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用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表達本體與現(xiàn)象、實體與功用、原則與應用的一對基本范疇。哲學意義上的體用范疇萌芽于先秦、流行于魏晉、發(fā)用于隋唐、成熟于宋明、泛用于近代。 最初“體”“用”僅作為單一概念出現(xiàn),如《周易·系辭上》曰:“故神無方而易無體”,“顯諸仁,藏諸用”,孔穎達釋義為:“體是形質(zhì)之稱”,已蘊含體用范疇最原始的含義,即“體”是形體、形質(zhì)、實體,“用”指功用、作用。 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富國》曰:“萬物同宇而異體,無宜而有用,為人數(shù)也”,首次將“體”“用”作為一對概念加以使用。兩漢時期,雖然體用關(guān)系尚未形成有確定哲學含義的范疇,但是相關(guān)觀念已經(jīng)運用到了較為廣泛的領域。而到了宋代,隨著理學的興起,體用學說日臻趨于成熟,如程頤提出,“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二程集·易傳序》),強調(diào)了“體用一源”的關(guān)系。體是用的基礎,用是體的外在表現(xiàn),體用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雖然古今對于體用概念的認識略有差異,但其含義總體可劃分為具體和一般兩大層次:即指一物之體用,體即形質(zhì),用即功能,這種屬于具體層次;“體”也指萬物之本然,即中國古代哲學的“本根”,是大地萬物產(chǎn)生、存在、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原因和依據(jù),大地自然等生成萬象為體之用,這種屬于一般層次。 中醫(yī)的體用學說首見于《素問·五運行大論》:“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其用為動”“在體為脈……在臟為心……其用為燥”等,這里“體”指的是五臟理論的經(jīng)絡學說、解剖基礎以及五臟所藏精微物質(zhì);用指的是五臟之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绑w”指本體,實體;“用”指功用,效用。 梁·陶弘景在《黃帝內(nèi)經(jīng)》(簡稱《內(nèi)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和《湯液經(jīng)法》等理論指導下,提出“或有夙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例,服藥數(shù)劑,必使臟氣平和,乃可進修內(nèi)視之道”“不爾,五精不續(xù),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的觀點,立足于“守真一”的宗旨,從“體、用、化”三方面建立了新的五臟補瀉之法,豐富了五臟辨證理論及臨床治法。 認識五臟的體用要先知五味的五行歸屬《尚書·洪范》對五行的特性進行了綱領式的概括:“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五味功效的總結(jié)于《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有述:“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從五行特性及五味功效的特性的相似性對比發(fā)現(xiàn):辛味長于宣散、發(fā)散,與木之生發(fā)之性相似;咸味長于軟堅,軟堅散結(jié)、破舊革新之力類火;甘味長于補益,其溫厚沖和之性類土;酸味長于收斂,其肅降、內(nèi)收之性與金相通;苦味長于堅,瀉火存陰而能潤類水。 《素問·宣明五氣》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故《內(nèi)經(jīng)》中的五味對應關(guān)系是酸入肝屬木、苦入心屬火、甘入脾屬土、辛入肺屬金、咸入腎屬水。而《輔行訣》言:“味辛皆屬木……味咸皆屬火……味甘皆屬土……味酸皆屬金……味苦皆屬水”??