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5200字,閱讀約需12分鐘。 提起孫殿英,稍微懂點歷史的人都會想起他的惡名——“東陵盜寶”。1928年7月,盜寶案發(fā)后,舉國輿論嘩然,這個竊賊竟啼笑皆非地狡辯“崩皇陵”是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革滿清死人的命。此后,他四處行賄,低調行事,很快從輿論焦點中消失。 6年后,孫殿英突然出現了,并做了一件驚動朝野的大事,引發(fā)了蔣介石、溥儀、唐紹儀、楊虎城、劉志丹等人的關注。昔日盜墓賊搖身一變,民國政壇的幾支力量幾乎同時向他伸出請?zhí)?。他究竟干了什么?/span> 1933年1月,日軍從偽滿洲國進攻山海關,圖謀進犯熱河?。ń襁|寧南部),當時主持華北軍政的是退守關內的張學良。在榆關失陷、日軍謀攻熱河之際,孫殿英主動向張學良“請纓援熱”。孫部第41軍當時有3萬余人,開進熱河后,于赤峰與日軍接戰(zhàn)。3月1日,塞外嚴寒,孫軍陣亡1300人,凍傷800人,孫部附近的龐炳勛57軍按兵不動,抗日義勇軍也被日軍阻擊,孫軍孤軍奮戰(zhàn),支撐不住,只好一路撤往察哈爾省(今山西北部內蒙古南部地區(qū))。孫的抗日行為博得全國一致好評,有助于洗刷“流氓軍閥”的形象。各界紛紛對其捐款、送慰問品,捐贈物品名錄可從《申報》和《大公報》上刊登數日的致謝啟事中查見。熱河人民送糧送水,救護傷患,令孫殿英深為感慨,《大公報》一篇戰(zhàn)地報道留下他動容的話語:“友軍不友,義軍不義,都不及熱河的人民?!?/span>▲ 張學良。 然而坊間有謠傳,稱孫接受偽滿委任,未與日軍接觸即向后撤退。接替張學良的何應欽,驚疑之下,準備扣發(fā)孫軍的給養(yǎng)、軍餉。至今,仍有不少回憶材料提及此事,說孫氏“經不起日本的威迫利誘”,“不戰(zhàn)而放棄多倫”。孫殿英主動申請“援熱”的真實動機已不可考,但孫殿英的戰(zhàn)績是實實在在的,據當時偽滿軍張海鵬部戰(zhàn)報,該軍一個旅減員33%,喪失追擊能力,才使孫軍從容撤退。孫軍的義舉頗得輿論界的贊揚,北京大學學生前線慰勞團還授與孫殿英和41軍 “盡忠報國”的紅緞旗幟。孫氏也被褒為“抗日有功”的將軍。然而,此后中日戰(zhàn)斗的結果依舊是國軍節(jié)節(jié)敗退。4月間,熱河全省淪陷,華北直接處于日軍兵鋒的威脅之下。5月22日,蔣介石派他的把兄弟黃郛去塘沽與日本駐北平武官永津中佐秘密談判,擬定了《塘沽停戰(zhàn)協(xié)定》,事實上承認了長城是中國與日本扶持的偽滿洲國的“國界”。消息一經披露,蔣介石和南京政府遭到國內外進步輿論的同聲叱責。當此前后,部分具有愛國思想的國民黨將領遂自行奮起抗戰(zhàn)。▲ 黃郛與蔣介石。 5月下旬,馮玉祥、方振武等在察哈爾正式組建民眾抗日同盟軍,決心“武裝保衛(wèi)察省,進而收復失地,爭取中國之獨立自由”。抗日同盟軍出師不久,連克康保、沽源、寶呂、多倫等察北四縣,一時聲威遠播,引起日方與南京當局的極大震驚。早在馮玉祥由泰山抵達張家口之后,南京便多次派人勸馮南返,甚至“不惜許以要職,冀馮就范”,卻計不得售。南京見誘勸恫嚇無效,竟出卑鄙伎倆,以大軍圍逼壓迫同盟軍。這次行動,史稱“察馮事件”。當察馮事件醞釀上演時,本來與此事毫無干系的孫殿英卻誤打誤撞的站在風口浪尖上。當時孫部駐扎在張家口以東的沙城,占有一百多里的鐵道線(平綏鐵路),正好擋在中央軍進攻馮玉祥的去路上。為什么這么巧呢?因為攔路勒索是軍閥謀生的重要手段,所以占據鐵路是他必然的選擇。