐用中黑子一升。合槐花二升。同炒焦。 上件為末。每服二錢。用水調(diào)下??招氖城案饕环?。病已止。 治腸風(fēng)下血荊芥穗地黃(各二兩) 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diào)下。食后。日三。夜一。 治暴喘欲死方大黃(一兩)牽牛(二兩炒) 上件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水調(diào)下。立愈。治上熱痰喘極效。若虛人。肺虛冷者。不可用。 大圣通神乳香膏。貼諸毒瘡腫。發(fā)背癰疽。 乳香(一兩)沒藥(一兩) 血竭(一兩) 黃蠟(一兩) 黃丹(二兩)木鱉(二兩。去殼) 烏魚骨(二兩) 海桐皮(二兩) 不灰木(四兩)瀝青(四兩) 五靈脂(二兩) 麝香(二錢) 膩粉(五十個子。此必有誤) 上并為末。用好油四兩熬令熱。下藥末熬。不住手攪之。令黑色滴水中成珠即止。 水澄膏。治病同前。 井泉石白及(各一兩) 龍骨 黃柏 郁金(各半兩) 黃蜀葵花(一分) 上六味。并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一盞調(diào)藥。打令勻。伺清澄。去浮水。攤在紙花上。貼之。腫毒發(fā)背皆治。 更蘇膏。治一切不測惡瘡。飲垂(垂字恐誤。) 南星(一個)半夏(七個) 巴豆(五個。去殼) 麝香(半錢) 上為細末。取臘月豬脂就膏。令如不痛瘡。先以針刺破。候忍痛處。使以兒乳汁同調(diào)貼之。 千金膏。貼一切惡瘡癱癤。 定粉南粉 膩粉 黃丹(各一分) 上為末。入麝香一錢。研勻。油調(diào)得所。成膏貼。 定命丸。治遠年日近。一切惡候漏瘡。 此藥為末。熔開蠟就湯內(nèi)為條。如布針大。入內(nèi)云母膏貼之。 雄黃乳香(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去皮不去油) 上研如粉。入白面三錢。水和丸如小豆?;蛐←溋4?。兩頭尖。量病淺深內(nèi)瘡中。上用乳香膏貼之。效。服云母膏尤佳。 麝香丸。治一切氣漏瘡。 麝香(一分)乳香(一分) 巴豆(十四粒。去皮) 上為末。入棗肉。和成劑。丸作鋌子??疮忂h近。任藥。以乳香膏貼之。以效為度。 香鼠散。治漏瘡。 香鼠皮(四十九個。河中花背者是)龍骨(半兩) 蝙蝠(二個。用心肝) 黃丹(一分)麝香(一錢) 乳香(一錢) 燈心草(一兩。燒灰) 上入合中泥固濟。炭三斤。 火。終。放冷。為末。用蔥漿水洗凈。以藥貼之立效。 定痛生肌肉方胭脂(一分)血竭(一兩) 乳香(一分) 寒水石(三兩燒) 上為末。先以溫漿水洗過。拭干。敷瘡。甚妙。 又定痛生肌肉方南星(一個)乳香(二錢) 定粉(半兩) 龍骨(半兩) 不灰木(一兩。燒過) 上為末。先以溫漿水洗瘡口。以軟帛拭干。敷之。 治白丁增寒喘急昏冒方葶藶大黃(各一兩) 桑白皮 茯苓(各二兩) 檳榔(七個) 郁李仁 漢防己(各三分) 上件為末。每服三錢。蜜水調(diào)下。以疏下惡物為度。 又取白丁方鉛霜(一分)膽礬 粉霜(各一錢) 蜈蚣(一條) 上件為末。先刺令血出。內(nèi)藥米心大。以醋面餅封口。立愈。 治赤丁方黃連大黃(各一兩) 上件為末。以生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下。以利為度。 又取赤丁方杏仁(七個。生用) 上件嚼爛漱之。令津滿口。