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八百年,分為西周和東周,以周平王遷都洛陽為界限;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則以三家分晉為界限。 晉國為什么這么重要?趙、魏、韓三家為什么要分晉?分裂后為什么各國實力依然很強大? 這一切,都要從晉國的【六卿】說起。 一、六卿源起 六卿,主要是指春秋時期晉國特有的一種軍政體制。 在春秋亂世之中,誰有軍隊誰就是老大,各國諸侯爭雄,首要任務(wù)就是掌控軍權(quán),為何獨有晉國要將軍國大權(quán)下放呢? 這就不得不提起春秋初期晉國的一個大事件:曲沃代翼。 公元前745年,晉昭侯繼位為君,封其叔父成師于曲沃(即今山西曲沃縣),稱為曲沃桓叔。 桓叔在晉國德望甚高,再加上曲沃城大民富,漸生謀叛之心,于是招兵買馬,經(jīng)過三代67年的內(nèi)戰(zhàn),連續(xù)殺死五任國君,終于攻克國都翼城,成為晉國正統(tǒng)。 晉獻公繼位后,晉國公族勢力龐大,特別是桓叔一族,在多年的爭戰(zhàn)過程中分封甚眾。獻公擔心自己重蹈覆轍,與心腹之臣士蒍謀劃,將諸公子聚集到一起,圍而殺之。 除了宗室公子之外,晉獻公對自己的親兒子也痛下殺手。為了確保驪姬之子奚齊的君位穩(wěn)固,他不但逼迫太子申生自盡,將重耳、夷吾等諸公子也都驅(qū)逐離境,投奔他國。 自此,晉國公子不居國內(nèi)幾乎成了一個制度,竟然達到“國無公族”的地步。 晉文公繼位后,以跟隨自己流亡19年的“五賢士”為班底,廣納人才,封狐偃為相,以趙衰、胥臣、欒枝、魏犨等人為輔,打造了一個夢幻執(zhí)政集團。 同時,晉文公為圖霸中原,又在他父親晉獻公二軍制的基礎(chǔ)上,擴編軍隊,建立上、中、下三軍。 在每軍設(shè)將、佐各一名,按職級由高到低依次為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均稱為“卿”,以賢能者任之,改變了原來國君統(tǒng)率全軍的制度。 六卿按照“長逝次進”的原則輪流執(zhí)政。其中,以中軍將為正卿,總攬軍事。 晉文公實行軍、政分管,以制衡朝局。他任用的這些人,都是異氏卿族,這也是晉國六卿的雛形。 二、軍制發(fā)展 晉國的軍制并非固定不變,而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過多次調(diào)整。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在被廬頒布律法,初定三軍六卿制,以郤縠為第一任中軍將。 四年后,晉文公又在清聞?wù)?,增設(shè)新上軍和新下軍,合計五軍十卿。 公元前622年,十卿中排位前四的重臣在同一年去世,晉襄公為平衡新、舊勢力,裁撤新上軍和新下軍,重組六卿。 在此次調(diào)整中,趙盾成為最大贏家,他從不入卿直接越級擔任中軍將,還繼承了父親趙衰的執(zhí)政大夫之職,成為晉國第一位將軍、政大權(quán)集于一身的權(quán)臣。 公元前589年,晉景公在鞌之戰(zhàn)大敗齊國,為獎勵立功將士,在第二年增設(shè)新三軍,共計六軍十二卿。 五年后,發(fā)生下宮之難,趙氏幾乎滅族,新三軍被合并為一軍,變?yōu)樗能姲饲洹?/p> 公元前560年,晉悼公在綿上整軍,裁撤新軍,重新恢復(fù)三軍六卿。 公元前550年,欒氏造反不成,被滅族。此后,晉國只剩下韓、趙、魏、智、范、中行六家,各據(jù)一卿,輪流執(zhí)政,成為名符其實的“晉國六卿”。 公元前493年,范氏和中行氏造反被滅,晉國只剩下四卿,于是取消了中軍,只剩下兩軍四卿。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lián)合打敗執(zhí)政的智伯,消滅智氏家族,晉國六卿制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從公元前633年開始至公元前453年止,共持續(xù)了180年。 三、六卿十一族 晉國六卿歷代將佐共有72人,其中69人分布在狐、先、郤、胥、欒、韓、中行、智、魏、范和趙等十一個世族。 