而且,孫殿英一直也沒閑著,同盟軍崛起后,馮玉祥曾多次拉孫共襄義舉,孫殿英突然發(fā)現,自己處于雙方斗爭的漩渦里。▲ 孫殿英身上集中了那個時代混世魔王的典型特征。幫誰打誰呢?孫殿英似乎陷入兩難境地。但是,孫殿英知道,中央早有鏟除他的意圖,只是苦于沒有機會,此番如果他支持馮玉祥察省抗日,中央即師出有名,可以借機消滅他。此外,蔣介石曾有意任孫為察省主席,以挑唆他攻馮。于是,孫殿英的天平開始傾斜了,他寫信試探馮玉祥——有沒有不戰(zhàn)而降的可能。沒想到馮的回答是:“誓死不離抗日前線,誰來和誰打!”馮原是孫殿英的老上級、老朋友,對孫有知遇之恩,孫殿英覺得夾在中間左右為難。況且,日本侵華日益急迫,日軍的苦頭他是吃過的,為避免與日軍再戰(zhàn),保存實力,還是走為上策,離開華北這塊是非之地。問題是去哪里呢?▲ 攝于1928年2月,馮玉祥、蔣介石、閻錫山。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荒涼的青海省進入了他的視野。而他這一西行,不僅沒有脫離兩派的是非之境,反而招來更多人的關注。孫殿英想去西北,本是無奈之舉,也純屬個人行為,無礙他人。可又引發(fā)了軒然大波,這令他始料不及。為什么孫殿英的走向會讓那么多人揪心呢?先看看當時社會的各路勢力。西南政務委員會常委唐紹儀給孫發(fā)來親筆函和西北防務督辦的委任狀,希望西北和東南聯(lián)手武力夾攻蔣介石。汪精衛(wèi)的南京改組派也向孫暗送秋波,希望能與孫聯(lián)合媚日。最荒謬的是,“滿洲國”執(zhí)政溥儀亦派代表拜見他,封他為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目的是叫他加入偽滿。孫殿英清楚,東南的反蔣勢力沒甚實力且天隔遙遠,日本勢力尚不達長城以內,所以,他對各派“盟友”的熱情,皆是客氣地敷衍。▲ 偽滿洲國皇帝溥儀。他曾思量投靠山西閻錫山,在綏遠屯兵。因為青海和山西都盛產煙土,正合孫的老本行。閻錫山也曾慫恿過他,說華北相煎太急,不如來西邊發(fā)展,西邊地廣人稀,西北馬家軍實力比不上東部軍閥。這些情況,讓孫殿英動了心。其實,孫殿英最希望和他的老哥們——同樣是刀客出身的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聯(lián)系。他也對陜北紅軍有些許憧憬,甚至想打通河西走廊,聯(lián)系新疆軍閥盛世才。他這些想法的目的,都是希圖從新疆接受蘇聯(lián)的援助。為此,他在包頭聘請曾任楊虎城秘書的共產黨員南漢宸為高級顧問,復又接受國民黨進步人士李錫九的建議,致電何應欽,把在押的中共中央委員韓麟符保釋出獄,擔任自己的政訓處長,還把中共黨員宣俠父任命為自己的秘書長。▲ 宣俠父。 中國共產黨為了推動抗日救亡,擴大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計孫殿英此前的劣跡,派了很多黨員和左派青年到他的軍中。通過南漢宸的聯(lián)絡,紅軍四方面軍同意起草一份陜北紅軍、楊虎城和孫殿英三方合作的通電,準備孫部一到陜、甘邊界時即行發(fā)表。孫為了表達誠意,還主動送給紅軍步槍2000支,輕機槍100挺,約定紅軍派部隊到黃河渡口接收。后因馬家軍的阻隔,紅軍未能收到這批槍。思前想后,孫殿英電告南京,為了響應三十年代“開發(fā)大西北”的口號,主動要求去青海屯墾。青海在當年是絕對的荒蠻之地,過去被“封”到西北的內陸軍閥,全是因為政爭失勢。▲ 正在沖鋒中的青海馬家軍騎兵。