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宋四家”的書法水平,后世普遍認為,蘇軾勝過米芾,米芾超越黃庭堅,而黃庭堅自然蓋過蔡襄,末尾2位質(zhì)疑的學者不多,但是蘇軾和米芾孰高孰低,世人卻爭論百年。 蘇軾首推“尚意”理念,沖破前人束縛,倡導“無意于佳乃佳”,行筆不計工拙,順應心境走筆,點畫飛動駿健、舒展明朗,呈現(xiàn)宋代特色,而且他寫出“天下第三行書”《黃州寒食帖》,地位更是崇高。 受到功績影響,大家自然覺得,米芾比不過蘇軾,其實分析筆法,米芾配得上“宋書第一”之稱,他30多歲“集古字”,臨摹諸多晉唐名帖,充分悟透“二王”技法,盡得變化無常的勢態(tài)。 之后根據(jù)自我個性,獨創(chuàng)“刷字”筆法,行筆瀟灑爽利、沉著遒勁,鋒面極盡變化,真可謂神采奕奕,這種張揚、駿健的風貌,是含蓄一脈書家,所寫不出的,哪怕同時代的蘇軾,也不具備這種“痛快淋漓”的氣勢。 正如董其昌所言:“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于東坡之上”,甚至蘇軾也稱贊:“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鐘、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欣賞早期寫的《方圓庵記》,堪為真正的“宋代第一行書”,此作寫于元豐六年(1083年)四月九日,應好友守一大師之邀所寫,共計750余字,單字約為3厘米。 多用露鋒入紙,之后中鋒運行,點畫銳利與沉著兼得,字體銜接也暢通、自然,十分振迅天真,給人率性之感,無半分刻意,相比“唐書”更顯天真質(zhì)樸,藝術(shù)格調(diào)和線條質(zhì)量沉厚。 結(jié)字層面,米芾善于“造險”,體勢大多欹側(cè),比如“辯”字,左低右高,向左傾斜,不過右面筆畫的墨色凝厚,力道沉著,分布比較緊密,由此進行調(diào)節(jié),分散左邊的下沉之力,巧妙維持平衡。 章法與結(jié)字匹配,動蕩錯落,而不失和諧自然,風貌與《圣教序》相似,美得震撼心靈,毫不夸張的說,蘇軾再練習10年也比不了,時常臨摹,可以初步了解“二王”技法,豐富用筆靈活性,兼得個性和天真妙趣,思維更加開闊。 而今,我們對米芾《方圓庵記》,進行1:1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微噴復刻工藝,與原作毫無二致,此品乃手工裝裱的經(jīng)折裝,使用翻折設(shè)計,便于臨摹和查找。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