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烏鞘嶺、賀蘭山拐個彎一路向北,然后轉(zhuǎn)個彎,延陰山山脈一路向東,經(jīng)過呂梁山脈時轉(zhuǎn) 彎,沿著晉陜大峽谷 一路向南,最后遇到秦嶺東麓東拐,匯入大海。在賀蘭山、陰山、呂梁山這里形成一個“幾字形”,黃河沖積形成一些平原,這就是河套。 6 圖1 圖1,河套位于陰山山脈以南,呂梁山以西,賀蘭山以東,在關中的北方。 這里是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長期反復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河套南望關中,控天下之頭項,得河套者行天下,失河套者失天下。河套安,則天下安,河套亂,則天下亂。 圖2 圖2,這是河套地區(qū)、關中地區(qū)以及山西高地的彩繪圖。這張圖標注了西漢陰山外長城、秦漢內(nèi)長城、陰長城等等工程,以及昭君墓。 河套地區(qū)屬于農(nóng)耕二元地帶,長期以來可以供游牧民族放牧(鄂爾多斯草原、呼和浩特草原),可以供農(nóng)耕民族定居(河套平原)。 圖3 圖3,以蒙古高原為第一視角來看河套平原。陰山山脈的地理位置(不教胡馬度陰山)。 圖4 圖4,中國東部與西部地形地勢圖一覽??梢钥吹接疑辖堑狞S土高原和河套地區(qū)。 圖5 圖5,河套地區(qū)、關中地區(qū)、漢中地區(qū)、川蜀地區(qū)的地形圖??梢钥吹劫R蘭山以西、以北的湖泊還挺大的。 圖6 圖6,以山西高地為第一視角的彩繪圖。河套平原位于明長城以北。陰山山脈以北是大漠(蒙古高原)。 圖7 圖7,秦漢之際時,河套地區(qū)的位置圖。 河套地區(qū)南部有庫布齊沙漠、鄂爾多斯高原(草原),毛烏素沙地; 河套地區(qū)西部有騰格里沙漠,北部是漠南高原。 圖8(動態(tài)圖) 圖8(動圖),中國腹地各板塊的位置,河套南望關中,東望山西與華北。 圖9 圖9,川蜀、漢中、關中、河套地區(qū)的彩繪圖。不明白為什么岳飛抗金卻要踏破賀蘭山闕?那時候賀蘭山屬于西夏的地盤。 圖10 圖10,中國中部北部河流、長城、關塞示意圖。 圖11 圖11,以蒙古高原為第一視角看看河套平原的位置。想象一下為什么河套平原對于關中那么重要? 圖12 圖12,中國各主要山脈示意圖。河套平原位于陰山南麓。 圖13 圖13,中國地勢圖一覽。前十大城市的位置圖 圖14 圖14,中國各板塊的氣候類型分布圖。河套平原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由于太行山脈、呂梁山的阻擋,東部的太平洋氣流無法到達河套平原,只能通過黃河的流水以及高山上的雪融化來滋養(yǎng)河套平原。 圖15 圖15,河套平原屬于半干旱地區(qū)和干旱地區(qū)。本來屬于極度缺水的地區(qū),由于黃河的流水以及相應的湖泊,導致河套平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 圖16 圖16,河套平原(河南地)的衛(wèi)寧平原和銀川平原地形圖一覽。 圖17 圖17,銀川平原、衛(wèi)寧平原的位置示意圖。 圖18 圖18,西套平原水系,后套平原水系圖、河南地地形,以及陰山長城關塞一覽。 圖19 圖19,西套平原、后套平原、前套平原、河南地位置圖。 圖20 圖20,河套平原地形地勢水利圖一覽。塞上江南的美名如何得來的? 圖21 圖21,河套平原位于第二階梯。地勢相對于華北平原、關中地區(qū)有著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 圖22 圖22,黃河流域主要平原分布圖。 圖23 圖23,中國北方地形彩繪圖一覽。 圖24 圖24,前套平原地形圖一覽。 歷史愛好者都知道“馬邑之圍”和頭曼單于,找一下馬邑和頭曼城的位置圖。 圖25 圖25,中國國家地理研究所提供的中國西部地形圖。這張圖帶大家熟悉一下關中地區(qū)、河套地區(qū)的地形。 圖26 圖26,中國北方地形彩繪圖一覽。 圖27 圖27,中國地勢圖一覽。河套平原的地勢還是非常明顯的。 圖28 圖28,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及其周圍的地形素描圖。 