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州月港新建成海絲館,2023年12月17日,筆者有幸參加開館慶典。海絲館占地逾二百平方米,整體結構為“兩堂四廊”格局,分為月港史話、月港遺址、隆慶開禁、明清海商、月港余韻、絲路新語、月港文獻7大部分,陳列許多發(fā)掘的番銀,另有漳州陶瓷、漳緞等,頗具古典韻味。美中不足的是,展館的文圖內容介紹中很少涉及茶。殊不知,漳州月港海絲離不開茶,茶葉是月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茶葉從月港大批量外銷,是一帶一路歷史上的大亮點,是形成閩南功夫茶文化的大背景。作為大航海時代海絲茶道的始發(fā)港,漳州月港的海絲館,建議更名為月港海絲茶道館。
海絲文脈續(xù)百年,月港風華再振興。2024年7月8日,國家海關總署關史辦副主任、上海海關學院副校長詹慶華帶領國家海關總署關史辦、中國海關博物館等項目組同志赴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qū)海絲文化遺址古月港開展調研工作。8月14日,上海海關學院“蓮”行八閩實踐團隊緊跟海關總署的步伐,前往漳洲月港進行走訪調研。龍海區(qū)海絲文化研究會江智猛介紹,月港從明朝開始興起,是大航海時代國際海上貿易的新型商港,創(chuàng)造了“太平洋海上絲綢之路”東西方文化交流交往、文明互鑒的歷史佳話。月港目前遺存有7個古碼頭遺址,每個碼頭正對著內街上的一座廟宇,用于古海商們祈求庇護和答謝神靈。
在微信朋友圈中,筆者看到江智猛會長介紹說:明代中后期,月港貿易繁榮給明政府帶來巨大的關稅收入,最多一年貢稅多達29000多兩,有著“天子南庫”的美譽,也引來四面八方的高官貴人,往來月港的各路官員相比海澄縣令,地位顯得那么的高高在上。一般來月港的官員貴人大都會進香城隍廟,七品官銜的城隍爺在現實中無法威懾這些官員,借超越縣衙的月港特區(qū)建制,朝廷高設并供奉二品“威靈公”的都城隍爺。 當年海澄縣的城隍爺升格為“威靈公”,月港貿易繁榮給明朝政府帶來豐厚的貢稅,愚意認為:茶葉功不可沒,是換取番銀的“硬通貨”,被外國人稱為綠色黃金。茶葉換番銀,后來英國人輸入害人的鴉片換白銀,再用白銀購茶葉,因而引發(fā)鴉片戰(zhàn)爭,實際上就是茶葉戰(zhàn)爭。 關于月港對外出口茶葉的事實,不少史書有較詳細記載?!陡=ú柚尽罚ǜ=茖W技術出版社2023年11月第一版)在第八章閩茶流通的外貿節(jié)中寫道: 漳州月港 到了明朝,漳州月港對外貿易出現,并持續(xù)150年。茶葉是月港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中國茶葉對歐洲貿易,月港是重要的港口。……隆慶元年(1567年),福建巡撫涂澤民上書曰“請開市舶,易私販為公販”(私販指走私商,公販指合法商人,編者注)。不久開放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為治所設立海澄縣,設立督餉館,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并征稅。史稱“隆慶開關”。……受月港貿易的帶動,明末清初,龍溪縣龍山、平和縣大峰山、南靖縣圭洋鄉(xiāng)上洋茶遠銷緬甸。平和的大峰茶、海澄太武山茶、漳浦玳瑁山茶、龍溪北門茶葉也陸續(xù)興起。據《龍海市供銷社茶葉史》記載,明代后期至清初龍溪縣和海澄縣茶葉發(fā)展很快,那時龍溪縣種茶面積達數萬畝,但月港衰落以后一落千丈。光緒六年(1880年),龍溪、海澄兩縣茶葉出口虧損,萬畝茶園拋荒。
2022年6月,為響應大月港·大航海時代·海絲文化向未來論壇征文,筆者撰寫了《福建海絲茶道與閩茶外銷之研究》的萬字論文,作了詳細論述,全文刊登于研討會的論文匯編書內。據史料記載,1601年(明萬歷二十九年)荷蘭商船首次來華進行貿易。1604年(明萬歷三十二年),漳州籍海商李錦等介紹荷蘭商人到月港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率兩只船艦達閩海,月港商人與荷蘭商人互市,茶葉為重要商品。1610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將從中國買的茶葉載回國內,引進大批茶葉,歐洲逐漸掀起飲茶之風…… 清初著名茶僧釋超全在《安溪茶歌》中寫道:“邇來武夷漳人制,紫白二毫粟粒芽。西洋番舶歲來買,王錢不論憑官牙。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后焙不爭差。真?zhèn)位祀s人聵聵……”即官方定價,不許討價還價,完全是賣方市場。連溪茶也模仿巖茶樣而當作巖茶來賣,市場走俏。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鼻祖,武夷巖茶“漳人制”,在明代中后期武夷茶即名動天下,從漳州月港大量出口,帶動了閩北、閩南烏龍茶種植加工業(yè)的繁榮。 前不久,金磚峰會在俄羅斯喀山召開,萬里茶道成為網紅名詞。其實,始于月港的海絲茶道,比萬里茶道時間更早,規(guī)模更大,茶葉出口量遠遠多于萬里茶道。海絲茶道是明中晚期全國唯一經朝廷批準可以出口茶葉的港口,而萬里茶道則出現在清初。清統(tǒng)一了福建大部分后,廈門等閩南一些地方仍被明延平王鄭成功占據。原來經月港出口的武夷巖茶,只能循陸路向俄羅斯、歐洲外銷。后來,鄭成功打敗了入侵臺灣的荷蘭人,康熙帝先后占領廈門、收復臺灣。廈門港繼漳州月港之后,成為海絲茶道的下一站,武夷巖茶、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得以在此出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