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書友在練字時,一味求量而缺少反思,久而久之不僅沒有什么進步,還把錯誤的筆法學得越來越根深蒂固,想改正都難。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我們心里就得有準確的認識,筆畫怎么寫是對的,哪些情況需要克服,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明代書法家溥光大師在《雪庵八法》中詳細說明了寫字的八種“病”,一旦染上作品就落入下乘,內行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水平一般。原文寫道:“筆法有八?。阂辉慌n^,二曰鼠尾,三曰蜂腰,四曰鶴膝,五曰竹節(jié),六曰棱角,七曰折木,八曰柴擔?!蔽覀冎鹨唤榻B。 “牛頭”指的是用筆過于呆滯笨重,提按處理不夠熟練導致的。表現(xiàn)為落筆時或因蘸墨太多,或因留駐時間太長,或因提筆不夠果斷干脆,導致的一種粗頭拙笨之態(tài)。因為形狀如同牛頭,所以得了這個名字。 “鼠尾”之病體現(xiàn)在撇畫上,用筆單調、有提無按,導致線條輕浮,浮華倉促,形態(tài)就像老鼠的尾巴。想要克服這一“病”,書寫時要有明顯的提按變化,不要直來直去,不要刻意追求速度,輕重變化一定要體現(xiàn)出來。 “蜂腰”主要體現(xiàn)在鉤畫、豎畫、捺畫上,兩頭粗重、中間太細,過渡非常不自然,有一種上下脫節(jié)的感覺。寫字時如果能堅持中鋒用筆,提高提按處理的靈活性,緩提緩壓、衄筆出鋒、用力均勻,這一“病”便可“治愈”。 “鶴膝”指的是轉折筆畫,轉折處頓筆、換面太明顯,形成一個“疙瘩”,顯得呆板笨拙,毫無美感。我們在處理轉折時,一方面還是要力度均勻,還要注意提筆與按壓的銜接,橫與豎之間要靠折筆來搭接,不能為了追求方折頓挫而妄生圭角。 “竹節(jié)”指的是豎畫頭腳過重、中間過輕,導致整個筆畫比例失調,形似竹節(jié)。寫豎筆時,除了依然要中鋒行筆,還要保證力度一定要均勻變化,不能驟起驟落,筆畫要找準方位,自然而然的變化。 “棱角”針對的是出勾,提筆出鋒時無法做到中鋒而出,而是側鋒輕掃,驟然離紙,明明應該扎實銳利的鉤畫,變成了一種虛尖。寫勾時應當先緩后急,衄挫蓄力之后提鋒送出。如此處理,鉤畫穩(wěn)健峭拔、瀟灑爽利。 當我們折斷一根木頭時,斷面會出現(xiàn)很多不規(guī)則的毛刺,雜亂無序。而在寫字時,倉促行筆也會出現(xiàn)筆鋒散開,筆畫毛刺較多的情況,故曰“折木”。這同樣要求我們書寫用力均勻,疾徐有度。 “柴擔”與“蜂腰”較為相似,但它主要指橫畫,兩端隆起過大而中間纖細,極不協(xié)調,不善控筆、控墨所制。我們在書寫時能把提按運用得自然即可,不用過于顯露這一動作。 如果能克服這八種“病”,筆畫這一關也就過了。 |
|