梢姸鴮ξ逦兜奈逍袣w屬上,除了甘味屬土入脾相同外,余四味對應的五行屬性皆不同,并可發(fā)現(xiàn)“辛-酸”“咸-苦”對應的五行屬性為對宮互換。因此,若要解譯二書補味相同卻中有所異之理,需先厘清五味的五行歸屬這一基本問題。 在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shù)以前,書籍多載于竹帛之上,《靈樞·禁服》中述:“細子得受業(yè),通于《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久者簡垢”??梢?,《內(nèi)經(jīng)》著作之時即出現(xiàn)蒙垢脫簡之況,在歷史長河的流傳過程中歷經(jīng)多次亡佚、缺失、補校,衍訛倒錯之況在所難免,經(jīng)唐代王冰整理、宋代林億的校正后更不知其原貌。僅林億的《重廣補注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就于王冰注本的基礎上“正謬誤者六千余字,增注文者兩千余條”,可見《內(nèi)經(jīng)》在流傳過程中文字及內(nèi)容與原版已有較大出入,而《輔行訣》為魏晉時期陶弘景所著,且封藏于藏經(jīng)洞近千年之久,其“經(jīng)云”內(nèi)容較現(xiàn)今流傳版本更近原貌。故可知《輔行訣》是以《內(nèi)經(jīng)》之義解《湯液經(jīng)法》醫(yī)方之秘。因此,筆者認為二書的五臟體用出自于同一藍本,但其中一書文字內(nèi)容有所篡改。故筆者認為《內(nèi)經(jīng)》的五味的五行歸屬有所紕漏,當以《輔行訣》為正。輔行訣的基本思想請參考本號另一文章《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組方思想研究 《輔行訣》中肝體酸屬金,用辛屬木,化甘屬土,體用化的關(guān)系為體克用,化生體,用克化,肝欲散、喜升發(fā)而苦急,故其功能的發(fā)揮需辛味為助,即肝之用以辛為補;為防肝發(fā)散過度而“急”、耗傷肝氣、肝陰,故以酸收斂克制肝的升發(fā)之性,即肝之體以酸為瀉,因而體用關(guān)系為:體克用;當肝之體、用的生理功能異常,而出現(xiàn)“肝苦急”的病理狀態(tài),且因體用失常無法化生化味(甘),故“急食甘以緩之”,甘屬土能生金助體克用,故化生體;若體、化味過盛則用味遭克無法發(fā)揮其升發(fā)功能,因而用味和化味的關(guān)系為用克化,以防助體太過、臟氣保持平。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五臟的用味和體味存在屬性相反的特點,這是陰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在五臟的具體體現(xiàn)。五臟的外在功用需要有內(nèi)在基礎,補體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五臟的功用過分亢進活躍。體用平衡穩(wěn)定五臟才能正常運行,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云:“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睂?nèi)傷疾病建立五臟體用分析模型,有助于從本體角度尋找內(nèi)傷病的核心病機。現(xiàn)就用“體用”的辨證治療模式來詳論五臟。 一、肝臟的體用味,陶弘景云:“辛補之,酸瀉之?!?/strong> 若肝疏泄太過或肝藏血不足,宜用酸味之藥以斂收膽中相火,減消其剛躁之性;肝藏血,肝以血為體,肝不藏血則易出血、血虛而為體虛證,宜用收斂的酸味藥固澀之。故云瀉肝用酸。 酸能收能澀,臨床中若治療怒氣傷肝、肝氣疏泄太過、肝血不足等病證,常在理氣的基礎上,配伍酸味藥以收斂肝氣,瀉其疏泄之太過或固澀血液,如芍藥、烏梅、木瓜、枳殼、山茱萸等。 2、肝之用味為辛味肝五行屬木,其氣法于春,春天乃萬物生發(fā)之時,春之氣溫而柔。木性升發(fā)而喜條達,主少陽春生之氣?!案斡ⅰ?,肝的生理特點為主升主動,以疏泄為用,而辛味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等作用,與肝喜條達、主疏泄的生理特點相符合。肝用不足的虛證,即是肝溫柔之用太過而情志乙曲不伸,失去其疏散之性,故應用辛味藥以助其疏散之德。 在臨床中,應用疏肝解郁法治療肝疏泄不及、情志不遂等病證,常用的疏肝理氣藥如柴胡、薄荷、桂枝、川芎、郁金等屬辛味之品。 二、心之體用味,陶弘景云:“咸補之,苦瀉之?!?