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出身名門,生于隋開皇十六年(596 年)的杭州。他的父親褚亮在隋朝當官,在宮中與虞世南、歐陽詢交往甚密,這也難怪褚遂良從小就能把字寫好,原來是有豐厚資源啊。他早年跟隨父親褚亮學書,后又師從虞世南、歐陽詢、史陵等人,最終上追王羲之,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書法風格,被后人譽為 “唐楷廣大教化主”,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并稱 “初唐四大家”。唐代雖說出了不少優(yōu)秀楷書大家,但其能留存下來的真跡是卻很少,因年代太過久遠,像歐陽詢的碑刻都風化許多字看不清了,更別提及墨跡本了。褚遂良僅存的書跡也不多,《大字陰符經》是其一本,還有就是《倪寬贊》。 《倪寬贊》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帖素箋烏絲欄,縱 24.6cm,橫 170.1cm,全卷 50 行、345 個字,字徑約 3 厘米。其用筆靈動多變,筆力均勻流暢,每一處運筆皆扎實穩(wěn)健,同時巧妙融入輕盈靈動、灑脫自然之筆法神韻。起筆輕盈敏捷,仿若蜻蜓點水,收筆則沉穩(wěn)篤定,力透紙背。主要筆畫舒展得當,似長袖善舞,賦予整個字勢一種翩然若仙、瀟灑不羈、安閑淡雅、氣定神閑且超凡脫俗的獨特氣質,觀之令人心馳神往,仿若能感受到書者創(chuàng)作時的悠然心境與豪邁氣度。王世貞則對褚遂良的書法這樣說的,一筆勾劃、一個捺筆有著千鈞般的力量,雖然在形態(tài)上呈現(xiàn)出向外拓展以取姿態(tài)的樣子,但在筆畫的中段(按筆發(fā)力等處理上)是有其特定技法和規(guī)矩的。“一勾一捺有千鈞之力,雖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nbsp;從《倪寬贊》的墨跡觀之,尤為明顯。其書風或學鐘繇之體而古雅,或師逸少之法而瘦勁,無怪蘇軾說:“清遠瀟灑,微雜隸體。”從筆畫細節(jié)來看,《倪寬贊》凌空取勢,順勢入紙,行筆中鋒,筆畫提按分明?!赌邔捹潯范饲f雅正,重心略靠右邊,左右開張,空靈舒展。與褚遂良的其他晚期作品如《大字陰符經》《雁塔圣教序》對比,會發(fā)現(xiàn)風格上的近似,外柔內剛,勁挺秀美,長橫畫筆鋒外露,此時已經脫離古法的拘囿,自成一家。其筆法細膩豐富,結字、章法嚴謹,全卷唐法晉韻,顧盼有情。卷后有趙孟堅、鄧文原、柳貫、楊士奇、錢溥等人跋記。趙孟堅跋稱:顯得平和、柔美、順暢,就好像是超凡脫俗、悟得大道的人一樣,世間的凡俗塵埃絲毫都不能沾染、影響到它。(容夷婉暢,如得道之士,世塵不能一毫嬰之。)吳寬則說:書法家們常說,創(chuàng)作楷書的時候,如果能夠蘊含篆書、隸書的筆法規(guī)則,那么寫出來的字就會顯得高雅古樸。如今觀看褚遂良先生所書寫的《倪寬贊》,就越發(fā)相信這種說法了。(書家謂作真字能寓篆隸法則高古,今觀褚公所書《倪寬贊》益信?!保?/strong>對于初學者而言,褚遂良的《倪寬贊》是打開唐楷門戶的敲門磚。其規(guī)范而又靈動的筆法、嚴謹而又舒展的結字,能夠讓學習者領略到唐楷的精妙之處。若能將此帖學透,再去學習其他楷書作品,便能夠豁然開朗,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楷書的精髓。在書畫收藏界,有 “紙壽千年,絹壽八百” 的說法,然而實際上,受濕度、保存條件等外部因素影響,許多紙本真跡難以保存長久。但褚遂良的《倪寬贊》距今接近 1400 年,卻依然保存完好,這無疑是書法史上的一個奇跡。它靜靜地躺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見證著初唐書法的輝煌,也承載著褚遂良這位書法大師的藝術靈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