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門柳唐·白居易
“青門”指長安城的東南門,東南門靠近都城,附近種滿了楊柳,來此送別的人很多,白居易就是其中一個(gè)。 詩人說“青青一樹傷心色”,這里的“青青”形容柳樹蒼翠欲滴的樣子。 柳枝婀娜多姿,隨風(fēng)搖曳,原本是極美的姿態(tài),詩人卻說“傷心色”,為什么如此反常呢? 原來是“離情”,此去一別,不知何時(shí)才能再見,怎能不傷懷。 這“青青一樹”的柳,是詩人舍不下的“留”,所以極度悲傷。 在淚眼朦朧之際,詩人還見證了許多場(chǎng)別離,“曾入幾人離恨中”,和我們一樣,心中充滿離愁。 古人送別,喜歡折“柳”,這里送別的人,實(shí)在太多了,滿“青門”的柳,都快被折斷了,這柳樹的姿態(tài)也不美麗了。 最后一句“長條折盡減春風(fēng)”把悲傷推至高潮,感人至深,令人久久不能平復(fù)。 2、南浦別唐·白居易
詩人來到南浦,送別故人,內(nèi)心十分凄苦,凄苦到什么程度呢? 第一層苦,“西風(fēng)裊裊秋”。 秋風(fēng)瑟瑟,枯葉凋零,渲染著離別的惆悵,詩人送別時(shí),恰逢秋季,是一個(gè)“裊裊”的秋。 “裊裊”形容秋景蕭瑟、黯淡。 這如泣如訴的“裊裊”風(fēng)聲,與詩人的“凄凄”之情產(chǎn)生了共鳴,讓離別之情,更加肝腸寸斷。 兩人四目相望,有很多話想說,又怕說不完,又不知道從何說起,只能靜靜的看著,只見那秋風(fēng)蕭瑟,樹木凋落。 第二層苦,“一看一斷腸”。 我們有過送別親朋好友的經(jīng)歷,當(dāng)親人上車后,會(huì)頻頻“回頭看”。 這一看,更心疼,更舍不得。 這一“看”,便是斷腸的心情,很多人深有體會(huì),詩人也不例外。 離人回頭看一次,詩人就肝腸寸斷一次。 離人難以言表的離愁,都在一個(gè)“看”字里了。 而詩人心中的酸楚,也直白的留在了“斷腸”里。 第三層苦,“好去莫回頭”。 這句看似簡(jiǎn)單,卻飽含深情,詩人不是趕友人趕緊離開,而是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害怕自己悲傷的無以復(fù)加。 只能揮揮手,勸友人“好去莫回頭”。 3、江上送客 唐·白居易
白居易曾在江邊送別了一位故人,回想起來,感慨萬千,于是寫下《江上送別》,我們一起來看看,當(dāng)天發(fā)生了什么故事! 詩人說,江邊的花,已經(jīng)枯萎了,枯萎到什么程度呢? 一個(gè)“絕”字,在古代可以做副詞“最”的意思,也就是說江邊的花全部枯萎了。 這還不是最凄清的,連江邊的草也“消歇”了,這里的“消歇”應(yīng)該是消失的意思。 詩人開篇提到“花”和“草”,它們都消失了,大膽想象一下,這是一個(gè)什么樣的季節(jié)? 花草絕跡,大概率會(huì)發(fā)生在冬天或秋天。 明明是送別,為什么要說“花”、“草”呢? 詩人來到送別之地,第一眼看到的應(yīng)該是故人與景,景是蕭瑟、孤寂的,與詩人的心情一樣,環(huán)境的襯托,使得送別更加悲傷。 詩人與故人來到江邊,看到江邊有一條孤舟,便走上前詢問。 船夫問“遠(yuǎn)客何處歸”遠(yuǎn)方的客人要回哪里去呢? 這里的“歸”大概是回去的意思。這里省略的故人的答! 直接說“孤舟今日發(fā)”,我的這艘船,今天就可以出發(fā)。 于是,詩人送故人登上了小船。 看著小船遠(yuǎn)去,一陣酸楚涌上心頭。 詩人聽到杜鵑在啼哭,如泣如訴,悲傷不已。 在古代,杜鵑又叫子規(guī),杜鵑鳥的叫聲非常凄厲,古代文學(xué)作品中,都用它來代表悲傷、哀怨和離別之情。 詩人在這里用杜鵑啼哭,來表達(dá)自己內(nèi)心悲傷。 這種悲傷,又讓詩人想到了,“湘竹斑如血”,這里的“湘竹斑如血”藏著一個(gè)神話故事。 湘竹原本是一種植物,因?yàn)橹窀蜕祥L有褐色的斑點(diǎn),又叫斑竹。 傳說,舜帝有兩位妻子,分別是娥皇和女英,舜帝晚年去南方巡查,不幸病故。 娥皇和女英得知丈夫病故,一路痛哭,在經(jīng)過一片野竹林時(shí),眼淚落在竹子上,形成了褐色的斑紋,后世稱之為“斑竹”。 娥皇和女英死后被稱為湘妃,所以“斑竹”又叫“湘竹”。 這淚痕點(diǎn)點(diǎn)的斑竹,凄美哀婉,也成了詩歌中了離愁別緒的象征。 詩人通過斑竹映襯出湘妃的悲傷與落寞,從而來抒發(fā)自己的不舍與愁怨。 最后,詩人說,我們都是多愁善感的人,還沉浸在離愁別緒中,不能自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