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那時,古人通過觀測天象,發(fā)現(xiàn)每年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日子,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夜晚最長,遂將這一天定為冬至。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正是陽氣開始萌生之時。在周代,冬至被視為新年的開始,人們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以祈求豐收與消除疫病。到了漢代,冬至被稱為“冬節(jié)”,官府會在這一天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并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更是盛況空前,成為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要親自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也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冬至的祭祀活動依然隆重,皇帝仍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冬至,不僅僅是一個節(jié)氣,更是一個富含文化內(nèi)涵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代表著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人們的福氣。冬至的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與人文情懷。在北方地區(qū),冬至時節(jié)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而在南方,人們則更傾向于吃湯圓,象征著團圓與和睦。此外,還有九九消寒圖、贈送鞋帽、藏冬冰等習俗,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冬至時節(jié),人們還會到寺廟等場所祈愿祈福,以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家庭安康。12月21日冬至,記住“三菜不上桌,福氣不進門”,早準備,早發(fā)財。1:羊肉。冬至,作為農(nóng)歷冬季的重要節(jié)氣,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已經(jīng)到來。在這個時節(jié),人們?yōu)榱说钟鶉篮?,會選擇食用一些具有溫補性質(zhì)的食物,而羊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羊代表著溫暖、吉祥和幸福。冬至時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頓豐盛的羊肉大餐,以此來慶祝這個重要的節(jié)氣。人們相信,冬至吃羊肉能夠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家庭安康。此外,羊肉還寓意著團圓和幸福,因為羊的諧音與“祥”相近,吃羊肉意味著希望家人們能夠團團圓圓、幸福美滿。2:餃子。冬至,作為農(nóng)歷冬季的重要節(jié)氣,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已經(jīng)到來。在這個時節(jié),人們?yōu)榱说钟鶉篮?,會選擇食用一些能夠溫暖身體的食物。而餃子,因其形狀像耳朵,寓意著“更歲交子”,象征著新舊交替、辭舊迎新。同時,餃子的餡料豐富多樣,能夠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需求,因此在冬至時節(jié)成為北方家庭餐桌上的必備美食。據(jù)說,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起源于漢代,與名醫(yī)張仲景有關(guān)。相傳張仲景在寒冷的冬季回到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許多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凍傷了。他心生憐憫,便用羊肉和一些驅(qū)寒藥材煮成湯,再用面皮包裹成耳朵形狀的食物煮熟,分發(fā)給鄉(xiāng)親們食用。鄉(xiāng)親們吃了之后,耳朵上的凍傷竟然痊愈了。為了紀念張仲景的善舉,人們便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寓意著耳朵不會被凍傷。3:帶魚。冬至,作為農(nóng)歷冬季的重要節(jié)氣,標志著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已經(jīng)到來。在這個時節(jié),人們?yōu)榱说钟鶉篮?,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補,而吃魚便是其中之一。魚,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富足與吉祥,“魚”與“余”諧音,寓意著“年年有余”,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冬至吃魚,不僅是為了補充營養(yǎng),更是為了討個好彩頭,希望來年能夠生活富足、家庭和睦。帶魚:1條(約500克),去頭去尾去內(nèi)臟,洗凈后切成5-6厘米長的段,兩面各劃幾刀以便入味;生姜:30克,切片;大蒜:30克,拍碎切末;蔥:2根,一根切段,一根切蔥花;料酒:20克;生抽:30克;老抽:10克;白糖:15克;鹽:5克;醋:10克;清水;淀粉;食用油;將切好的帶魚段放入碗中,加入20克料酒、2克鹽、幾片生姜和蔥段,拌勻后腌制15分鐘,以去腥增香。腌制好的帶魚段取出,用廚房紙巾吸干水分。在帶魚段的兩面均勻裹上一層薄薄的淀粉,以便炸制時形成酥脆的外皮。鍋中倒入適量食用油,大火燒至七成熱(約180℃)。將裹好淀粉的帶魚段輕輕放入鍋中,炸至兩面金黃,撈出控油備用。鍋中留少量底油,放入切好的生姜片、大蒜末和剩余的蔥段,小火炒出香味。加入30克生抽、10克老抽、15克白糖、3克鹽和10克醋,翻炒均勻。加入適量清水(水量以剛好沒過帶魚段為宜),大火燒開后轉(zhuǎn)中小火。將炸好的帶魚段輕輕放入鍋中,蓋上鍋蓋,中小火燉煮10分鐘,讓帶魚充分吸收湯汁的味道。打開鍋蓋,大火收汁至湯汁濃稠。將紅燒帶魚段小心撈出,裝盤擺好。將剩余的湯汁淋在帶魚段上,撒上蔥花點綴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