吐出線濾汁。入輕粉少許。調(diào)勻。以雞羽掃之。 治黃丁方巴豆(七個。去心膜)青州棗(七個。去核。安巴豆在棗內(nèi)。以面裹。煨通赤) 上件為末。以硼砂醋作面。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至十丸。米飲下。以利為度。 又取黃丁方(六本。元控一行。) 黃柏(三兩)郁金(半兩) 上件為細末。以雞子清調(diào)。雞羽掃上。 治黑丁方菟絲子菖蒲上二味等分為末。酒浸取汁掃丁上。更服腎氣丸補之。 治青丁方谷精草蟬殼(各一兩) 蒼術(shù)(五兩) 上為末每服一錢。水調(diào)服食前仍以針刺丁出。用桑柴灰汁洗之。立效。 以上八方六本在中卷四十論后。印本無此方。今附下卷之末。 附錄一·序 華先生諱佗字符化。性好恬淡。喜味方書。多游名山幽洞。往往有所遇。一日因酒息于公宜山古洞前。忽聞人論療病之法。先生訝其異。潛逼洞竊聽。須臾有人云。華生在邇。術(shù)可付焉。復(fù)有一人曰。道生性貪。不憫生靈。安得付也。先生不覺愈駭。躍入洞。見二老人。衣木皮。頂草冠。先生躬趨左右而拜曰。適聞賢者論方術(shù)。遂乃忘歸。況濟人之道素所好為。所恨者未遇一法??梢允?。徒自不足耳。愿賢者少察愚誠。乞與開悟。終身不負恩。首坐先生云。術(shù)亦不惜??之惾张c子為累。若無高下。無貧富。無貴賤。不務(wù)財賄。不憚勞苦。矜老恤幼為急。然后可脫子禍。先生再拜謝曰。賢圣之語一一不敢忘。俱能從之。二老笑指東洞云。石床上有一書函。子自取之。速出吾居。勿示俗流。宜秘密之。先生時得書?;厥滓巡灰娎先?。先生懾怯離洞。 忽然不見。云奔雨瀉。石洞摧塌。既覽其方論多奇怪。從茲施試效無不存神。先生未六旬。果為魏所戮。老人之言預(yù)有斯驗。余乃先生外孫也。因吊先生寢室。夢先生引余坐。語中藏經(jīng)真活人法也。子可取之。勿傳非人。余覺驚怖不定。遂討先生舊物。獲石函一具。開之。得書一帙。乃中藏經(jīng)也。予性拙于用。復(fù)授次子思。因以志其實。甲寅秋九月序。(此序趙寫本所無。似是后人偽作。姑附存之。) 附錄二·跋 余少讀華佗傳。駭其醫(yī)之神奇。而惜其書之火于獄。使之尚存。若刳腹斷臂之妙。又非紙上語所能道也。 古汴陸徒老。近世之良醫(yī)也。嘗與之論脈曰。無如華佗之論最切。曰性急者脈亦急。性緩者脈亦緩。長人脈長。短人脈短。究其說未暇也。一日得閩中倉司所刊中藏經(jīng)讀之。其說具在。蓋二卿姜公詵為使者時所刊。凡三十余年。而余始得之。序引之說。頗涉神怪。難于盡信。然其議論卓然。精深高遠。視脈察色。以決死生。雖不敢以為真正元化之書。若行于世。使醫(yī)者得以習(xí)讀之。所濟多矣。惜乎差舛難據(jù)。遂攜至姚江。 以叩從老。從老笑曰此吾家所秘。不謂版行已久。因出其書見假。取而校之。乃知閩中之本未善。至一版或改定數(shù)十百字。則目錄。后有后序。藥方增三之二。閩本間亦有佳處??勺C六本之失。其不同而不可輕改者。兩存焉。始得為善本。老不能繕寫。俾從子溉手錄之。蘄春王使君成父聞之欣然。欲于治所大書鋟木。以惠后學(xué)。且以成余之志。溉所錄。面授而記其始末于下。藥方凡六十道。亦有今世所用者。其間難曉者有之??址欠沧R所及。佗傳稱處齊不過數(shù)種。又未知此為是否。好事者。能以閩本校之。始如此本之為可傳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