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獸面乳釘紋銅方鼎 商代 高81厘米,口長55厘米,口寬53厘米,重75公斤。1982年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屬于商代王室重器。鼎腹四壁紋飾類同,上腹中部皆飾一組寬線條獸面紋帶,并在兩壁之交也各構(gòu)成一組獸面紋;鼎腹兩側(cè)和下腹飾帶狀乳釘紋。
②蘇軾書《醉翁亭記》刻石 清代 宋元祐六年(1091),蘇軾應(yīng)好友劉季孫之請,以楷、行、草三體兼用書體寫成此《醉翁亭記》長卷。到了明代長卷曾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高拱所有,并命其妹婿劉巡為之刻石。清康熙年間,原刻石已漫漶不清,高拱后人高有聞便以家藏刻石舊拓翻刻。 ③九鼎八簋 春秋 九鼎八簋作為周代最高等級的青銅禮器配置,本為周天子所專享。出土于新鄭鄭國祭祀遺址的九鼎八簋共五套(分別收藏于河南博物院、鄭州博物館、新鄭市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是當(dāng)時諸侯崛起、王權(quán)衰微、“禮崩樂壞”的歷史現(xiàn)實寫照。
④獸紋長頸銅壺 漢代 壺直口,卷唇,長頸,鼓腹,圈足外侈。壺身主體圖案與輔助紋飾相間排列,主體圖案中峰巒疊嶂,水波澹澹,云氣氤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云集。
⑤浮雕人物石棺 北宋 由棺蓋、棺身、基座三部分組成。棺蓋呈七棱形,蓋上刻纏枝牡丹紋,正中有楷書題記。棺身左右兩側(cè)刻“釋迦牟尼涅槃十弟子送葬圖”。棺基座為須彌座,四角各有一力士,作負棺狀,基座四周壺門內(nèi)雕祥瑞異獸。
⑥象牙化石 第四紀更新世 納瑪象門齒化石,米黃色,呈長圓椎體,由根部至尖部逐漸內(nèi)收,形體粗壯碩大,屬于成年納瑪象。
⑦白衣彩陶缽 仰韶文化 缽敞口,尖唇,腹部下收,小平底。缽口沿及腹上部施有白色陶衣,其上用褐彩繪弧線三角紋、圓點紋、線紋等組成的圖案。出土于鄭州大河村遺址,為仰韶文化彩陶的代表性器物。
⑧牛首銅尊 商代 大敞口,束頸,折肩,腹部向下圓曲內(nèi)收,高圈足。出土于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商代青銅器窖藏,為商代王室重器。
⑨青釉瓷尊 商代 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它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成果改變了對我國制瓷歷史的認知,將我國燒制瓷器的時間從漢代以后提前到商代早期。
⑩佚名菩薩石造像 唐代 1976年出土于滎陽大海寺遺址,是遺址出土40余件石刻造像中的代表。其“S”形身姿,是唐代“中國式菩薩”曼妙體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反映了唐代佛教藝術(shù)的雍容氣度和審美雅趣,有東方“維納斯”之美譽。
地址:鄭州市中原區(qū)文翰街9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