這支部隊主要由蒙、藏、羌的牧民所組成,比寧夏馬家軍的騎兵作風更加兇悍。 這一次,老奸巨猾的孫殿英瘋了嗎?想退出政治舞臺了?蔣介石此時正在抓緊部署對江西蘇區(qū)的第五次“圍剿”,只要孫殿英不再妨礙中央軍進攻馮玉祥,便不再顧及這個老匪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遂任命他為青海屯墾督辦。是時,孫殿英雖然遭遇日軍重創(chuàng),但他利用自己“抗日將領”的聲譽,兼并了幾股殘軍,全軍人數已達七八萬,對外號稱十萬大軍,聲勢浩大,即刻開拔西行。孫的行動,在蔣介石那里不以為然,但對另一群人,卻不啻為一顆炸彈,把青、寧、甘地區(qū)炸開了鍋。原來,孫殿英的如意算盤是假道伐虢之策。作為軍閥,他的唯一工作就是爭地盤,西去青海,必然路過陜甘寧三省,這三省尚屬人口稠密地區(qū),他想以過路為借口,賴住不走,反客為主。而且,到陜北還有楊虎城和西北紅軍接應,他自覺勝券在握。 ▲ 楊虎城。 民國時期,青海、寧夏和甘肅北部廣大地區(qū)被“西北馬”回族軍閥勢力統(tǒng)治著,《紅星照耀中國》的作者埃德加·斯諾曾在1936年訪問西北,他稱那里“像一個中世紀的蘇丹國,中國和中亞的野蠻落后都能在這里找到”,戈壁灘上的“四匹大馬”——馬鴻逵、馬鴻賓、馬步青和馬步芳,經營著閉關自守的、家庭世襲的馬氏“家天下”。 先說青海二馬。自清末以來,青海一直被封建軍閥馬麒所統(tǒng)治,他病卒后,由其弟馬麟繼任。馬步青是馬麒長子,時任中央陸軍騎兵第五師師長;馬步芳即馬步青二弟,任陸軍新編第九師師長兼青海南部邊區(qū)警備司令,二馬握有青海馬家軍的實權。 得知孫殿英西行的消息,馬步芳非常震驚,認為馬家數十年的基業(yè),將有覆滅的危險。馬麟也感到大難當頭,一面授權給馬步芳動員全省一切力量,積極備戰(zhàn);一面電諭馬步青在涼州作好防衛(wèi)布置。本來他們叔侄之間有爭奪權利的矛盾,但迫于當前情勢的危急,不得不通力合作。 ▲ 馬麟。寧夏二馬——馬鴻逵與馬鴻賓是堂兄弟,他們的出身并不顯赫。馬鴻逵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過寧夏辛亥革命;馬鴻賓之父戰(zhàn)死在抵抗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戰(zhàn)斗中。二馬握有寧夏軍政大權,為了爭奪寧夏省主席,也產生過齟齬。 只有軍閥最了解軍閥,青海省主席馬麟最先反應。他致電南京道“(孫殿英來青海)不僅關青海之治安,西北從此多事矣!”他發(fā)動全省各族人民十余萬人,在西寧舉行請愿會,倡議商界罷市,學界罷課。同時,他還派代表赴南京送血書,希望中央收回成命。 繼馬麟而起,反對孫軍西來的還有寧夏省主席馬鴻逵、甘肅省主席朱紹良。據馬鴻逵回憶:“西北人士咸感震驚,全國皆知孫乃土匪起家,劣跡昭著。疑中央借刀殺人?!睘榇耍R鴻逵請馬鴻賓去北平探尋中央意見。結果,何應欽陰陽怪氣地答復他:“(孫殿英)這個壞東西,你們兄弟把他干掉好了?!瘪R鴻賓說:“希望中央不要移禍西北”。何說,這是中央的安排,不能更改。 ▲ 朱紹良。 此時,甘肅省主席朱紹良的態(tài)度頗為重要,因為朱不僅是一省之長,名義上還是青、寧、陜三省軍事長官。朱紹良是福建閩侯人,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西北諸馬回族軍人并無淵源,是蔣介石空降西北的一根嫡系釘子。