1、狐氏 狐氏是晉文公的母系一族,來源于戎族,主要活躍于晉文公、晉襄公時期。代表人物是狐偃。 狐偃是晉文公的舅舅兼首席智囊,曾隨同流亡列國19年。晉文公歸國后,以狐偃為執(zhí)政大夫,總管朝政,致力革新,是文公稱霸的重要助手。 狐偃之子狐射姑,在晉襄公去世后因立嗣問題與趙盾發(fā)生沖突,斗爭失敗,被迫逃亡,狐氏經(jīng)過短暫的輝煌,就此退出晉國政壇,也是第一個退出六卿的世族。 2、先氏 先氏是晉國宗室一支,代表人物是先軫。 先軫也是晉文公的“五賢士”之一,與狐偃不同,他的才能主要體現(xiàn)在軍事上,被稱為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元帥。 晉文公稱霸的決定性戰(zhàn)役晉楚“城濮之戰(zhàn)”和晉秦“殽之戰(zhàn)”,都是先軫親自指揮打贏的。后來,先軫因為晉襄公心軟放走秦將,情急之下頂撞了國君,心懷愧疚,在與狄國的一場戰(zhàn)斗中,脫下鎧甲沖入敵陣,戰(zhàn)死明志。 公元前597年,晉楚之間爆發(fā)邲之戰(zhàn)。作為軍隊二把手(中軍佐)的先縠與主帥荀林父(中軍將)意見不合,致使晉軍大敗。第二年,先縠又串通翟國攻晉,東窗事發(fā)后被夷族。 3、郤氏 郤氏是晉國宗室一支,代表人物是郤榖、郤克。 郤榖文武雙全,【說禮樂而敦詩書】,作為內(nèi)應(yīng)迎接晉文公回國,被授予第一任中軍將,此時他已經(jīng)五十歲了??上У氖?,次年郤榖便在攻打曹國時戰(zhàn)死沙場。 郤克頗有才能,但腳有殘疾。有一年郤克出使齊國,因為腳疾受到齊國君臣嘲弄,怒不可遏,發(fā)誓報仇。 數(shù)年之后,郤克如愿當上中軍將,親率大軍伐齊,在歷山(即今山東濟南千佛山)大敗齊軍,這就是有名的鞌之戰(zhàn)。 晉厲公時,晉國有四軍八卿,郤氏獨占三卿,幾乎占據(jù)一半,可謂是權(quán)傾朝野,但也受到國君忌憚。 公元前573年,晉厲公下令誅殺三郤,郤氏家族就此滅亡。 4、胥氏 胥氏是晉國宗室一支,代表人物是胥臣。 胥臣跟隨晉文公流亡19年,是“五賢士”之一,擔任晉國司空之職。城濮大戰(zhàn)時,胥臣擔任下軍佐,以虎皮蒙馬之計率先擊潰楚軍。 晉厲公時,胥童與郤氏有怨,受厲公之名率領(lǐng)800親軍誅殺郤氏,并將執(zhí)政大夫欒書、中行偃等人一并逮捕,意圖助國君收回軍政大權(quán)。但晉厲公心軟了,下令釋放他們。 第二年,欒書等人趁晉厲公作亂,囚禁厲公,殺死胥童。胥氏一族退出晉國政壇。 5、欒氏 欒氏是晉國宗室一支,代表人物欒書。 欒書是一個善于鉆營的人,他先與趙盾之子趙朔交好,后聯(lián)合郤氏引發(fā)下宮之難,誅滅趙氏一族。執(zhí)掌國政時,又陰謀除去郤氏一族,并以怨報德,殺死晉厲公。 晉平公時,欒氏作亂被滅族,只有欒魴一人逃到宋國。 6、范氏 范氏為祁姓一支,其先祖杜伯為周朝大夫,因直諫被周宣王殺死,封國亦被取消。杜伯之子隰叔逃亡至晉國,擔任士師,掌管刑獄,雖以“士”為氏。其后代士會執(zhí)政時,被封于范邑,又以“范”為氏。代表人物是范鞅。 范鞅執(zhí)政時,曾發(fā)動18國諸侯在召陵會盟,援蔡伐楚。這是春秋時期以一國之力召起的最大規(guī)模的諸侯會盟,充分顯示晉國的霸主地位。 范鞅去世后,其子范吉射聯(lián)合中行氏發(fā)動叛亂,被智、魏、韓、趙四家擊敗,逃奔齊國。范氏退出六卿之位。 7、中行氏 中行氏和智氏同出荀氏一脈,是晉國公族一支。晉武公滅荀國后,將荀地賜于原黯,遂有荀氏一族。中行氏的代表人物是荀林父,也稱中行林父。 原黯的長孫荀林父,因在晉文公時曾擔任中行之將,遂以官職為氏,成為中行氏。荀林父歷任晉國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五代國君,可謂是五朝元老。 荀林父一生征戰(zhàn)無數(shù),勝多敗少,但最出名的卻是一場敗仗--邲之戰(zhàn)。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圍困鄭國都城,晉國以荀林父為中軍將出兵救援,雙方在黃河南岸對峙。 荀林父獲知鄭國已經(jīng)投降的消息后,本想退兵,作為中軍佐的先轂卻堅持要戰(zhàn)。