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氧氣是個地鐵 所謂“活著的意義”,指的是存在感體驗。 很多人會發(fā)動態(tài),感覺迷茫地自我提問:活著到底是為什么?特別是看了一些宇宙科普視頻,見證時空的不可名狀后,頓時感覺自身太渺小,再結合牛馬命忍不住來上這樣一句。還有人玩梗,說“渺小哥”之類的。人可能不會太嚴肅思考活著的意義,但哲學既然來源于生活,肯定會普遍存在于現(xiàn)實中,是可以且會被體驗到的。 活著的意義就是尋找存在感。狹義的存在感是徹底對外的,即需要觀眾,是把自己的形象公開,強行或者有策略讓外界發(fā)現(xiàn)以及熟悉自己。廣義存在感就包括這方面的狹義存在感,但廣義存在感還有其他內容,比如自我認知,比如對目標和夢想的確定,等等。這是不需要觀眾,更旨在認識自己。 但人是接觸社會的,所以一直跟外界接觸,期間產(chǎn)生的情緒反饋也跟別人有關。因為存在感呈現(xiàn)的對象就是所接觸的個體和群體。存在感是基礎,參與決定我們的成就、價值和趨勢。存在感強的人,資源和前途的選擇性會更廣泛,在競爭和發(fā)展中也特別有優(yōu)勢。存在感是生存的重要素材。 存在感和存在感是不同的,現(xiàn)實存在感又跟互聯(lián)網(wǎng)存在感不同?,F(xiàn)實和線上的自我性格可能不同,屬于兩個不同類型的人物,其對應的狀態(tài)也有明顯差異。而存在感的方式又有接近的地方,都是三個層次:被依賴、被需求和被知道。 一般來說,存在感最強的狀態(tài)就是被依賴。最好是成為最厲害的那個人物,至少也要盡量成為不可或缺或者在某方面有巨大優(yōu)勢的人物。于是獲得最高一檔的話語權,也能有部分特權。 然后就是被需求,在某方面有特點或者優(yōu)勢,雖然不會被依賴,但也僅次于被依賴,這就是被需求。通常會得到被依賴那個群體的照顧,存在感同樣不錯。 如果優(yōu)勢不明顯,上限不夠,那么也要搞出個性或者掌握普遍適用的資源,但能力也說得過去。于是雖然不被依賴,也沒有特別被需求,但被知道也領先大量群體和個體,獲得更高的存在感。 哪怕是沒有現(xiàn)實利益牽扯的圈子,也是這樣的玩法。比如野球場,拋開私下關系這樣的背景不說,大腿自然是被依賴的群體,然后就是那些有一定攻防能力、懂得全場快攻和控球的贏球拼圖,接下來就是搶籃板、喜歡防守、能投籃這樣的角色球員。培養(yǎng)關系能打破這個界限,這也是存在感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