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跟人吵架,過后總感覺沒發(fā)揮好,幻想拉著對方過來再辯論辯論;明明你在就事論事,對方一句評價性語言,就能激起你的憤怒、委屈,和忙不迭的辯解;敏感時,你甚至還會察覺到:我為什么總在向對方解釋自己?我憑什么要向他證明我自己?這是你下意識的一種防御行為,因為你感受到了對方的攻擊,所以開啟了自我保護模式。但如果你未曾覺察,就很容易掉入自證陷阱中,甚至形成慣性模式:永遠在為自己辯解,永遠有說不完的苦衷。其實,人與人交流中的你來我往,就如同兵家戰(zhàn)術,倘若你一直防守,終將潰不成軍。除非,你能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模式是如何被培養(yǎng)的,也清楚對方的敵意從何而來,才能見招拆招,優(yōu)雅取勝。上周,朋友陽陽說和老公吵架了,事不大,但怒氣值拉滿。她和孩子最近都得了感冒,夫妻倆和婆婆一起帶孩子去醫(yī)院。醫(yī)生說要母子倆驗血、做檢查,于是陽陽把孩子的B超單交給老公,自己去做檢查。后來陽陽問老公,孩子B超檢查結果怎么樣。老公一臉驚訝地說:“你也沒說孩子要做B超啊。”婆婆也在一邊嘀咕:“你應該交代清楚?!?/span>陽陽頓覺憋屈、冤枉,心想自己生著病,又要操心孩子的事,還被老公和婆婆指責。“給你單子就是讓你帶孩子去做B超啊,你不會看一眼嗎?怎么就沒交代清楚了?”“你動不動就發(fā)這么大脾氣做什么?確實是你沒交代清楚??!”估計很多人會急了,搬出一堆事實證明自己不是亂發(fā)脾氣的人。你以為我喜歡發(fā)飆嗎?還不是這么點小事你都弄不明白。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個時候你已經(jīng)陷入了“自證陷阱”,費力地在向對方證明自己的“清白”。而兩個人交流的目的早已經(jīng)從具體的事,變成情緒上的交鋒。如果對方“窮追不舍”,你會被逼到思維的死角——不管你如何證明,都無法辯證自己的清白,委屈又憤怒。而且,這種“自證”會上癮,它會蔓延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老師說你家孩子學習成績下降了,你就不斷給孩子施壓; 這讓你從最開始的憤怒,演變成了用自證來進行自我防御,抵御外界對你的評判。而那些隨意給你貼標簽的人卻沒有半點損失,他們或許并不在意真相是什么。很多時候我們本身就沒有錯,可不知不覺就被對方帶跑,開始證明自己清白。這是因為你感受到了攻擊,說難聽點,就是臟水要潑上來了。他們看似氣勢洶洶,但內(nèi)在并沒有表面那般強大。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發(fā)生沖突時,他不占理的時候會選擇先質疑你?因為他知道自己如果承認錯誤,就是弱勢的一方了,所以得趕緊岔開這個話題,先下手為強。對于他們來說,你的清白不重要,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在就事論事,但他們就是覺得你在攻擊他們,內(nèi)在強化了你的攻擊力度,便把虛弱與憤怒反彈給你。還有一種人是源于優(yōu)越感的補償,他們只是樂于欣賞你急于解釋卻又百口莫辯的窘態(tài)。他們喜歡挑起別人的情緒,控制事情發(fā)展的節(jié)奏。比如你在公司被領導器重,就有人污蔑你和領導有特殊的關系。他厭惡自己的無能,所以通過中傷你的語言把這種厭惡投射到你身上。但我們通常不會對和自己不相干的東西產(chǎn)生情緒反應。為什么你會配合對方進入這個自證陷阱呢?這也是你可以覺察的地方。于是乎,你一步步證明自己,就差直接告訴對方“我很在意你對我這點的看法”,而對方也因此掌控了局面。你以為自證清白可以將這份不自信隱藏起來,其實早已被對方識破。那么,你有沒有想過,你為何會那么在意別人怎么看你呢?往前追溯會發(fā)現(xiàn),你最在意的,往往是你成長環(huán)境中,養(yǎng)育者經(jīng)常提及的。他們長期的批評、指責和打壓,已經(jīng)讓你對自己產(chǎn)生了“我不夠好”的信念,但你又知道自己不是那樣的。小時候無法向父母證明的清白,沒有機會說出口的“我很好”,在長大后的每一段關系里重復。比如陽陽,在她的成長軌跡中,“自證清白”成了與世界相處的固定模式。說她不夠上進,她就拼命通過考試證明自己不是他們說的那樣差勁。如果一個人從小面臨的就是養(yǎng)育者的否定,那么這些創(chuàng)傷的記憶就會凝結在身體里,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存儲下來。所以,老公對陽陽的埋怨,再一次激活了她兒時創(chuàng)傷的體驗。而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陽陽必然會著急為自己辯解,讓對方知道自己是對的。你越是用力證明自己,其實說明你在用越大的力量才能保護自己。當然,打破自證的循環(huán)也是需要一些勇氣的。比如,你的情緒突然變得恐懼和不安,或整個人變得非常著急,腦子里開始搜集證據(jù)。這個時候,注意讓自己停下來,不要急于自證,和不舒服的感受做一些鏈接,聚焦在當下的感受里。當你覺察到自己開始有過度解釋的沖動時,學會自我確認和自我照顧。再深入覺察一下,是不是來自過往的經(jīng)歷又在支配當下的人生了。你現(xiàn)在是安全的,你現(xiàn)在有能力照顧你曾經(jīng)“走在刀尖”上的內(nèi)在小孩。你不需要像在法庭上作證一樣解釋自己為什么要這么做。向內(nèi)覺察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真實需求。比如想讓他說句軟話,或者對方的理解和認可等等。當自己內(nèi)心平靜下來,面對親密的伴侶,才能把真實的需要表達出來,才能看到此刻的對方也很沒有安全感。海靈格說:“當你關注一個人的行為背后的意圖,你就開始看見他了?!?/span>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分辨“誰對誰錯”上,不妨多問問自己:當你意識到“我本位”的那一刻,即是你和外部世界解綁的那一刻。什么是“我本位”思維,簡單說來就是百分百愛自己,信任自己。看看《玫瑰的故事》里玫瑰面對前夫對女性的不尊重,自信冷靜地回懟,對方一開始如好斗的公雞,幾句話被懟得啞口無言。比如方協(xié)文逼她生二胎,質問她為什么有精力找工作,沒精力生個兒子?她反問:“那我生二胎,可否我出去工作,你在家?guī)Ш⒆???/span>內(nèi)核夠穩(wěn)做自己,就沒人能欺負得了你。從總是想通過解釋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到你主動去掂量要不要讓這個人進入自己的生命。用這種方式自然而然地完成篩選,能保護自己的能量場。“你可以不喜歡我說的話,我的一切,沒關系,這些本來就不是為你準備的?!?/span>比起他人口中的對錯,我們內(nèi)心油然而生的感受才更值得傾聽和相信。來源:張德芬空間(ID:tefenchangpublic5),分享自我負責的理念,倡導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幫助讀者產(chǎn)生積極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