楚國得知晉軍將帥不合,縱兵出擊。晉軍猝不及防,潰敗而逃,各軍爭船搶渡,互相殘殺,死傷無數(shù)。 此戰(zhàn)過后,楚莊王飲馬黃河,成為又一個名符其實的霸主。 其后代中行寅與范吉射聯(lián)合造反,被智、魏、韓、趙四家擊敗,逃奔齊國。中行氏與范氏一起退出六卿之位。 8、智氏 智氏和中行氏同出荀氏一脈,是晉國公族一支。荀林父幼弟荀首受封采邑為智邑(即今山西省永濟市),故以“智”為氏。 在邲之戰(zhàn)時,荀首擔任下軍司馬,在晉軍潰敗時,為救回被俘的兒子,率領(lǐng)親軍拼命沖殺,俘虜楚國公子縠臣,射殺楚軍大將連尹襄老(也就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夏姬的第二任老公)。 智氏的代表人物是智瑤。智瑤執(zhí)政時,晉國六卿已經(jīng)只剩下四智、魏、韓、趙四家,智瑤利用自己的正卿地位,不斷壓迫其他三家,使智氏在晉國一家獨大。 公元前455年,智瑤假借晉君之名,向魏、韓、趙三家各索要一個萬戶之邑。韓、魏二家拱手獻地,趙氏卻拒不奉獻。 智瑤大怒,聯(lián)合魏、韓二家圍攻趙氏整整三年,并掘開汾河水灌晉陽。 在此危急時刻,魏、韓兩家因擔心智氏壯大后也會對自己不利,聯(lián)合趙氏內(nèi)外夾攻智瑤,瓜分智氏封地。智氏一族逃奔秦國。 9、魏氏 魏氏的祖先是畢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個兒子,被封為畢國。畢國滅亡后,畢公后裔畢萬侍奉晉獻公,因功被封于魏地,稱為魏氏。 魏氏在成為諸侯之前的代表人物是魏絳。 魏絳執(zhí)法嚴正,曾冒死誅殺晉公弟弟的心腹家將。他也善于外交,提出“和戎”之策,穩(wěn)定晉國北部邊疆。晉悼公時期,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大多是魏絳的功勞。 公元前403年,魏氏與韓、趙兩家被周王封為諸侯,正式立國。公元前225年,魏國被秦所滅,享國178年。 10、韓氏 韓氏是晉國公族一支,被封于韓原,稱為韓氏。韓氏在成為諸侯之前的代表人物是韓厥。 韓厥幼年喪父,無奈只能投奔當時如日中天的趙氏,成為晉國第一權(quán)臣趙盾的忠實粉絲。晉景公時,趙氏一族遭遇滅族大難,韓厥偷偷保護趙氏孤兒,并在兩年后力諫恢復(fù)趙氏爵位與封地。 韓厥為人低調(diào),歷任晉國靈公、成公、景公、厲公、悼公五朝,助力晉國中興。 公元前403年,韓氏與魏、趙兩家被周王封為諸侯,正式立國。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所滅,享國173年。 11、趙氏 趙氏與秦國同出一脈,都是古賢伯益之后。先祖造父善于駕車,被周穆王封于趙城,故以趙為氏。趙氏一族的經(jīng)歷最為波瀾壯闊,有權(quán)傾一時的繁華,也有家族盡滅的下宮之難。在成為諸侯之前的代表人物有趙盾、趙武、趙無恤等。 趙盾的父親趙衰,是跟隨晉文公流亡的“五賢士”之一,為人謙遜,多次舉賢讓位。 趙盾執(zhí)政時,將中軍將與執(zhí)政大夫集于一身,打破了晉文公制定軍、政分管的格局,成為晉國第一位權(quán)臣,執(zhí)掌晉國朝政20余年。 趙盾扶持幼君靈公繼位,權(quán)傾朝野,以執(zhí)政大臣身份召集諸侯會盟,開晉國士卿會盟諸侯先河。 趙盾死后,晉景公不滿趙氏專權(quán),發(fā)動下宮之難,誅滅趙氏一族,僅余幼年趙武一人,被稱為趙氏孤兒。趙武長大后,繼承祖父遺風,將趙氏重新發(fā)揚光大。 趙無恤是趙鞅之子,與智氏不合,被智伯率兵圍困在晉陽,幾乎滅國。后聯(lián)合韓、魏兩家擊敗智伯,瓜分智氏封地,成為晉國最大卿族。 公元前403年,趙氏與魏、韓兩家被周王封為諸侯,正式立國。公元前222年,韓國被秦所滅,享國181年。 晉國六卿出將入相,輔助晉國稱霸中原百余年;同時,六卿之間也一直爭斗不斷,相互兼并廝殺,最終韓、趙、魏三家分晉,各霸一方。 作者簡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愛好者,愿與你一起品讀歷史,分享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