他認為,武力拒孫,一來可以討好諸馬,藉以建立他在西北的資本;二來,可以借諸馬之手,替中央消滅孫,所以,朱紹良不遺余力策動事態(tài)擴大,10月11日,在朱的挑唆下,青甘寧三省主席以集體辭職相抗爭。 當時,全國已是沸反盈天。10月,甫任新疆邊防督辦的盛世才與回族軍閥馬仲英混戰(zhàn)迪化(烏魯木齊);11月,李濟深、蔡廷鍇在福建發(fā)動抗日反蔣的“福建事變”;蔣介石的第五次“圍剿”蘇區(qū)激戰(zhàn)正酣;日本侵略華北日亟;廣東軍閥陳濟棠也在聯(lián)合唐紹儀反蔣。 ▲ 蔡廷鍇。四處起火,蔣介石無從抽身,不愿再生事端,故電令孫殿英停止西進。而且,蔣介石風聞有“共黨”在其軍中活動,遂決計借馬家軍之手消滅他。 1934年1月,孫殿英一心西進,早已不把蔣介石的軍令放在眼里。首先,他認為全國大亂之機不可失,先攻取寧夏。這樣做的理由有三:他以為寧夏二馬因爭奪省主席而失和;孫部官兵也都希望早日取得地盤,升官發(fā)財;冬季黃河結冰,適宜孫部騎兵突襲。但是,孫殿英嚴重低估了西北諸馬的抵抗能力,寧夏方面,二馬不計前嫌,合謀拒孫。馬鴻逵一面聯(lián)合青海馬步芳,一面請朱紹良聯(lián)系中央軍的空軍。四馬總共3萬兵力,比起孫殿英的6萬雜牌軍,四馬兵力雖稍遜一籌,但內部空前團結。加上朱紹良的援寧三縱隊和空軍的飛機轟炸,實力并不算弱。并且,在軍事會議上,四馬采納了寧夏省保安處處長馬全良的合理方案:誘敵深入,沿途埋伏騎兵和小股步兵偷襲,主力放在寧夏城以逸待勞,待敵彈盡糧絕時伺機殲滅。▲ 馬全良。 從1934年1月起,歷時兩個多月的拒孫之役拉開序幕。這場戰(zhàn)役在民國歷史上,不算是場重大戰(zhàn)役,但對于地廣人稀,一向較為寂靜的西北,卻引起不小的震動。孫殿英軍從寧夏北部石嘴山入境,向南攻打。一路上大小城池,孫軍均遭遇馬家聯(lián)軍的頑強阻擊,每一戰(zhàn)均付出幾倍于敵的傷亡。當時的戰(zhàn)法是在迫擊炮火的支援下,步兵像古代一樣架云梯攀城。孫軍仗著人多,又是與日軍交過手的老兵,奮勇攻擊,不惜發(fā)起人海戰(zhàn)術,用人浪來堵炮眼,因而死尸枕藉遍野。孫軍最終被引誘至寧夏城下,馬家軍是保家作戰(zhàn),戰(zhàn)斗意志十分堅定。城內是寧夏二馬拼命死守,城外的騎兵在青海二馬的率領下,包抄了孫軍。孫殿英滿以為勝利在望,卻沒想到城堅難破,傷亡慘重,糧草殆盡。孫殿英只好撤離寧夏城。在撤退途中,又遇到天外死神。陳學浩在《孫殿英犯寧記》中記載:“中央軍的飛機亦趕來助戰(zhàn),見孫軍主力向北而去,當即投下35磅炸彈兩顆,炸死孫軍騎兵二百余人?!痹獯舜驌?,孫軍開始潰退。這時,孫軍烏合之眾的特點便顯露出來,撤退演變成一場大逃亡,孫殿英根本控制不住,因為這些人本就是他收編的各路土匪。馬家軍趁勢反擊,蔣介石也對附近軍閥下達了追捕孫殿英的軍令。▲ 1934年3月,眼見孫殿英大勢已去,閻錫山立即派晉綏軍攻入孫殿英軍的后方基地磴口,圖為晉綏軍傅作義部騎兵于3月17日進入磴口城時的情景。孫殿英后來被閻錫山的晉綏軍逮捕,輾轉押至太原晉祠,中央要求把孫送到南京公審,后經閻錫山斡旋,才免予問罪。孫殿英雖免于一死,但是由他西行引發(fā)的一系列事情,卻有了不同的結局。紅四方面軍、楊虎城、孫殿英聯(lián)合抗日反蔣的計劃流產。西北的沙漠又恢復了沉寂,各派反蔣活動的高潮也隨之走低,蔣介石借刀殺人之策得以完勝。更為深遠的影響是:楊虎城聯(lián)孫聯(lián)共的活動為蔣介石所察覺,招致蔣的嫉恨與排擠,這也導致了“西安事變”后楊虎城的被殺。
[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