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例子就是楊子榮在見到座山雕的時候,說的那幾句切口,什么天王蓋地虎,寶塔鎮(zhèn)河妖,正晌午時說話等等。 后來,孫悟空學會了變化之術,到處賣弄,菩提祖師生氣了,要把孫悟空逐出師門,他是這么說的:這個功夫,可好在人前賣弄?假如別人見你有,必要求你。你不教他,他就要害你。 這根本就不是一個世外高人說的話嗎,就是江湖上自保的常識,所謂的菩提祖師是個世外高人,其實是個障眼法,作者是要悟空提前熟悉江湖的險惡。
這句話其實在后面的觀音觀里金池長老看到袈裟之后,見財起歹心那里最能體現出來,菩提祖師三教九流什么都會一點,但這畢竟都是理論,孫悟空在實踐之中,還是吃了虧。 為什么作者要安排一個看起來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做這種事情呢,這倒不是說作者故意抹黑佛門,主要是明朝這種寺廟道觀在,在很多人的眼里,都是藏污納垢之所。 明代的大量市井小說,發(fā)生很多壞事的場所都是在廟里或者道觀里,當時的人們根本就是沒有信仰的,你看《紅樓夢》里的那個馬道婆,哪里還有半點出家人的模樣,她到賈府就是來要點錢財。 這個勉強也能接受,但是為了錢,和趙姨娘勾結,想要害死寶玉,這可就是江湖做派了,只不過是披了佛門的外衣。 菩提祖師也是一樣,他告訴孫悟空的這些,其實都是走江湖自保的手段,為什么作者借助了神魔的外衣,其實是在寫江湖呢? 因為讀者的需要呀,像《西游記》這樣的古代長篇小說,都是從說書發(fā)展來的,說書本身就是江湖營生,聽書的人很多也都是市井小民。 明代商業(yè)發(fā)達,這些市井小民不再做農民,開始從事販運、買賣,常年要在江湖上奔波,他們所熟悉的就是江湖經驗和江湖故事,只不過人家跑過來聽故事,你肯定不能再講江湖故事,但是說的又必須是這些市井小民,走碼頭的人能夠聽懂的故事。 所以披著神魔外衣,實際上講的都是江湖故事的西游記就這么一點點誕生了,我們現在看西游的故事,因為是年代久遠了,已經忘記了當年作者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對象可都是以文盲和半文盲居多,所以故事一定要精彩,但也不能完全脫離他們所能接觸到的生活環(huán)境,完全不像是《紅樓夢》。 《紅樓夢》之所以能流行,主要是跟現代社會大規(guī)模的識字率有關,在古代《紅樓夢》也就是少數的讀書識字的人喜歡,占絕大多數的文盲是不會喜歡《紅樓夢》的,他們更喜歡三言二拍那樣的通俗文學。 說菩提祖師其實就是個跑江湖的,可能會讓很多人難以接受,其實任何的幻想,都脫離不了最卑微的現實,神魔的本身,無非就是人類社會的投影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