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07年的一天,天氣寒冷。華盛頓一個地鐵站里。 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手巴赫的作品,一共演奏了45分鐘左右。 不遠處,放著一頂口子朝上的帽子。顯然他是一位流浪藝人。路人經(jīng)過覺得好聽,可以把錢投入帽子里面。 在45分鐘的演奏時間內(nèi),大約2000人經(jīng)過。大約三分鐘后,有了第一位停留的人,這個人看起來有點音樂修養(yǎng),不過短暫停留之后,馬上離開了。 大約4分鐘之后,帽子里面出現(xiàn)了第一塊美元。只是投出這枚美元的女士,并沒有駐足欣賞,也匆匆離開了。 6分鐘后,一位小伙子靠在邊上的墻壁聽他演奏,然后看著手表又走開了。 45分鐘內(nèi),只有6個人停下來聽了一會,大約20個人給了錢。 最終一共收到32美元。 而實際上,演奏的男子,并非是一個普通人。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之一——約夏.貝爾。貝爾手上拿著的小提琴價值350萬美元,演奏的曲子則是一首極為復雜的作品。 就在街頭演奏的前兩天,貝爾剛在波士頓一家劇院演出,所有門票售罄。當時如果要把街頭45分鐘內(nèi)演奏的名曲聽完,人均需要200美元。而貝爾在街頭演奏,一共收獲32美元。 這就是街頭音樂家實驗,由《華盛頓郵報》發(fā)起的一項社會性實驗。 這個實驗背后的啟發(fā)很多,我以為最有沖擊力的一個啟發(fā)就是: 東西一定要放對地方。 很簡單,音樂家在演奏廳,身價不菲,作品被欣賞,而在街頭,收獲寥寥,再華美的作品甚至引不起人們的注意。 02 這樣的事情,在學校、在班級有沒有。 肯定有。 有時我們會感慨,一些學校的年輕老師怎么那么容易就出來了,甚至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就成角了呢。一方面當然離不開老師自身的努力,內(nèi)驅(qū)力很強。另外一方面,就是學校從一個很高的站位,把更多老師放置在了合適的地方,比如有的老師是適合去鉆研教學的,有的老師走班級管理路線的。不說安排的明明白白,也總是不斷給老師們指出方向,你可以往這個方面去走。 如果一個老師狀態(tài)屢屢不佳,可能還真的不是老師的能力問題,可能是這個老師在那個位置真的不適合。因為長期的不適合,其實非常容易產(chǎn)生內(nèi)耗。 在班級也是如此。 如果從位置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問題學生也可以變得正常,就看我們把他們放在何種環(huán)境與位置中。一個孩子越來越好,大致上這個孩子在這個班級的位置是合適的,而一個孩子越來越不行了,此時我們不妨跳出班級看看,是不是需要更換看待這個孩子的角度。就像有的孩子平時調(diào)皮搗蛋,但是籃球不錯,放到看球賽這個場域中,這個孩子就發(fā)光發(fā)亮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