河套地區(qū)幾千年上演無數(shù)的歷史故事,比如:蒙恬北擊匈奴,一戰(zhàn)拿下河套(乃時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漢武帝時的“馬邑之圍”,衛(wèi)青聲東擊西拿下“河南地” 匈奴控弦之士數(shù)十萬南下河套,虎視中國。 河套地區(qū)一直都是養(yǎng)馬的好地方,雖然比不了河西走廊,但是河套地區(qū)不僅僅能養(yǎng)馬還可以農(nóng)耕,是保證西安安全的重要屏障。 河套地區(qū)圖 在漢代,有這么一句民諺: “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這其中提到的“套”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黃河幾字形”地區(qū),古時稱之為“河套地區(qū)”。 這里給大家稍微科普一下: 河套,并不是隨隨便便取的名字,而是一種地形的概括,并且這種河套地形在全世界的大江大河里都是絕無僅有的 。 河套周邊地區(qū),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干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等都是極具自然條件的地區(qū)。 它們環(huán)繞著河套地區(qū),正如眾星捧月一樣,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時又把河套文明傳播到更廣闊的區(qū)域之中 用古人的話來說,這里就是“塞上江南”! 河套地區(qū)的河流分布 如果說河套地區(qū)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上天的恩賜的話,那么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則是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的根源。 河套地區(qū)以北 是游牧文明,而南方則是中原農(nóng)耕文明。 于是,一場跌宕起伏的民族較量在這個“幾字形”區(qū)域里上演······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可即便如此,元朝殘余勢力仍然控制著北部地區(qū)負隅頑抗。 北元的不識抬舉惹怒了朱元璋,老朱心想,看來我得讓你再搬得遠一點。 于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派李文忠率軍北上一直打到東勝州,后來因為孤軍深入只能暫時退出。 不過,后來湯和、徐達等人的軍事行動十分順利,到1370年底,整個河套地區(qū)都被明朝掌控,而東勝州作為河套地區(qū)的門戶,被朱元璋下令改為“東勝衛(wèi)”。 東勝衛(wèi)示意圖 但是呢,自打洪武朝過了以后,明朝的疆域就開始呈現(xiàn)出退守的趨勢。 而“東勝衛(wèi)”作為明朝邊疆的衛(wèi)所一再遭到內(nèi)遷——從東勝遷到大同,從大同遷到長城內(nèi)陸。 于是,被朱元璋打跑的蒙古人又卷土重來了! 第一批進入河套地區(qū)的是兀良哈三衛(wèi)。 兀良哈到底發(fā)源于什么地方如今已不可知,但他們在永樂一朝重新盤踞在河套卻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你對“兀良哈三衛(wèi)”感到陌生的話,那么它的另一個稱號你一定聽說過——“朵顏三衛(wèi)” 早在洪武二十二年的時候,兀良哈部落就被朱元璋分為三個衛(wèi)所——泰寧、朵顏、福余。 因此,“兀良哈三衛(wèi)”實際上就是指的“朵顏三衛(wèi)”。 不過,雖然受到了朝廷的敕封,但畢竟是世仇,想要真正成為一家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起初,兀良哈三衛(wèi)只是在河套地區(qū)外圍暗中觀察,偶爾會派點騎兵進行騷擾,無非也就是搶點吃的、用的、穿的罷了。 畢竟“蒙古克星”朱棣給他們留下的心理陰影還未完全抹去。 但是,隨著永樂一朝的謝幕,明朝政府的邊疆政策也由“攻”轉(zhuǎn)向了“守”。 而兀良哈三衛(wèi)游牧于河外后,開始漸漸進入河套內(nèi)部地區(qū)活動。 正統(tǒng)二年年底,游擊將軍楊洪率兵巡邊,在河套以北遇到了兀良哈的小股部隊,一番交戰(zhàn)后,擒獲三人、斬首六人并繳獲騾馬牛羊數(shù)百匹。 這是自兀良哈受敕封以后,第一次和明朝兵戎相見,盡管明朝政府大獲全勝,但并沒有能夠阻止兀良哈南侵河套。 