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劉禹錫的名篇《陋室銘》可謂膾炙人口,但凡上過初中之人,幾乎都能熟練背誦。尤其是那句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更是眾多人的座右銘。此篇全文朗朗上口、韻律和諧、寓意深遠且短小精悍。后人對其贊譽有加,稱其 “雖不足百字,卻具虎跳龍騰之氣勢”。
正因為以上優(yōu)點,《陋室銘》成為歷代書家最為熱衷抄寫的題材之一。諸如米芾、趙孟頫、董其昌、啟功等名家,皆有相關作品傳世。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著一件《陋室銘》的原稿,此卷自然真實,甚至連涂改的痕跡都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其作者乃是 “江南四大才子” 之一的文徵明。 文徵明在明代書畫界的地位舉足輕重。他以 “四絕” 全才著稱,詩、文、書、畫無一不精。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yè)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與沈周共創(chuàng) “吳派”。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并稱 “吳中四才子”。其書畫造詣極為全面,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 “吳門四家”。文徵明的書法成就非凡。小楷成就最高,師法王羲之、鐘繇、王獻之等名家,又融入唐人小楷筆法,形成 “溫純精絕” 的自家風貌,且有兩類不同風格。早年書作芒穎甚露,晚年則剛健秀勁,越老越精。在書法史上,他的地位不可撼動。注重筆力和筆墨變化,將書法與文學緊密結合,形成 “文人書法” 風格。提倡 “以文入畫,以畫入文”,強調書法應注重意境和文學內涵,與文學、繪畫緊密相連。推崇 “得意即止” 的創(chuàng)作理念,追求內心自由寧靜,反對刻意追求技巧虛浮。在書法理論上也有重要貢獻,對后世書法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行書《陋室銘》此作品是文徵明 84 歲時所作,人書俱老,用筆沉穩(wěn)內斂。兼取 “趙體” 行書與《圣教序》筆意,起筆尖鋒,行筆從容不迫,中側鋒并用,筆勢翻飛,絞轉自如。調鋒、絞轉處有趙孟頫之靈巧,而筆勢內擫、一搨直下處則取羲之筆法。整體風格飄逸絕塵,展現(xiàn)出古代行草精品的風范。其單字結構嚴謹,筆畫婉轉,節(jié)奏緩和,與文徵明的繪畫風格諧和,體現(xiàn)了他在書畫藝術上的統(tǒng)一追求。作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豐富,《陋室銘》本就表達了在簡陋環(huán)境中追求精神富足的境界,文徵明以獨特的書法藝術將這種精神內涵進一步升華。文徵明行書《陋室銘》有多個版本。故宮博物院藏有紙本,縱 57cm,橫 31.3cm 的版本。2019 嘉德春拍也曾出現(xiàn)過文徵明(款)行書《陋室銘》,尺寸 27×44cm。這些不同版本為后人研究文徵明的書法藝術提供了豐富素材。明代文學家王世懋稱他 “年九十時,猶作蠅頭書,人以為仙”。他雖有一個極為平庸的 “開局”,生于蘇州世家大族,祖上有文天祥這樣的 “民族英雄”。文徵明幼時被哥哥文徵靜的聰穎襯托得像 “智障兒童”,七八歲不能說話,十歲未入私塾,但文父堅信這是大智若愚。事實證明,文徵明雖 “幼不慧” 卻頗為勤奮,有沈周、李應禎等名師指點,每天都在寫字畫畫,有時一天能寫十本《千字文》。文徵明屬于 “后天發(fā)力” 的書法家,傳世佳作集中在五十歲以后。他的行書取法趙子昂、米芾、《淳化閣帖》以及 “二王”,由宋元而入晉唐。這卷 84 歲時所寫的《陋室銘》堪稱 500 年來的行書 “天花板”,字字超凡入圣。明末以來學文徵明的書法家很多,但大多只能得其皮毛,原因就在于文書法中的 “書卷氣”“君子氣” 無法復制。倪濤稱贊文徵明行書 “行體蒼潤,可稱玉版《圣教序》”,他不僅繼承了魏晉筆法,又能將溫潤如玉的君子氣和飽讀詩書的書卷氣移入其中,以嚴謹豐富的筆法取勝,又以平和簡靜的氣韻攝人心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