/strong> 心以脈為體,脈堅韌有力則血液內(nèi)藏而不橫溢旁出;脈軟弱無力則血流滯遲而不能濡養(yǎng)四肢百骸以顯其用,且脈體不足則難以容納其中流動之血液,因而熱壅為火??辔赌軋阅苄?,且“酸苦涌泄為陰”,可以苦味來強血脈以助心體,瀉火以瀉心,故云瀉心用苦。 苦味寒涼有清熱瀉火之功,臨床若遇到熱病煩渴、熱壅血滯、血液妄行、瘡瘍癤腫等病證,常用苦味藥瀉火解毒、堅陰止血,如黃連、黃芩、大黃、梔子、丹參等。 2、心之用味為咸味心五行屬火,其氣法于夏,夏天乃植物生長之時,夏之氣柔而軟。心之氣也應柔而軟,正如吳崑所說:“萬物之生心皆柔軟,故心欲軟?!毙闹貫槊},脈之用在于容納流動著的血液,故心以血流為用。咸味有軟堅散結(jié)和瀉下的作用,符合“心欲軟”的生理特點。 吳崑云:“心病則剛燥矣,宜食咸以軟之。蓋咸從水化,故能濟其剛燥使軟也?!备鶕?jù)心火柔和而不亢烈的生理特點,臨床當出現(xiàn)心火上炎、心火亢盛等病證時,常應用咸味藥滋陰降火、清心涼血,如玄參、龜板、芒硝、犀角、石決明等。 三、脾之體用味陶弘景云:“甘補之,辛瀉之。”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脾苦濕”,表現(xiàn)為脾胃運化失司所導致的病證。脾不健運則水濕內(nèi)困而壅滯;胃不受納則氣機痞塞或飲食積聚,治之宜取辛味之藥,則水濕之壅滯得辛可散,氣痞及食積得辛可開。脾藏營,脾以營為體,《靈樞·邪客》云:“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nèi)注五臟六腑”,脾胃失運,則營氣不能正常運行敷布,宜用辛味之藥以助脾胃運化,營氣充和則可發(fā)揮其濡養(yǎng)潤澤之用,故云瀉脾用辛。 臨床上,如遇腹脹、便溏甚則下利、完谷不化等病證,應用芳香辛味之藥健脾化濕,辛散疏導,如附子、干姜、木香、陳皮、枳實等。 2、脾之用味為甘味脾五行屬土,其氣法于長夏,長夏乃萬物生化之時,長夏之氣緩。脾能運化水谷精微而養(yǎng)于四旁,具備沖和之性而潤澤于周身。正如張介賓所說:“脾貴充和溫厚,其性欲緩”。脾以順承厚載、營養(yǎng)四肢百骸為用,其所順承者乃衛(wèi)陽之氣,所厚載者乃營陰之血,脾之用不足,即是“緩”不足之虛證。甘味具有緩和、柔緩之功,順應脾性之緩,甘味亦有補益和中之功,順應脾土生化之用,故脾虛則甘補之。 甘味能補、能緩、能和,臨床上適用于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五臟虛羸等病證,藥物多用黃芪、人參、麥門冬、山藥、飴糖等甘味之品。 四、肺之體用味陶弘景云:“酸補之,咸瀉之?!?/strong> 肺藏氣,以氣為體,“肺苦氣上逆”。肺之精氣不足,其氣寒凝而不宣,其津液凝而為飲為痰,痰飲結(jié)聚于內(nèi),肅降無力轉(zhuǎn)而上逆沖胸,發(fā)為肺實證。治之應以咸軟逐痰水之品為主輔藥,恢復肺空虛清靈之體以行收納清氣之用。 臨床中如遇咳喘、氣上沖逆、胸中迫滿等病證時,常用咸味藥軟堅散結(jié),如鱉甲、牡蠣、僵蠶、海藻、蛤蚧等。 2、肺之用味為酸味肺五行屬金,其氣法于秋,秋天乃萬物收斂之時,秋之氣涼而收?!胺斡铡?,肺所收藏之氣包括自然界之清氣,此為人體溫煦之本以及水谷精微之氣,此為人體潤澤之源。肺之氣以降為順,故肺以收降為用。肺用不足之證,即氣之收降不足之證,五味之中唯酸者能收,順應肺欲收之性,故肺之氣陰不足者,應用酸味藥以助其收氣之不足。 臨床中若遇到虛汗、口渴、少氣、喘促等病證時,常用酸味藥收斂肺氣,如五味子、五倍子、訶子、酸棗仁等。 五、腎之體用味,陶弘景云:“苦補之,甘瀉之?!?/strong> 臨床中如遇到腎虛精虧、小便澀少等病證,常用甘味藥補益、和中、緩急,如茯苓、芡實、肉蓯蓉、澤瀉、熟地黃等。 2、腎之用味為苦味腎五行屬水,其氣法于冬,“皓月方離海,堅冰正滿池”。冬天乃萬物潛藏之時,冬之氣寒而堅?!澳I欲堅”,此“堅”字應有二義,一是如冬之氣,能令水凝而變堅硬;二是冬之陽氣潛藏堅閉于內(nèi),故腎以閉藏為用。腎所閉藏者乃真水真火及其陰精,此為人體先天所有、生命之本;其所主寒水之氣,可制約火熱以防過亢。而五味中,唯苦味既可堅陰又可清熱,既可順應腎欲堅之性,又可助益腎的閉藏寒化,故云補腎用苦。 臨床中如遇到虛勞失精、腰痛、骨蒸弱瘦等病證,常用苦味藥清熱堅陰,如知母、黃柏、生地、牛膝、何首烏等。 小結(jié) |
|
來自: 昵稱48087789 >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