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20日,國營邯鄲第一棉紡織廠連接京漢鐵路的專線建成,高壓電線架設完成。在所有建設人員共同的努力之下,細紗車間、粗紗車間、準備車間、織造車間、工具車間、輔助車間等相繼建成,1952年8月,邯鄲第一棉紡織廠的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建設,隨后進行設備的安裝和調試工作。
國營邯鄲第一棉紡織廠鐵路專線建成(1951年4月20日)
1953年1月,經過相關單位的驗收,國營邯鄲第一棉紡織廠正式投產,具備年產38885件紗、2548萬米坯布的生產能力。隨著生產步入正軌。1956年,國棉一廠開始大規(guī)模興建生活區(qū),職工家屬樓、單身宿舍樓、職工醫(yī)院、子弟學校、職工食堂、俱樂部相繼建成使用,國棉一廠成為邯鄲的明星企業(yè)。
1957年,國營邯鄲第一棉紡織廠開始承擔帆布、紗布等軍品生產任務,同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廠。1959年6月4日,這一天對于國棉一廠是不平凡的一天,因為敬愛的周總理來廠視察,周總理深入五個車間、食堂、宿舍,對職工的工作和生活給予關切。
五十年代末,邯鄲地區(qū)又陸續(xù)建立國棉二廠、三廠、四廠,國營邯鄲第一棉紡織廠對上述三廠提供了大量援助,出人、出力、出設備和技術,使邯鄲的棉紡工業(yè)飛速發(fā)展,當時邯鄲有“冀南棉海”之美譽,聯紡路更是全國出名。
國棉三廠大門
六十年代初,國棉一廠進行擴建,增加15臺精梳設備和42臺捻線機,開始生產卡其、嗶嘰、人字呢、華達呢等更高一級產品,1977年被評為“大慶式企業(yè)”。由于生產定單多,工廠實行四班三運轉、甲乙丙丁班制度,滿負荷生產。
改革開放后,邯鄲國棉一廠迎來快速發(fā)展時期,生產的華達呢更是暢銷全國,同時還出口日、美等國。80年代,出口量占總產量的85%,為國家創(chuàng)收大量外匯。80年代成為國棉一廠的鼎盛時期,當時擁有職工5000余名。廠里的福利待遇也是很好的,能夠成為國棉一廠職工是令人羨慕的。棉紡廠由于女職工多,每天上下班廠區(qū)大門都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傳統紡織業(yè)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疲態(tài)漸露,后來,國營邯鄲第一棉紡織廠實行一系列改制。第一棉紡織廠有過輝煌與沉淪,但邯鄲人不會忘記“國棉一廠”,曾經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