甚至在兀良哈的帶動下,周邊的其他部族也紛紛襲擾河套,包括韃靼部和瓦剌。 游牧民族進入河套地區(qū)是自己愿意的,因為和草原相比,“塞上江南”的條件顯然要好得多。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但漢人進入河套地區(qū)卻恰恰相反。 雖然河套地區(qū)土地很肥沃,但“塞上江南”畢竟不是真正的“江南”——過慣了風調(diào)雨順小日子的漢人自然也不會認為河套是個多好的地方。 因此,那些遷入河套地區(qū)的漢民大多都是因罪被流放或者是迫于生計無奈遷入的。 于是,河套地區(qū)的漢人和蒙古人就有了如下的對話: 蒙古:你們來干嘛?這是我的地盤! 漢民:你以為我想來???! 蒙古:那你們到底來干嘛? 漢民:你管我??! 一來二去之下,蒙古人和漢人之間的糾葛就在河套地區(qū)上演了! 首先是打!明朝稱之為“燒荒”! 所謂“燒荒”就是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將草原的資源焚燒殆盡,不給游牧民族生存下去的條件。 明朝最早的“燒荒”出現(xiàn)在宣德四年。 大同武安侯鄭亨、宣府都督譚廣等人在長城一帶進行“燒荒”,其目的是為了報復蒙古部族南下侵襲邊疆,《明實錄》記載: “蓋荒野百余里,皆為鄭亨所焚,邊余部族聚落盡皆號哭” 不過,“燒荒”也是要按照程序的。 河套地區(qū)的“燒荒”活動,大多是在8月到9月,這段時間是河套地區(qū)入冬之前最后一季物資的生長機會。 明軍在這個時候出動,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燒荒”對游牧民族的打擊性。 除此以外,明軍在完成“燒荒”活動后,正好能趕上“軍屯”收獲,既不耽誤農(nóng)時,又可以對游牧民族的襲擾進行報復。 不過,明朝的“燒荒”并不是要把游牧民族趕盡殺絕。 畢竟你把人家賴以生存的東西燒掉了,人家肯定會更加頻繁地找你麻煩不是嗎? 因此,明朝的皇帝都會刻意地將“燒荒”的區(qū)域限制在長城附近。 其一,是為了震懾一下那些不聽話的游牧部落。 其二,是將靠近邊境的物資焚毀,讓游牧部落到更遠的地方去生存,變相地保證了邊境的安寧。 其次是和平共存!也就是所謂的“互市”! 明朝和蒙古在河套地區(qū)至少打了100年——明朝占據(jù)著河套,蒙古隨意進出騷擾,雙方誰也不服誰。 既然分不出勝負,那么打仗就變成了空耗財力的事情了。 于是,和談成為了雙方解決問題的最佳選擇。 明朝政府和蒙古各部族一合計: 誒,老兄你搞了我這么多年,咱倆干脆也別打了,做做生意吧!你有好馬、我有吃的穿的,咱倆定個價找個地方交易一下,這不是更好嘛! 蒙古各部族一聽,覺得有道理,于是就同意了——“隆慶議和”之后,明朝在邊境開設了“馬市”,和蒙古做起了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明朝對于河套地區(qū)的掌控力已經(jīng)有名無實了! 這塊地方成為了“勢力真空區(qū)”,明朝只是派遣了相當數(shù)量的軍隊進行駐守,主要也就是負責監(jiān)督一下雙方的交易,防止走私現(xiàn)象發(fā)生。 你還別說,這一招還真好使! 自從明朝和蒙古議和之后,雙方再也沒有打過什么大規(guī)模的仗了,最多也就是因為價格和質(zhì)量問題有點小摩擦,不過都可以用錢來擺平。 于是乎,河套地區(qū)變成了一個專門做生意的地方,再也不會和政治勢力掛鉤,也正因如此,明朝政府對于河套地區(qū)的掌控越來越不上心。 而到了萬歷年間,河套地區(qū)正式脫離了明朝的掌控,成為了蒙古部族的領土,雙方都以長城為界,將這份“金錢友誼”維持到了明朝滅亡。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yōu)質(zhì)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松松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 文末留言聯(lián)系注明來源或刪除 。 應公眾號命名規(guī)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xù)不停更新動力 |
|
來自: ezoe > 《戰(zhàn)國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