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勒豆誒!” 2000w+網友因為這句口頭禪,懂得了什么叫相伴相守。 說這句口頭禪的是一位河南老奶奶。 她一開口就是滿滿的情緒價值。 日常做飯,是腿腳勤快。 “我勒豆誒!” “你真是狗吃豆腐腦,閑不住啊。” 簡簡單單的切菜,被夸成刀功好。 “姜片切的不薄不厚,蔥段也是不長不短?!?/span> 還沒出鍋的黃豆醬,肉眼可見的手藝好。 “我勒豆誒,這顏色多好啊,紅嘟嘟的。” 色香味一應俱全。 “我勒豆誒,這顏色叫你做多好,聞著味也不賴。” 只要老伴手腳不停,她的夸獎就不斷。 樸實的言語間,全是真情實感。 毫不掩飾的承認和贊美老伴的付出。 奶奶的“套路” 本來是在看怎么做美食,結果卻學會了奶奶的“套路”: 第一步:先想好自己吃什么,然后跟爺爺套話提要求。 這個過程中,如果爺爺提出了任何問題,奶奶都有應對方法。 比如奶奶想吃紅燒肉,她就想辦法跟爺爺搭話。 先指出沒面了,然后借機提出要求: “凱凱爺,今兒咱沒面了,咱蒸米吃吧哈?!?/span> 爺爺聽了覺得沒問題啊,奶奶一看挺順利,就接著誘導: “蒸米吃,你不整點菜嗎?” 然后等著爺爺反問她的想法,沒想到爺爺想敷衍: “那蒸菜不是有辣蘿卜嗎?一給炒不就好了嗎?” 這答案明顯不是奶奶想要的,她就反駁: “那辣蘿卜配米飯,啥吃頭誒?!?/span> 然后順勢說出買肉的需求: “那得好馬配好鞍,蒸米得趁肥肉?!?/span> 這次,爺爺進坑了,反問奶奶咋吃。 奶奶裝作剛想到,神色自然地說出了答案: “肥肉你做紅燒肉誒?!?/span> 怕爺爺不答應,緊接著開始肯定他的手藝: “你會做,紅燒肉我看見都想吃,上回都沒吃夠。” 爺爺聽完覺得,時間晚了,肉都不知道還有沒有了。 奶奶堅定地給信心: “有,你去看看,順便溜達溜達。” 就這樣,爺爺就被奶奶說服著去買了肉。 第二步:爺爺買菜回來,立馬關心,一句夸接著一句安排。 等爺爺買肉的功夫,奶奶把米飯蒸上。 抬頭看見爺爺回來了,瞬間開啟夸夸模式: “我勒豆誒,真麻利,趕緊坐那里歇歇吧?!?/span> 然后笑著聽爺爺講自己買到了最后一塊肉。 聽完,她從爺爺手中接過肉,話頭一轉,把福氣夸到爺爺身上。 “不是我該吃,還是你有福?!?/span> 又仔細看了看肉: “你看割這肉多好,不肥不瘦的?!?/span> 夸完一個轉折,就把活安排出去了。 “你趁手洗洗切切去吧。” “你刀功好?!?/span> 第三步:爺爺做飯全程,夸獎不能停,還是一句夸接著一句干活。 爺爺在切肉干活,奶奶也沒閑著。 “還是老手舊胳膊,不做也知道?!?/span> “切那塊大大的,吃了光壯嘴?!?/span> 眼瞅著爺爺肉也切完了,配料也準備好了。 奶奶開始夸夸: “仔細的人干啥都仔細?!?/span> 哄的爺爺樂呵呵的聽話,開始炒肉。 “凱凱爺,趕緊炒吧哈?!?/span> 不過,炒菜的時候,奶奶可沒有坐一邊休息。 她坐在炒鍋旁邊,虛心向爺爺討教: “為啥要煸一煸?” 然后一臉贊許的看著爺爺,聽他解答。 “這煸煸不膩,吃著不烀嘴。” 聽完又接上一句夸贊: “你這不坐轎,還些講究嘞?!?/span> 等到紅燒肉炒好了,奶奶臉笑開了花。 一邊看著鍋里,一邊夸贊爺爺: “肉正兒八經不賴,看是誰做的,是凱凱爺做的啊?!?/span> 第四步,也是最后一步,飯端上桌之后,奶奶一定會讓爺爺先吃,自己再吃,吃的時候也不忘夸獎。 爺爺把紅燒肉盛好,端上桌子。 奶奶率先給爺爺盛了一碗米飯: “凱凱爺,這不這碗你吃啊?!?/span> 遞過去之后,她才拿起筷子,夾了一塊紅燒肉。 邊吃邊夸: “真爛,面溜溜的?!?/span> “你看有多好?!?/span> 聽到爺爺反問不賴吧。 立馬回應,肯定他的付出: “不賴不賴,吃了不甜不咸的?!?/span> “對癥,好吃。” 有情緒價值,也給足面子。 從買菜到做飯,奶奶動動嘴,爺爺就干完了所有活。 雖然每次套路一樣,但卻是各種花式夸夸。 爺爺被忽悠,去買羊頭。 在奶奶嘴里就是: “恁爺多疼我啊,想吃啥說一聲就趕緊去買了?!?/span> 爺爺看著視頻學炸土豆。 奶奶一臉自豪: “你看啥會啥。” 爺爺做好了五香燜糟魚。 奶奶光是看模樣,就夸個不停: “你真是城墻上的守衛(wèi)、高手?!?/span> 可偏偏,爺爺就吃奶奶這套。 一個愿意夸,一個愿意聽 |
|
來自: 普象工業(yè)設計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