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女士曾說:“女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輩子都沒弄明白一個道理,在這世界上,終其一生都是你一個人。” 在少女時期,無論什么時候都無憂無慮,只是有些時候似乎會受到一些隱形的束縛。長大了上學,會被要求報一個離家近的學校,別離父母太遠。結婚后,作為一個母親,應該立刻投入到角色之中,將孩子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將照顧家庭當做自己的責任。女人,你要明白,你只是孩子的母親,是老公的合作伙伴。一個女孩躺在沙發(fā)上,陶醉地看著自己的手,說:“他說,我的手最美了。”一旁的媽媽過來潑冷水:“可是結了婚以后就要天天刷碗!”女孩立刻想象起自己穿著婚紗,正在清洗一堆碗碟的畫面,馬上就不高興了。這時候媽媽就拿來一款不傷手的洗潔精,讓女孩可以又保護自己的手,又能做家務活。這其實就顯示了一種當時的社會期望,這是按照不同的社會角色量身定制的,就好像一座出生時就被套在身上的籠子,無論何時都無法甩脫。從心理學方面來講,社會角色是指個體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這些角色通常由社會隱性規(guī)范、社會期望和文化背景來定義。社會角色不僅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個體的行為,還影響著他們的身份認同和社會關系。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隨著生活階段的變化,個體會經(jīng)歷角色轉換或者角色沖突。例如從孩子變?yōu)楦改福蛘咄瑫r作為父母的孩子,和孩子的父母,無法兼顧雙方。不同角色的期望相互矛盾,就可能導致壓力和不確定性。蘇敏,1964年出生于西藏,十幾歲時又搬家到河南。生命的前幾十年,她都在為家人付出,全心全意照顧家人。她做過清潔工、送報員,擺攤賣過餃子,去家具廠打過工。退休后,她又帶起了外孫,可以說,她的前半輩子幾乎都貢獻給了家庭。2019年,蘇敏無意中點進了一個自駕游博主的視頻里,那一刻,她仿佛打開了新世界。于是,蘇敏整裝待發(fā),開始了自己的自駕游旅程。紐約時報評價她“一名無所畏懼的公路旅行者”,她自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前半生我主要是忍耐。后半生我不用再忍了,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section> 就在今年,根據(jù)她的故事改編的電影《出走的決心》上映,票房大賣。
作為一個女人,要承擔的責任和社會期望太多了,既然如此,那不如就甩脫這些負擔,不要被他人的眼光所束縛,大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經(jīng)常對朋友說的一句話是:你自己就是你自己,別人只能給你建議,但永遠無法真的決定你。這個事情就像藝術和審美一樣,都是多元化的,有人喜歡就會有人批評,周圍的人那么多,所帶來的的意見和評判也都是不同的。一個父親和兒子一起趕集,還帶著一頭毛驢,父親在地下走,兒子騎在驢背上。這時迎面遇見一個人,說:“這兒子真不孝,自己騎毛驢讓爹走路。”沒走多久又遇見一個人:“這個爹怎么一點也不心疼孩子,讓孩子在地下走路,自己騎著毛驢。”父子倆聽了,趕緊都騎上驢子,心想這下可沒得說了吧。結果又遇見一個人:“這父子倆真狠心,小小一頭毛驢坐兩個人,也不怕壓壞了。”沒想到下一個遇見的人說:“嘿,這父子倆真傻!有毛驢也不知道騎。”父子倆面面相覷,實在是沒辦法了,干脆兩人合力,扛起毛驢趕集去了。這個故事看似荒誕,實則在告訴我們,如果你事事都聽別人的,自己拿不定主意,那后果只會是一團糟。我們無時無刻不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小時候有人評價我們“沒出息”“性子野”,長大了有人說我們“都當?shù)?當媽的人了”“都三四十的人了”。如果我們每一個評價都要聽從,都要放在心里,不僅做不成任何事,心理健康也會受到阻礙。南非一家金融機構推出了一組經(jīng)典職場海報,用簡短的文案寫出了女性力量:“她只在乎你的錢,因為她是一位會計?!?/span>“孩子就是她的工作,因為她一位兒科醫(yī)生。” 她們沒有把性別角色放在自己前面,也沒有把社會期望放自己前面。
個體的自我認同和自尊部分來源于自己的獨特性和個人價值的認識。如果一個人覺得“我沒什么知識,也沒有能力,見識也不如別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洗洗涮涮。”那ta就可能出現(xiàn)自我認同的模糊和自尊的降低,不僅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決策的能力,更是會受他人影響,對自己和身邊的人造成傷害。有了獨立性,人才能去啟發(fā)自己的潛能,追求自我實現(xiàn)。孩子終將會長大遠走,丈夫也不過是和你共同承擔責任的合作伙伴,女人還是要靠自己才有退路,別的都是虛的,把錢拿到手里才是實的。就像弗吉尼亞所說:“自我實現(xiàn)的人是那些已經(jīng)找到自己聲音的人,他們已經(jīng)說出了他們想要說的話?!?/section> 現(xiàn)在,是時候將這些洞見變?yōu)槭聦崱?/span>
未來將會是一個越來越自由和平等的時代,我相信,每一位女性都能夠找到自己愿意為之努力的目標,找到自己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