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在復雜的利益關系面前,哪怕你權力很大,依然不會如意!很多事,努力之后,未必會有一個好的結果,人生不如意的事很多,重要的是釋然! 【原文】 上從破黥布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張良諫不聽,因疾不視事。 叔孫通諫曰:“昔者晉獻公以驪姬之故,廢太子,立奚齊,晉國亂者數十年,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蘇,令趙高得以詐立胡亥,自使滅祀,此陛下所親見。今太子仁孝,天下皆聞之。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廢適而立少,臣愿先伏誅,以頸血污地!” 帝曰:“公罷矣,吾直戲耳!” 叔孫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乎?” 時大臣固爭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趙王,乃止不立。 【譯文】 公元前195年,劉邦平定英布的叛亂之后回到長安,但是,病情更加嚴重了。 這時候,劉邦又打起了廢掉太子劉盈,改立劉如意的主意。 張良勸說劉邦,但是,劉邦根本不想聽別人的勸解,只想著讓自己稱心如意。 張良一看,他勸不動,干脆請病假,不再管官場中的事務。 這其實是一個高招。 這叫什么呀?這叫知進退。 有些事不是你能決定的,你該提你的意見,提過了別人不聽,那你千萬不要再固執(zhí)堅持自己的想法了。 躲得遠一點,確保自身安全,這才是高明的舉動。 知進退,方能得以善終,這也是張良告訴我們的人生智慧。 而張良不再干預劉邦改立太子的事,真的是不管了嗎? 不是!這其實也是張良的一種表態(tài)。 你想換太子,我不支持你。但是,我也不反對你,你看著辦。 張良也明白,劉邦想換太子,根本換不成。所以,干脆躲得遠一點。 遠離是非,方能得以善終。 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再卷入更多的是非,這也是張良的睿智。 張良這個太子少傅勸了之后,太子太傅叔孫通也來勸劉邦,對劉邦說: 從前晉獻公因為驪姬的緣故,廢掉了太子,改立幼子(奚齊),結果讓晉國發(fā)生了幾十年的內亂,成為了天下人的笑柄。 而秦朝也是一樣的問題,因為沒有早點確立扶蘇為太子,結果被趙高這個小人鉆了空子,改立胡亥為太子。最終,秦朝二世而亡,宗廟斷絕,這是陛下您親眼所見。 如今太子仁孝,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而陛下您跟皇后也是共患難的夫妻,怎么能這時候背棄她呢? 如果陛下您一定要廢掉嫡長子而改立少子,臣愿意先讓陛下殺了,用臣的血來涂地。 劉邦聽了之后,知道事不可為,只好說道:行了行了,你不要這樣了,干嘛這么認真呢?我不過是開個玩笑。 叔孫通又強調: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根本如果動搖了,天下就會震動。你怎么能用天下的事來開玩笑呢?怎么能開這種玩笑呢? 當然,反對劉邦的人,不僅僅是張良和叔孫通,其他的很多官員也紛紛反對,而且態(tài)度很堅決,這也讓劉邦知道,大家根本不想擁戴趙王,于是,最終斷絕了自己改立太子這個想法。 【解讀】 這就是劉邦的不如意。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劉邦想立劉如意為太子,這事前面他已經試探過了,這可以說是他最后一次試探,他知道再也沒有機會了。 為什么大家都反對呢?咱們之前也分析過,直接看前面的總結,下面的藍字鏈接。 資治通鑒:別人反對你,不是你錯了,而是你做了對不起他的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人和人交往的核心就兩個字! 劉邦這段故事也告訴我們,跟你出生入死的未必是你的隊友,往往會因為利益問題,站到你的對立面。 樊噲、周勃、灌嬰、張良等人,恐怕早就站隊劉盈了,這時候的劉邦,可以說已經沒有能力改變這一事實了,只能留下一聲嘆息。 這也告訴我們,你在拼命努力干活的同時,也小心被別人摘了個桃子。 而劉邦自然也會留一手,防止自己為別人做了嫁衣,咱們后邊的內容再繼續(xù)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